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勘察煤炭 » 勘察院屬於什麼經濟行業

勘察院屬於什麼經濟行業

發布時間: 2021-01-09 07:55:47

Ⅰ 現在什麼職業比較好

現在比較好的職業有下面這些,一、同聲傳譯 同聲傳譯員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著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增多和奧運會帶來的「會務商機」的涌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聲傳譯員。「同傳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來算的,是按照小時和分鍾來算的,現在的價碼是每小時4000元到8000元。」相關人士如是說。 二、3G工程師 據計世資訊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稱,估計國內3G人才缺口將達到50萬人以上。由於目前3G人才比較少,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奇缺,預計4年之後3G工程師的基本年薪會在15萬元至20萬元。「從目前的一些趨勢來看,在無線增值服務行業里的一些精通2.5G技術的人才年薪都在10萬元左右,3G到來之後這些人才的收入應該會更高。」業內人士表示。 三、網路媒體人才 目前,類似於在新浪和搜狐的網路編輯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職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相信4年之後整個網路媒體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多的時候,從業人員會有一個更好的回報。」目前,不少網路編輯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都頗有信心。 四、物流師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為600餘萬人。相關統計顯示,目前物流從業人員當中擁有大學學歷以上的僅佔21%。許多物流部門的管理人員是半路出家,很少受過專業的培訓。據相關人士透露,對此類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業在國內招聘的應屆大學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後還會由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現在一年就能掙個7萬元至10萬元,估計4年之後只會多不會少,因為能源越來越緊俏。」 五、系統集成工程師 據悉,一名剛剛畢業,毫無經驗的大學生應聘系統集成工程師之後的薪金是年薪8萬元。用戶對系統集成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從最初的網路建設到基於行業的應用,再到對業務流程和資源策略的咨詢服務。未來系統集成工程師應該是一路走高的職業。 六、環境工程師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的從業人員僅有13萬餘人,其中技術人員8萬餘人。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計算,我國在環境工程師方面的缺口在42萬人左右。據悉,隨著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國內園林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據預測,年收入應在8萬元至10萬元。 七、

Ⅱ 國資委是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

國資委就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屬於行政性質單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特設機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

國資委的部分內設機構:

1、政策法規局:起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草案,承擔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稿的組織起草、審核協調工作。

2、規劃發展局:研究提出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政策建議。

3、企業改革局:研究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建議。

4、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局:研究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制度,組織指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開展國有資本運營,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5、綜合局:綜合歸口指導監督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協調所監管企業與地方加強合作。

(2)勘察院屬於什麼經濟行業擴展閱讀

職責:

1、根據國務院授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規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管中央所屬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的國有資產,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

2、承擔監督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體系,制訂考核標准,通過統計、稽核對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進行監管,負責所監管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工作,制定所監管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政策並組織實施。

3、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推進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4、通過法定程序對所監管企業負責人進行任免、考核並根據其經營業績進行獎懲,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完善經營者激勵和約束制度。

Ⅲ 西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以及《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藏政辦發〔2001〕14號),西藏地勘局明確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有: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研究制訂地質勘查行業改革與發展戰略、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組織實施國家和自治區安排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勘探任務。為國家和自治區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礦產資料和服務。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安排和社會需求,進行全區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自治區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地質工作。負責國撥地勘費、地質勘查基金的使用、管理;負責全局國有資產的管理;負責對所屬單位的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加強「二個文明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屬地化以來,我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局黨委和領導班子認真貫徹國家和自治區關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和指示精神,嚴格按照地質規律和地質規范科學部署各類地質工作,帶領全局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斗和「三光榮」傳統,促進了我區地質工作發展,穩定了隊伍,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現就我局屬地化後改革與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西藏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西藏地勘局是西藏唯一的國有地勘單位管理部門,由局機關、地質二隊、五隊、六隊、區調隊、地熱隊、地調院、中心實驗室、西勘集團、物資公司、培訓中心、西藏山水賓館、林芝山水賓館、山水旅行社等14個地質勘查單位構成。截至2006年12月31日,局屬地勘單位具有勘查資質的情況如下:區調地質調查:甲級1個、乙級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3個、丙級2個;固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個;液體礦產:乙級2個、丙級2個;地球物理:乙級1個;地球化學:甲級1個、乙級1個、丙級2個;勘查工程施工:甲級2個、乙級2個、丙級1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個、乙級1個;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從業人員1356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01人,佔74%;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147人,佔11%;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8人,佔9%;其他產業從業人員91人,佔6%。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 437人,占從業人數的44%。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118人,佔27%;獲得中級職稱的175人,佔40%;獲得初級職稱的 144 人,佔33%。離退休人員2020人。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7463元;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5366元。

與2005年度相比,從業人員減少1%,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減少8%;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5%;礦產開發從業人員減少5%;其他產業從業人員增加52%。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增加3%。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增加8%;獲得中級職稱的增加9%;獲得初級職稱的減少7%;離退休人員減少1%。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8%;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10%(政策性調資)。

(2)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擁有的總資產為89200.1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15414.84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425.17萬元)、總負債37377.35萬元、總收入36131.33萬元、總支出29742.22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長17.84%(生產性資產原值增長25.1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28.51%)、總負債增長10.45%、總收入增長6.54%、總支出增長2.11%。

(3)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獲得國土資源大調查費3115萬元,比2005年度增長89.48%。

(4)我局商業性礦產工作主要含兩個方面,一是承擔社會礦業權人的商業性礦產的地質工作,涉及項目費用350多萬元,摺合鑽探工作量2800米;二是引進資金聯合風險勘查費用13500萬元(含驅龍礦區),摺合鑽探工作量10萬米。

(5)2006年度,國有地勘單位在西藏境內的礦業開發投資55萬元,礦業開發收入368.90萬元。與2005年相比,礦業開發投資增長-92.38%;礦產開發收入增長-85.52%(因自治區實行砂金禁采)。

(6)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在西藏本地開展工程勘察施工,2006年度工程勘察施工總投資3700萬元(含本年度購置設備798萬元),總收入4840.52萬元(與2005年相比減少28.57%)。

(7)其他產業主要包括賓館、旅行社及多種經營活動所形成的收入,2006年度實際投入4700萬元(包括股份制改造後職工入股2000萬元),其中,2006年新增投資4200萬元,實現收入5404.66萬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4.47%)。

二、我局地勘單位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我局地勘單位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至今,在經濟改革方面,先後進行了隊長負責制、行政首長任期經濟目標責任制、地勘和經營項目承包制、經營項目合作制、股份制等改革試點;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方面,先後開展了集體勞動合同、幹部聘任制、效益工資制、下浮工資制等改革試點;在地質項目管理、礦權運作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通過改革,地勘單位職工改革意識普遍增強,各項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每一項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觸及到了地勘隊伍和幹部職工的切身利益,但所有改革還沒有完全形成一種成熟或成功的模式,大多還在探索、總結、完善階段。總體而言,改革有成效也有教訓,其經驗和教訓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立足穩定,探索改革

穩定是西藏也是我局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條件。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始終是我區也是地勘行業各族幹部、職工首要的政治職責,事關中華民族和我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全國和西藏工作大局。我局地勘隊伍改革、發展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最主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始終不懈地狠抓隊伍穩定工作,在穩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有效推進地勘工作、大力發展地勘經濟、積極探索各項改革。

(二)立足發展,推進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發展是所有改革的基礎。立足經濟發展,推進各項改革,改革才可以取得成效,否則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我區地勘行業歷經近20年的改革,促進了地勘經濟的長足進步。尤其屬地化管理以來,通過不斷推進地勘項目管理以及地勘經濟運行機制改革,使地勘產業經濟持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不僅彌補了國撥地勘費的不足,保證了地勘工作的有效推進,而且有效促進了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改革和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好局面。

(三)改革不能脫離主業

我區地勘行業的主業是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因此,必須立足加強地勘主業推進各項改革。20世紀90年代中晚期,受大氣候影響,傾向於搞多種經營,一度開辦了許多小公司、小作坊,形式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實質上卻脫離了西藏和我區地勘行業的實際,偏離了地勘工作主業,不但職工沒有從改革中受益,而且也給地勘事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少職工不得不去從事自己並不熟悉的經營工作,有的只能靠養雞養鴨種菜等維持生計,其結果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單位蕭條、事業停頓。個別二級經營實體,形成經營-虧損-經營的惡性循環,給加強地質工作留下隱患。

(四)國家政策是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地勘行業改革的成效,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有關政策對改革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世紀50~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國家對我區地勘行業非常重視,地勘行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地質和找礦成果;2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後期,隨著市場化、企業化呼聲的日益高漲,我區地勘行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隊伍規模大幅縮減,找礦成果不夠明顯,隊伍面臨「不事不企」的尷尬局面,人心思走,隊伍不穩;新世紀初,隨著國家和自治區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強,地勘事業又面臨一個「新的春天」,地勘職工正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加強地質工作的宏偉事業中,同時也極度企盼政策穩定。可見,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事業的重視程度及其政策,是地勘行業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決定了地勘行業的命運。

(五)加大引進資金力度是做好做強地勘工作的助推器

近年來,經過各方積極努力,引資參與地勘工作力度加大,大大加快了地勘工作進程,如驅龍、玉龍礦區勘查和建設,推動了全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六)在事業單位的體制下有序推進改革

