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認識能源
⑴ 對能源的理解
能源是指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如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能源按來源可分為來自太陽的能量(如太陽光熱輻射能、煤炭、石油等)、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地下熱水、地下蒸汽、地殼內鈾、釷等核燃料所蘊藏的原子核能)、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物質、能量和信息是構成自然社會的基本要素。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
那麼,究竟什麼是「能源」呢?關於能源的定義,目前約有20種。例如:《科學技術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網路全書》說:「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我們利用熱能、機械能、光能、電能等來作功,可利用來作為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載體,稱為能源」;我國的《能源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可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確切而簡單地說,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⑵ 如何認識和推廣新能源
封壽炎:最近一段時間,新能源是炙手可熱的話題。在這個經濟企穩回暖的關鍵時刻,各方都對新能源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扶持,將之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促進經濟更穩健地走向復甦。
林伯強:從大的方向來說,推廣新能源可以說已經達成了共識。而作為當下的目標,新能源也可以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去培養。此外它還在提供清潔性替代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新能源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份額比較小,要在短期內發揮它推動經濟反彈和復甦的作用,可能還會受到一些制約,它要成為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產業也需要一個過程。
林伯強:跟其他一些國家比,甚至跟歐美國家比,我國目前力推新能源,優勢還是比較多的。首先是資金力量比較雄厚。我們擁有高比例的儲蓄率,巨額的外匯儲備,這些都為推廣新能源提供了財力保障。其次是政府很重視,在政策扶持方面力度比較大。再次是我們的研發成本相對比較低。同時,我們是一個增量的市場,每年對能源的需求都有很大的增加。新能源要進來,填補這個市場空間就行了。不像有些發達國家,能源市場已經比較飽和,新能源要進去,就要擠占常規能源的市場份額,就會涉及到拆除原有的生產生活設施,這樣轉型的成本無疑很高。
林伯強:最大的劣勢是,目前我們還難以承受它的高成本。與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是比較貴的。這個高成本誰去埋單呢?一般有兩種選擇,要麼政府埋單,要麼消費者埋單。如果政府埋單,恐怕政府也拿不出這么多錢。我們現在還處在新能源應用的起步階段,可能還沒有充分體會到高成本的壓力。如果將來新能源佔到全部能源的10%,甚至20%,這種補貼可能就會超出財政的承受能力。
同時,消費者埋單也面臨困難,因為高價格既要求人們有支付意願,又要有支付能力。當然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支付能力越強,支付意願往往也越強。我們的收入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如果電費漲多了,消費者可能就承受不了,老百姓就無法買賬。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高,哪怕電費漲更多一些,支付能力都問題不大,所以他們的消費者就更傾向於接受新能源,政府動員起來就更容易。
林伯強:主要還是要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具體就是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都要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大的援助,盡可能降低發展中國家新能源的成本。
這里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是發達國家要提高認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關繫到全人類的生存,需要我們共同應對、共同努力。其次要改變思路。有些發達國家看待新能源還是像看待計算機和IT技術一樣,認為我掌握了技術,然後把技術、產品和服務賣給你們,我從中賺取利潤,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其實新能源跟計算機是不同的。計算機的應用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推廣新能源卻關繫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前途命運,是更為根本的事情。所以不能簡單把發展中國家看成銷售產品賺取利潤的市場,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最後要認識到控制排放的增長比減少排放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對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就很好了,所以他們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有限,增排也有限。他們主要的問題是要減少排放。但是減排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減排的成本比較高,若要大幅減排,就可能要求改變人們一直沿襲下來的生活方式,而這個是很難做到的。
林伯強:對於新能源的成本能否大幅降低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從樂觀到悲觀的都有。相信有足夠的時間,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下來。但是,時間很關鍵,因為我們在氣候問題上不能再等了。我覺得從新能源的研發和應用技術方面去爭論很難有結論,而目前石油價格的走勢是可以說明問題的。石油的開采成本相對於其市場價格,是比較低的,它目前之所以賣高價,就是因為還看不到有別的能源能低價有效替代它。如果市場預期我們很快就能找到低成本的、可以替代石油的清潔能源,那麼石油價格就不可能在這么高位運行。如果不考慮環境的外部性成本,一般而言,越干凈的能源越貴。
⑶ 直接能源和間接能源該如何理解
直接能源就是一次能源,間接能源就是二次能源。
從定義上來說
一次能源:
Primary energy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經加工轉換的能量資源。又稱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如原煤、原油、天然氣等)、核燃料、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指能夠重復產生的天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這些能源均來自太陽,可以重復產生;後者用一點少一點,主要是各類化石燃料、核燃料。20世紀70年代出現能源危機以來,各國都重視非再生能源的節約,並加速對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
