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㈠ 結合材料一簡述我國資源方面有什麼特點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1)我國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許多種資源儲量居世回界前列;(2)我國人口答最多,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少,居於世界後列;(3)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煤炭、石油、鐵礦等主要分布於北方,南方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豐富;(4)我國自然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破壞嚴重。
我國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土地資源、淡水資源、新能源資源、旅遊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漁業資源、海洋資源等。
㈡ 我國能源分布特點
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特點
我國各種能源資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資源分布的面較廣,全國2300多個縣市中1458個有煤炭賦存,但90%的儲量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尤其是晉陝蒙三省區,佔到全國總量的63.5%。從東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於中西部,沿海地區僅佔15%。在煤炭資源比較貧乏的大區中有相對較富的省份,如東北區的黑龍江,華東區的安徽,華中區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較富裕的大區中又有相對貧乏的省份,如西北區的甘肅,華北區的京、津兩市。從分省探明儲量看,超過1000億噸的有山西、陝西、內蒙古;200~1000億噸的有新疆、貴州、寧夏、安徽、雲南和河南六省區,合佔全國的25.3%。
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東北、華北(包括山東)和西北,合佔全國探明儲量的86%,集中程度高於煤炭。儲量最大的省區是黑龍江(佔全國31.8%)、山東(18.6%)、遼寧(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資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國技術可開發資源量(3.7億千瓦)中合計佔到93.2%,其中西南佔67.8%。佔全國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雲南(20.9%)和西藏(17.2%),其次為湖北、青海、貴州、廣西,各在3%~8%之間。與燃料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資源與之在空間上有較強的區域互補性。
全國能源資源結構是以煤為主(佔75.2%),水力居次(22.4%),油氣為輔(2.4%)。各地區呈現明顯的差異。就省區而言,北方大多數省份以煤炭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則以水力資源為主。在省內能源結構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廣西、廣東、青海、江西、湖南和雲南。能源資源結構具有綜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氣資源占相當比重(超過10%)的有黑龍江、山東、遼寧、吉林和京津冀。
人均能源資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按照可開發資源數量計算,全國人均246噸標煤。以大區論,西北達695噸,華北682噸,西南367噸,均有一種或數種能源特別豐富,具有全國意義。分省區看,西藏、寧夏、內蒙古、新疆、山西均超過1000噸,青海、雲南均超過500噸,可算為最富裕省區。而另一方面,廣東、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吉林、廣西均在80噸以下,可視為極貧乏省區。
能源資源分布同消費分布脫節
無論從每一能源種類或能源總體看,其分布與消費區的分布都很不一致。盡管在能源相對貧乏地區努力進行資源勘探和加大開發強度,有的地區甚至在全國能源生產中的比重已高於其資源比重,然而由於主要經濟發達省市幾乎都是能源相對貧乏區,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增長,能源自給率逐年下降。如華東區三省一市,能源資源只佔全國5.4%,通過加大兩淮徐州等煤田的建井規模和較充分地開發浙江水電,一次能源生產的比重仍只佔全國4.2%,而能源消費量卻要佔到全國的11.4%。華南的情況同樣突出,能源資源、生產與消費量分別佔全國2.3%,2.6%和7.0%。華中的能源消費量也超過生產量。以上三區合計要消費全國能源的1/3(見表),他們的供需缺口主要靠華北甚至東北(供油)解決,需長途運輸,諸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漢及其周圍等能源集中消費區均離北方和西部主要能源基地一二千公里以上。即使在能源富裕的東北與華北,主要消費區如遼中南、京津唐,由於能源消耗量十分集中,也需要由黑龍江、山西、內蒙古遠途輸入能源。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東的大量運輸將是長期存在的基本態勢。
表 中國能源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分布(1990)
㈢ 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什麼
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風能、太陽能、核能綜合利用,互相回補充答,具體如下:
1、我國人口眾多,內陸所能採掘的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日益枯竭,人均所能分配的能源份額連年遞減,因此,對於內陸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開采逐年減少;
