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有哪些
❶ 全球能源面臨哪些危機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有哪些
能源危機反映了人們對未來人類需求的擔憂,目前來說隨著世界各國的不斷發版展,對能源權的需求量也逐漸加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主要體現在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消耗上。許多國家針對上述問題都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目前來說,產業結構調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燃料及能源成本,實現低能耗高產出的設想,這就需要進行合理的改造升級,淘汰部分高能耗低產出的企業,實現結構調整,另外目前正在進行生態產業型城市的建設,從城市的本質方向上進行改變,以上都屬於「節流」的措施。但是能源畢竟是有窮盡之時,因此開源更加重要,目前對系能源的開發也在不斷進行,包括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但是目前太陽能板的回收期較長,一直以來也為人們詬病,還有一些其他能源的開發如風能和水能,但是誰能開發往往涉及電站的建設,這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核能潛力巨大,但是風險也與之隨行,不過結合目前的情況,核能依然是能源保障的重要環節,目前研究比較熱的還有生物質能,屬於環保可再生的能源,但是離大規模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❷ 能源危機的危害性有哪些
由於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傳統化石能源枯竭,同時新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運輸、金融業、工商業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問題統稱能源危機。 根據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普遍估計,到本世紀中葉,也即2050年左右,石油資源將會開采殆盡,其價格升到很高,不適於大眾化普及應用的時候,如果新的能源體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機將席捲全球,尤以歐美極大依賴於石油資源的發達國家受害為重。最嚴重的狀態,莫過於工業大幅度萎縮,或甚至因為搶占剩餘的石油資源而引發戰爭。 為了避免上述窘境,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都在積極開發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或者將注意力轉向海底可燃冰(水合天然氣)等新的化石能源。同時,氫氣、甲醇等燃料作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外熱情研究的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就是此類能源中介應用的典型代表。 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1913年,英國海軍開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為動力時,時任海軍上將的邱吉爾就提出了「絕不能僅僅依賴一種石油、一種工藝、一個國家和一個油田」這一迄今仍未過時的能源多樣化原則。伴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漸與政治、經濟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兩次世界大戰中,能源躍升為影響戰爭結局、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曾說,「一滴石油相當於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可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那時便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安全的內涵得到極大拓展,特別是1974年成立的國際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西方國家也據此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維持一、兩個世紀(如煤)人類生存的需求。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0億,比上個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無論多少人談論「節約」和「利用太陽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氣井」或者「發現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應卻始終跟不上人類對能源的需求。當前世界能源消費以化石資源為主,其中中國等少數國家是以煤炭為主,其它國家大部分則是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專家預測石油、天然氣最多隻能維持不到半個世紀,煤炭也只能維持一、兩個世紀。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常規能源結構,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都日趨嚴重。 當前世界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呈現出與歷次石油危機明顯不同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它不僅僅是能源供應安全問題,而是包括能源供應、能源需求、能源價格、能源運輸、能源使用等安全問題在內的綜合性風險與威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就可預見的未來來看,汽車不會大量減少的,但是石油危機的確會對汽車業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開發新型汽車(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氫動力、太陽能等)以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汽車使用(主要是指私家車)以節約燃料等,但是總的來看不用擔心汽車減少這個問題。
能量守衡定律: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植物吸收太陽的能量成長起來,動物吃掉植物補充能量,同時動物的排泄物也是植物的肥料,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物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植物和動物是互相補助的關系,二者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所以因為有太陽的能量,才會有植物和動物,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至於太陽