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secondary energy )是指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以後得到的能源,例如:電力、蒸汽、煤氣、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氣、酒精、沼氣、氫氣和焦炭等等。 在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余能,如高溫煙氣、高溫物料熱,排放的可燃氣和有壓流體等,亦屬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無論經過幾次轉換所得到的另一種能源,統稱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又可以分為「過程性能源」和「合能體能源」,電能就是應用最廣的過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合能體能源。二次能源亦可解釋為自一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用的能源,例如將煤燃燒產生蒸氣能推動發電機,所產生的電能即可稱為二次能源。或者電能被利用後,經由電風扇,再轉化成風能,這時風能亦可稱為二次能源,二次能源與一次能源間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損耗。
⑷ 談談對能源開發的認識
對能源開發的認識:
能源開發是指勘探能源資源,開採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等自然礦藏,建設水力、火力、原子能發電站以及探索和利用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一系列生產技術經濟活動。
能源開發可以將現有的能源開采出為人類造福,也可以開發某一種未被人類發現、但在將來可以被人類可使用的能源,可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的新型能源
能源資源學
▪ 能源資源學 ▪ 能源經濟學 ▪ 能源技術經濟學 ▪ 煤炭資源學 ▪ 石油天然氣資源學
▪ 水能資源學 ▪ 生物能資源學 ▪ 海洋能學 ▪ 風能學 ▪ 地熱能學
▪ 太陽能學 ▪ 核能學 ▪ 能量守恆定律 ▪ 能 ▪ 能量
▪ 能源 ▪ 能源資源 ▪ 能源構成 ▪ 能量資源結構 ▪ 常規能源資源結構
▪ 礦物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非再生能源 ▪ 燃料能源 ▪ 化石燃料
▪ 燃料 ▪ 常規能源 ▪ 環境能源 ▪ 新能源 ▪ 商品能源
▪ 非商品能源 ▪ 一次能源 ▪ 二次能源 ▪ 工業能源 ▪ 農村能源
▪ 生活能源 ▪ 綠色能源 ▪ 替代能源 ▪ 優質能源 ▪ 煤炭
▪ 原煤 ▪ 煤種 ▪ 煤田 ▪ 煤氣 ▪ 煤氣分類
▪ 水煤漿 ▪ 型煤 ▪ 煤炭液化 ▪ 煤矸石 ▪ 粉煤灰
⑸ 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能源
不知道你所說的是人類能夠應用的還是什麼。
從化學的角度來認識能源的話我個人認為是可以分兩類的:
1、自然界本身生成儲備的,像傳統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等。這些可以跟氧氣劑還原劑反應而發光發熱的。
2、電池。通過不同地點的氧化還原反應,以電子轉移來放電的能源。
從元素來說的話,像核能也可以說是化學分類中的能源。
⑹ 對能源分類認識
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是可以源源不斷的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屬於可再生能源;
像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一旦使用完,在短期內不能再生的,屬於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為:太陽能;煤.
⑺ 能源和資源怎麼區分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
【詞目】資源 【拼音】zī yuán 【注音】 ㄗㄧ ㄧㄨㄢˊ 【英譯】resources;natural resources 【基本解釋】可利用的自然物質。如:煤、鐵、石油等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等的來源。 葉劍英《浣溪沙·登大興安嶺》詞:「伐後更生延百歲,祖先遺樹值千年。資源利用慎材艱。」 冰心《再寄小讀者》四:「這十多天之中不知又發現了多少新的資源,增多了多少個發明創造。」
開放分類:
詞語,漢語
2.經濟學名詞 編輯本義項資源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資源「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目錄
簡介
人類對資源的認識概述
勞力經濟階段
自然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階段
新的資源觀定義
資源系統觀
資源辯證觀
資源層次觀
資源開放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系統及其分類按資源性質分類
按資源用途分類
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資源系統的特點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中國資源狀況
中國的資源問題
資源應用
經濟學中的資源
項目管理中的資源
編輯本段簡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本段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概述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經濟的關系。
編輯本段新的資源觀
定義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編輯本段資源系統的特點
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編輯本段中國資源狀況
中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中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中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中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中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編輯本段中國的資源問題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編輯本段資源應用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發展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編輯本段經濟學中的資源
一般來說,經濟學上的資源指的是通過使用或直接可以為企業、社會產生效益的東西。如土地、人、設備、廠房等等
編輯本段項目管理中的資源
現代企業很多都是以項目管理的形式組織企業生產與管理。資源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在項目管理中的資源,更多的時候指的的「人」,即可使用的項目組人員。另外,也有用於指需要用於項目管理中的項目設備。
開放分類:
項目管理,項目管理軟體