2、對於風能、太陽能的利用雖然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各種技術在逐步推廣和應用,但限於地理條件,還有大部分地區所能運用的局限性還是比較突出的;
3、而我國大部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儲藏量在領海,而對這些海域中的部分地區的能源開采,卻有不少國家以各種理由加以干擾,使開采作業難以順利進行;
4、隨著我國核工業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對於核能的利用也逐年遞增,所建成的核電廠安全穩定的運行,為緩解工業和民用電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風能、太陽能、核能綜合利用,互相補充。
㈣ 我國能源分布的特點是
我國能源分布的特點是北多南少,西富東貧。
我國能源的儲量與分布根據地區的地理結構特點的不同,而各具優勢,沿海城市和地區海洋能資源豐富:能源資源總量分布北多南少、西富東貧,能源品種分布特點為北煤、南水、西部和海上油氣沿海省、市、自治區年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70%左右,但能源資源佔全國比例不足20%。
大量能源不得不靠國內其他地區調入和從國外大量進口,能源資源分布和經濟布局的矛盾,決定了我國能源的流向是由西向東和由北向南,沿海省市能源相對短缺。
我國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則主要分布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而我國的能源消費卻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能源分布與消費的地區差異嚴重影響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為此,大規模、遠距離的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成為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4)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在不斷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能源問題愈來愈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
能源布局就是能源工業生產力在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是一種具有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能源生產要素配置,其合理與安全與否,不僅關繫到整個國家的能源安全,而且還關繫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國家的安全。
因此,正確認識中國能源布局現狀,實現能源、經濟和社會之問的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所面對和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㈤ 我國當前的能源需求有什麼特點
近年來來,我國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源,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大量消耗,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隨著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加,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潛在風險.基於節能減排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雙重考慮,我國能源發展方式亟待轉型。
㈥ 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
● 結構調整
自人類進入近代工業社會以來,能源利用的結構調整共有3次:
①18世紀下半葉英國產業革命以後,由傳統的柴薪能源迅速轉向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直到20世紀初煤炭在工業國家能源構成中的比例達95%,由此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②19世紀末 ,由於電力、鋼鐵工業、鐵路技術、汽車和內燃機技術的發展,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已越來越不適應生產的需要,隨著石油資源的開發,從20世紀初以後,石油迅速登上能源舞台,至70年代初石油占能源構成的50%;
③因為煤、石油、天然氣等儲量有限,不可能滿足人類不斷 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主要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使用這些常規能源引起的環境污染日益嚴 重,造成對人類生存的極大威脅,由此迫使人們必須扼制常規能源的消耗,轉向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為主體的持久能源體系。
第三次世界范圍的能源結構大調整,標志著人類文明由向自然索取進入到回歸自然的一種觀念上的飛躍。
● 富煤、貧油、少氣
在21世紀前50年內,世界能源的發展趨勢仍將以化石燃料為主。隨著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日漸短缺和潔凈煤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還會逐漸提升。根據我國資源狀況和煤炭在能源生產及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特點(富煤、貧油、少氣)決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6萬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為1萬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1%,(石油佔2.4%,天然氣佔1.2%)。建國以來,煤炭在全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例長期佔70%以上,2001年全國開采量近13億噸?