我建議國家要鼓勵農民科學種田,減少資源浪費,多用動物的排泄物給植物施肥,再把不能被人食用的植物做為動物的飼料,讓能源在植物和動物之間循環。想辦法讓糧食的儲存時間更長,不讓糧食過快的腐爛變質。多使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計劃生育,保持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平衡關系。人也不要過量進食,造成營養過剩,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膽固醇等疾病,要保持健康體重才能更長壽。
❸ 人類能源危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化石燃料枯竭的二十一世紀
化石燃料-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合計佔全球現在使用能源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但根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九十一年五月「台灣能源統計年報(九十年)」資料顯示,在技術與成本的限制下,預估世界石油蘊藏量只可再開采四十年,天然氣可開采六十二年,煤炭可開采二百二十七年,而核能發電的燃料源自鈾礦,預估尚可開采七十七年,惟考慮用過之核燃料回收再處理後重復運用,則其使用年數可增加五十倍,約可達三千八百多年。可看出現在全世界依賴最深的主要能源-石油及天然氣,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半,就將日趨枯竭。目前全球因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生產設備過度投資,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因而油價尚相當穩定,但隨著諸多產地蘊藏量降低甚至枯竭,全球將面臨能源價格劇烈波動,將沖擊全球經濟發展。
二、全球能源需求的高度成長
依據美國能源部能源資訊署二OO二年三月出版之「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2」,從一九九九年至二O二O年全球能源消費情勢如下:
(一) 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將成長百分之六十,其中開發中亞洲及中南美洲國家將成長一倍(每年成長百分之四;相對已開發國家每年成長百分之一點三)。
(二) 石油:石油預估將成長五成九(以每年百分之二點二的成長率)。此外,石油將維持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四成的比例。
(三) 天然氣:爭議較小的天然氣將為成長最快的能源,預估將成長一倍。天然氣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比重也將由百分之二十三升至百分之二十八。
(四) 煤:由於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煤炭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將由百分之二十二降低到百分之二十。
(五) 核能:在政治問題影響下,全球核能發展情勢尚難確立,但保守預估全球核能消費量將比現在略為成長。
(六) 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預估將成長百分之五十三。但再生能源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比重將由百分之九下降到百分之八。且最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雖成長快速,但因其現階段數量過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應不穩定,因此再生能源成長動力,主要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型水壩計畫。
三、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風險
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最具戰略性的能源與基礎原料,但全球一九七O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卻導致油價暴漲及經濟重挫。為避免石油問題再度沖擊經濟,各國曾積極尋求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度,但現在石油仍佔全世界現有能源總消費量的四成,且未來二十年此趨勢不會改變。
然而許多石油生產地區,尤其是中東地區,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軍事的動亂,在近期較大規模的戰爭就有一九八O年兩伊戰爭、一九九O年波斯灣戰爭,一九九四年俄國出兵車臣,二OO一年阿富汗戰爭及近期可能開打的美伊戰爭,而其他小型區域沖突也非常多,當然這些戰爭背後,都存在企圖掌控這些地區石油資源的因素。而每次爭奪石油資源引發的動盪,使各石油進口國家經濟發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為了避免受到中東地區不穩定局勢影響,各石油進口國家多嘗試分散石油進口來源,降低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但中東地區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油藏,且開采成本低廉,而中東以外的新油田,大多位於開采成本較高的深海和輸送困難的內陸地區,故各石油進口國,未來還是無法避免中東石油進口依存度節節上升的局面。國際能源總署曾建議各石油進口國可考慮降低中東石油供應風險的方向,一是加強確保如航運與輸油管等運油管道的順暢,二是必須尋求增加原油安全存量。目前國際能源總署規范其會員國的原油儲量是九十天,但為預防突發性的原油供給中斷及油價急漲,此儲量標准可能還會提高。
四、恐布活動增加石油及天然氣輸運風險及成本
自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全球各地也陸續傳出恐怖攻擊行動。隨著全球恐怖活動的升溫,保護措施較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氣供應等能源基礎設施,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可能性提高,例如二OO一年十月斯里蘭卡一艘油輪遭受其境內恐怖組織攻擊,二OO二年十月法國油輪在葉門遭受不明恐怖份子攻擊,而在印尼十月遭受恐怖攻擊後,也傳出其石油及天然氣設施是下一波攻擊目標。各國為了預防恐怖攻擊,正檢討加強能源設施的保護工作,而由於防範設施、人力及保險費用的增加,能源使用成本也面臨逐漸上漲的壓力。
在國際能源情勢方面,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在二十一世紀前半就將枯竭,但能源需求仍持續成長,因此能源價格將劇烈波動。為了降低能源枯竭的沖擊,各國企圖掌控能源資源,更在近期引發多起戰爭。此外,自美國九一一事件後,能源設施的安全維護壓力升高。化石能源危機時代的降臨,能源使用成本面臨上漲壓力。
在我國能源情勢方面,我國能源百分之九十七仰賴進口,因此化石燃料的枯竭問題與主要能源產地的動盪,都沖擊我國的能源情勢,使我國能源使用安全與成本受到挑戰,而化石能源使用產生污染等問題所造成的外部社會成本,也越來越必須去面對。
在這種情勢之下,我國的能源政策應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但目前政府能源政策卻沒有清楚藍圖,使我國相關能源立法工作、能源基礎建設及國內外投資受到沖擊。
