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長對能源有什麼影響
⑴ 人口的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
1)交通壓力增大 下面是我國1990年與1950年的人口、交通運輸有關數據的對比。
1990年與1950年相比,我國的人口增長了1.07倍,鐵路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別增長了1.41和11.74倍,也就是說,交通運輸里程的增長大於人口增長;但是,人口流動量(旅客周轉量)與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分別增長了22.45和56.60倍。由此可知,人口的增長對交通運輸會造成壓力。
(2)居住條件差 下面是我國1990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住房情況的統計數(住房總面積、人均住房面積均為建築面積數)。
(3)就業困難 由於勞動人口的增長大於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就必然造成有部分勞動人口找不到工作,因此,也就造成了就業困難。
(4)飢餓貧困 目前,由於糧食的增長被增長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糧食提高很少,甚至減少(現在世界上共有60多億人口,人均糧食約360千克,如果人口再增長10億,而糧食總產量只增長十分之一,那麼,那時的人均糧食約為340千克)。因此,有部分人得不到足夠的糧食。由於就業困難,部分找不到工作的人生活就必然會發生困難。
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問題,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特別是人均擁有量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⑵ 人口增長對環境有何積極影響
人口多少雖可以控制,但人口質量、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契合、生活習慣和品德的互監等,才是主要的。你想:生產不管市場,會咋樣?市場雖然是人的舞台,人的質量不行,不也是廢物嗎?
⑶ 人口增長過快有什麼影響呢
為了清晰闡明未來人口增長怎樣影響人類前途,我們從16個方面進行分析。
對糧食和農業的影響
1.糧食生產
從1950年到1984年,世界糧食產量的增幅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但此後糧食產量的增長一直落後於人口的增長速度。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人均糧食產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增長減緩,其原因是缺少新墾土地和減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長量,所以土地回報率下降。
既然農業已元尚待開發的耕地供開墾,那麼未來糧食產量的增長幾乎完全要靠提高現存土地的生產率來實現。令人遺憾的是這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產量隨過量用化肥而減少時,世界農業正面臨著扭轉這種日漸下滑局面的挑戰。
2.耕地
從本世紀中葉以來,產糧面積——通常作為耕地的代名詞——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麵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4個國家的情況十分明顯他說明這種發展趨向。在1960-1998年問,巴基斯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伊朗等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預計到205O年將進而減至60-70%——這只是假定農耕地不再減少條件下的一項保守估計。其結果會使上述4國人口總數在10億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積僅僅在300-600平方米——小於1950年人均耕地面積的1/4。
3.淡水
不斷擴延的缺水或許是當代世界最被看輕的資源問題。但凡是人口還在增長的地區,人均淡水供給量都在減少。
河流乾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大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桔竭。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到刀50年有些國家共約10億人口生活將面臨絕對缺水的狀況。這些國家必將減少農業用水,以滿足居民和工業的用水需求,中國和印度被認為世界兩個灌溉農業大國,將要大量減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撈
1950年以來:人類對海味的攝人量增長了5倍,使大部分漁業資源的捕撈量已達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極限。海洋生物學家認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於9300萬噸的年捕撈量。
人類在二十世紀行將結束時,對漁業的過度捕撈已成慣例而不例外。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西洋鱈——長期來一直為西歐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撈從l968年的最高數量減少了70%。自1970年以來,西大西洋的金槍魚貯量下降了80%。
隨著目前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未來對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漁業養殖來滿足。而當世界轉向以水產養殖滿足其需求時,魚類便開始與家畜家禽爭奪飼料,如谷類、大豆粉和魚粉等。
在下個世紀上半葉,很有可能出現某些魚種絕跡於世,捕撈到的海味也質量下降,但其價格會居高不下,並且為爭奪漁業資源國家而矛盾加劇。與1988年人均17.2公斤(37.8磅)的最高捕撈量相比,未來海洋每年人均捕撈量下降大致相當於人口的增長量,而到2050年會降至人均9.9公斤(22磅)的海產品捕撈量。
