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的能源有哪些問題
㈠ 中國能源包括哪些能源
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可以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對於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勻,對於解決由能源引發的戰爭也有著重要意義。
據世界斷言,石油,煤礦等資源將加速減少。核能、太陽能即將成為主要能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把新能源分為以下三大類: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質能。
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過去一直被視作垃圾的工業與生活有機廢棄物被重新認識,作為一種能源資源化利用的物質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因此,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術的一種形式。
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㈡ 中國存在哪些能源危機
我國的石油自給率下降,優質能源危機已然潛在。
雖說中國石油的邊際成本遠遠低於油價,預計在20--30年以及更長的時間內不會形成能源問題,但是中國是石油進口國,大慶等老油田開始衰減,而進行較多、力度較大的東部石油勘探,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設施條件差,加上資源本身分布的因素,雖然很多專家估計可能增量,但整體成本較大。在西部如西藏措勤盆地,它是中生代特提斯構造域的一個大型構造復合盆地,主體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塊之上,包括北部坳陷帶、中部斜坡帶、南部岩漿岩帶三個構造沉積單元。其中,北部坳陷帶發育了近萬米厚的中生代地層。上三迭紀、中上侏羅紀巨厚海相沉積地層在接近班公湖-怒江斷裂帶發生變質作用,但在遠離該斷裂帶的盆地前隆地帶仍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有條件形成一些超覆油氣藏或者與後期沖斷褶皺有關的構造岩性油氣藏。下白堊紀屬退積的潮坪-碳酸鹽岩台地沉積序列,生、儲油層發育,但蓋層發育相對較差,有可能在靠近改則-尼瑪斷裂帶附近形成一些與逆沖斷層有關的小型油氣藏。第三紀以來青藏高原迅速隆升所造成的本地區海水快速退出、海相地層大范圍暴露剝蝕使措勤盆地難以形成如波斯灣一樣的巨型油氣田。
我國石油大約年產量在1.6億噸,國內需求的80%靠自己生產,自然不希望油價波動,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有關經濟項目安排,特別是石油化工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而另一方面,我國人均石油佔有量很低,石油進口量還會增加。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及製品的品質需求日益提高,對優質能源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因此優質能源是中國急需解決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石油原油以重油居多,含蠟量高,提取輕油的技術要求高於世界其他一些富有油國。要解決優質能源危機,必須技術路線好,提高精煉產品質量。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對發動機燃料的組成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對於汽油來說,低硫、低烯烴、低芳烴、低蒸氣壓是汽油質量的發展方向;對於柴油則提出了低硫、低芳烴、高十六烷值和低干點等要求。對於21世紀的煉油工業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加氫裂化作為重油加工的重要工藝技術之一,是直接生產清潔燃料的主要手段。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加氫裂化的能力已超過2億噸/年以上,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5%。我國的加氫裂化,從50年代大慶自 建的40萬噸/年到現在的1700萬噸/年左右,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另外在催化劑和工藝技術的研究方面,本著探索一代,研製一代,推廣一代的精神,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但從滿足煉廠清潔生產的要求看,我國加氫裂化在21世紀仍需進一步發展。
隨著石油進口量的連年增加,政府方面考慮商業、戰略性儲備要穩步進行。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講應當加強儲備。但是儲備也會是有限的,不可能無窮多。其原因一是占壓資金多,靠儲備解決戰時問題,美國可以維持31天,日本可以維持120天,中國可以維持7天。二是原油也有個年限問題,劣質品幾年以後就不能用了。
㈢ 中國的主要能源有哪些
石油 天然氣
㈣ 中國的能源短缺問題
就在1998年,中國的廣大地區還在為大量的煤和電賣不出去而發愁,短短的6年後,中國能源供需普遍緊張的時代就到來了,油、電、煤「三荒」同時發生,敲響了中國能源供需的警鍾。1997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達到一個高峰期,此後情勢趨緩。而2001~2003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急速增長,2004年,情況更為嚴重了。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能源作為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於新能源的開發和生產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較長的周期,其替代品較少,因此能源的供給在一段時間內比較穩定;而能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對其需求有增無減,需求的增加將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造成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根據計算,為了保證GDP年均增長7%以上,我國面臨能源供應保持每年遞增4 %左右的壓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將達到標煤38億t (相當於2000年的3倍),成為世界第一能耗大國。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能源發展的問題,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將受到能源短缺帶來的價格波動的影響,這勢必會阻礙我國經濟的增長。
對於能源的短缺問題,有許多人認為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附屬品」,但實際情況真的那麼簡單嗎?下面我們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1 從需求方面進行分析
1.1 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階段對能源的依賴性
(1)近幾年工業發展情況表明,中國工業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即重工業化階段。2002年,景氣指數居前的機械、汽車、鋼鐵等重工業化行業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重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明顯高於輕紡工業,這是近年經濟增長對能源需求明顯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轉移。城鎮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為農村的3.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就意味著將增加