這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應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是由地勘行業本身的基礎性、公益性性質和地位以及我區地勘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符合我區地勘單位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好地勘工作,是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改革的根本。目前,我局屬地化後的地勘單位仍屬於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只在內部少數二級單位實行了企業化管理。地質工作艱苦,西藏的地質工作比全國兄弟省(區)更為艱苦,西藏地質工作者長期奮戰在「生命禁區」戰風雪、斗嚴寒,克服高原缺氧,開展野外工作實為不易;我區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在全區乃至全國戰略地位非常明顯;相對於礦產資源的豐富性、國家對資源的迫切需求而言,我區地勘工作則嚴重滯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勘隊伍規模過小、技術力量和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從隊伍規模上看,我區國有地勘隊伍規模相對內地省市而言明顯偏小,與所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從地勘費投入上看,近2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僅僅保證了地勘隊伍正常人員經費,而地勘工作經費投入則明顯不足。為了加強地勘工作,保證完成國家、自治區交辦的「摸清資源家底、加大優勢資源轉化力度」的任務,地勘隊伍克服重重困難,從有限的人頭經費(工資)中擠出部分資金用於開展基礎地質和找礦工作,並通過開展多種經營、吸收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籌措地勘經費,才取得了較好的地勘成果並積累了一定的礦業權,為今後改革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穩住西藏唯有的這支國有地勘隊伍,最為根本的是保證其事業單位性質,在此基礎上推進改革。

(七)抓黨建、帶隊伍,以黨建促改革

屬地化以來,我區地勘行業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得益於始終不渝地緊緊抓住黨的先進性建設這個關鍵,立足黨的建設,促進各項改革,以黨務管理幹部、管理幹部隊伍和專業技術幹部隊伍這「三支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全行業人員綜合素質,提高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水平。黨的建設成果,有效輻射了地勘工作的方方面面。廣大黨員、幹部在改革的實踐中得到磨煉,在嚴格自律中得到升華,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全行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圍。

盡管屬地化後我局地勘單位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地勘隊伍改革發展難度加大;二是地勘工作法制、法律、法規的宣傳不到位,封建迷信和地方保護的過度影響,行政管理欠規范,導致開展地質工作的難度加大;三是由於受資金、區域環境的影響,地質勘查的運轉機制不靈,主要表現在地勘工作經費來源不暢、投入嚴重不足,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等改革試點舉步維艱,經常為保證職工工資、保證職工崗位而費盡心機,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有效開展;四是爭取項目難,加之礦產資源開發的迫切性,導致個別項目管理不夠到位,技術不夠規范;五是職工住房、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地質裝備不適應加強地質工作新要求等歷史遺留問題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六是地勘行業經常在高山狹谷、戈壁沙灘的艱苦環境下從事野外工作,造成行業社會地位低下,難以補充後生力量,影響到西藏地勘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問題需要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扶持。

三、我局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局地勘工作要在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緊緊圍繞自治區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和「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張慶黎書記提出的「二產抓重點,就是要依託優勢資源,瞄準市場需求,集中做大做強有特色、有前景的優勢礦產業,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步伐」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區加快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步伐的歷史機遇,切實加強地質工作,提高後續資源儲備和保障能力,強化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為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做出新貢獻。

(二)工作目標

我局「十一五」工作目標是:圍繞國家和自治區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通過爭取國土資源大調查投入、國家和自治區地勘資金、社會地勘投入、局自籌資金投入等方式,合理安排大調查項目和找礦項目,加強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加快摸清資源家底進程。

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新要求,圍繞「讓群眾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喝上干凈衛生的水」的要求,切實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等工作,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自治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拿出一定資金安排缺水地區找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在建設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中的作用。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為動力,抓住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力爭地勘產業經濟繼續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在新發現礦產地、提交資源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隊伍穩定、加強黨的建設和構建和諧、平安、小康地勘等方面有新突破、新進展。

到「十一五」期末,計劃提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礦產地及資源儲量:銅礦3~5處,資源量1400萬噸,玉龍銅礦基礎儲量200萬噸;鉻鐵礦1~2處,資源量30萬噸;金礦3~5處,資源量50噸;鉛鋅礦3~4處,資源量300萬噸;鐵礦3處,資源量10000萬噸;銻礦2處,銻資源量10萬噸;硼、鋰礦1~2處;礦泉水2~3處;寶玉石1~2處;地熱2處。到2010年,我局計劃實現地勘經濟總產值達到83000萬元,實現收入與支出的基本平衡。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十一五」期間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地勘投入53000萬元,自籌和引進礦產勘查項目經費12000萬元。通過努力,每年地勘項目的投入增長不低於10%,各類地質礦產項目年度工作經費達到4000萬元以上。此外,還要積極向國家申請《西藏自治區優勢礦產資源加速勘查及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等重大地勘專項項目。

(三)工作重點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提高對地質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升地質工作「三服務」功能,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圓滿完成,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2.加強地質工作,強化服務功能

做大做強地勘主業。根據自治區「二產抓重點」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部署和實施地質礦產工作,以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和新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堅持集中力量、集中地勘經費,投入重點區域、重點礦區、優勢礦種的勘查,提高勘查程度。地勘項目優先布置在青藏鐵路沿線、藏中南「一江兩河」及藏東「三江」等交通和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優選勘查國家緊缺礦種和西藏目前能開發利用的礦種。進一步加強雅魯藏布江成礦區東段銅多金屬礦勘查、班公錯—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專項,優先部署近期有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重要成礦帶及工作程度極低區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為國家及我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證。積極探尋市場急需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找大礦、找好礦,重點尋找銅、鉻、岩金、鉛、鋅、鐵、銻、油氣、鹽湖和非金屬等礦產資源,擴大找礦成果,發揮我區地質部門主力軍作用,達到摸清資源家底的目的。同時要切實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和城鎮地質等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性地質工作。

加強地勘科研工作。重視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提升地質工作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大對可供開發或合作的礦種、新發現的礦點以及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區的成礦理論研究;加強對高原重大地質問題的科學研究,提升我區在青藏高原地學研究領域的水平,為我區礦業勘查開發和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發揮地學科研對優勢礦產勘查開發以及服務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

加大風險、合作勘查工作力度。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多渠道引進資金、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進行礦產勘查和開發,特別是引進誠信好、實力強的國內大型骨幹企業,進行聯合勘查開發,攥緊拳頭,打出品牌。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礦產勘查引資項目,逐步加大引資合作風險勘查力度,力爭在礦業勘查與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上有進一步的提升。把握市場信息動態,建設好業已合作的蒙亞啊、索打、拉諾瑪、邦布、日那等礦山的合作勘查開發公司。積極謀劃建設新礦山,開發市場需求、經濟價值較高的礦種,著力培育好我局產業經濟項目工程。逐步調整地勘產業結構,做到礦業勘查開發、關聯產業共同發展,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打造產業經濟發展平台,確保地勘經濟快速發展,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發展服務。

拓展地質工作領域,強化服務功能。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思想,自覺服務於地方各級政府工作的大局,加強協調與溝通,處理好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農牧民群眾的利益關系,尋求支持和理解。盡快爭取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積極開展重要經濟區、青藏鐵路沿線及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找水示範工程工作,積極拓展水、工、環、災害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藏醫葯地質等工作,為我區「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戰略實施及其他支柱產業服務,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農村建設、農牧民增收致富和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地質工作質量,強化誠信意識。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著力提升地勘工作技術水平、科技含量和工作質量;以信譽強隊伍、塑形象,著力打造社會責任感強、技術水平一流、誠實守信、充滿活力的地勘單位新形象。

3.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加強地質工作,讓職工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關心職工包括離退休人員生活,努力改善幹部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構建和諧地勘。

切實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提高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水平。在地勘工作中,積極融入小康、平安、和諧西藏建設,做好為地方發展的服務工作,合理安排使用農牧民工,通過技能培訓、轉變意識等手段,為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條件,為地方財政增收做出貢獻,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

切實保持隊伍穩定。堅定不移地貫徹對達賴集團的斗爭方針,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提高反分裂斗爭的自覺性、堅定性,全力維護地勘隊伍政治穩定。加強對幹部職工包括離退休職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民主法制、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和「三個離不開」教育,增強榮辱意識、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

4.深入開展地勘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繼續弘揚和光大「老西藏」精神、地勘系統「三光榮」傳統以及獨具我區地勘行業特色的「1243高原英雄鑽井隊」精神,培育和提煉先進的地勘文化,為我區地質事業再度輝煌提供精神動力。認真開展「文明大院」、「文明機台」、「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努力創建文明地勘單位。努力改善工作條件,繼續加強基地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局、隊機關環境,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樹立整潔、文明的局機關、隊大院形象,建設環境優美型、節約型單位。發揮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促進他們在精神文明和地勘文化建設中建功立業。

5.切實加強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

全面落實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確保黨對地勘事業的領導。把堅持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職工當家作主和依法開展地勘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使黨組織始終成為幹部職工的主心骨,成為領導地質事業的核心力量。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勘工作的新要求,突出先進性建設主題,著力加強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強化基層,打牢基礎,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教育全局黨員幹部做到廉潔自律、潔身自好、率先垂範。

五、對策建議

完成上述目標和任務,需要我局付出巨大努力。為此建議以下幾點。

(一)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十分珍惜地勘隊伍

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和地質工作者,這是我區地勘隊伍存在並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區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過去曾經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現在仍然在無私地奉獻著。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都應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從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高度;從事關國計民生、產業建設、結構調整的高度;從建設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高度看待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繼續支持地勘工作、關懷地勘隊伍,確保國有地勘事業單位的地位不斷鞏固,作用得到發揮。地質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地勘單位不同於私營企業;地勘工作者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生力軍,其地位和作用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希望對國有地勘隊伍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對地質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懷,對地質工作者應給予必要的關心、關愛。

(二)建立健全加強地質工作的保障措施

1.建精建強國家公益性地勘隊伍,確立國有地勘單位職責地位

依據我區實際,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專業齊全、業務精湛、裝備先進、管理科學的國有地勘隊伍(人員最少2000人),突出其國家事業單位性質和我區地勘主力軍地位。同時賦予地勘單位勞動用工、效益獎懲等方面的自主權。