根據以上結論建議如下,就能源供應穩定度與化石燃料供應問題而言,要以能源多元化及適當能源配比,尤其現階段納入相對供應穩定的核能,才可確保能源穩定供應。
就能源供應價格而言,我國水力與火力發電成本持續上漲,只有較便宜的核能發電成本還小幅下降。又核能發電有提撥核能後端基金來處理核廢料,相對我國火力發電有高額外部社會成本。所以現階段核能仍應是我國能源的重要選項。
就能源政策而言,目前政府應考慮長期能源供需、國際趨勢及能源使用社會成本,確保我國能源政策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並邁向全球現階段「低碳家園」的目標。
就長期能源發展的展望而言,雖然現階段化石能源及核能還是必要的選擇,但隨著能源新科技的發展,當未來出現價格合理、可穩定供應、乾凈、低社會成本的新能源或再生能源時,則不但滿足我們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的需求,更將協助我國建立「非碳家園」及「非核家園」的無污染能源使用環境的終極目標。
能量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舊燃料新能源:效率趨向100%
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尋找一些既能保證有長期足夠的供應量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正是:能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究竟該尋求一條怎樣的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業內官員和學者認為,為了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一方面必須「開源」,即開發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還要「節流」,即調整能源結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 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絕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嚴重製約能源發展,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供給能力,緩解壓力。 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不到發電裝機容量的2%,遠低於世界17%的平均水平,應當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技術路線、投資體制、燃料保障等問題,使我國核電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同時,我國的風電資源量在10億千瓦左右,目前僅開發幾百萬千瓦,應當對風電發展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用電健康可持續發展。 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大的能源結構來講,還是要加快發展核電。最近一兩年,從中央到國務院,都堅定了加快發展核電的信心,今年以來核電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後一個時期,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核電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規模要在短期內有比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還要逐步向中部地區發展。 節能減排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侯雲春表示,我國能源需求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問題,從根本上就是大力節約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嚴格控制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等高耗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管理節能,大力推廣節能市場機制,促進節能發展,廣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太陽能發電具有布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局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台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沖擊等影響。 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需要探索的。
❹ 人類社會面臨的能源危機是什麼 急
1. 能源快要消耗光了
2. 能源價格太貴
未來的新能源,是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等。
❺ 人類能源危機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一、化石燃料枯竭的二十一世紀
化石燃料-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合計佔全球現在使用能源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但根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九十一年五月「台灣能源統計年報(九十年)」資料顯示,在技術與成本的限制下,預估世界石油蘊藏量只可再開采四十年,天然氣可開采六十二年,煤炭可開采二百二十七年,而核能發電的燃料源自鈾礦,預估尚可開采七十七年,惟考慮用過之核燃料回收再處理後重復運用,則其使用年數可增加五十倍,約可達三千八百多年。可看出現在全世界依賴最深的主要能源-石油及天然氣,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半,就將日趨枯竭。目前全球因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生產設備過度投資,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因而油價尚相當穩定,但隨著諸多產地蘊藏量降低甚至枯竭,全球將面臨能源價格劇烈波動,將沖擊全球經濟發展。
二、全球能源需求的高度成長
依據美國能源部能源資訊署二OO二年三月出版之「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2」,從一九九九年至二O二O年全球能源消費情勢如下:
(一) 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將成長百分之六十,其中開發中亞洲及中南美洲國家將成長一倍(每年成長百分之四;相對已開發國家每年成長百分之一點三)。
(二) 石油:石油預估將成長五成九(以每年百分之二點二的成長率)。此外,石油將維持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四成的比例。
(三) 天然氣:爭議較小的天然氣將為成長最快的能源,預估將成長一倍。天然氣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比重也將由百分之二十三升至百分之二十八。