5.肉類產品
在一些傳統低工資人群中,當人們的收入開始增加時首先使其飲食多樣化,這要消費更多的家畜產品。
自從1950年以來,世界肉食產品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肉食產品的增長最初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日本,但近20多年來在東亞、中東和拉丁美洲地區也快速增長。牛肉、豬肉和家禽佔世界肉類產品消耗量的絕大部分。
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在1998年世界18.7億噸的糧食產量中,估計37%將被用於喂養家畜家禽,生產牛奶、雞蛋及肉食類產品。現在糧食被用作喂養家禽家畜,如發生世界糧食危機時,是主要的食物儲備。
估計全球肉食品消耗總量將從:1997年的2.11億噸上升到2050年的5.13億噸,會增大世界糧食供給的壓力。環境與資源
6.自然保護區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長驚人——由此造成城市無計劃的擴延及其污染——威脅到市區周圍的自然保護區。在世界各大洲,人類的侵佔不但減少了自然保護區的規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質量。
在人口快速增長已超過當地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的國家,受保護的區域變得特別脆弱。雖然在工業化國家,保護區與野營、郊遊和鄉間野餐是同義語,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數的國家公園、森林和保護區,已為當地人棲居或被用於自然資源。
在許多的工業化國家,移民人口的增長也在危及自然保護區。例如,隨著幾百萬新移民移人佛羅里達西部,沼澤地國家公園會面臨毀損之危。
以高的移民費用長期等待遷人少數幽景區的大量移民猶如冰山即傾,隨著移民人口增長除打破保護區目前的平和和恬靜外,還將使異采紛呈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消失殆盡。
7.森林
相對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全球森林面積減少是隨人口的增長而推進的。但是,20世紀世界森林減少就要佔75%左右。
在拉丁美洲,經營牧場是砍伐森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此外,過度放牧和過量採集木柴——往往是人口增長所致——使世界現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
追蹤近十年對木材需求所造成的森林砍伐,與人均木材消耗量的上升密切相關。從1961年以來,全球人均用紙和紙板的數量翻了一番。
森林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這些包括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碳貯藏量(調節氣候的關鍵),土壤浸蝕控制、跨雨旱季蓄水以及降雨量調節。
8.生物多樣性
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物種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這是從6500萬年前白聖紀末期恐龍絕跡以來,動植物最大量滅絕的時期。物種滅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導致了動植物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
沿海地區自然環境特別適於生物繁衍,但又非常脆弱,區內就居住世界人口的60%以上。例如,沿海濕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營業性捕撈2/3的各種魚類,而珊瑚礁是繼熱帶雨林之後具有世界生物多樣性次高密度。然而,人類的逐漸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區的環境日益惡化:粗略估計世界鹽沼和紅樹沼的1/2巳消失或被徹底改變,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認」,隨沿海移民的繼續——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佔到世界人口的75%——其產生的環境壓力很有可能繼續增加。
9.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使大氣層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集度比前工業時期提高了30%。
礦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約佔世界碳排放總量的3/4。因此,在經濟活躍及相應用能增長最快的地方,有出現區域性碳排放增長的傾向。由於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大量依賴於煤和其它富碳能源資源,所以在未來50年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速度預計比人口增長速度快3倍。
根據政府向氣候變化小組委員會和美國能源部的估計,在未來的半個世紀中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將增加3倍,而工業化國家的碳排放將增長30%。盡管工業化國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於發展中國家兩倍,但到2020年,後者將超過前者。
10.能源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將會更多。
當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時,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長也可能對總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到2050年預計美國新增人口7500萬,其能源需求約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總和。