2.建立地質勘查單位管理制度

嚴格資質管理,規范行業准入,優先保證區內地勘事業單位承擔全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和全區地質勘查行業業務技術管理相關工作。

3.加強法制建設

切實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有關法規宣傳工作,創造穩定的法制和政策環境,依法維護地質勘查秩序,依法保護探礦權、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4.完善地質勘查投入和運行的良性循環機制

足額保證地勘工作經費和項目經費,公益性地勘隊伍經常性支出和專項支出等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政府主導、資金整合、良性循環、規范管理的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融資體系。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由政府出資實施,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逐步提高地質工作者的工資福利水平,切實保障隊伍正常運行和工作開展,逐步讓地勘單位從繁重的多種經營活動中退出,專心致志開展地質工作。同時探索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機制,建立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為地勘單位逐步轉換機制奠定基礎。

5.加強地質找礦能力建設

以提高地質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地質科技進步,以科技進步促進能力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充分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

6.解決地勘單位後顧之憂

主要有:職工住房難、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裝備落後等歷史遺留問題,使地勘單位輕裝上陣,以保證地質工作有序開展。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Ⅳ 武警黃金部隊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我部下屬武警黃金第一總隊、武警黃金第二總隊、武警黃金第三總隊、武警黃金研究所4個單位為資質單位法人,共有甲級資質13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5個,其中:

1.一總隊資質情況

甲級: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乙級:地球化學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

2.二總隊資質情況

甲級: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地球化學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

3.三總隊資質情況

甲級: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乙級:地球化學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

4.研究所資質情況

甲級: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

乙級: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

(二)地質勘查行業隊伍、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1)2006年末從業人員情況:總人數9849人,在崗總人數9508人(包括幹部、戰士、職工);技術人員總數1558人,高級技術人員263人,中級技術人員658人;離退休人員341人。

(2)2006年末,我部總資產80604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7863萬元;總收入8820萬元,其中地質勘查收入7588萬元,其他收入1234萬元;全年開展地質勘查項目92項,地質勘查總支出7340萬元。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部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4項,經費400萬元;承擔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5項,經費1380萬元;承擔各省資源補償費等公益性地質勘查項目4項,經費808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部2006年度未開展該類項目。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部2006年度未進行礦產開發。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我部2006年度未進行該類工作。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我部2006年度未開展多種經營產業。

二、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中心工作拓展取得明顯的成效

認真落實武警總部和國家發改委指示,積極承擔「以金為主的礦產資源普查、戰略性評價和大型礦山的探礦增儲」任務。指揮部承攬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資金1780萬元,是轉隸以來爭取項目和資金最多的一年。特別是上半年立項申報的4個國土資源補償費項目,經國土資源部專家審查,分列30多個金礦項目的第1、第3、第9、第13位,其中大磨曲家項目是參加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總結大會的唯一獲得優秀的項目。全部隊爭取地方基礎性、公益性、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等外部項目19項,資金1210萬元,其中八、三、二、五、七、九支隊和研究所成效更為明顯。指揮部配套出台了《以金為主多金屬找礦的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使外部地勘項目管理、考評得到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二)找礦不平衡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近年來,指揮部、總隊和研究所每年都組成專家組赴重點礦區進行技術指導,對找礦困難支隊進行重點幫扶。三支隊通過對砂寶斯礦區地質資料進行二次開發,發現其外圍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可望成為三支隊穩定的大型勘查基地。六支隊青海省加吾礦區地質找礦取得重大進展,預測(334)金資源量達11噸,形成了穩定的勘查基地。十支隊寶興廠找礦取得重大突破,金(333+334)資源量達到18噸,有望成為穩定的大型勘查基地。目前,除九支隊由於歷史原因和地域等因素制約外,其他11個支隊都具有了中型以上穩定的勘查基地。

(三)地勘安全質量管理進一步加強

以地勘工作安全質量為主題開展了「安全質量年」活動,突出抓了地勘管理「體系」、「規范」、「規程」的落實。在一總隊召開的「中心工作安全質量觀摩會」、二總隊「地質工作質量管理研討會」和三總隊「野外地質工作規范化管理現場會」,明確了標准,規范了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突出抓了野外施工作業安全,確保了探礦工程施工作業無事故。各級加強了地勘安全質量的經常性督促、檢查和考評,部隊中「大安全觀」、「大質量觀」逐步深入人心。

(四)「精兵利器」建設穩步推進

在人才建設方面。一是舉辦師團幹部培訓班、開展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建立「學中心」與「議中心」的長效機制,各級領導幹部科學統籌和組織指揮中心工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二是狠抓3 個「一號文件」落實,突出加強了技術幹部的培養、教育和管理;舉辦「工程碩士班」、「專升本班」以及其他技術幹部培訓班、重點礦區研討會、國內外典型礦床考察等,廣大技術幹部注重學習新的找礦理論、技術和方法,進一步拓寬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提高了解決各種復雜、疑難問題的水平;三是組織了專業士官隊伍的培訓,增強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特別是解決鑽探工程作業過程中的復雜、疑難問題的能力。陽山、寨上、金龍山、寶興廠岩芯採取率低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在裝備建設方面。一是新型全液壓鑽機的使用,使各總隊重點礦區的高斜度、高採取率、破碎地層和千米深孔鑽進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二是更新了立軸式鑽機,各支隊基本上能正常完成800米左右的鑽孔。三是為各支隊和研究所配備新型指揮車、為基層中隊配備性能優良的施工輸送車,支隊的靠前指揮能力、野外中隊的機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四是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在「三網合一」的基礎上,基本完成了地質勘查信息系統軟體開發和資料庫建設。高密度電法、數字化地質填圖、高精度遙感等新技術、新方法在找礦勘查中有效應用,提高了部隊地質找礦的命中率。

(五)礦業權管理進一步規范

修訂完善了《黃金部隊礦業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礦業權的使用和管理。強化礦權就是資產的意識,自上而下構建了礦業權「一庫兩賬」,健全了礦權資產化管理體系。在多個省區停辦新證、部分省區限制礦權登記的不利形勢下,各單位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年內新登探礦權22個、面積650平方千米;聯合勘查項目16頂,面積224平方千米;全面組織了探礦權梳理評價,注銷礦權27個,面積799平方千米。按照國家現行法規和程序,批准轉讓礦權22個,已收回價款4890萬元。目前,全部隊擁有礦業權378個,總面積11048平方千米。目前部隊找礦資源得到優化,空間得到拓展。

三、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全國地質工作會議」、「全國黃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著眼多找礦、找大礦以適應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拓展部隊中心工作任務以適應行業形勢發展的需要,著眼實現「三師」奮斗目標以適應總隊中心工作又快又好發展的需要,堅持以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以行業規范要求為准則,抓重點帶全面,抓精兵建利器,抓安全保質量,努力形成「有一個重點勘查區,兩個以上接替勘查區,若干個找礦遠景區的戰略格局」,爭取實現「三個一」奮斗目標(經費投入1億元,提交333資源量100噸以上,找礦成本控制在100萬元/噸以內),保證中心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堅持以金為主多金屬礦產綜合找礦的原則,堅持內部項目和外部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理論找礦與新技術找礦相結合的原則。

四、對策建議

(一)深化「找大礦」的思想觀念

近幾年來,部隊上下較好地堅持了「找大礦」的工作方針,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措施,使我們擁有的大型以上金礦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樹立和光大了黃金部隊的良好形象。找大礦,政治效應顯著,社會效益明顯,經濟效益突出,既能夠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也能夠更好地推動部隊的建設和發展;既符合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陽山金礦帶的發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因此,各級不但要確立「找大礦」的思想認識,而且要在「找大礦」的思想觀念上求深化。精心謀劃,科學布局,集中力量,抓住重點,努力在我國重要金及多金屬成礦區(帶)上實現找大礦的新突破。

(二)搞好「四個統籌」

堅持科學統籌是突出重點工作、兼顧相關工作的重要方法,是確保中心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科學統籌的工作有很多,相對當前部隊的中心工作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要突出抓好:一要科學統籌基礎研究與礦產勘查。地質基礎研究是礦產勘查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一定程度上講,基礎研究工作做扎實了,就有益於形成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認識升華了,就有益於形成地質找礦的理論。礦產勘查是驗證地質找礦認識和理論的實際步驟,是地質找礦的基本實踐活動。科學統籌基礎研究與礦產勘查,實質上就是正確處理找礦理論與找礦實踐的關系。因此,應當用基礎研究去服務於礦產勘查,用礦產勘查去驗證基礎研究的成果,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力求地質找礦出成果。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地勘原始資料的搜集、分析和開發、利用,切實加強基礎地質理論研究工作。據了解,目前在國際上,通過對地勘原始資料二次開發利用找到礦的佔新發現礦床的23%。前不久,我們去澳大利亞一個典型金礦考察,他們非常重視對原始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100多年前的地質資料都保管得很好,而且規范化、標准化程度很高。因此我認為,地質勘查檔案管理和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工作必須加強,不能削弱。各級學術委員會要切實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履行職能,發揮作用。二要科學統籌地質勘查與資源開發。地質勘查是黃金部隊的中心工作,持續取得優質地勘成果是黃金部隊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資源開發是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迫切要求,對黃金部隊來講,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重要成果。因此,各級必須牢固確立「把中心工作搞上去」的思想觀念,以艱苦奮斗的作風抓好地質勘查工作,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還要特別強調,資源開發、礦權轉讓必須符合國家的法規、程序,必須嚴格執行指揮部黨委的原則、要求,必須有利於礦區的整體地質勘查工作開展,必須有利於未來礦區的整體開發和部隊形象、效益的提升。要通過有效的資源開發和礦權轉讓,進一步密切警政警民關系,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要促成地方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對我部的探礦權取得和維護給予大力支持,對非法民採行為予以有效制止,努力實現「共贏」。今年,我們要認真落實國家發改委的決策、指示,集中力量把陽山安壩里南礦權轉讓工作抓扎實,搞成功。此外,為了搞好資源開發工作,有關單位對已完成普查工作擬轉讓的探礦權,對其中的優質區塊可以有條件地擇優進行詳查,以提升其轉讓價值。詳查經費主要從礦業收益中安排。三要科學統籌打牢基礎與重點突破。打牢基礎是重點突破的前提,重點突破是打牢基礎的擴展。今年,在打牢中心工作基礎上,要加強預查和戰略地質調查工作,重點開展異常查證、靶區優選和資源潛力評價;對一般普查礦區,以提供(334)資源量,查清礦區資源遠景為目標;對重點普查礦區,以探獲適量的(333)資源量,擴大(334)資源量遠景規模為目標,通過較為系統的工作,實現面上展開與點上突破的並舉。在重點選准突破口上,要對大型龍頭礦區重點投入,力爭重大突破,今年確定陽山為重點投入礦區,力爭(332+333+334)資源量達到或突破300噸;對大型重點礦區加大投入,為成為大型龍頭接續礦區打基礎。指揮部確定寨上、金廠為第一梯隊接續礦區,金龍山、寶興廠、大新、哈達門溝為第二梯隊接續礦區。四要科學統籌完成任務與提高效益。實踐證明,從總體上來講,我們這支部隊完成中心任務一般沒有大的問題,但在提高地勘工作效益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當前,各級對完成任務是高度重視的,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但在提高地勘工作效益上,可以說就不那麼重視了。因此,今年要把降低單位找礦成本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既要算大賬,講求投入與產出,也要算小賬,核算單機、單井、單坑、單槽的成本。要將找礦成本一並作為考核、評估中心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之一。切實加強地勘成本管理,提高地勘經費使用效益。