(四) 煤:由於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煤炭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將由百分之二十二降低到百分之二十。
(五) 核能:在政治問題影響下,全球核能發展情勢尚難確立,但保守預估全球核能消費量將比現在略為成長。
(六) 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預估將成長百分之五十三。但再生能源佔全球能源總消費量比重將由百分之九下降到百分之八。且最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雖成長快速,但因其現階段數量過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應不穩定,因此再生能源成長動力,主要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型水壩計畫。
三、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風險
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最具戰略性的能源與基礎原料,但全球一九七O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卻導致油價暴漲及經濟重挫。為避免石油問題再度沖擊經濟,各國曾積極尋求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度,但現在石油仍佔全世界現有能源總消費量的四成,且未來二十年此趨勢不會改變。
然而許多石油生產地區,尤其是中東地區,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軍事的動亂,在近期較大規模的戰爭就有一九八O年兩伊戰爭、一九九O年波斯灣戰爭,一九九四年俄國出兵車臣,二OO一年阿富汗戰爭及近期可能開打的美伊戰爭,而其他小型區域沖突也非常多,當然這些戰爭背後,都存在企圖掌控這些地區石油資源的因素。而每次爭奪石油資源引發的動盪,使各石油進口國家經濟發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為了避免受到中東地區不穩定局勢影響,各石油進口國家多嘗試分散石油進口來源,降低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但中東地區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油藏,且開采成本低廉,而中東以外的新油田,大多位於開采成本較高的深海和輸送困難的內陸地區,故各石油進口國,未來還是無法避免中東石油進口依存度節節上升的局面。國際能源總署曾建議各石油進口國可考慮降低中東石油供應風險的方向,一是加強確保如航運與輸油管等運油管道的順暢,二是必須尋求增加原油安全存量。目前國際能源總署規范其會員國的原油儲量是九十天,但為預防突發性的原油供給中斷及油價急漲,此儲量標准可能還會提高。
四、恐布活動增加石油及天然氣輸運風險及成本
自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全球各地也陸續傳出恐怖攻擊行動。隨著全球恐怖活動的升溫,保護措施較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氣供應等能源基礎設施,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可能性提高,例如二OO一年十月斯里蘭卡一艘油輪遭受其境內恐怖組織攻擊,二OO二年十月法國油輪在葉門遭受不明恐怖份子攻擊,而在印尼十月遭受恐怖攻擊後,也傳出其石油及天然氣設施是下一波攻擊目標。各國為了預防恐怖攻擊,正檢討加強能源設施的保護工作,而由於防範設施、人力及保險費用的增加,能源使用成本也面臨逐漸上漲的壓力。
在國際能源情勢方面,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在二十一世紀前半就將枯竭,但能源需求仍持續成長,因此能源價格將劇烈波動。為了降低能源枯竭的沖擊,各國企圖掌控能源資源,更在近期引發多起戰爭。此外,自美國九一一事件後,能源設施的安全維護壓力升高。化石能源危機時代的降臨,能源使用成本面臨上漲壓力。
在我國能源情勢方面,我國能源百分之九十七仰賴進口,因此化石燃料的枯竭問題與主要能源產地的動盪,都沖擊我國的能源情勢,使我國能源使用安全與成本受到挑戰,而化石能源使用產生污染等問題所造成的外部社會成本,也越來越必須去面對。
在這種情勢之下,我國的能源政策應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但目前政府能源政策卻沒有清楚藍圖,使我國相關能源立法工作、能源基礎建設及國內外投資受到沖擊。
根據以上結論建議如下,就能源供應穩定度與化石燃料供應問題而言,要以能源多元化及適當能源配比,尤其現階段納入相對供應穩定的核能,才可確保能源穩定供應。
就能源供應價格而言,我國水力與火力發電成本持續上漲,只有較便宜的核能發電成本還小幅下降。又核能發電有提撥核能後端基金來處理核廢料,相對我國火力發電有高額外部社會成本。所以現階段核能仍應是我國能源的重要選項。
就能源政策而言,目前政府應考慮長期能源供需、國際趨勢及能源使用社會成本,確保我國能源政策兼顧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並邁向全球現階段「低碳家園」的目標。
就長期能源發展的展望而言,雖然現階段化石能源及核能還是必要的選擇,但隨著能源新科技的發展,當未來出現價格合理、可穩定供應、乾凈、低社會成本的新能源或再生能源時,則不但滿足我們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的需求,更將協助我國建立「非碳家園」及「非核家園」的無污染能源使用環境的終極目標。
能量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舊燃料新能源:效率趨向100%
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尋找一些既能保證有長期足夠的供應量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正是:能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究竟該尋求一條怎樣的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業內官員和學者認為,為了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一方面必須「開源」,即開發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還要「節流」,即調整能源結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 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絕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嚴重製約能源發展,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供給能力,緩解壓力。 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不到發電裝機容量的2%,遠低於世界17%的平均水平,應當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技術路線、投資體制、燃料保障等問題,使我國核電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同時,我國的風電資源量在10億千瓦左右,目前僅開發幾百萬千瓦,應當對風電發展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用電健康可持續發展。 