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能源領域 » 新能源平價和競價什麼意思

新能源平價和競價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12 11:32:57

❶ 什麼是光伏競價項目、什麼是光伏平價項目

簡單的可以理解為,2019年以前工商業/集中式光伏電站在申報光伏補貼金額時,所有這些參與申報項目的都是競價項目,而平價項目就是申報補貼金額為0時,按照當地燃煤標桿價或者是指導上網電價賣給電網的就是平價項目。

當然,現在2020年了,已經取消燃煤標桿價,實施「指導價」浮動定價,這是現階段的變動。

❷ 平價是什麼意思

高價的對稱。中國在存在多種價格形式的條件下,同一商品的價格水平相對較低的一種,或同種商品存在多種國家定價時,相對較低的一種商品價格的俗稱。

❸ 什麼是平價上網

光伏電站的平價上網是指電網供電的峰平電價,工、商業用電結構分為峰尖、峰平、峰谷。就是光伏電站傳輸給電網時,價格與火電、水電價格持平,因此為平價上網。

平價上網還分為低壓用戶側和中高壓發電側,由於用戶側電價高為每度1元左右,因此平價容易實現,而發電側0.3元,比較難。

光伏並網發電系統的電價收益由以下組成:

1、省內補貼0.1,補20年。
2、國家補貼0.42,補20年。
3、售電費,普遍《能源合同管理協議》是按峰時電價的9折計算。
4、地級市補貼,個別地方有,一般在0.1-0.18之間,可享受3-5年補貼。