(三)突出抓好「安全、質量與效益」三項重點工作

安全、質量與效益是互為滲透、緊密結合的統一體。安全是質量與效益的前提,沒有安全什麼都無從談起。質量和效益是中心工作的核心。這三項工作必須同步抓,結合做。

1.狠抓安全

中心工作安全涉及爆材、化學危險品、坑道施工和外包工程等,哪一項管理不到位都可能發生問題。這次我們去澳大利亞考察,據新南士威爾州礦產資源部官員的介紹,該州所有礦產企業死亡人數很少。1904年死亡25人,1954年16人,2004年僅為2人,2006年力爭「零」死亡。他們的礦山安全績效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就中心工作安全而言,應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切實加強安全教育。充分借鑒國內外抓好施工安全的成功經驗,開展形式多樣、形象直觀、實在管用的安全教育,強化「任何一起事故都是可以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加以避免的」意識。廣泛應用漫畫、圖例、警示語、警示牌等生動形象的載體,增強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的「一感三性」,提高思想教育的實際效果。二要認真執行安全規程。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抓好《地質勘探安全規程》、《爆破安全規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貫徹落實,及時發現問題,消除安全隱患。嚴格執行《武警黃金部隊外包工程管理辦法(試行)》,堅決杜絕以包代管現象,確保外包工程安全和質量;加強安全防護措施,組織對地勘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情況進行檢查。三要突出安全防範重點。坑探、槽探工程可能發生塌陷、塌方、壓埋事故,鑽探工程可能發生人員摔亡事故。必須把探礦工程施工安全作為經常性工作來抓,作為安全防範的重點。要健全野外安全預警防範機制,建立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制度,切實防患於未然。四要搞好安全整改督查。各級領導機關要搞好經常性督促檢查,基層單位要認真搞好自查,杜絕工程作業事故,確保探礦工程施工安全。

2.保證質量

地勘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部隊中心任務的成敗,關繫到部隊的健康發展。抓好地勘工作質量,一要明確目標。所謂目標就是質量到底要達到什麼標准。這個問題我在安全質量年活動觀摩會的講話中已經提出,這就是「六個優良率」,即「立項設計優良率、工程作業優良率、成果報告優良率、化驗內檢外檢合格率、資源量驗收合格率以及探礦權使用率」。二要用好「抓手」。所謂「抓手」就是抓好質量工作的載體。主要有《地勘質量管理體系》、《固定礦產勘查工作規范》和《地質勘探安全規程》及其「實施細則」,新修訂的《礦業權管理辦法》,還有其他一些規范性文件。三要狠抓落實。落實是一切工作取得實際成效的重要保證。抓落實是從事中心工作的每一名官兵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國家的地勘行業法規和指揮部的規范性文件,可以說比較全面、系統、配套了,關鍵是各級要落實、落實、再落實。四要督促檢查。督促檢查是促進落實的重要方法。督促必須經常,檢查必須過細,整改必須及時,不解決問題不撒手。今年3月份指揮部要對質量監督管理人員進行培訓,6~8月份要檢查地勘項目的質量,年底要組織中心工作的考評驗收。

3.提高效益

提高地勘工作效益,是節約經費開支、加強地勘管理的必然要求。以往我們對提高地勘工作效益雖然有所強調,但總體上是要求不嚴,抓得不緊。今年,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為一個重要方面抓緊抓好。突出抓好四個環節:一要強化成本意識。倡導控製成本、節約資源的觀念,提高抓好成本管理的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感。二要「凈化」成本開支。全面實行成本費用控制管理。各單位要對地質勘查工作全過程發生的全部費用,實行嚴格的成本管理。杜絕不合理的開支和不屬於成本費用范疇的開支,防止地勘費成為「萬能費」。嚴格執行財務規定,加強勘查成本核算,認真清理非成本開支,對不符合規定的不予決算。三要細化成本指標。組織專人整理重點礦區重點項目的相關原始資料,研究確定重點項目的工程成本控制指標,細化和分解費用要素,在此基礎上制定施工定額,使標准確定、成本分析和考核有可靠的依據。四要優化成本管理。各級要明確地勘成本管理機構,落實成本管理責任。要把各項控制指標責任明確到中隊、班組和具體人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要組織基層核算員培訓,提高他們抓好成本管理的素質能力。

(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地質處)

Ⅳ 廣東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地質勘查單位有54家。職工總人數30149人(其中在職職工13708人,比2005年減少98人;離退休人員16441人,比2005年增加2328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295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1.9%;技術人員4292人,比2005年增加175人,增長4.3%;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23人,比2005年增加71人,增長8.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03人,比2005年減少31人,減少2.2%。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32萬元,比2005年增加0.61萬元,增長22.5%;離退休人員年均收入2.42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7%,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9.2%。

(二)地勘單位資質基本情況

全省地勘單位資質情況:甲級資質76個,乙級資質87個,丙級資質89個。其中:

(1)區域地質調查甲級5個,乙級11個;

(2)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15個,乙級14個,丙級12個;

(3)固體礦產勘查甲級19個,乙級11個,丙級16個;

(4)液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4個,丙級14個;

(5)氣體礦產勘查乙級2個;

(6)地球物理勘查甲級7個,乙級11個,丙級9個;

(7)地球化學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2個;

(8)遙感地質勘查甲級3個,乙級3個;

(9)勘查工程施工甲級13個,乙級10個,丙級11個;

(10)岩礦鑒定岩礦測試甲級3個,乙級10個,丙級15個;

(11)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49家,職工總人數12251人,比2005年減少91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806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2.1%;技術人員4053人,比2005年增加352人,增長9.51%;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07人,比2005年增加69人,增長9.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246人,與2005年基本持平。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29萬元,比2005年增加0.63萬元,增長23.7%;離退休人員16402人,比2005年增加2334人,年均收入約2.43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60%,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1.9%,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8.3%。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從業人員佔全行業的90%以上(93.3%),仍佔地勘行業主體地位。

(二)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資產總額38672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59939萬元,專用儀器設備54033萬元,總負債185845萬元,凈資產216486萬元,總收入186028萬元,總支出157203萬元,資產負債率48%。

2006年資產總額比2005年減少2306萬元,減少0.59%;生產性資產比2005年增加359萬元,增長0.22%;專用儀器設備比2005年增加3080萬元,增長6%;總負債比2005年減少13202萬元,減少6.6%;凈資產比2005年增加15342萬元,增長7.6%。總資產比2005年有所減少,但生產性資產、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均比2005年有所增加。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增加還比較多,說明經濟實力有所增強。負債率雖然比2005年減少3%,但總體來說,負債率仍然比較高。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承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主要來源於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地質勘探費、國土資源大調查經費和中央地方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其中國家財政資金投入22112萬元,比2005年減少2633萬元(減少10.6%),地方財政資金投入56952萬元,比2005年增加3433萬元(增長6.4%)。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13231萬元,比2005年增加1974萬元,增長17.5%。礦業權轉讓收入1008萬元。礦產開發收入1858萬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9394萬元,比2005年增加7789萬元,增長15.1%。其他產業收入20902萬元,比2005年增加2906萬元,增長16.1%。

2006年我省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超過財政撥給的地質勘探費和地質專項撥款,收益占總收入的51.8%,比2005年增長4%。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改革促發展,成果顯著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我省地勘單位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實用技術,擁有地質礦產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僅已經佔有許多礦業權,而且還具備有較強競爭力的找礦技能和勘查施工技術。此外,我省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也取得一定進展。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完成了由單一的地質找礦向地質礦產勘查、工程勘察與施工、礦產開發與礦產品加工銷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機械製造、地質技術咨詢服務、房地產等多種經營的轉變。大多數地勘隊伍已進入市場,成為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主體,商業性收入已超過國家撥給地質勘查經費。

(二)初步樹立「大地質」觀念

在地質找礦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基礎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在開展與地質勘查相關產業上取得較大發展,增強地質勘查的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省外、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也取得一定進展。

四、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把地勘體制改革與地勘事業單位改革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一並解決