世界石油人均產量1979年達到最高水平,而此後下降了23%。預計全球石油產量從2011年-2025年將達到最高極限,這就預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佔主導地位的燃料,未來的油價仍會大幅上升。
在未來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區將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在亞洲,盡管人口增長僅僅50%,但能源消耗卻要增長361%。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預計增長分別達到340%和326%。上述三地區,在森林、礦物燃料儲備和水資源等能源資源方面正面臨巨大壓力;
11.廢棄物
因為在未來半個世紀中世界新增人口將達到34億,所以廢料排放對區域和全球環境的影響很可能更為嚴重,而在近——中期內提供可資利用衛生環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人口增長增加了社會處理廢棄物的頭痛事——垃圾、污水和工業廢料必須得到處理。即使在人口基本穩定的地區——許多工業化國家一廢棄物流入垃圾填埋場和河溝,也通常在持續增加。在未來幾十年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將同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生,難以處理的小山似的廢棄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國家管理機構提出挑戰。經濟影響和生活質量。
12.就業
1950年以來,世界勞動力人口增長了1億多——從12億增至27億——超過創設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在未來 人口的增長提高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通過經濟活動和商品需求),同時必將明顯促進勞動力供給。當人口增長使勞動力供需失衡時,工資超減。而工作量不會因剩餘勞動力環境迅速改善,因為就業者將被迫延長勞動時間,但各種津貼會減少,而且降低對作業活動的控制能力。
由於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勞動者,所以人口增長與就業間的相互影響在年輕人口具多的國家最敏感。半數以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的國家,如波蘭、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尚比亞,將感到這個勞工潮的重要。就業除給人們以自尊和自立感外,還是獲得食品、住房、醫療服務和教育的關鍵。
13.收入
在人口減少最炔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大多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已被大量真正需要受教育和就業的青年人問題所困擾。
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和人口較低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14.住房
人口增長超過住房供給的最終結果是部分人的元家可歸。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至少有1億——大約相當於墨西哥的人口一一無家可歸。女口果把擅自佔住者和其它不安全或臨時住所者包括在內,其總數量最高達10億人口。
如果在世界范圍人口增長不能得到控制,無家可歸者的隊伍很可能驚人地膨脹。
15.教育
在童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大的國家,對教育組織基本的壓力將十分沉重。世界10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大部分在非洲和中東,在未來50年中其童齡人口將平均增長93%。整個非洲到2040年其學齡人口將增長75%。
如果各國教育組織針對21世紀世界的快速變化開始強調終身學習,那麼有必要廣泛地進行成人教育,甚至會影響那些童齡人口日益減少的國家。
16.城市
現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倫敦在過去的130年間居民人口從100萬增長到800萬,而墨西哥城實現這一躍變只不過用30年。總之,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l00萬的速度增長,城市人口增長,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人口遷移和村鎮擴展為城市或被現有城市的擴展所吸收。
如果現在的城市人口增長勢頭持續,到2050年有65億人將生活在城市,超過今天世界的總人口。
⑷ 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和影響有多選
1)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世界人均土地逐年下降. 發展中國家土地退化,
糧食產量內趕不上容人口增長, 使世界糧食供應日趨緊張.
2)人口增長對森林資源的壓力。人口過分增長勢必毀林造田, 毀林蓋房, 使越來越 多的森林資源遭到破壞.
3)人口對能源的影響。人口增加使能源供應緊張並縮短了化石燃料的耗竭時間.
4)人口對水資源的影響。人口增加相當於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減少. 同時,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 人均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和生產用水量大大增加, 導致出現大范圍的缺水現象. 人口增長擴大了對耕地的需求, 「圍湖造田」嚴重地破壞了地表水資源, 使湖泊數量和面積都大大減少.
5)人口對礦產資源的影響。人口激增, 對各種礦產資源的需求正在加劇.造成資源供給的長期供求壓力, 也誘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6)人口對氣候的影響。人口增長, 會因呼吸,燃燒和工業發展使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增加, 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學煙霧事故.
