煤炭開采經歷了哪些階段
❶ 山西歷史上第一次挖煤是在什麼時候
山西省形成規模煤炭開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清代中、後期,官府鼓勵辦礦,當時煤礦數量及煤炭產量開始增多。如大同市左雲縣店灣鎮西溝村等村莊,就是因為在明末清初挖煤的人不斷聚居此地而形成村落。
國民初期及中期,山西原煤開採的礦點及產量有所增加,然而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煤礦工業發展受限。這個時期,山西開始進入商業採煤時期。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同年,大同市被日軍攻陷。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此製造了一段中國煤炭開採的血淚史。
為了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日本侵略者在大同推行「以人換煤」的血腥政策,很多礦工僅僅是因為喪失勞動能力——就被活活扔進大大小小的「萬人坑」和煉人爐。據了解,在此期間,日本侵略者掠奪大同煤炭約1418萬噸,殺害礦工6萬多人。
1949年10月1日以後,山西所有煤礦收歸國有。據多位在煤炭行業工作多年的專家向記者介紹,在「改革開放」之前,鄉、村一級都不允許開辦煤礦;「改革放開」以後,該省的煤炭開采歷程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82年到1990年。當時,中央政策是「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 。以前被稱為「資本主義尾巴」的私人小煤窯,一夜之間在山西遍地開花。
「這個階段,煤炭開採的特點是健康、穩定和快速。」一名煤炭局局長對記者說,幾乎所有的煤礦都在政府有效管理之下,由於開採煤層淺所以基本沒有機械化,且安全管理抓得好,「基本沒有大礦難,小礦難也很少發生。」
第二階段,從1990年到1998年。那時,山西普遍出現了「私開礦」,非法煤窯呈泛濫之勢,「無序發展」。以大同市左雲縣為例,在此期間政府審批的合法煤礦約120個,而「非法井口」也將近120個,私開的煤礦則有150餘座。「私開濫采,礦難頻發」。
第三階段,即1998年到現在。在礦難明顯增多的形勢下,為了遏制礦難,提高煤礦資源的利用率,在中央政府對礦產資源進行一系列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山西實行了所謂「嚴查重罰、雙管齊下、四位一體、關小建大」的十六字方針。全面推進煤礦探礦權、采礦權有償轉讓,實施資源整合、採煤方法改革,以及嚴厲打擊違法私開礦。
❷ 中國煤礦開采歷史介紹一下我國從什麼時候
中國式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煤炭探明總儲量在9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已知含煤面積55萬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種齊全。
我國利用煤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之一。遠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煤已成為一種重要產品,稱為石涅或涅石。魏晉時期稱煤炭為石墨,唐宋時期為石炭,明朝始稱煤炭。公元前一世紀,煤已經用於冶鐵和煉銅。17世紀中葉,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系統的記載了我國古代煤炭的開采技術,包括地質、開拓、採煤、支護、通風、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術,說明當時的採煤業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始終停留在手工作業生產的水平上,1949年全國煤炭年產量只有32.40Mt。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煤炭工業的發展,建設了大批新礦井,原煤產量飛速增長,1996年原煤產量已達13.3億噸,居世界首位。在原煤產量中,國有重點煤炭和地方煤礦產量分別約佔40%和6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工業發展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效果,採煤、掘進、運輸等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和生產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單產工效增長較快,創造了許多新的記錄。
1996年國有重點煤礦有72個綜合機械化採煤隊年產量超過1.00Mt,工作面平均數目達240.14個,平均年產77.1萬t,平均回採工效 26.14t/工,綜采比重佔47.18%。兗州南屯綜采隊年產達3.50Mt。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共329個普采工作面,平均年產24.7萬t,其中有40個單體液壓支架普采隊,年產超過40萬t ;普采面平均回採工效7.62t/工,產量比重佔23.35%,峰峰(現冀中能源)萬年礦普采隊創年產80萬t的記錄。全國煤礦炮采工作面有4個隊年產超過35萬t,開灤礦區一炮采隊曾創年產50萬t的高產記錄。
❸ 靖煤集團先後經歷了什麼歷史階段
金融集團先後成立了商務歷史階段,這個在他們集團內部是有歷史階段的記載的。
❹ 煤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哪些階段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回或腐泥化作用,答轉變成泥炭或腐泥
2.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
