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因素評價消耗量怎麼定量
『壹』 請問一下,年綜合能源消耗總量那兩個值是怎麼算的謝謝
全國(地區)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期初庫存量+一次能源生產量+能源進口專量(調入量)-能源出口量(屬調出量)-能源期末庫存量。
綜合能源服務本質上是由新技術革命,綠色發展,新能源崛起引發的能源產業結構重塑,從而推動的新興業態,商業模式,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新能源體制改革和區域能源互聯網等新技術變革,為供給端實施產業鏈延伸提供了政策、制度和技術保障,進而使多元化的綜合能源服務企業成為可能。
(1)能源因素評價消耗量怎麼定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電、沼氣、生物質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的科研、開發和建設,加強資源調查評價。
2、遵循政府引導,政策推動,農民為主,自建自用的原則,促進全縣農村沼氣的健康快速發展。使全縣用能結構有一個大的改變。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節能降耗效果,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建立嚴格的耗能行業准入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要加大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建立和完善落後產能退出機制, 堅決抵制高耗能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貳』 請問:能源消耗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00年到09年一直都是旅遊業為主導產業。
第二支柱產業是農業,第三是工業,如旅遊產品製造,金屬礦產開采,農林產品加工等
『叄』 請問什麼是能源消費總量它是怎麼統計的
是反映國情國力的重要數據之一,為研究一定時期內能源消費規模、水平與生產規模之間的關系,研究能源的使用效益,研究能源的資源與消費、消費與儲備之間的關系所必不可少的資料。能源消費總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製品、天然氣、電力等。由於它是能源的能量消耗總量,不是能源的物量消耗總量。所以應是所有一、二次能源的消費量的凈值,即要扣除一、二次能源之間的重復消費因素。能源消費總量實際應是終端能源消費量與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和能源損失量三部分之和。即能源消費總量統計的不僅包括實際用於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消費量(不包括用於加工轉換的能源),還包括能源在加工轉換、輸送、分配、儲存過程中發生的損失和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量,但不包括各種氣體能源放空、發散量。能源消費總量的核算原則是統一方法,分級核算。核算方法是國家和省級採取能源供應統計與能源消費統計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能量平衡核算方法;省轄市、縣(區)統一採取以能源消費統計為主的核算方法。各級按照統一的方法分級核算能源消費量,並逐級評估認定。一、二、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費量分別是通過全面調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評估推算來確定的。計算能源消費總量時,由於各種能源原始計量單位不同,熱值也不一樣,因此,需要先將使用的各種能源折算成標准燃料後再進行計算。統計頻率: 季度、年度數據來源: 統計局
『肆』 如何對產業結構及能源消費特徵進行定量分析
(一)產業和產業結構的含義界定
在經濟研究中,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產業進行劃分。比如,可以從產品形態角度將產業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種劃分方法被我們稱作三分法),也可以從技術特點角度將產業劃分為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還可以根據生產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將產業劃分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凡此種種。上述任何一種劃分方式都被我們稱作一種產業觀。如果要將這些概念性的產業觀落實到量化層面,則需要對各產業的生產函數進行界定。因為不同產業被區分的理論基礎就是它們的生產函數不同。生產函數的相異性可以用生產函數中不同參數(每個參數代表著生產函數的一個特徵)的相異性來代表,因而,每一種參數相異性的選取方式都體現著一種產業觀。以下我們要研究的是:同三分法產業觀相對應的生產函數的參數相異性的選取方式,或者說,以生產函數的哪些參數的相異性作為劃分不同產業的標准。
其一,基於常識可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勞動和資本的密集使用程度不同。
其二,因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自所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都不相同④,同時,它們各自的外開放程度和產品屬性不相同(導致了它們各自在國內市場中的價格影響力不同),另外,它們各自的產出品的實際價格也不相同,所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技術進步貢獻度應該不同(參見後文式(14))。
關於產業結構,我們做出以下界定:基於α和A的相異性而劃分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結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數據卻是基於我國政府所劃分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數據。這裡面就隱含了一個假定:我國政府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劃分標准同我們所主張的這三個產業的劃分標准高度一致。
在界定了產業和產業結構的含義以後,我們需要對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進行界定。因為,我們認為產業結構的最優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就是說,任何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都是同某一組優化目標相對應的產業結構。如果不事先確定需要實現的最優目標,任何人都無法求解出具有唯一性的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
(二)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界定
我們認為,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就是能夠同時實現以下目標的產業結構:
①各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都對生產要素進行了充分有效的配置;
②各個產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使用量都達到了利潤最大化目標所要求的最大限度(惟其如此,就業也才會實現最大化);