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大的能源結構來講,還是要加快發展核電。最近一兩年,從中央到國務院,都堅定了加快發展核電的信心,今年以來核電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後一個時期,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核電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規模要在短期內有比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還要逐步向中部地區發展。 節能減排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侯雲春表示,我國能源需求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問題,從根本上就是大力節約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嚴格控制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等高耗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管理節能,大力推廣節能市場機制,促進節能發展,廣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太陽能發電具有布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局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台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沖擊等影響。 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需要探索的。參考資料:民政局研究,網路內
❻ 我們正在面對怎樣的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今世界人口從1900年的16億增加到目前約60億,凈增加了約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來自於石油、煤和天然氣。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估算,21世紀初人類將面臨能源危機的威脅。
與此同時,由於大量使用碳氫化石燃料,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光化學煙霧、酸雨等公害接踵而至,生態平衡慘遭破壞,危機紅燈頻繁閃爍,傳統的能源體系已難以適應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加緊開發低污染乃至無污染的綠色新能源已迫在眉睫,目前這已成為各國的重要任務,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化學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能源危機面前,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曙光初露,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引人矚目。太陽能和氫能等新能源的競相開發利用,為人類的生存展示了充滿希望的美好前景。
為了解決能源危機,各國都把目光放到了太陽能上。
❼ 人類能源危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是什麼
一、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於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築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 然而,由於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采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氣儲備估計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開采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 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采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 鈾的年開采量目前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 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 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沖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 事實上,近10年來,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沖突,今後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於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 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機的出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於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科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陽能的利用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潛力極大,據天文物理學家的計算表明,太陽系還能存在45億年,每年太陽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費量的1.5萬倍。 光伏電力的應用 如在德國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為1100千瓦時。電力的總需求量約為5000千瓦時,光伏技術的年平均功率約為太陽輻射量的10%。依*光伏設備生產5000億千瓦時的電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轉化模板面積。明智的做法是用相關設備安裝在建築物的表面,在德國,這一做法意味著只需不到10%的建築物頂部。 光熱利用 在中歐和北歐等缺少陽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完全依賴陽光供暖的建築物(應用比較理想的熱與熱交換系統)。 生物質燃料能源 目前全球農用面積約為1000平方公里。約有4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森林覆蓋,荒漠地區的面積約為4900萬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產量(包括自然生長的植物和糧食生產)目前大約是2200億噸干壞料,這大約相當於每年80億噸生化資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積(不計沼氣的能力)。 氫能源 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電解水產生氫或由太陽能光催化水分解氫。 小水電與潮汐發電 也可提供可觀的電力。 風力發電 丹麥是風力發電大國,現有6300座風力發電機,提供13%的電力需求。 總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潛力很大,完全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的需求。