目前省編制部門正在擬定我省地勘體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其他相關部門也正在為地勘單位改革制定有關措施,出台有關住房、社保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等優惠政策,將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勘查工作

在粵北、粵東、粵西等地區的主要成礦帶開展新一輪固體礦產資源的遠景勘查工作,快速篩選靶區和找礦後備基地並進行礦產勘查評價,重點開展油頁岩、地下熱水等非常規能源勘查。針對我省現有部分大宗礦產資源缺乏和找礦潛力差的特點,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展境外周邊國家及國內其他省份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擴大我省礦業對外開放,建立境外、省外礦產資源基地。

(三)加強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培育地質勘查市場,增強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認真抓好區域性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推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省內地級城市的地質調查;在完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省其他重要農業種植區推進。同時,根據省情,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

五、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問題

1.觀念相對滯後,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部分地勘單位思想未轉變,仍把發展寄託在財政和國家投資,沒有積極開拓市場,與廣東經濟發展脫節。一方面堅持保留事業單位的「帽子」,保留現有的財政撥款扶持;另一方面又參與商業性地質工作,通過市場獲取利潤。在這種心態下,改革的主動性不強,面向市場、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地質勘查管理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國家已不再下達計劃找礦任務,但地質勘查隊伍運作方式沒有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地質勘查還沒有分體運行,地勘工作機制轉型較慢。

2.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管理上仍沿襲了屬地化之前按礦種組隊、按部門管理的體制,導致分工過細、業務交叉、勘查資源配置不合理。各部門在某些地區都設置隊伍,比如韶關市就有3個部門5支地勘野外隊,隊伍、設備、技術、任務大多相近,造成工作重復,勘查資源浪費,惡性競爭難以避免。

3.人員結構不合理

人才流失、高素質人才難以補充。造成地勘單位人員總體素質不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一是崗位結構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偏低,占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6%,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9.2%。二是學歷水平總體不高,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佔2%,本科佔17%,高中以下卻佔53%。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地勘行業屬於野外作業的艱苦行業,人員明顯老化,45歲以上工作人員佔了30%,後備力量缺乏。四是人員專業結構單一,「餘缺」並存的矛盾突出,特別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經營型、管理型及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大多數地勘單位競爭能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4.歷史包袱沉重

(1)離退休人員負擔重。一方面,地勘單位歷史長,離退休人員眾多,超過在職人數,有的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是在職人數的2.3倍。另一方面,地勘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尚未出台,與地方養老保險未能很好地銜接。事業單位離退休費與企業養老保險存在一個差額,仍需財政補足。這些負擔對地勘單位來講過於沉重,是推進企業化改革的最大困難。

(2)資產總量小,質量差。非經營性資產所佔比重偏大,經營性資產質量差,是地勘單位的共症。地勘單位現有閑置多年甚至毀損的資產以及長期積累的死賬、呆賬仍虛充國有資產。以廣東核工業地質局為例,全局共有凈資產15247萬元,人均佔有3.4萬元,只有一般國有企業的1/30,一般事業單位的1/10。

(3)職業病問題突出。地質勘查隊伍屬於特殊艱苦行業,長年從事野外工作,條件艱苦,職業病發病率高,特別是從事核原料勘查的單位,放射性職業病的情況尤為突出,其醫療、保健、撫恤費支出負擔沉重。

(二)對策、措施和建議

(1)盡快出台住房、醫保、社保等各項改革配套政策,以解決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2)深化改革、加快地勘隊伍企業化進程。地勘隊伍盡管面臨許多問題,但總體上,深化改革、加快企業化進程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一是外部發展環境較好。我省經濟發展迅猛,地質勘查相關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高,如工程勘察與施工市場狀況比全國要好,而這方面正是地勘隊伍的優勢所在,地勘單位實現企業化經營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近幾年我省地勘隊伍在市場化、企業化道路方面,尤其是在隊伍自身建設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三是省政府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扶持。目前,省財政給省地勘單位年度撥款已達5億多元,為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實行改制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地勘環境處)

Ⅵ 大學文科有哪些專業

第一類學科:哲學

哲學這門學科所涵蓋的文科專業不是很多,大概有三個文科專業,其中包括了哲學,邏輯學和宗教學。雖然哲學學科專業不是很多,但是其復雜難學程度可是不一般,分分鍾能夠把人繞暈,是一門學習難度很大的學科之一。

第二類:經濟學

經濟學類的學科專業就很多了,其實不能夠完全說是文科專業,因為涉及經濟與數學,所以也可以說是理科類的專業,理科的學生也可以學。經濟學的專業很多,而且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在這門學科裡面又分為幾大類,比如說經濟學類,金融學類,財政學類,經濟與貿易類等四大類,該經濟學涵蓋了10個專業。

第三類:法學

都說法學類的專業是鐵飯碗,那麼對於法學類的專業你都了解多少呢?其中法學學科分為6類,有法學類,社會學類,政治學類,民族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和公安學類,涵蓋了13個專業。(注意:這里指代的學科分類並不是大學里所設學院的具體分類,而是大致概括文科專業的類型)

第四類:教育學

教育學裡面的很多專業也是現在的鐵飯碗,教育學和法學一樣都是堪稱鐵飯碗的行業,但是同樣競爭力大,考取有很大的難度。其中教育學又劃分為教育學類,體育學類這兩大類,涵蓋了12個專業。

第五類:文學

文學所涉及的專業也是非常多的,有中國語言學類,外國語言學類,新聞傳播學類這三大類。其中中國語言學類有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等5個學科,但是外國語言類的專業就很多了,包含了62個外語專業。而新聞傳播學類則有5個專業,比如說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等。

第六類:歷史學

歷史學涵蓋的專業就比較簡單了,有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和文物與博物館學等4個專業。歷史學是比較適合文科生學的專業,牽扯的知識了很大,博大精深。

第七類:管理學

管理學這門大的學科之下又有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公共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旅遊管理類等。有這么多的分類,所涵蓋的專業也是非常多的,共有31個專業。

第八類:藝術學

在藝術學的學科體系下,專業類型也是很多的,比如說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以及美術學和設計學。這些類型的涵蓋的專業也是不少的,共有29個。

(6)勘察院屬於什麼經濟行業擴展閱讀:

文科生可以報考的大學 的專業

1.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哲學、世界史、中國古代史、法學、政治學理論、國際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圖書館學、基礎心理學、

2.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金融學、產業經濟學、政治學理論、國際關系、傳播學、

3.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古代史、文藝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企業管理、法學、社會學、新聞學、

4.武漢大學 經濟學、法學、

5.南開大學 區域經濟學、金融學、

6.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原理、教育史、比較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7.廈門大學 財政學、金融學、統計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國際法學

8.上海財經大學 財政學、會計學、

9.東北財經大學 產業經濟學、會計學

10.西南財經大學 金融學

文科生可以報哪些專業好就業

1.學前教育。授予教育學學士

主幹課程:教育學、心理學、聲樂、美術、幼兒玩具製作等。

招生院校:師范類。

2.漢語言文學。授予文學

主幹課程:語言學概論、漢語史、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等。

招生院校;師范類、綜合類院校。

3.對外漢語。授予文學學士。

主幹課程:漢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寫作、翻譯、古代(現代)漢語、西方文化禮儀等。

招生院校:外語類、師范類院校。

4.外語語言文學(外語)。授予文學學士。

主要語種: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及小語種。

招生院校:外語類、師范類、綜合類院校。

5.廣播電視新聞學。授予文學學士。

主幹課程:廣電概論、廣電技術基礎、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製作、攝影攝象等。

招生院校:各傳媒院校、師范類、綜合類院校。

Ⅶ 天津市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勘查單位和人員結構

2006年,我市共有地勘單位(包括2個局機關)20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2個。職工人數9615人,其中在職職工5593人,離退休人員4022人。較2005年相比,職工人數減少132人,從業人員減少195人,離退休人員增加63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3387人,占職工總數的35.23%,比2005年(3448人,佔35.37%)減少了61人。地質勘查專業技術人員1882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55.57%,比2005年1859人增加了23人,增長幅度為1.24%,主要為吸收新畢業大學生;地學專業人員1562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46.12%,比2005年1559人增加了3人,增長幅度為0.2%。

(二)職稱結構

2006年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586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17.3%,比2005年541人增加了45人,增長幅度為8.32%;中級技術人員719人,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21.23%,比2005年765人減少了46人,主要原因是中級技術人員經職稱評審成為高級技術人員,而中級技術人員補充不足。

(三)人員經費和勞動報酬

2006年,天津市地勘行業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為12519.33萬元,人均為2.24萬元;2005年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為10996.55萬元,人均為1.89萬元。2006年在職職工勞動者報酬總額及人均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3.85%、18.52%。2006年,離退休人員經費為6787.9萬元,人均為1.69萬元。2005年離退休人員經費為6094.9萬元,人均為1.54萬元。2006年離退休人員經費及人均經費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1.37%、9.74%。

(四)技術水平

在地質找礦方面,累計發現各類礦產地460餘處,提交各類勘查和科研報告800多份,勘查中、大型礦床21處;具有較強的科研攻關能力,先後承擔及參與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4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數項;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先後到蘇丹、柬埔寨、寮國、剛果、辛巴威等國進行礦產勘查和調查,已與蘇丹國簽訂了合作開發礦產資源協議,注冊了公司。在水工環方面,先後完成60餘個礦區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還根據對口礦山要求,完成了地質災害的調查與評價。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形成了以EH-4、TSQ4大功率綜合電法為代表的中深高精度電磁探測系統,以V6、MT為代表的深層大地電磁測深系統,以甚低頻、探地雷達為代表的淺層探測系統,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地球化學勘查方面,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針對有利成礦區帶的區域化探,《燕山台褶帶地層地球化學剖面研究》填補了我國標准剖面地球化學研究的空白。近年來,積極探索開展天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在遙感方面,完成各類遙感項目20多個,6次獲得省部級以上遙感地質項目優秀成果獎。近期完成的《天津薊縣礦產資源開發動態監測》項目,在全國尚屬首次詳細對一個地區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及其對環境影響的監測。