3.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
❺ 採煤過程(要具體)
煤過程 無論露天開采還是地下開采,都須首先進行地質勘探,查明含煤地層的分布范圍、可采層數、層厚、傾角、儲量,以及地質構造、自燃傾向、水、瓦斯等賦存狀況和開采條件,然後合理規劃礦區的建設規模、礦井數目、產量和建設順序。根據礦區總體設計和礦井設計,逐一建設後移交生產。露天開采包括剝離和採煤作業。首先剝去上覆岩層,使煤層敞露,然後開采(見露天采礦方法)。地下開采則需開鑿一系列井巷(包括岩巷和煤巷),進入地下煤層,然後進行採煤(見地下採煤方法)。
采區是井下生產的基本單元,礦山開拓和采區巷道布置是井下開採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區內布置一系列巷道和若干回採工作面,建成從工作面到井下大巷的運輸、通風、供電、壓氣、煤倉等生產系統。視煤層賦存條件,可在單一煤層中布置采區,或在幾個相鄰煤層中聯合布置采區。為維持礦井持續生產,在回採的同時,需及時進行開拓工作和准備新采區,形成新工作面。此外,還要布置聯通井下各采區的開拓井巷,形成全礦性的井下生產系統(見采區巷道布置)。
通過井下運輸系統,將采出的煤和矸石運到地面,把人員、材料、裝備從地面運到井下工作地點。礦井通風系統不斷供給井下新鮮空氣,利用各種通風結構設施,迫使風流到達井下每個作業點,供井下人員呼吸、降溫及稀釋瓦斯等有害氣體;乏風通過回風井巷排出地面(見礦井通風、礦內空氣、礦井熱害)。井下各工作地點所需的電力、壓氣動力、防塵等安全措施及用水,分別以專用管線,從地面變電站、壓風機房以及貯水池輸送到井下去(見礦山動力供應、礦山供電系統);井下涌水則需在井底設集中水倉、水泵房,通過排水管排到地面(見礦山排水);充填、井下防火等特需的充填材料、泥漿須另設專用的設備和輸送系統。露天開采須增設剝離、排土、堆土裝備,以及相應容量的排土場;采深不大時,無需通風措施。基礎理論 岩石力學 和地壓控制理論一起,是指導採煤生產的重要理論基礎。隨著開采引起的圍岩岩體中應力重新分布,使圍岩、煤體和各種人工支撐物產生變形、塌落、破壞、地表發生沉降等力學現象,直接影響井下巷道和地表建築物的穩定與作業安全。19世紀後期,已有人試圖運用簡單的力學定理,建立各種假說,來解釋一些地壓現象。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以連續介質力學為理論基礎的研究。隨後,又開展了視岩體為連續介質各向異性體的研究,50年代後,開展了視岩體為非連續介質的弱面體研究、有限元法研究和極限平衡條件研究等。與此同時,相似材料模擬、光彈性模擬、數學模擬等各種研究方法和聲、光、電學儀器設備等實驗手段也獲得了顯著進展(見地壓觀測)。這些研究工作為更好地解決工作面支架設計、巷道維護、三下採煤以及具有沖擊地壓、煤、岩與瓦斯突出危險煤層的開采等各種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
系統工程學 在煤礦開采應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顯著進展。首先在露天開采中應用,目前已擴展到地下開采,但都還處於初期階段。煤炭生產是個復雜的大系統,它是由採煤、掘進、運輸、提升、通風、排水、動力供應、地面生產系統等許多生產環節組成的,各環節間具有獨立性,在工藝技術上、材料上、動力上、信息上又具有相關性,在整體上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運用運籌學、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對大系統的要素、組織結構、信息交換和反饋控制等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最優設計、最優控制和最優管理的目標,保證產量或成本費用最低,技術經濟指標最好(見計算機在采礦工業中的應用)。
礦山地壓及其控制,系統工程在採煤中的應用,以及其他有關學科理論研究上的進展,已促使煤礦設計、生產管理更好地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採煤學科的內容和體系進入了大幅度更新期。術發展地下採煤 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採煤技術的進步,18世紀以來,地下採煤技術經歷過兩個發展階段:
①第一個發展階段 18世紀肇始於英國,使採煤從手工生產過渡到單一生產工序的機械化生產。首先以蒸汽為動力的提升絞車、水泵、扇風機,取代了轆轤提升、水斗戽水和自然通風。20世紀初到40年代後期,陸續出現了風鎬、電鑽、 鑿岩機、 鏈板輸送機、氣動裝岩機、電動裝載機、帶式輸送機、自動卸載礦車等採掘設備和大功率的電動絞車、水泵、扇風機等技術裝備,但採掘工作面仍以使用電鑽的爆破落煤技術和鑿岩機為主。中國自1875年起,相繼建立了基隆、開平兩個煤礦,實現了礦井提升、礦井通風、排水等幾個主要輔助生產工序的機械化作業,這是中國近代採煤工業的開始。
②第二個發展階段 採掘工作面從單一生產工序的機械化,發展為全部工序的綜合機械化。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英國、蘇聯分別研製出用於地下長壁工作面的聯合採煤機,可同時完成落煤、裝煤兩道繁重工序的作業。與摩擦式或液壓式單體支柱,以及稍後研製出的可彎曲輸送機一起,構成了配套的普通機械化採煤設備(即普通採煤機組)。至60年代初,液壓自移支架取代了單體支柱,構成了綜合採煤機組,從而使工作面生產的採煤、裝煤、運煤、支護、采空區處理等所有工序,實現了連續、協調一致的綜合機械化。到1982年,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聯邦德國為98%,英國為92%,蘇聯為67%,波蘭為77.8%。
礦井生產的日趨集中,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推動了礦井運輸、礦井提升等環節的進一步技術改造。一些裝備正朝著大型、強力、高速的方向發展。已出現了2000噸/時的鋼芯強力帶式輸送機,35噸的提升罐籠,有效載重達50噸的箕斗,以及每秒供風量為300米3的扇風機等。 在地下採煤方法方面,世界上大多數產煤國家採用長壁工作面採煤法(見壁式採煤法)。美國由於煤層平緩,頂板堅硬,適宜用連續採煤機開采,主要用工作面短的房柱法採煤(見柱式採煤法),效率高,但煤炭損失多。