❽ 人類現在面臨的危機有哪些
人類目前面臨的有兩大危機:1、能源危機。2、環境危機
其中能源危機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石油。在環境危機中則突出的有:溫室效益,和南極臭氧層空洞。
❾ 中國的能源危機有哪些
中國:世界資源小國
資源危機的烏雲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彌漫。1973年、1979年兩次能源危機,人類至今驚魂未定。
資源危機的冷風曾多次悄悄掠過中國疆土,而國人幾乎無動於衷。中國沒有經受1973年和1979年危機沖擊,國人至今未有資源危機的切身體會。因而,許多人仍以「地大物博」、「資源豐盛」而自傲。
然而,1988年中國科學院的國情報告卻昭示,中國的資源危機十分嚴重。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有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分母,其結論是:
(1)中國是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地下水開采過量,用水浪費,供需問題十分突出。
(2)耕地貧乏,後備耕地資源不足。
(3)中國是貧林大國,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成熟林赤字採伐消耗,森林資源銳減趨勢十分明顯。
(4)中國是貧草大國,長期重用輕養,超載放牧,盲目開墾草原,退化草原已達可利用草場的1/3。
(5)我國礦產資源並不豐富,浪費程度驚人,目前我國對礦產的需求正處於高速增長時期,如不採取有力措施,礦業資源形勢將會走向全面嚴峻。
中國是世界資源小國。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潛在水資源總量為2.7萬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是豐富的。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0位。世界人均淡水佔有量為12900立方米,我國為2695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僅相當於美國的1/5,加拿大的1/48。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都在遞減。如建國初期,我國人均水資源為5400立方米,目前已減少到不足3000立方米。與此同時,我國在生活生產中消耗的水又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如1959-1980年,我國年用水量平均增長率為5.2%,用水總量4700億立方米/年,佔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17%,預計到20世紀末,用水總量將達到5500億立方米/年,佔到多年平均經流總量的21%。用水總量直逼水資源總量,水資源「危機」也就為期不遠了。
土地資源的狀況與此相類似。我國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當考慮人口因素時,我國人均佔有土地不足0.01平方公里,約為世界平均數的1/3;我國現有耕地97.3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約0.001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耕地的36%;草地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草場0.0036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數的56%;林地面積125.3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8%。按照一般的觀點,這實際上已接近農業承載的極限。
海洋資源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我國海域遼闊,總計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總計32647公里;島嶼眾多,達6536個;大陸架寬廣,黃、渤海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東海大陸架寬200-600公里,南海大陸架寬180-250公里;海深資源豐富,現有海深面積計14.07萬平方公里;魚類繁多,經濟魚類捕撈量400-470萬噸;海底石油可觀,總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100億噸;海濱礦砂礦床多,達124個,探明儲量4.36億噸,等等,絕對數量都不少。但與上述情況一樣,若按12億多中國人口的人均計算,上述各項指標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是很低的。
礦產資源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我國同時作為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這個特點的資源種類。我國累計發現礦床種類162種,其中探明一定儲量的148種,發現礦床和礦化點20多萬處,控明儲量的礦區1.4萬多處。截止1989年底,我國的鎢、銻、釩、鈦、鋅、鋰、錫、硫鐵礦、稀土、菱美礦、螢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均居世界首位,銅、鉭、鈮、汞、煤、石棉、滑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二、第三位,鐵、鎳、鋁、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第五位。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擁有礦種比較齊全,探明儲量比較豐富的少數國家之一,而且礦產的總量也多,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的價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三位。雖然如此,但若按人均擁有量計算,我們卻還是無法脫掉「貧礦」的帽子。如我國的原油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為99.3%,鐵為34%,銅為24%,鉛為35.3%,鋅為58.4%,鎳為29%,鈷為62.5%,鋁為13.9%,錳為18.3%,金19%等。除煤以外,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在世界上排行第80位。
總之,我國的資源總量是豐富的,從絕對數上說,在世界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從相對數來看,我國在世界上又是一個資源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