⑸ 人口增長帶來的危害
人口問題帶來的影響:人口問題的危害(總的):
1.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回平的提高
2.給自然答資源和生態資源帶來沉重的壓力
3.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可以是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的危害)
人口數量大:人口數量增多總的消耗的資源也隨之增加,由於素質不高而進一步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加劇人口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
人口素質不高:人口素質偏低的負面影響:人口素質低,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程度很低,還會破壞它們;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會受傳統生育觀念的限制,不利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
⑹ 人口增長對能源有什麼影響
能源是人抄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隨著襲人口增加和工業現代化進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統計,1850~1950年的100年間,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長率為2%。而60年代以後,工業發達國家年均增長率達到4%~10%,出現能源緊缺。能源屬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是有限的,而世界能源消耗增長是必然趨勢,因此,能源危機是世界性的,它的出現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人口增長不僅使能源供應緊張,縮短了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耗竭時間,而且還會加速森林資源的破壞。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燃料主要來源於樹木。
我國能源的儲量和產量絕對數量很大,但人均佔有量很少。在現代社會中,要滿足衣食住行和其他需要,人均能源年消耗量不得少於1.6噸標准煤。發達國家遠遠超過此數量,以美國為例,1979年美國人均消耗能源摺合標准煤達12.4噸,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6倍。
⑺ 能源與人口間有什麼關系
因為能源總量固定,所以人口越多,人均資源就越少,能源也就越稀缺
⑻ 人口增長對能源需求量也增長這句話為什麼是錯的
關於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不光是對能源需求量增長,還有(A.住房、食物、能源內等需求量將增加容 B.會破壞耕地、森林、草地、使環境惡化 D.交通、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改善會變得困難)。
所以,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為了供養越來多的人口,人們大規模的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和開發礦產,導致了很多地方出現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工業污染,人們的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供參考。
⑼ 人口快速增長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簡而言之: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問題,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特別是人均擁有量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1.糧食生產 從1950年到1984年,世界糧食產量的增幅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但此後糧食產量的增長一直落後於人口的增長速度。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人均糧食產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增長減緩,其原因是缺少新墾土地和減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長量,所以土地回報率下降。 既然農業已元尚待開發的耕地供開墾,那麼未來糧食產量的增長幾乎完全要靠提高現存土地的生產率來實現。令人遺憾的是這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產量隨過量用化肥而減少時,世界農業正面臨著扭轉這種日漸下滑局面的挑戰。 2.耕地 從本世紀中葉以來,產糧面積——通常作為耕地的代名詞——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麵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4個國家的情況十分明顯他說明這種發展趨向。在1960-1998年問,巴基斯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伊朗等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預計到205O年將進而減至60-70%——這只是假定農耕地不再減少條件下的一項保守估計。其結果會使上述4國人口總數在10億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積僅僅在300-600平方米——小於1950年人均耕地面積的1/4。 3.淡水 不斷擴延的缺水或許是當代世界最被看輕的資源問題。但凡是人口還在增長的地區,人均淡水供給量都在減少。 河流乾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大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桔竭。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到刀50年有些國家共約10億人口生活將面臨絕對缺水的狀況。這些國家必將減少農業用水,以滿足居民和工業的用水需求,中國和印度被認為世界兩個灌溉農業大國,將要大量減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撈 1950年以來:人類對海味的攝人量增長了5倍,使大部分漁業資源的捕撈量已達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極限。海洋生物學家認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於9300萬噸的年捕撈量。 人類在二十世紀行將結束時,對漁業的過度捕撈已成慣例而不例外。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西洋鱈——長期來一直為西歐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撈從l968年的最高數量減少了70%。自1970年以來,西大西洋的金槍魚貯量下降了80%。 