1 300萬城市人口,能源供應也需相應增加。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進入新的結構升級階段,如每千人擁有汽車數量提高、家用電器擁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長趨勢。
(3)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看,中國正成為世界製造基地之一。由於進出口結構不同,單位進口價值與單位出口價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國際間能源需求的轉移。隨著進出口量的增加,在國際貿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1.2 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的浪費
回顧20年的發展,我國仍然採取的是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擴張和外延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2001年,全國能耗費用支出達12 500億元,佔GDP的13.5 %,而同期美國只佔7 %。中國11個高能耗產業的33種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6 %左右,這些部門每年多耗能約2.3億t標煤。此外,中國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已經佔到GDP的3%~7%。這樣的發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國能源需求的不斷上升,同時也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從另一個方面減少了我國可利用的資源的數量,造成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
1.3 能源的使用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浪費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炭為主的國家,能源的消費遠遠偏離當前世界以油氣燃料為主的基本趨勢。我國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構成為煤炭佔73.5%,原油佔18.6%,天然氣佔2.2%,水電佔5.7%。煤炭高效、潔凈利用的難度遠比油、氣燃料大得多。而且我國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燒使用,用於工業鍋爐、窯爐和採暖的煤炭佔47.3 %,用於發電或熱電聯產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國為89.5%。此外,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也不合理,電力占終端能源的比重明顯偏低,國家電氣化程度不高。
2 從供給方面分析
2.1 國際局勢的影響
國際局勢的動盪不安造成能源供給的波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從1993年由一個石油出口國變成一個石油進口國之後,原油緊缺問題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國每年要進口7 000萬t石油,已經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上一個重要買家。隨著中國石油消費量的顯著增長和對國際市場依賴的加深,一旦受到國際石油價格變動的沖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就會受到影響,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2.2 能源工業產業升級受到阻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放鬆市場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產量,緩解了我國能源緊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影響了能源工業的正常發展。小煤窯、小火電過多,導致煤耗高、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加劇。從表面來看,我國當前能源供應緊張與關閉一些小煤礦、小火電導致煤炭產量和發電量下降有關,實質是從規模上提高了能源生產的准入標准後,我國能源工業不能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上保證我國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業的產業升級受阻。
3 應當採取的相關措施
由於能源的開發和生產需要高強度投資和較長的周期,而節能和環境效益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單獨依靠市場通過價格杠桿來調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問題的。這就需要國家通過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革能源供銷機制,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3.1 強化節能
根據研究,如果採取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費水平可以減少15%~27%,單位GDP能耗將每年下降2.3%~3.7%,這將促進經濟以一個更合理有效的方式發展。
首先是推動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大企業的技術創新,使其主動去尋求更經濟的能源技術。企業從市場出發,自主尋找更節能的生產方式,一方面使經濟增長更趨於合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從根本上減少對能源的消耗,達到節能的目的。
其次,應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根據終端能源需求選擇關鍵技術,動員產學研各方力量組織攻關;通過建立能夠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從而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3.2 實施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已經完成了固體能源向液體能源的轉化,並開始向氣體能源轉化。而我國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仍以煤炭為主。根據研究,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相應的能源需求總量可降低1,000多萬t標准煤。因此,我國應著重進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充分利用結構優化所產生的節能效果。 從未來走勢看,由於對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消費增加迅速,將出現由需求策動的結構性變動,這就為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了較好的市場基礎。根據上述原則和中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依靠國內外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先進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結構多元的局面,提高優質能源的比例。