(五)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天津市及屬地化地勘局所屬地勘隊伍擁有資質情況為: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甲級:固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乙級:區域地質調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鑽),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

(2)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

(3)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核工業二四七大隊。甲級:固體礦產勘查。乙級: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4)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甲級:固體礦產勘查。乙級: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勘查。

(5)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四地質大隊。甲級:勘查工程施工。乙級:固體礦產勘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6)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河北九華勘查測繪有限責任公司)。甲級:地球物理勘查。乙級:地球化學勘查。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

(7)華北有色工程勘查院。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8)華北地質勘查局第四地質大隊。乙級:勘查工程施工。

(9)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甲級: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乙級:固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

(10)天津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天津市地熱資源開發公司)。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液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鑽)。丙級:地球物理勘查。

(11)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天津市第二地質勘探大隊)。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地球物理勘查。

(12)天津市地質礦產測試中心。乙級: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13)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甲級: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乙級:液體礦產勘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

(14)天津市勘察院。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丙級:地球物理勘查。

(15)水利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岩土工程技術中心。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乙級:遙感地質勘查。

(16)天津華勘華清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

(17)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甲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乙級: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坑)。

(18)中鋼集團天津地質研究院。甲級:固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乙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在擁有資質的地勘隊伍中,屬地化地勘隊伍12家,其中包括華勘局位於河北的6家地勘單位,國家直屬地勘單位1家,其他地勘單位5家。

二、經濟發展狀況

(一)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底,全市地勘行業總資產為116882萬元,比2005年總資產100756萬元增長了16%。其中:生產性資產為28898萬元,比2005年的25485萬元增長了13.39%,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2600萬元,比2005年的20455萬元增長了10.49%。

2006年總負債為58359萬元,比2005年的46357萬元增長了25.89%。

2006年所有者權益為57617萬元,比2005年的53992萬元增長了6.71%。

(二)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服務於天津生態城市建設,特別是服務於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上取得重要成果。開展了城市地質調查、應急供水水源地勘查、土壤鹽鹼化調查、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綜合地質調查等工作。其中:城市地質調查、應急供水水源地勘查為國家和地方合作項目,區調為國家財政項目,其餘為地方補償費和財政專項資金項目。2006年公益性地質項目投入497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762萬元,地方財政投入1214萬元。較2005年公益性地質項目投入增加16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增加1342萬元,地方財政投入增加258萬元。

天津市公益性地質工作,向濱海新區傾斜,從資源向環境傾斜。

(三)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銀、銅、鐵、鉬、螢石勘查和技術咨詢等商業性地質工作中,累計收入9546萬元,其中涉外勞務收入452萬元。較2005年累計收入增加3503萬元,涉外勞務收入減少21萬元。2006年找礦支出9507萬元,較2005年增加952萬元。勘查投入有所加大。

(四)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礦業開發方面,國內擁有河北省赤城縣萬全寺銀金礦山一座,年處理礦石3萬噸;國外蘇丹金礦產開發項目正式啟動,與蘇丹方合資組建「華勘哈馬迪資源有限公司」礦業公司。2006年礦產開發收入436萬元,較2005年增加88萬元。2006年礦產開發投入396萬元,較2005年增加83萬元。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市場形勢較好,收入增長較快,在我市加快發展的影響下,承攬的大額勘察和施工項目數量較往年增多,對重大型項目的運作能力進一步提高。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2574萬元,較2005年增加8308萬元。

(六)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玻璃機械、包裝機械、輸送設備、金剛石工具、珠寶、供熱、礦泉水生產銷售、災害評估、地質礦產測試等產業創造了較好的安置效益。2006年其他產業總收入14847萬元,較2005年增加1971萬元。

三、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積極加強地質勘查隊伍建設

為更好地服務於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地質勘查隊伍的基礎和先行作用,在面臨著經濟和歷史雙重困難的條件下,「以地質勘查為核心的主導產業,以工程勘察、基礎施工業為骨乾的支柱產業和玻璃機械、包裝機械、輸送設備、金剛石工具、珠寶、供熱、礦泉水生產銷售、災害評估、地質礦產測試等為延伸的特色產業」的方針,加強地質隊伍整合,突出主業發展,形成了格局較完整的地質調查隊伍體系。如組建了地質調查研究院,主要從事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組建了工程勘察院,主要從事工程勘察和施工;開辦了玻璃機械廠、包裝機械廠、輸送設備廠、礦泉水廠等。通過調整,地質勘查隊伍結構更加合理,在服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突出。

(二)努力提高地質工作的服務水平

認真學習加強地質工作決定,要緊緊圍繞我市「十一五」規劃和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和服務效能。重視加強與規劃、環保、城建、水利、地震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加強與濱海新區和區縣管理部門的溝通,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領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同時繼續落實以項目帶人才培養的計劃,在完成好重點項目的同時,培養好學術帶頭人和地質科技人才。

(三)加強改革改制研究

建立企業化管理和全成本核算的經濟管理體制,做實各項基礎工作,進行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分析,明確產業結構和資產結構調整的方向,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制度建設和經營責任考核。

(四)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發展效益

實施重管理重效益活動。結合各單位特點,積極推行精細化管理、全面預算管理等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科技工作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率,發展產學研結合的項目,注重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深入強化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標准認證層次和水平。

(五)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目前在蘇丹、柬埔寨、剛果(金)、寮國等國開展了地質勘查工作嘗試,由於國際市場復雜,地勘單位資金實力不足,目前還未凸顯優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1)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積極推進事企分體運行,以事業為基礎,努力發展好企業實體,形成以地質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為主導,集資源勘查、礦業開發、綜合地質服務、水文工程、勘查施工、加工製造等多業並舉,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高科技、高水平的地勘事業單位。

(2)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進一步落實,按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和我市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整合全市地勘隊伍,逐步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裝備、基地等保障條件,以及其經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在部門預算中統一安排,提高地質專項裝備的科技水平。

(3)為地勘單位礦業權的取得、使用和轉讓制定優惠的政策。提高地勘單位在轉讓礦權時的受益比率。

(4)應加大地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五、對策建議

屬地化以來,國家給予的經費撥款只能維持基本生存,地勘隊伍歷史遺留問題多、歷史欠賬多、負擔重。各產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突出、品牌優勢不明顯,隊伍老化、人員結構層次不合理。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

(1)列出地勘單位發展規劃時間表,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地勘單位新興產業扶持力度,鼓勵地勘單位大膽改革,放開經營,積極適應公益性與商業性地勘工作已分開運行和礦業權市場發展的新形勢要求,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2)解決地勘單位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基本建設和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遺留問題。提高技術人員的待遇,提高地質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大力引進地質專業人才。

(3)解決地質勘查資金的投入,支持和鼓勵開展地質勘查。我市目前的地質勘查經費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資金和中央返還地方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無法滿足加強地質工作的需要,必須加大財政對礦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力度,注重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每年從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業權價款中,列支地質勘查工作資金,用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公益性礦產勘查。

(4)過渡期要盡量延長,撥款基數要維持不變。企業化是方向,但絕不能操之過急,採用一個模式,實行一刀切,要為地勘單位企業化搭建好合適的平台;事業撥款基數要根據市場發展的變化,每年適當追加部分撥款,以適應各項物價指數的上漲,維持職工的基本生存,穩定職工隊伍。

(天津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地質勘查環境管理處)

Ⅷ 海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貫穿於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幾十年來,地質勘查隊伍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任務。近年來,地質勘查單位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部署,通過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地質勘查隊伍在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切實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廳組織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質勘查單位共有22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個,隸屬於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其他地勘單位4個。現有在職人員1597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268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987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7.84%,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9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951.63萬元,人均收入13.91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1870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單位在職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從業人員的人數略有減少,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單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萬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萬元。

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13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18個,其中14個為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單位,3個為海南省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1個為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有9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2006年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305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111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883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8.8%,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6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72人,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71.5%。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182.7萬元,人均收入16.23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2263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人數基本保持不變,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比例基本不變,但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7.8%;國有地勘單位年生產經營總收入增加了2783萬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萬元;離退休人員增加23人,費用也增加了130萬元。

(二)各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總資產45088萬元,總負債28479.2萬元,年產值15022.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14613.3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6608.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1122.7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7666萬元,總負債增加了6416萬元,年產值增加298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增加了185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873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2萬元。

海南省地質勘查局:2006年度總資產12453.58萬元,總負債4594.31萬元,年產值6063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5741.91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7859.27萬元,節余與收益為332.68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246萬元,總負債增加795萬元,年產值增加1261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增加100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451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0萬元。

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2006年總資產226.42萬元,總負債3.64萬元,年產值96.82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222.78萬元。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調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計完成6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幅1:20萬區域重力調查、6幅1:25萬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調查面積均為33900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8個圖幅,面積13782平方千米,約佔全島陸域面積的40%;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8個圖幅,面積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開展了1:25萬東方縣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昌灑市文昌縣清瀾港銅鼓咀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央財政投資80萬元。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繼續開展保亭同安嶺火山岩盆地銅金礦評價、尖峰嶺—雅加大嶺鉛鋅多金屬評價、同安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牛臘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三亞市嶺殼銅礦普查、保亭縣羅葵洞鉬礦普查等項目,2006年度國家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825萬元。通過開展這些項目,圈定了一批成礦異常,發現了一批礦(化)點和礦體,找礦效果較好。

3.水工環地質調查

2006年,開展了瓊海、萬寧、昌江、海口等4個市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7478平方千米,財政資金投入55萬元;開展了全省地下水監測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財政資金投入163萬元;開展了海口市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2個項目,財政資金投入258萬元。

