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指促進資源能源節約
Ⅰ 黨的十八大是如何闡述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Ⅱ 簡答:什麼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含義: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採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節約理念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措施,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和激勵全社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廢棄物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目標是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系統進入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通量強度,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物質解耦或減量化。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它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核心目標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它是一個復合體,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這個復合體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各有側重,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密不可分[5]。這一概念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二者完整地涵蓋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物質量、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資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減少了,環境污染自然就減輕了。
措施:
(一)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惡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其發展路徑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它通過生態規劃和設計,資源循環利用,使不同企業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實現廢物綜合利用,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和諧型經濟模式。其主要特徵是「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的資源模式。它是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另外,發展循環經濟除了可以做到資源、環境、經濟「共贏」外,還能解決就業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瓶頸、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應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資源消耗環節;二是廢棄物產生環節;三是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四是消費環節。
1. 大力抓好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做到「物盡所用,地盡其力」。能源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資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切實把節約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將節能降耗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定期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情況。建立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推動生產、建築、交通等方面的節約能源資源工作,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節約能源資源,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2. 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要著力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在生產過程中採用新的工藝和設備,將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能源、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產品的資源消耗並生產出新的副產品,實現廢棄物的減量排放或零排放;二是對產品消費之後的廢舊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45%、銅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紙製品的35%來自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三是對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轉化為對生產和生活有用的資源,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網路化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相對集中的分揀體系以及鼓勵生產企業利用廢舊物資的經濟機制,促進廢舊物資的利用。
3. 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對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要更加重視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等技術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盡快使優良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推進資源潛力巨大,技術基本成熟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以規模化建設帶動產業化發展。要採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營造市場需求、消除市場障礙、財政稅收扶持、推動技術進步、培育產業體系、加強法制建設等,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提高優質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4. 倡導節約型消費方式。目前我國浪費現象極為普遍。水、電消耗其浪費程度觸目驚心,個人消費中貪大求洋,高檔消費品「功能浪費」現象嚴重,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失誤而造成消費領域的浪費以及公職人員的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就是要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要鼓勵購買低油耗、低排量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節水產品和再生利用產品。禁止過度包裝,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產品。要提高全民族的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這是也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加快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建設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建立強有力的法律規章制度和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節能環保的管理體制機制。
1. 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環保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友好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
2. 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注重運用價格、財稅、金融手段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用經濟手段調節生產和消費行為,管理環境。要優化稅收體系,通過調整不同行業的稅負和優化稅種,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研究能夠賦予環境以資源價格的政策,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確保國家對公益性環境保護事業的穩定投入;積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重要生態功能地區的保護,促進全國經濟布局的優化。
3. 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要建立有公眾參與的環境評價制度和節約資源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統計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促進各行各業改進工作,堵塞浪費資源和環境污染的漏洞。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准入、資源環境淘汰和資源開采、排污許可證三項制度。
二是建立科學完備的節能環保法律保障制度。
加快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築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建立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要加快國家標准制度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標准、行業標准和產品標准,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對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的開發准入條件;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准入標准。加快制定工業耗能設備、機動車、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准,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的設計規范,提高建築的節能標准。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准。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重點耗能產品的市場准入制度,新建建築的准入制度,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三)開發和推廣節能環保的先進科學技術
節能是與開發既有石化燃料和新能源並舉以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途徑。節能靠節能技術來實現,節能技術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夠產生更大效應的技術,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與能源總體內含的能量之比。樹立節約須走技術創新之路的理念。加強技術創新是實現能源、資源節約的必由之路[25 ~27]。應把能源、資源、環境、生物技術等放在優先發展位置。首先要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技術。我國目前煤炭使用量在能源使用總量中約佔70%,提高煤炭綜合利用率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要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技術。廢棄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把放錯位置的資源重新利用好,使其走上資源循環利用之路。三是要發展太陽能、水力、地熱能以及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
要實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體系,以企業為基礎,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圍之內。
(四)強化全民節約環保意識
社會公眾的節約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必須樹立全民節約環保的理念[27]。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只有全民參與節約、人人做到環保,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善待地球、保護生態資源的理念,樹立需求無限而資源有限的憂患理念,樹立全社會崇儉抑奢的理念,深刻認識到節約與環保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素質、一種責任、一種公德。大力強化資源環境危機意識,提高全民的日常節約環保意識[28]。廣大公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體。每個公民都應具有勤儉節約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習慣,倡導節約環保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使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等節約環保具體行為,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引導公眾從社會主義新文明的角度認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環境文化,培養公眾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輿論。廣泛開展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和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水平高的標志,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Ⅲ 如何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如何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要在全社會廣泛培育節約資源意識,明確確立和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節約資源意味著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模式等多方面的變革,涉及各行各業,與每個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有關系,需要全民積極參與。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支撐,能源使用涉及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節約能源是節約資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節約必然要求高度重視和加強能源節約。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加強耕地、水、礦產等資源保護。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從嚴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從嚴控制各類建設佔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先補後占,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推進國土綜合整治。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Ⅳ 什麼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社會 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著重考慮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價是阻礙水資源基礎產業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價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使與水相關產業的經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同時,水價體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資源節約型社會