專家預測,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為12.3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為7.85億噸標准煤(摺合11億噸原煤),仍佔63.8%。專家預測,在本世紀前30年內,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仍將佔主體地位。
煤炭是我國最安全、最經濟、最可靠的能源。我國煤炭資源總量遠遠超過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煤炭生產成本正在並將繼續降低;潔凈煤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這都將使煤炭成為廉價、潔凈、可靠的能源。 目前,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煤炭的成本優勢更加明顯。歐佩克要把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而煤炭通過直接液化製成的成品油成本是每桶15美元左右。 1999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為4000萬噸,去年進口7000萬噸(花費200億美元以上)。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供需缺口將更大,全靠進口不僅動用大筆外匯,而且受制於人,加大了能源安全供應的隱患。因此,以煤炭液化生產的液體燃料和用水煤漿替代石油將是必然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煤炭在未來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更為重要。
● 環境污染
在我國,由於粗放型發展模式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國煤炭生產與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產生的量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現酸雨 ;在農村,居民生活燃料的70%仍靠燒柴和秸桿,由此造成薪材過采、植被和森林大面積破壞、土地生產力下降。
在城市,煤煙型大氣污染非常嚴重,個別已成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據環保專家分析,我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物有60%來自汽車尾氣——N Ox、CO、鉛、固體顆粒等,已成為人體健康的「無形殺手」。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能源供應量為29~36億t標煤,其中煤炭仍佔50%~ 60%,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將達15~20億tC。這種長時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使我國區域性污染日益加重,生態環境持續遭到破壞,在國際上也將承擔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
為減少煤炭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國家有關部門強製取締、關閉了31200處非法經營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礦,壓縮煤炭產量2.68億噸(其中高硫煤2200萬噸),同時頒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 潔凈燃料的努力
發展高效、低污染燃燒技術,節約能源,保護大氣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利用當地煤及劣質煤亦是擺在我國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目前各省低揮發份的無煙煤,高灰高硫劣質煤,難選煤、石煤等儲量較大,如何就地利用這些燃料,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1990年代以來,政府在出台減少燃煤為主要能源,尋求以油、氣、電來代替煤炭作為工業和民用主要能源的途徑的同時,就克服煤炭一次使用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以解決污染問題。煤變氣、以焦代煤、消煙除塵水煤漿、潔凈型煤、燃煤添加劑、頂部除硫設備、循環流化床鍋爐等等相繼推出,但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成本高、熱效率低的難題,反而使得燃煤設備的附屬和相關配件越來越龐大、附加費用越來越高。
我國貧油少氣,加之世界能源危機日益加劇,燃油價格一路飈升,將自己的依賴放到進口上,不僅不智,也難於承擔。再者燃油、燃氣設備昂貴,管道鋪設投入巨大,主要設備還須依賴進口,所以,要想在全國,特別是中、小城鎮和邊遠地區,以油、氣作為主要能源,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一些燃煤改燃油、燃氣的企業,已經因為成本增加而效益下降。
㈦ 我國能源現狀及特點
現狀:人均佔有量少。利用率不高。
特點:一、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其中,煤炭佔主導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相對不足,油頁岩、煤層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儲量潛力較大。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摺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於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二、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較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的開發。
三、能源資源賦存分布不均衡。中國能源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賦存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賦存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中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地域存在明顯差別。大規模、長距離的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是中國能源流向的顯著特徵和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四、能源資源開發難度較大。與世界相比,中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井工開采,極少量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和成本較大。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較差,缺乏競爭力。
㈧ 我國當前的能源需求有什麼特點
近年來,我國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大量消耗,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隨著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加,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潛在風險。基於節能減排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雙重考慮,我國能源發展方式亟待轉型。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劉振亞在專著《中國電力與能源》中提出,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關鍵在電力。以電力為中心,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一個重要支點,有利於加快構建安全、集約、清潔、高效、多元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
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我國能源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和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資源總量、環境容量等制約了能源供應能力的提升,能源結構亟待優化。二是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逆向分布,東部地區能源需求量較大,但能源資源相對貧乏;中西部地區能源需求量較小,但能源資源豐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逆向分布將更加明顯,大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能力亟待加強。
我國能源資源的總量雖然較為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相對較少。我國能源資源的稟賦和現狀,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對能源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第一,能源資源瓶頸制約日益突出。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能源需求將呈現增長快速、需求剛性的特點。目前我國能源進口依賴度持續增加,2011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7%,今後大致每年會提升1到2個百分點,而且這一趨勢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扭轉。2011年我國煤炭進口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保證能源安全可靠、持續供應面臨巨大壓力。