為了達到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業之間達到協調的發展。近年來,由於缺乏綜合的能源宏觀管理部門,國家能源發展缺乏總體規劃,導致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不同能源行業對市場做出不同的反應,影響能源行業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要關注不同能源行業的市場結構、產業組織,以及管理體制的協調,使不同能源行業之間協調發展。
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戰略
能源發展應從依賴國內資源的「自我平衡」轉變到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WTO框架下進一步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整和選擇我國最優化的能源結構。所有能源來源應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選擇最經濟可靠的供應途徑,以此進行能源的戰略規劃和總體布局。要有正確的能源規劃,實現進口多元化、多樣化與經濟化,建立長期可靠的能源進口基地, 防止由於國際局勢的動盪而引起的供給和價格變化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石油問題。對於國家來講,石油是一種戰略物資,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況下不能與貨幣等價。把海外石油資源運往國內消費,實質上是保護了國內石油資源,減少我國未來石油短缺的壓力,增強我國未來石油自給的能力和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主動權。隨著我國石油工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在海外獲得的石油資源逐年增長。此前,由於沒有明確制定國內外石油資源的利用順序,一些企業在海外開發的石油資源受到進口配額的限制,不能銷往國內,常常就地銷售或外銷。因此,我們應明確石油資源的利用順序,改革石油進出口管理體制,為進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條件。通過完善能源市場和價格機制,減少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的震盪。
3.4 推進能源工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我國當前能源需求的增長,使我國能源工業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們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規模擴張的舊轍。提高能源企業的進入門檻,加大其中的技術含量,將能源企業的發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內可能會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看,將有助於產業升級,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能源工業結構,這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根本所在。由於能源產業改革的艱巨性和關鍵性,就要求政府運用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促進能源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高能源生產領域的技術門檻,使能源工業發展建立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之上。
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性資源短缺的擔憂。在我國,能源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現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持續的能源緊缺將制約經濟的發展,嚴重時將造成經濟的動盪甚至衰退。因此,應當加快建立起一個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體系。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5
2 吳德春, 董繼武. 能源經濟學[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
3 邱大雄. 能源規劃概論[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
㈤ 如今世界局勢下,中國能源安全面臨哪些問題
當今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能源供需關系總體緊張.供需緊張主要表現為能源生產增長緩慢、能源消費快速增長。能源生產增長緩慢主要有以下原因:自然災害、局部戰爭、氣候變化。各類能源的儲量和生產狀況:石油儲量小幅上升;石油反降為升主要來自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石油貿易量緩慢回升主要表現在蘇聯和中東出口的增長。天然氣的發展異常引人注目,非常規天然氣占總量的一半,其特點如下:分散更為分散、各地區發展差異大、面臨環境安全方面的質疑。2010年能源消費急劇反彈,主要是因為經濟開始復甦,能量消耗加大。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油價的上升,其上升原因如下:石油供應緊張、部分產油國動盪、金融資本炒作、美元貶值。世界大部分能源資源被西方國家控制。非洲石油豐富,如奈及利亞就因為缺乏資金技術而繼中東後落入了西方的控制。
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能源消費強度較髙.隨著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地增加,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局。
(2) 資源相對短缺制約了能源產業發展。我國能源資源總量不小,但人均擁有量較低。資源勘探相對滯後,影響了能源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規模、長距離地運輸煤炭,導致運力緊張、成本提高,影響了能源工業的協調發展。
(3)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利於環境保護。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富煤、少氣、貧油的能源結構較難改變。我國煤炭清潔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多。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
(4) 能源技術相對落後,影響了能源供給能力的提高。我國能源技術雖然已經取得較大進步,但與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後,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一些重大能源技術裝備自主設計製造水平還不高。
(5) 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對我國能源供應的影響較大。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需要在立足國內生產保障供給的同時,擴大國際能源合作。但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關系脆弱,石油市場波動頻繁,國際油價高位震盪,各種非經濟因素也影響著能源的國際合作。
㈥ 中國所面臨的的能源問題
中國的煤炭儲量全球第一,理論儲量萬億噸,是中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回。佔到我們國家能源消耗的答7成以上。
其它的幾種一次能源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的儲量都很少。石油已經成為純進口國。
在二次能源中,電力缺口,這兩年每天都在提。其它的,像焦炭,我國產量全球第一。煤氣,基本滿足需求。石油製品(汽油,柴油)短缺。
㈦ 中國現在的能源問題是怎樣的
先說2個最大用量的
中國是全世界石油消耗最多的國家(10年超過美國)60%以上的石油內依賴進口,容而且戰略儲備幾乎沒有