隨著目前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未來對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漁業養殖來滿足。而當世界轉向以水產養殖滿足其需求時,魚類便開始與家畜家禽爭奪飼料,如谷類、大豆粉和魚粉等。 在下個世紀上半葉,很有可能出現某些魚種絕跡於世,捕撈到的海味也質量下降,但其價格會居高不下,並且為爭奪漁業資源國家而矛盾加劇。與1988年人均17.2公斤(37.8磅)的最高捕撈量相比,未來海洋每年人均捕撈量下降大致相當於人口的增長量,而到2050年會降至人均9.9公斤(22磅)的海產品捕撈量。 5.肉類產品 在一些傳統低工資人群中,當人們的收入開始增加時首先使其飲食多樣化,這要消費更多的家畜產品。 自從1950年以來,世界肉食產品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肉食產品的增長最初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日本,但近20多年來在東亞、中東和拉丁美洲地區也快速增長。牛肉、豬肉和家禽佔世界肉類產品消耗量的絕大部分。 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在1998年世界18.7億噸的糧食產量中,估計37%將被用於喂養家畜家禽,生產牛奶、雞蛋及肉食類產品。現在糧食被用作喂養家禽家畜,如發生世界糧食危機時,是主要的食物儲備。 估計全球肉食品消耗總量將從:1997年的2.11億噸上升到2050年的5.13億噸,會增大世界糧食供給的壓力。環境與資源 6.自然保護區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長驚人——由此造成城市無計劃的擴延及其污染——威脅到市區周圍的自然保護區。在世界各大洲,人類的侵佔不但減少了自然保護區的規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質量。 在人口快速增長已超過當地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的國家,受保護的區域變得特別脆弱。雖然在工業化國家,保護區與野營、郊遊和鄉間野餐是同義語,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數的國家公園、森林和保護區,已為當地人棲居或被用於自然資源。 在許多的工業化國家,移民人口的增長也在危及自然保護區。例如,隨著幾百萬新移民移人佛羅里達西部,沼澤地國家公園會面臨毀損之危。 以高的移民費用長期等待遷人少數幽景區的大量移民猶如冰山即傾,隨著移民人口增長除打破保護區目前的平和和恬靜外,還將使異采紛呈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消失殆盡。 7.森林 相對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全球森林面積減少是隨人口的增長而推進的。但是,20世紀世界森林減少就要佔75%左右。 在拉丁美洲,經營牧場是砍伐森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此外,過度放牧和過量採集木柴——往往是人口增長所致——使世界現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 追蹤近十年對木材需求所造成的森林砍伐,與人均木材消耗量的上升密切相關。從1961年以來,全球人均用紙和紙板的數量翻了一番。 森林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這些包括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碳貯藏量(調節氣候的關鍵),土壤浸蝕控制、跨雨旱季蓄水以及降雨量調節。 8.生物多樣性 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物種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這是從6500萬年前白聖紀末期恐龍絕跡以來,動植物最大量滅絕的時期。物種滅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導致了動植物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 沿海地區自然環境特別適於生物繁衍,但又非常脆弱,區內就居住世界人口的60%以上。例如,沿海濕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營業性捕撈2/3的各種魚類,而珊瑚礁是繼熱帶雨林之後具有世界生物多樣性次高密度。然而,人類的逐漸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區的環境日益惡化:粗略估計世界鹽沼和紅樹沼的1/2巳消失或被徹底改變,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認」,隨沿海移民的繼續——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佔到世界人口的75%——其產生的環境壓力很有可能繼續增加。 9.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使大氣層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集度比前工業時期提高了30%。 礦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約佔世界碳排放總量的3/4。因此,在經濟活躍及相應用能增長最快的地方,有出現區域性碳排放增長的傾向。由於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大量依賴於煤和其它富碳能源資源,所以在未來50年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速度預計比人口增長速度快3倍。 根據政府向氣候變化小組委員會和美國能源部的估計,在未來的半個世紀中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將增加3倍,而工業化國家的碳排放將增長30%。盡管工業化國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於發展中國家兩倍,但到2020年,後者將超過前者。 10.能源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將會更多。 當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時,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長也可能對總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到2050年預計美國新增人口7500萬,其能源需求約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總和。 世界石油人均產量1979年達到最高水平,而此後下降了23%。預計全球石油產量從2011年-2025年將達到最高極限,這就預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佔主導地位的燃料,未來的油價仍會大幅上升。 在未來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區將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在亞洲,盡管人口增長僅僅50%,但能源消耗卻要增長361%。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預計增長分別達到340%和326%。上述三地區,在森林、礦物燃料儲備和水資源等能源資源方面正面臨巨大壓力; 11.