第二,節能減排的壓力越來越大。降低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根據「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到2015年,全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要下降8%、10%;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11.4%。我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而非化石能源開發受到生態、技術、成本的約束,大幅提升產能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第三,能源增長方式迫切需要轉變。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問題,必須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比重,改變粗放式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
隨著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將得到更大規模利用,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大幅上升,其在發展清潔能源、促進低碳經濟中的作用將更加顯著。因此,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我國能源改革的關鍵是煤與電的矛盾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導,油氣等優質清潔能源比重低,電氣化水平不高。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70%,而煤炭消費中電煤超過50%。從現階段看,我國能源改革的關鍵還是煤與電的矛盾。
《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在學界引起了關注,作者用系統的、可持續的方法,以全局的、整體的、歷史的、開發的、普遍聯系的視角,對國家整體能源走向、能源戰略調整作了相當完整的闡述和把握,提出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關鍵在電力。電力作為能源的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能源安全與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形勢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生活,都離不開電力行業的參與。可以說,以電力為中心,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一個重要支點,有利於加快構建安全、集約、清潔、高效、多元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
當前,我國能源發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著眼更大范圍的能源平衡和區域布局,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渠道,通過輸煤、輸氣、輸電等多種方式,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減少一次能源大規模長途輸送壓力。二是要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通過發展核電、風電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多樣化,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優質化、低碳化。三是要通過節能來緩解能源稀缺和排放壓力。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下,新的宏觀能源消費平衡公式是:能源需求=能源供給+節能。
電力是消費側節能的主要方面,對於促進節能的作用較為明顯。據測算,發電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能源強度約2.4%。因此,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緩解能源供應壓力、促進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
堅持輸煤輸電並舉 構建綜合立體能源輸送體系
由於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逆向分布,大規模、遠距離運輸和大范圍優化配置是不可避免的。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也反映了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流向。近年來,我國反復出現能源供應緊張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源布局與能源輸送方式方面存在矛盾,沒有構建起科學合理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配置過度依賴輸煤,鐵路運煤占鐵路貨運量的一半,公路運煤既耗費石油資源又造成嚴重擁堵,產生了巨大的「擁擠成本」。煤電就地平衡的能源輸送方式,難以適應大規模、大范圍能源資源配置的要求,應當堅持輸煤輸電並舉,構建綜合立體的能源輸送體系。
電網作為重要的能源輸送通道,具有電能傳輸、市場交易和優化配置的功能,其在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國電力與能源》提出「一特四大」戰略,展示了我國能源發展的一個新視角,其重要意義在於將電力行業的自身發展,從傳統的被動保障電力供應,轉為主動參與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其基本點對於現階段推動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完善能源輸送格局、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包括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適應大規模跨區輸電的要求,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降低一次能源大規模長距離輸送壓力,而且可以有效解決西部「窩電」問題,是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的戰略選擇。
㈨ 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六個字
富煤、貧油、少氣
㈩ 我國能源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我國能源資源有如下特點:
首先,我國擁有比較豐富的能源資源,但是人均少,人均能耗及人均電力都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能源分布很不均衡。我國約60.8%煤炭探明儲量集中在華北,70%水能資源集中在西南,遠離消費中心,數量龐大的石油和液化石油氣使鐵路運輸不堪重負。能源資源、能源生產和經濟布局不協調,北煤南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將是長期的格局。加快西部能源資源開發,實施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戰略,是實現更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的客觀要求。雖然「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西北地區氣候惡劣,地質情況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交通、通信基礎設施落後,油氣開發需要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投入。
第三,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是世界上少數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與世界能源結構相比,我國嚴重缺石油、天然氣,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人均值分別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1%和4%,我國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石油生產的增長速度,石油供應前景嚴峻。自1993年起我國已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預計到2010年我國原油的缺口將達1億噸,約為國內原油產量的1/3,而受到國力和外匯的限制,我國很難支持這樣大規模的石油進口。在今後幾十年內,我國能源需求的增長仍將主要靠煤炭來滿足,而大幅度增加煤炭生產和利用將對環境和運輸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要求解決石油和天然氣的缺口問題。
第四,能源利用率低,單位產值能耗高。中國的能源一方面很緊張,人均能耗低;另一方面,單位產值的能耗又很高,能耗利用率很低,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從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水平來看,中國在世界上僅居第『33位,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也是比較落後的。
第五,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工業消耗能源佔有較大比重。
第六,農村商業能源短缺。所謂商業能源,即商業貿易的能源,主導著能源的舞台。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大約佔全世界商業性能源需要量的90%。商業能源不包括木材、泥煤和牲畜糞便。我國8.5億農村居民70%的生活用能中主要依靠生物質能。薪柴消耗超過合理採伐量,造成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而大量秸稈不能還田,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地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