3.信息技術名詞 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資源計算機編程中的資源 計算機中資源這個概念很早就有,恐怕可以追溯到在程序中使用的常量。比如我們在C語言中定義: Const floatpi=3.14; 這里的常數pi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一種資源,在以後的程序中,在遇到圓周率的時候,就可以用pi來代替: Float r=1.2; Float d=2*pi; Float area=pi*r*r;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需要修改參數pi值時(如要提高計算精確度),只要在一個地方修改pi的值即可,而不必在所有用到pi的地方去逐一修改。這是資源出現的最早的形式。 在後來開發OS2和Window程序時,正式引入了資源的概念。如Borland的C++,Delphi把會話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程序的邏輯,另一部分是對話框及其上面的控制項的大小、位置、字體等信息。這些信息就是資源,它在程序中就是不變的常量。早期的資源文件一般都被嵌入到程序中,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在dll或exe中讀取這些資源。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資源的類型也越來越豐富,例如圖片、音頻、視頻等等。從軟體國際化(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的角度,可以把資源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需要隨使用者所用的語言而改變的資源,如軟體的中文版、英文版等; 另一類是不需要隨使用者所用的語言而改變的資源,如:音頻、圖像等。 從資源出現的方式來看,資源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嵌入在程序集(Assembliy)中; 第二類是以單獨文件的形式出現在本地的存儲介質上(通常是硬碟); 第三類是以單獨的文件存在在異地的存儲介質上,如網路硬碟等。
4.廣西地名 編輯本義項
⑻ 對能源的正確認識是
答案B
解析:自然界的能量雖然是守恆的,但能源是有限的;雲、雨和風都是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而形成的,所以水能和風能都來自太陽能;煤、石油和天然氣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再生的,只能越來越少,最終枯竭;劇烈的核反應會引發強烈爆炸,核反應堆中的核裂變是可控的,可以和平利用核能.故A、C、D錯.B正確.
關鍵分析:知道各種能源的產生和利用特點.
方法點擊:每一個選項都說的是不同問題,應逐項判斷對錯.
⑼ 能源的概念及特點是什麼
「能源」即能量的來源。
⑽ 如何認識國際能源與國際政治問題之間的聯系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進行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與人類認識和利用能源的歷史密切相關。在當代,能源資源及其開發利用,不僅直接影響著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國際政治也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對能源與國際政治的關系進行歷史的理論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世界各國能源戰略以及國際能源戰略競爭形勢進行梳理和分析,以確立中國的能源戰略、維護中國的能源安全,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本文從能源的科技、經濟分析入手,論證了能源對社會經濟的決定作用,這種決定作用導致了能源與國際關系的互動作用。正因為能源對國際關系的巨大影響,各主要國家、國際組織制定、實施了不同的能源戰略,各種能源戰略之間的競爭引發了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的演變和發展。在明了世界能源大形勢大格局的情況下,中國也制定出自己的能源戰略以維護中國21世紀的能源安全。由此,形成了層層相扣的遞進式結構,各章節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能源問題首先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能源對人類社會經濟的決定性作用,是能源與國際政治發生關系並進而對其產生深遠影響的前提和基礎,因而也是我們整個「能源與國際政治」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們的研究以對能源的科技、經濟分析為切入點。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回顧世界能源開發的歷史有助於我們以客觀的、歷史的眼光展開對能源的分析。對能源與科技革命、能源與人類文明、能源與經濟增長、能源與國際貿易等關系探討則具體論證了能源對人類生活、生產等社會各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這對能源和國際關系也不例外。能源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決定了它勢必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首先體現在能源既是國際政治競爭中的重要目標,又是達到一些戰略目標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同時,能源因素不僅參與了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塑造,而且還是在國際政治格局變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能源在國際沖突和戰爭中的作用是能源直接影響國際關系的最佳例證,而能源價格波動則對國際關系產生著更長期和深刻的影響。
能源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載體是世界主要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能源戰略。本文有目的地選擇了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影響比較大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如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歐佩克等,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展開分析。國家和國際組織不同,分析的側重點也就不同。象美國就側重於分析其能源現狀以及其國內能源政策,特別是重點分析美國在全球構築的能源戰略框架。「歐佩克」一節則不僅分析其現在的能源政策,還對它建立發展以來的政策做簡要的歷史回顧,並在此基礎上展望它未來的發展前景,以求對歐佩克的能源政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世界各主要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能源戰略的介紹、評價,為進一步分析世界能源戰略競爭的整體形勢與格局打下了基礎。
各國能源戰略的相互影響與競爭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從墨西哥灣時代演變到波斯灣時代,又進一步發展到中心與外圍對峙的新格局。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世界能源心臟地帶和能源戰略樞紐國家,並出現了能源全球化與地區化並存的新趨勢。由於中東、中亞地區已經或即將對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的演變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對之加以重點分析。
了解世界能源戰略競爭形勢是為了更好地維護中國能源安全。明了中國的能源結構和能源供應、消費現狀是維護中國能源安全的前提。針對中國能源的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本研究詳細論證了21世紀維護中國能源安全應採取的國內政策和國際戰略,分析了能源因素對中國對外關系的影響,最後總結提出了維護中國21世紀能源安全的十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