露天採煤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勺斗容積為3~4米3的動力鏟和以鐵道或汽車配合使用的采、裝、運設備,20世紀30年代,在軟岩露天礦發展了能力大、效率高的連續開采新工藝,50年代得到推廣。60年代以來,露天採煤規模、技術裝備發展迅速,各種工藝方式都已形成配套的設備組合和系列,單機設備能力不斷提高,並陸續出現了容量更大、生產能力更高的超重型裝備:斗容137米3、卸載半徑近100米的機械鏟;斗容168米3、卸載半徑為180米,並已用電子計算機監控的吊斗鏟;日產20餘萬米3的輪斗鏟;載重達200~350噸系列的自翻車和自卸汽車;以及帶寬3.6米,最長作業線98.65公里,最大生產能力每小時達48000米3的帶式輸送機等。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技術開始用於露天礦的單機控制、系統監控、全礦以至全公司的組織管理,使全世界露天採煤佔全部煤產量的百分比,由60年代的30%提高到1980年的40%,蘇聯為32.6%,美國達55.3%,中國也正在大力發展露天採煤。
❻ 煤礦開采方法,什麼是上山階段
上面你說的那些叫法主要是根據上山的功能命名的。
軌道上山的主要作用:行人、運料和進風。
後期井口也是要出煤的,必要的設施也要有。
❼ 煤的開采和使用是什麼時候
中國早在來2500至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自時代,就已發現了煤炭,並已開采利用,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炭的國家。
在當時,煤炭被稱為「石湮」或「湮石」。漢書《地理志》記載,「豫章出石,可燃為薪」。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記載:「石炭即烏金石,上古以書字,謂之石墨,今俗稱煤炭,煤墨相近也」。元初,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因當時歐洲還沒有用過煤炭,對中國燒煤很是驚奇。
我國古代將煤炭不僅廣泛用於取暖,用於冶煉和燒石灰,而且還製成了焦炭。在西漢時代,我國已經開始採煤,將煤炭用作煉鐵的燃料。自漢以後,有關煤炭的記載越來越多。漢魏間成書的《豫章記》提到用煤來燒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多次提到使用煤炭。在南北朝時期,煤炭已成為北方人取暖、做飯的常用燃料。宋朝是我國古代利用和開發煤炭最有成效的時期,並開始用焦炭煉鐵,這是冶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發明。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十分詳盡地記載了煤炭的品種和開采方法,並記載了當時煤炭已廣泛用於日常生活燃料、冶鍛、熔銅、燒石灰、升煉硃砂、製取礬和硫磺等,還記載了煉鐵用的焦炭。而歐洲人煉焦始於1771年,比我國晚了數百年。
❽ 煤炭開采加工的流程是什麼
煤炭在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第一是改變了原有的地質環境,地下水,煤層中儲存的煤層氣,煤層的氧化,煤矸石的污染,煤中各種有害元素的釋放和溶解等
❾ 煤炭的形成過程是什麼
在地質歷史上,沼澤森林覆蓋了大片土地,包括菌類、蕨類、 灌木、喬木等植物。但在不同時代海平面常有變化.. 當水面升高時,植物因被淹而死亡。如果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 積物覆蓋而不透氧氣,植物就不會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機 地層。隨著海平面的升降,會產生多層有機地層。 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在溫度增高、壓力變大的還原環境中,這一有機層最後會轉變為煤層。
由植物變為煤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菌解階段,即泥炭化階段。當植物堆積在水下被泥砂覆蓋起來的時候,便逐漸與氧氣隔絕,由嫌氣細菌參與作用,促使有機質分解而生成泥炭。通過這種作用,植物遺體中氫、氧成分逐漸減少,而碳的成分逐漸增加。泥炭質地疏鬆、褐色、無光澤、比重小,可看出有機質的殘體,用火柴燒可以引燃,煙濃灰多。 (2)煤化作用階段,即褐煤階段。當泥炭被沉積物覆蓋形成頂板後,便成了完全封閉的環境,細菌作用逐漸停止,泥炭開始壓縮、脫水而膠結,碳的含量進一步增加,過渡成為褐煤,這稱為煤化作用。褐煤顏色為褐色或近於黑色,光澤暗淡,基本上不見有機物殘體,質地較泥炭緻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煙。 (3)變質階段,即煙煤及無煙煤階段。褐煤是在低溫和低壓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較深位置時,就會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主要是水分和揮發成分減少,含碳量相對增加;在物理性質上也發生改變,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澤和硬度增加,而成為煙煤。這種作用是煤的變質作用。煙煤顏色為黑色,有光澤,緻密狀,用蠟燭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煙。煙煤進一步變質,成為無煙煤。
參考http://..com/question/177215266.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C3%BA%CC%BF%B5%C4%D0%CE%B3%C9%B9%FD%B3%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