完善產權制度
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既應明晰自然資源的產權,優化自然資源配置,節約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又應保護知識產權,提高人們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積極性。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應用技術,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目前應重點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節油代油、潔凈煤和節電、節水技術。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綠色能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此,應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
制訂開發和利用規劃
重點編制節電、節水、節油、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中長期規劃,為工業節水、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牆體材料革新、散裝水泥和環保產業發展提出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
加快制定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技術體系,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術支撐。
加強法制建設
加強環境資源、糧食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對浪費的法律法規,為懲罰嚴重破壞環境資源者和嚴重浪費資源者提供法律依據;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產權權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交易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坑蒙拐騙以及制假售假行為,規范市場交易,減少資源損失。
2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明 環境友好型社會主題宣傳活動
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則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
建設途徑: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 環境優美的黃河濕地
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里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綠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綠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憑借公眾的綠色力量,實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在發達國家,公眾既是上世紀傳統環保運動的發起者,也是當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佔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范圍。
Ⅳ 什麼是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
我想,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持續的資源和能源保障;二是合理規劃,優化布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大力增強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意識,推廣資源和能源的節約技術,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四是在利用資源和能源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普及資源和能源的科學知識,號召人人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為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Ⅵ 我想問下什麼是節約能源節約能源包含哪些方面
節約能源須做到以下幾點:
1.節約用電 2.低碳烹調 3.節約用水 4.家用電器的節能使用 5.循環再利用 6.節能的健身方式 7.節省取暖和製冷的能源 8.經濟型汽車 9.自備購物袋或重復使用塑料袋購物 10.少用一次性製品 11. 合理使用電腦,列印機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專業化分工和提高社會效率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滿足人們需求和方便群眾生活為中心,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提高高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園區生態化改造,推進生態農業園區建設,構建跨產業生態鏈,推進行業間廢物循環。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促進企業能源消費、工業固體廢棄物、包裝廢棄物的減量化與資源化利用,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組織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
力。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構建技術研發服務平台,著力抓好技術標准示範企業建設。要圍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成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機構,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政策措施。要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循環經濟發展項目、節能降耗活動、減量減排技術創新補助等。要把萬元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要建立健全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保障機制,將降耗減排指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和幹部考核體系。
Ⅶ 「低碳生活」是指減少能源、節約資源,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
A、提倡騎自行車、乘公交車出行,能減少交通工具的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選項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發展以煤炭為原料的火力發電,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故選項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利用特殊材料建屋頂、牆面,充分利用太陽光照明,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選項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竹、木筷子,可以減少森林的砍伐,樹木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選項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選B.
Ⅷ 什麼是資源節約社會
四論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型社會。這既是緩解能源資源供求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下大氣力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從總量上講,可以說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在人均上,我國重要能源資源的擁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0%、4.1%、25.5%和9.7%左右。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能源資源的消耗強度較高,特別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情況依然普遍,加劇了能源資源的緊張狀態和環境壓力。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緩解能源資源約束的矛盾,必須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此,黨中央已經作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了「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的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把節約能源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並要求務必取得明顯成效。
按照這一部署,我們謀劃發展、開展工作,就必須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放在優先位置,並切實行動起來,讓節約和環保貫穿於我們工作的始終。
明年各地各部門要大力推進以節能降耗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依法強制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產品,降低鋼鐵、有色、電力、建築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資源消耗水平。要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抓緊制定和修訂有關促進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參照國際先進水平制定各行業的能效標准,嚴格執行節能管理制度。要加強規劃和政策指導,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政策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形成全社會自覺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要積極開發資源節約技術,加大國家對能源資源技術開發的資金投入,重點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替代等先進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術進步增強節約能源資源的能力。要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引導合理消費,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同時要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
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有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明年我們在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在節約能源資源方面一定能夠取得明顯成效。
從總量上講,可以說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在人均上,我國重要能源資源的擁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0%、4.1%、25.5%和9.7%左右。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能源資源的消耗強度較高,特別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情況依然普遍,加劇了能源資源的緊張狀態和環境壓力。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了「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的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把節約能源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並要求務必取得明顯成效。
Ⅸ 能源與資源,節能指的是什麼
資源的范圍太廣了,廣義的說,所有可以利用的東西,大多都能稱為資源。
能源,一般指可提供能量轉換的東西,有自然產生的(如煤),也有通過加工得來的(如汽油),但一般不進入產品(如生產需要燒煤,但最後產品里不含煤的成分)。
節能,指的是節約能源,減少能源浪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Ⅹ 「低碳生活」是指減少能源消耗、節約資源,從而減少二氧化...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低碳生活」是指減少能源消耗、節約資源,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而經常開車上班,就會增加汽油的燃燒,這樣就會增加資源的浪費,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錯誤,故選B
考點: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