煤是中國發電的重要材料,中國是世界產煤大國也是用煤大國,60%左右的電力靠煤電支持,而且也是依賴大量進口。
而且能量的轉化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新能源
整體用量非常少,太陽能電池中國是世界上生產量最多的國家。2010年生產了20萬噸左右 只有5%不到在國內安裝使用。
風能技術非常不成熟,需要依賴進口。
核電技術基本成熟。但是用量非常小。
地熱基本沒有
可以追問哦,求採納
㈧ 中國的能源問題
風電:中國全國幾乎都可以,主要以因為中國是季風區,有明顯的定向風。但主要還是分布在乾旱和半乾旱區(即西北地區),但是像北京這樣的地方,風能也是很豐富的。可再生,很環保。
水電:主要是在南方,即濕潤半濕潤區,西南地區,由於地勢落差大,河流豐富,水量大,水能非常豐富。可再生,較環保,但水利工程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
石油:除了早期在東北和華北地區發現的油田之外,中國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地區),東海海域。但總體上,中國的石油儲量並不高。不可再生。不環保。
煤:中國的煤儲量很豐富,但是由於開采的粗放,造成大量浪費。主要分布在山西、山西、內蒙古。不環保,不可再生,含硫化物,容易導致酸雨。南方儲量很少,有北煤南運之說。
地熱能:由於,中國位於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交界,中國的地殼活動強烈,地熱能豐富,主要分布在西藏、105°地震帶、華北……等地震多發區。地熱能屬環保能源,可再生。
天然氣:在礦物能源中,算是較環保的了,不易造成酸雨。中國西北地區儲量豐富,有西氣東輸工程,但也從東歐、中亞地區進口。
除此,還有沼氣能源、薪柴……等生物能源。但多分布在鄉村。
㈨ 中國的能源危機有哪些
中國:世界資源小國
資源危機的烏雲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彌漫。1973年、1979年兩次能源危機,人類至今驚魂未定。
資源危機的冷風曾多次悄悄掠過中國疆土,而國人幾乎無動於衷。中國沒有經受1973年和1979年危機沖擊,國人至今未有資源危機的切身體會。因而,許多人仍以「地大物博」、「資源豐盛」而自傲。
然而,1988年中國科學院的國情報告卻昭示,中國的資源危機十分嚴重。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有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分母,其結論是:
(1)中國是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地下水開采過量,用水浪費,供需問題十分突出。
(2)耕地貧乏,後備耕地資源不足。
(3)中國是貧林大國,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成熟林赤字採伐消耗,森林資源銳減趨勢十分明顯。
(4)中國是貧草大國,長期重用輕養,超載放牧,盲目開墾草原,退化草原已達可利用草場的1/3。
(5)我國礦產資源並不豐富,浪費程度驚人,目前我國對礦產的需求正處於高速增長時期,如不採取有力措施,礦業資源形勢將會走向全面嚴峻。
中國是世界資源小國。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潛在水資源總量為2.7萬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是豐富的。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0位。世界人均淡水佔有量為12900立方米,我國為2695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僅相當於美國的1/5,加拿大的1/48。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都在遞減。如建國初期,我國人均水資源為5400立方米,目前已減少到不足3000立方米。與此同時,我國在生活生產中消耗的水又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如1959-1980年,我國年用水量平均增長率為5.2%,用水總量4700億立方米/年,佔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17%,預計到20世紀末,用水總量將達到5500億立方米/年,佔到多年平均經流總量的21%。用水總量直逼水資源總量,水資源「危機」也就為期不遠了。
土地資源的狀況與此相類似。我國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當考慮人口因素時,我國人均佔有土地不足0.01平方公里,約為世界平均數的1/3;我國現有耕地97.3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約0.001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耕地的36%;草地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草場0.0036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數的56%;林地面積125.3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8%。按照一般的觀點,這實際上已接近農業承載的極限。
海洋資源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我國海域遼闊,總計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總計32647公里;島嶼眾多,達6536個;大陸架寬廣,黃、渤海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東海大陸架寬200-600公里,南海大陸架寬180-250公里;海深資源豐富,現有海深面積計14.07萬平方公里;魚類繁多,經濟魚類捕撈量400-470萬噸;海底石油可觀,總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100億噸;海濱礦砂礦床多,達124個,探明儲量4.36億噸,等等,絕對數量都不少。但與上述情況一樣,若按12億多中國人口的人均計算,上述各項指標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是很低的。
礦產資源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我國同時作為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這個特點的資源種類。我國累計發現礦床種類162種,其中探明一定儲量的148種,發現礦床和礦化點20多萬處,控明儲量的礦區1.4萬多處。截止1989年底,我國的鎢、銻、釩、鈦、鋅、鋰、錫、硫鐵礦、稀土、菱美礦、螢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均居世界首位,銅、鉭、鈮、汞、煤、石棉、滑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二、第三位,鐵、鎳、鋁、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第五位。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擁有礦種比較齊全,探明儲量比較豐富的少數國家之一,而且礦產的總量也多,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的價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三位。雖然如此,但若按人均擁有量計算,我們卻還是無法脫掉「貧礦」的帽子。如我國的原油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為99.3%,鐵為34%,銅為24%,鉛為35.3%,鋅為58.4%,鎳為29%,鈷為62.5%,鋁為13.9%,錳為18.3%,金19%等。除煤以外,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在世界上排行第80位。
總之,我國的資源總量是豐富的,從絕對數上說,在世界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從相對數來看,我國在世界上又是一個資源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