廢棄物 因為在未來半個世紀中世界新增人口將達到34億,所以廢料排放對區域和全球環境的影響很可能更為嚴重,而在近——中期內提供可資利用衛生環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人口增長增加了社會處理廢棄物的頭痛事——垃圾、污水和工業廢料必須得到處理。即使在人口基本穩定的地區——許多工業化國家一廢棄物流入垃圾填埋場和河溝,也通常在持續增加。在未來幾十年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將同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生,難以處理的小山似的廢棄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國家管理機構提出挑戰。經濟影響和生活質量。 12.就業 1950年以來,世界勞動力人口增長了1億多——從12億增至27億——超過創設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在未來 人口的增長提高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通過經濟活動和商品需求),同時必將明顯促進勞動力供給。當人口增長使勞動力供需失衡時,工資超減。而工作量不會因剩餘勞動力環境迅速改善,因為就業者將被迫延長勞動時間,但各種津貼會減少,而且降低對作業活動的控制能力。 由於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勞動者,所以人口增長與就業間的相互影響在年輕人口具多的國家最敏感。半數以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的國家,如波蘭、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尚比亞,將感到這個勞工潮的重要。就業除給人們以自尊和自立感外,還是獲得食品、住房、醫療服務和教育的關鍵。 13.收入 在人口減少最炔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大多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已被大量真正需要受教育和就業的青年人問題所困擾。 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和人口較低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14.住房 人口增長超過住房供給的最終結果是部分人的元家可歸。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至少有1億——大約相當於墨西哥的人口一一無家可歸。女口果把擅自佔住者和其它不安全或臨時住所者包括在內,其總數量最高達10億人口。 如果在世界范圍人口增長不能得到控制,無家可歸者的隊伍很可能驚人地膨脹。 15.教育 在童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大的國家,對教育組織基本的壓力將十分沉重。世界10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大部分在非洲和中東,在未來50年中其童齡人口將平均增長93%。整個非洲到2040年其學齡人口將增長75%。 如果各國教育組織針對21世紀世界的快速變化開始強調終身學習,那麼有必要廣泛地進行成人教育,甚至會影響那些童齡人口日益減少的國家。 16.城市 現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倫敦在過去的130年間居民人口從100萬增長到800萬,而墨西哥城實現這一躍變只不過用30年。總之,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l00萬的速度增長,城市人口增長,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人口遷移和村鎮擴展為城市或被現有城市的擴展所吸收。 如果現在的城市人口增長勢頭持續,到2050年有65億人將生活在城市.
⑽ 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有什麼影響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能量的來源中,耕地上生長的農作物佔88%;草原和牧區佔10%;海洋佔2%。有人預測,隨著對海洋的開發利用,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能量將會增加。從目前來看,全球適於人類耕種的面積約為30億公頃,人均只有0.5公頃。但是,這有限的耕地資源仍在不斷地減少。其主要原因是:1.由於人口的增長,城鄉的不斷擴展、工礦企業的建設、交通路線的開辟等,每年約有1000萬公頃耕地被佔用;2.為了解決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糧食需求,一方面對土地過度利用,其結果是耕地表土侵蝕嚴重,肥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耕地面積,不得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其結果破壞了生態平衡。上述兩個方面的最終危害是導致土地沙化。全世界每年因沙化喪失的土地達600萬—700萬公頃。3.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除了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土壤和精耕細作外,就是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而後者已成為污染土壤的重要因素。上述原因促使世界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減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國的情況更為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盡管每年都開墾一定數量的荒地,但人均耕地面積還是逐年減少:1950年為0.18公頃;1980年下降到0.1公頃;1990年又下降到0.085公頃。也就是說,由於人口的增加,每公頃耕地需要養活的人口數在不斷增加:1950年為5.5人;1980年增加到9.8人;1990年增加到11.8人;2000年,每公頃耕地養活15人。
我國耕地變化的宏觀趨勢如下:
1.2005~2010年耕地減少較多。「十五」期間是工業化處於加速發展時期,在原來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建設佔用耕地的數量呈增加的趨勢。積極推進生態退耕的政策也導致了耕地的減少。
2.2010~2020年減少數量變小。這10年期間是服務業主要拉動經濟的時期,土地要素的投入相對減少。產業建設佔用耕地數量減少,但城市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建設仍然要佔用一定的耕地。如果生態退耕的規劃能很快基本完成,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數量也會由於市場的不斷完善而趨於穩定。如果補充耕地得到鼓勵,耕地數量的減少將趨於緩和。
3.2020年以後耕地減少數量趨於平穩。2020年以後,工業化處於後期階段,城市化當發展到70%以後將進入到逆城市化階段,城市重建將得到重視,耕地作為綠色空間的功能將得到加強。建設佔用減少耕地的數量將會趨於平穩。
而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已降到1%以下,但人口增長的勢態依然不容樂觀,人口數量仍以每年800萬~1000萬的速度增長,新生兒以每年1000萬~2000萬出生。因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依然很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