③各個產業所選擇的產量都能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
④代表性行為人按照跨期(兩期)效用最大化原則來安排每一種產品的消費和投資(意味著社會不存在過度消費,也不存在過度投資);
⑤每一個產業的產出在被消費和用於再生產之後沒有剩餘(也就是,微觀單元的儲蓄總額正好同全社會的投資需求完全匹配)。
在對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進行界定之後,我們開始研究並提出一個關於各產業最優產出決定機制的理論模型。繼而,我們將基於各產業最優產出計算我國的最優產業結構。
『伍』 如何對能源消費特徵進行定量分析
能源消費特徵:
(一)產業和產業結構的含義界定
在經濟研究中,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產業進行劃分。比如,可以從產品形態角度將產業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種劃分方法被我們稱作三分法),也可以從技術特點角度將產業劃分為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還可以根據生產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將產業劃分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凡此種種。
上述任何一種劃分方式都被我們稱作一種產業觀。如果要將這些概念性的產業觀落實到量化層面,則需要對各產業的生產函數進行界定。因為不同產業被區分的理論基礎就是它們的生產函數不同。生產函數的相異性可以用生產函數中不同參數(每個參數代表著生產函數的一個特徵)的相異性來代表,因而,每一種參數相異性的選取方式都體現著一種產業觀。
以下我們要研究的是:同三分法產業觀相對應的生產函數的參數相異性的選取方式,或者說,以生產函數的哪些參數的相異性作為劃分不同產業的標准。
其一,基於常識可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勞動和資本的密集使用程度不同。
其二,因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自所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都不相同④,同時,它們各自的外開放程度和產品屬性不相同(導致了它們各自在國內市場中的價格影響力不同),另外,它們各自的產出品的實際價格也不相同,所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技術進步貢獻度應該不同(參見後文式(14))。
關於產業結構,我們做出以下界定:基於α和A的相異性而劃分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結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數據卻是基於我國政府所劃分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數據。這裡面就隱含了一個假定:我國政府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劃分標准同我們所主張的這三個產業的劃分標准高度一致。
在界定了產業和產業結構的含義以後,我們需要對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進行界定。因為,我們認為產業結構的最優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就是說,任何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都是同某一組優化目標相對應的產業結構。如果不事先確定需要實現的最優目標,任何人都無法求解出具有唯一性的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
(二)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界定
我們認為,所謂的最優產業結構就是能夠同時實現以下目標的產業結構:
①各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都對生產要素進行了充分有效的配置;
②各個產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使用量都達到了利潤最大化目標所要求的最大限度(惟其如此,就業也才會實現最大化);
③各個產業所選擇的產量都能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
④代表性行為人按照跨期(兩期)效用最大化原則來安排每一種產品的消費和投資(意味著社會不存在過度消費,也不存在過度投資);
⑤每一個產業的產出在被消費和用於再生產之後沒有剩餘(也就是,微觀單元的儲蓄總額正好同全社會的投資需求完全匹配)。
在對最優產業結構的含義進行界定之後,我們開始研究並提出一個關於各產業最優產出決定機制的理論模型。繼而,我們將基於各產業最優產出計算我國的最優產業結構。
『陸』 怎樣計算人均能源消耗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能源工業在許多領域已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中國的資源情況進行客觀詳實的分析。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總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精查可采儲量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佔資源量的約20%和約3%;水力的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風能資源量約為1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3億千瓦,地熱資源的遠景儲量為1353.5億噸標准煤,探明儲量為31.6億噸標准煤,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儲量更是屬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因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匱乏。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1%、原油佔2.4%、天然氣僅佔1.2%。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我國1997年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3.34億噸標准煤,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165噸標准煤,人均電量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北美人均能源消費量超過10噸標准煤,歐洲及獨聯體人均能源消費量為5噸標准煤。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年人均能源消費量將逐年增加,到2050年將達到2.38噸標准煤左右,相當於目前世界平均值,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這也是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辟新的能源供應渠道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