4.農業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海南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2006年財政資金投入600萬元,完成調查面積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實施省內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不含油氣)96個,社會資金投入3508萬元。我省地勘單位沒有在省外承攬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省有1個地質勘查單位投資參股開發金礦,由於2006年礦山停產,礦產開發收入僅1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完成工程勘察項目施工,總收入8744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年產值6263萬元,實現利潤662.32萬元,同比增長9.18%。

三、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我省現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包括原隸屬國土資源部的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隸屬有色系統的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及原隸屬核工業系統的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各地勘單位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情況不盡一樣,總的說來,社會統籌保障體系政策(包括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政策、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均已落實,但一些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地質勘查費基數年增幅不大;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暫停;因省財政沒有配套地勘費而出現資金缺口,下崗職工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增加工資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沒有落實。

四、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建議

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建設相對薄弱,存在設備陳舊老化、資金和設備嚴重缺乏、職工結構性失業、人員和機構調整難度大等問題,且由於種種原因,《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的許多政策尚未落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步伐不夠快,地勘單位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為加快國有地勘單位改革,促進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及建議:

(一)切實建立起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新體制

將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承擔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我省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重要礦產資源前期風險勘查及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工作,其經常性支出列入財政預算。政府資金主要加大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其餘國有地勘單位將面向商業性地質工作,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穩步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地勘隊伍分散、功能重疊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或戰略協作,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礦業集團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實現勘查開發一體化。

(二)積極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

對地質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兩庫兩室(地質實驗室、地質資料室、實物地質資料庫、地質專業設備庫)」建設、地勘隊伍基地搬遷、住房補貼等歷史遺留問題和有關債務給予財政和政策扶持。

(三)對地勘單位設備建設給予支持

地勘單位裝備、設備嚴重缺乏,既無法滿足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也制約了地勘隊伍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建議設立專項資金以幫助地勘單位更新必要的專用儀器設備。

(四)盡快出台地質勘查隊伍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辦發〔2006〕4號)中明確指出要「發揮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單位依靠技術和資料優勢參與勘查開采項目的收益分配,應用經濟手段,切實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地勘礦管處)

Ⅸ 事業單位是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

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與公務員是不同的。

事業單位(Public Institution)是指由政府利用國有資產設立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接受政府領導,是表現形式為組織或機構的法人實體。

一般情況下國家會對這些事業單位予以財政補助,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差額撥款事業單位,還有一種是自主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

(9)勘察院屬於什麼經濟行業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的分類及區別

1、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稱為全供事業單位,也就是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其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的一種管理形式。

這種管理形式,一般適用於沒有收入或收入不穩定的事業單位;如學校、科研單位、衛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業單位,即人員費用、公用費用都要由國家財政提供。

採用這種管理形式,有利於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收入進行全面的管理和監督,同時使事業單位的經費得到充分的保證。

2、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即對有經常、穩定業務收入的單位,採取全面核算、收支掛鉤、以收抵支的管理形式。

既按定員定額指標核定的單位年度經費預算總額與單位創造的收入之比,支大於收的差額部分由國家預算補助,收大於支的部分上交國家財政。

也可以說差額是按基數加增長的方式由財政負擔,也就是財政給一部分,剩下的單位要自收自支的。

Ⅹ 安徽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隊伍及從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1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地質勘查行業共有地勘單位54個。其中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39個,中央直屬地勘單位1個(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其他地勘單位14個。在屬地化地勘單位中:省地勘局下屬20個單位(不含局機關,下同),省煤田地質局下屬8個單位,華東冶金地勘局下屬10個單位,掛靠省國土資源廳直管的地勘單位1個(安徽省化工地質勘查總院)。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共有在職職工17449人(含地勘局機關),離退休人員:13833人(含地勘局機關)。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819人。其中:省地勘局地質勘從業人員4213人,其他從業人員4992人;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266人,其他從業人員1132人;華東冶金地勘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177人,其他從業人員1100人;省化工地勘總院地質勘查從業人員40人,其他從業人員90人;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9人,其他從業人員62人;其他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044人,其他從業人員254人。

(二)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地質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48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甲級單位4個,乙級單位13個;水工環地質調查甲級單位13個,乙級單位10個,丙級單位10個;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25個,乙級單位9個,丙級單位10個;液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6個,乙級單位11個,丙級單位7個;氣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3個,乙級單位3個;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單位5個,乙級單位14個,丙級單位12個;地球化學勘查甲級單位3個,乙級單位2個,丙級單位8個;遙感地質勘查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2個;勘查工程施工甲級單位16個,乙級單位11個,丙級單位7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15個,丙級單位8個;選冶加工試驗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1個。按單位具有的最高資質統計: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3個,佔69%;具有乙級資質的單位4個,佔8%;具有丙級資質的單位11個,佔23%。在48個地勘單位中,共有各類甲級資質78個、乙級資質91個、丙級資質62個,分別為34%、39%、27%;按資質類別項數統計:具有1項資質的有9個;2項資質的有5個;3項資質的有2個;4項資質的有5個;5項資質的有3個;6項資質的有6個;7項資質的有10個;8項資質的有7個;9項資質的有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勘查資質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34個,最高為甲級的單位有32個,佔94%;最高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佔3%;最高為丙級的單位有1個,佔3%。省地勘局下屬19個地勘單位,省煤田地質局下屬6個地勘單位,華東冶金地勘局下屬7個地勘單位,掛靠省國土資源廳直管的地勘單位1個,中央直屬地勘單位1個。此外,全省地勘行業尚有非地質勘查單位6個。其中:省地勘局1個,省煤田地質局2個,華東冶金地勘局3個。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5151人(含地勘局機關),比上年增加98人;離退休人員13168人(含地勘局機關),比上年減少14人;離退休人員工作費用26021萬元,比上年增加1885萬元。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775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工程勘查施工人員2576人,比上年減少7人;礦產開發人員282人,比上年增加16人;其他產業人員4518人,比上年減少23人;勞動者報酬31463萬元,比上年增加3405萬元。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共有技術人員4427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地學專業人員3106人,比上年增加53人;高級技術人員88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中級技術人員1606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306557.2萬元,比上年增加50766.16萬元,增長19.8%。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2173.01萬元,比上年增加21067.17萬元,增長41.2%;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8229.9萬元,比上年增加2974.68萬元,增長11.8%。總負債196791.5萬元,比上年增加40907.71萬元,增長26.2%。總收入178492.92萬元,比上年增加18290.92萬元,增長11.4%。其中:地勘業收入119815.49萬元,比上年增加10756.8萬元,增長9.9%;礦業權轉讓收入3321萬元,比上年增加1487萬元,增長81%;礦產開發收入810.73萬元,比上年增加235.03萬元,增長40.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6403.37萬元,比上年增加2798.19萬元,增長11.8%;其他產業收入28142.33萬元,比上年增加3013.9萬元,增長12%。地勘業收入中:中央財政地勘費590.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6.9%;地方財政地勘費57451.69萬元,比上年增加3198.39萬元,增長5.9%;中央國土資源大調查費1240.95萬元,比上年增加198.95萬元,增長19.1%;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780萬元,比上年增加240萬元,增長44.4%;地方礦產資源補償費7009.88萬元,比上年增加385.11萬元,增長5.8%;礦產勘查勞務收入52554.77萬元,比上年增加6508.15萬元,增長14.1%。國有地勘單位總支出172649.47萬元,比上年增加28596.44萬元,增長19.8%。其中:地質找礦支出86337.95萬元,比上年增加17167.42萬元,增長24.8%;礦產開發支出857.69萬元,比上年減少1072.04萬元,減少55.5%。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長12.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20630元,比上年增長11.3%;總資產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1.57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0.92億元;總負債1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2.9%;總收入8.51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17.9%;總支出8.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8%。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40147元,比上年增長6.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6740元,比上年增長3.1%;總資產7.89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4.70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59億元;總負債5.42億元,比上年增長24.0%;總收入6.98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5.9%;總支出6.86億元,比上年增長26.3%。

華東冶金地勘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20066元,比上年增長49.5%;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9638元,比上年增長2.3%;總資產3.93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0.84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0.24億元;總負債2.72億元,比上年增長48.6%;總收入1.89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8.0%;總支出1.71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截至2006年底,全隊人均收入3.53萬元,比上年增長23.4%;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28400元,比上年增長6.7%;總資產4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生產性資產58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410萬元;總負債2731萬元,比上年增長17.6%;總收入3099萬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6.2%;總支出2574萬元,比上年增長9.8%。

省化工地勘總院:截至2006年底,全院人均收入19000元,比上年增長11.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8195元,比上年增長0.2%;總資產1485萬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408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98萬元;總負債910萬元,比上年增長44%;總收入1556.5萬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6.7%;總支出1556.5萬元,比上年增長6.7%。

(三)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工作得到加強

一是開展了安徽1:5萬余集、官亭、桃溪、三河、姥山等五幅區域地質調查。二是完成了安徽1:25萬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幅區調修測面積47768平方公里。三是省級財政出資實施1: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共7項,總投資1544萬元,完成礦調面積1492平方千米,圖幅11幅。四是編制了省地質勘查規劃,加強了基礎性、綜合性地質研究工作。開展了安徽沿江地區綜合物化探資料二次開發、廬樅地區找礦工程前期研究、銅陵深部找礦方法試驗和綜合預測、淮北市前常—徐樓地區鐵銅礦產資源預查、懷寧地區和皖東地區以及北淮陽地區等區域成礦規律與找礦方法研究等一批基礎性、綜合性項目,發現了一批新的找礦線索和遠景區,為進一步普查找礦提供了依據,這些項目成果對於指導和部署今後的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公益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

一是完成了江淮分水嶺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施工示範井200多眼,解決了嚴重缺水地區4萬多人的飲水困難,提出了解決該區人畜飲用水新的供水模式。二是針對淮北平原潁河、渦河、奎河、沱河等沿河地區村鎮飲用水污染問題,開展了水質調查與供水方向研究工作,為解決沿河地區村鎮飲用水提供了基礎資料。三是完成了6個地熱勘查項目,先後在淮南、亳州、阜陽等地圈定了地熱遠景區,為我省地熱資源開發提供了資料。四是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完成了廣德縣、桐城市等13個縣(區)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調查登記地質災害隱患點5568處,協助當地政府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開展汛前地質災害調查、汛期地質災害預報,發布3級及其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15次。五是開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和地質遺跡的調查工作。六是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評價,制定了我省礦山地質環境防治規劃。七是完成了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工作,為指導農業經濟區劃和結構調整、保障食品安全、促進名特優農產品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防治地方病等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八是開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質工作,首先對濱湖新區進行了三維地質和水工環調查工作,為濱湖新區建設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2006年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形勢,投資總額達6.47億元(其中煤炭勘查5.36億元,金屬礦產勘查1.06億元,非金屬礦產勘查500萬元),提交經資源儲量評審的金屬礦大中型礦產地2處,小型9處,非金屬礦大中型礦產地10處。

省地勘局系統承攬省內外商業性礦產勘查資金9804萬元,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鑽探量約10萬米。

省煤田局系統地質勘查工作覆蓋全國近12個省份,承擔大型社會地質勘查項目四項,主要為羅園—連塘詳查勘探、口孜西詳查勘探、朱集東勘探、劉庄深部普查等。已完成鑽孔104個,工程量120075米,正在施工54個鑽孔,工程量41000米。合同預算金額2.05億元,其中,羅園—連塘詳查6072萬元,羅園勘探2561萬元,口孜西詳查5409萬元,朱集東勘探3549萬元,劉庄深部普查2395萬元。完成其他地質勘探項目97個,地震工作量183636個物理點,工程量21802米,礦產勘查勞務收入4.22億元。

冶金地勘局系統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347萬元,比2005年的252萬元增長37.7%。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實現礦產開發收入810.73萬元,比上年增加235.03萬元,增長40.8%。其他國有地勘單位無礦產開發收入。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工程勘查施工收入26403.37萬元,比上年增加2798.19萬元(11.8%)。省地勘局系統收入22462萬元,比上年增加2355萬元(11.7%);省煤田地質局系統收入82萬元,比上年增加26萬元(46.4%);冶金地勘局系統收入3055.79萬元,比上年增加384.24(14.4%)。

(七)其他產業情況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其他產業收入28142.33萬元,比上年增加3013.9萬元(12%)。省地勘局系統收入9712.47萬元,比上年增加2776.17萬元(40%);省煤田地質局系統收入13009.56萬元,比上年增加88.46萬元(0.7%);冶金地勘局系統收入4838.3萬元,比上年增加18.27萬元(0.4%)。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完善,經濟建設繁榮穩定,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對地質工作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地質勘查市場活躍,地質工作投資增加,工作量劇增,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蓬勃發展。一是財政投資逐年增加。我省屬地化地勘單位2006年財政撥款總額為5.75億元,比屬地化第一年(2000年)的2.51億元增加3.24億元,增長129%。二是商業性地質勘查投資增加迅猛。從2003年度的9949萬元,猛增到2006年度的6.47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83億元。(二)國家有關加強地質工作,鼓勵礦產資源勘查,活躍礦業權交易市場的政策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

「十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礦業權權益的保護和勘查成果的保護,認真維護地質勘查投資人的權益,鼓勵礦業權的依法轉讓,吸引了眾多的社會投資者,提高了他們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活動的積極性。從我省三個地質勘查局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對地質勘查主業越重視,地質找礦成果越顯著,發現的礦產地越多,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越豐富,那麼其收益就越豐厚,經濟發展就越快。省煤田地質局始終堅持以地質找礦為重點,充分發揮地質勘查主業的力量,在多找礦、找大礦上下功夫。「十五」以來僅在安徽兩淮礦區就累計提交丁集、板集、口孜東、孫疃、楊柳、袁店、青東、五溝、卧龍湖、黃集、騎路孫、龍王廟北段井田等大中型煤炭勘探報告十餘件,提交各類地質、工程等專業報告數百件,獲詳查程度以上的煤炭資源/儲量50多億噸,普查程度的煤炭資源/儲量22億多噸,探礦權轉讓合同價款累計達16.8億元。從而為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強勢基礎。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十五」以來轉讓探礦權19個,獲得探礦權轉讓收益1.63億元。其他地質勘查單位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比「九五」和「十五」初期勢頭強勁,大多也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礦業經濟的發展。

(三)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地質勘查技術優勢,大力發展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是地勘業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發揮地質勘查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加強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和生態地質工作。這是礦產地質勘查的延伸和拓展,是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如果沒有這種拓展,地質勘查之路將越走越窄,難以發展。2006年全省地勘行業年末在職職工17449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819人,佔在職職工總數的56%。而從近幾年實際了解的情況看,真正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還不到統計數的一半,地質勘查單位有50%以上的人員從事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而2006年全省地勘延伸業收入3.49億元,只佔總收入19.88億元的18%;其他產業收入2.83億元,占總收入的14%。由此可見,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生存和發展,主要還是依賴財政撥款和地勘主業的收入。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能否穩定發展,對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至關重要。地勘單位必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非地勘業的支柱產業、骨幹企業和品牌項目,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促進企業化發展進程,加速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財政用於地質勘查專項費用的增加,促進了地勘業的繁榮發展

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以來,在中央下劃的地勘費撥款的基礎上省財政逐年增加,並落實了國家和地方出台的增資政策。此外,省財政還將省級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大部分劃入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費用。中央和省財政用於安徽的地質勘查專項費用,由2001年的5555.6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0.7億元,省財政1.3億元)。「十五」以來,中央和省級地勘專項費投資累計達5.46億元,比「十五」初期增加4.90億元,增長875%。另外,市、縣政府為開發當地礦產資源,一是認真改善勘查投資環境,支持和鼓勵地質勘查單位來當地投資礦產資源勘查;二是擠出部分財政資金用於礦產資源勘查;三是招商引資,吸引社會投資者出資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由於政府的支持,勘查投資環境的改善,地勘單位和社會投資者投資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礦業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地質勘查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又一個高峰期。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十一五」期間,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總體設想是: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解放思想,轉變機制,深化改革,開拓市場,不斷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自身加快發展。力爭新發現礦產地40~50處,提交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15~20處,經濟總量年均遞增15%以上,職工收入年均遞增10%以上。

(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階段。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國資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凸顯。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保有資源儲量下降,接替不足,保障程度降低。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瓶頸制約,保障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敢於和善於集中資金,下大決心,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抓大項目,做大項目。集中精力抓重要礦種和重要成礦區帶的找礦工作。對國家和全省經濟建設急需,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又有找礦潛力的礦種,要集中力量,加強成礦遠景研究,優選工作區域,集中投入,實現地質找礦的新發現、新突破和新進展。

(二)進一步深化地勘單位改革

全省地勘單位多數仍然存在實力不強、機制不活,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不高,基本建設欠賬較多,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要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進一步深化地勘單位改革,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國辦〔1999〕37號、〔2003〕76號文件要求,著力解決地勘單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自我加壓、開拓市場,發展壯大。要不斷推進內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改革,鼓勵管理制度創新,著力改進人事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投資體制、經營方式改革;要拓寬服務領域,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到市場上去爭取項目和資金;要進一步落實企業化經營和管理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司制改革,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能力,做好轉企的准備。

(三)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效果

地質工作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提高地質工作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技術創新、自主創新,鼓勵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形成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要深入研究成礦理論、成礦規律,找礦方法,推進勘查手段和勘查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取得成礦理論、找礦方法、找礦實踐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培養高技術人才,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分析研究地質勘查成果資料,在新老成果資料的研究開發上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要切實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提高地質工作質量和效率。

(四)礦產資源勘查與礦權運作、礦產開發相結合

地勘單位的思想觀念不能僅僅停留在為國家找礦,為社會投資者找礦上。要牢固樹立為自身找礦,為自身發展找礦和礦權就是財產權的思想意識。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能敢於承擔找礦風險,才能積極於礦權運作和流轉。如礦權融資、礦權轉讓、礦權受讓和礦產開發。礦產資源勘查是礦權運作、礦產開發的前提,而沒有礦權運作和礦產開發的礦產資源勘查是最低層次的勘查,始終為別人打工的勘查,不會有大的發展。我們要勇於礦權運作,勇於礦產開發,從而為地質勘查工作創造高額利潤。

五、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認真解決阻礙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內部問題,體制改革既要積極更要穩妥

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如隊伍龐大、機構臃腫、人員大量富餘,技術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結構不合理,離退休人員養老負擔重,職工住房及基礎設施落後等。首先要落實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各項優惠政策,解決離退休人員經費不足、地方養老統籌、下崗職工再就業、住房、醫保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過多等問題。要根據各地勘局,各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積極穩妥地逐步推進體制改革。

(二)認真解決阻礙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繼續鼓勵和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工作

「十五」以來,由於政府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鼓勵政策,吸引了眾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地質勘查工作中來,地勘事業蓬勃發展。國務院出台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迎來了地質工作者的第二個春天。我們要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頓礦業秩序的同時,認真解決阻礙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要繼續鼓勵和支持各類地質勘查工作,尤其是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政府要加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商業性勘查提供更多的基礎地質資料、找礦遠景區、異常區,降低勘查風險,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到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來。政府財政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也應與國有地勘單位或國有礦業企業採取合資、合作的形式,以吸引地勘單位或礦山企業的勘查資金,提高投資礦產勘查的積極性。

(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