❹ 新能源是什麼

新能源利用技術概述?
能源與環境的挑戰2006年中國成為位居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國直接投資聚集國。
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物資與服務的進出口量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70%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中心或世界工廠。
中國發展規模空前,中國的發展速度也是世界上絕無盡有的:持續幾十年的高速GDP增長,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每年上千萬的人爬上輪子以車代步,雨後春筍般的房地產項目。
這些都需要強大的能源系統來支撐,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能源角度來講,中國在很多方面「領先」其他國家:第一大煤炭生產與消費大國,第二大能源生產與消費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第二大電力市場。
從環境角度來講,中國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所有污染物的最大排放國,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趕超美國而將在近期超過美國。
2005年全球污染最為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10個席位。
發展規模空前: 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急劇增加。
1995年中國還是原油凈出口國,而去年原油的進口量達到1億4千5百萬噸,石油總體依存度已達到47%。
中國在應對石油安全挑戰的能力比較薄弱。
比如說戰略石油儲備尚未到位,缺少保護航運渠道安全的能力,近90%的石油進口靠外國的船隻來運等。
中國50%以上的石油進口來自於中東地區,政府有很強的意願實現進口渠道的多樣化,但缺少在近期內現實可行的渠道。
石油安全形勢嚴峻 : 資源瓶頸: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GDP比2000年翻兩番,增長率是每年7%左右。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兩組條件。
一組叫做必要條件,另外一組叫做充分條件。
從經濟學的角度,持續的經濟增長需要三個必要條件: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
在資本投入方面,中國有很高的儲蓄率,銀行系統有非常充足和便宜的資金來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勞動力投入的角度看,中國現在有近七億五千萬勞動力。
勞動力的資源很豐富,並且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自然資源包括能源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最後是環境容量方面的資源。
在這些方面,中國都面臨著嚴重的短缺和不可持續性。
充分條件包括和平的國際環境,有效應對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社會不穩定。
金融系統的高效率和抗風險能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充分條件。
總體來講,中國為取得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效地應對在資源和環境方面的重大挑戰。
能源資源儲量中煤炭佔92%、石油佔2.9%、天然氣佔0.2%、水電佔4.7%,這就註定了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以煤炭為主。
目前煤炭佔70%左右,即使採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油、氣及可再生能源,可相對減少煤炭所佔的比重,但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煤炭總量也將增加,大幅度減少煤炭的消費是較難辦到的。
我國的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的思路應從我國資源儲量實際出發,在大力開發煤炭替代能源的同時,應在潔凈煤技術推廣應用上下功夫。
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能源資源重心偏西偏北,而經濟發達區域偏南偏東,常規能源需經長途運輸才能滿足需求,這給社會和經濟帶來許多問題。
只有因地制宜地注意區域性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在遠離能源產地的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本地能源和能量密度大的能源(如核能)方可緩解矛盾。
煤煙型污染已經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問題;而電力、建材、冶金化工等能源消費密集的行業又是我國支柱產業,它們佔大氣污染的70%以上。
如我國產業結構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仍是冶金、建材、化工大國,則煤煙型污染難以根本解決。
我國能源面臨著三大突出問題 :環境保護嚴峻 :目前中國3/4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2005年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一半;大氣污染導致的經濟損失佔2005年全國GDP總量的3%,而世界銀行預測到2020年損失會達到GDP的13%。
中國40%的土地面積遭受酸雨侵蝕。
中國大約3/4的河流與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大約有100個城市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危機。
目前中國27%的土地面積遭受荒漠化,並且每年逐步從西向東擴散。
種種污染情況使得人們的健康狀況堪憂,僅在全國最大的11個城市當中,每年由於大氣污染導致5萬人死亡和40萬人染病。
煤炭的使用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分別占飛灰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
而煤礦工的安全生產條件十分惡劣。
頻繁不斷的礦難事故每年要剝奪6000礦工的性命、每生產百萬噸煤炭要犧牲3名礦工。
另外中國每年有數千名礦工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預測,中國將會在201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第一大排放國。
這一「質變」將會給環保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國際方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排放問題。
美國政府在大選之後,對於二氧化碳減排的承諾方面會做出更大的努力,很有可能會改變他們對京都條約的態度。
如果中國不提早准備好有效的應對措施,屆時作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會在後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談判上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
同時,中國政府,專家學者也意識到,受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的是發展中國家。
極端氣候事件,水災和乾旱都會給中國這樣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
中國的黃河曾出現斷流。
那麼,今後的長江會不會出現斷流?如果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都因全球氣候變暖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這將對中國的經濟、老百姓的生活乃至中華文明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國政府的已高度重視,在減少環境排放方面有非常強烈的意願,願意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希望通過各種途徑同時應對當地污染和全球氣候方面的挑戰。
我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有以下幾個因素:人口壓力。
我國人口已達13億,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使得我國土地等各項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在世界各國中都排在較後的位置。
為求得如此龐大人口的生存,不得不擴大和加深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而難以顧及由此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仍存在逐漸加重的趨勢。
經濟發展的壓力。
我國目前還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
然而,幾十年來的歷史表明,我國的環境問題(尤其是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
即經濟越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就越大,環境問題也越嚴重。
而且,今後一段時間內,這種正相關還難以改變,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將繼續增大。
特別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將使越來越多的廢棄污染物排入環境。
改善環境的經濟承受力較弱。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仍然較落後的經濟現狀,一方面對環境產生強烈的沖擊和破壞,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又拿不出足夠的資金來控制和治理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
美國開始大規模治理環境問題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1000美元,日本雖較低,也超過了4000美元。
中國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況且還要兼顧基礎建設、交通、通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資需求。
因此,在目前的國力下,社會還無力集中更多的資金來改善環境質量,也很難指望在近期內經濟實力發展到足以跨越環境問題這一關。
社會心理對環境質量的期望值不高。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或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對於環境質量的需求和選擇有著很大的不同。
為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隨時間、收入、價值觀念等而發生變化。
我國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更多關心通過生產來滿足各項基本的消費需求,而對於更高一級的環境享受則屬於奢求之列,環境意識淡漠。
這一方面導致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更多的本來可以避免的破壞,另一方面使對環境治理、監督的社會驅動力減小。
上述因素對環境會產生很大的壓力,但如果我們在經濟增長方式以及發展觀上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則可能最大程度減少這些因素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問題是,「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觀和「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在過去的20多年裡卻大行其道。
傳統發展觀以經濟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標志,把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由此產生的工業文明當作現代化實現的標志。
因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一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對高速增長目標的熱烈追求,並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也成了政府考核各級官員政績的一個最重要指標。
應該說,傳統發展觀在某個歷史時期有其必要性。
但是,也應看到,這種發展觀所追求的經濟增長沒有建立在生態基礎之上,沒有確保那些支持長期增長的資源和環境基礎受到保護和發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求得發展,則其結果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或崩潰,最終使得經濟發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態基礎而難以持續。
比如,在現行的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中,既沒有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這兩種重要價值的喪失程度,也沒有揭示一個國家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反而是環境越污染,資源消耗得越快,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也就愈加迅速。
熵的世界觀我們傳統的世界觀是建築在19世紀中葉,主要的科學基礎是牛頓的三個機械定律和熱力學第一定律,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
基本的觀念是「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認為世界總的方向是從無序向有序發展。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人類大同世界,地球上的資源和能量將隨著技術的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850年德國科學家克勞修斯總結並表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加入的熱量/絕對溫度=熵),他認為:熱可以自發地從高溫傳向低溫,而低溫不會自發的傳向高溫。
一杯熱水可以自己變冷,確不會自動變熱,除非藉助外部更多的能量。
能量雖然守恆,但質量卻發生了變化,一桶溫水可能比一小鍋開水所含的熱量要多,但它永遠煮不熟一個雞蛋。
熵會自發的越來越增加,而不會自動減少。
熱向何處去了?向更低的溫度散去,直到絕對溫度-273℃,一旦散去將難以重新聚積,一旦能量散盡,溫差將消失,宇宙將熱寂,能量實際上是從有序向無序發展。
進入20世紀,科學突飛猛進,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科學家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
特別是俄羅斯出生的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進行了廣泛的延伸,並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
不僅能源科學進一步證實了這些理論的正確性,資源專家也相信盡管物質不滅,但資源的品位將逐漸失去,最終將無法再利用。
宇宙天文學家肯定地認為:對於太陽和地球,熵定律是一切自然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為對於宇宙和天體的研究,越來越證實這一定律的正確。
物理學家也發現時間是不可逆的,如同熵增加的過程也不可逆轉一樣,時間和能量起源於一點,時間最終指向熵增加。
生物學家發現生命的過程也在熵定律的涵蓋之下,生命就是一個能量的過程,生命的能量過程就是整個宇宙的能量過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過程恰恰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而環境學家也認為熵增正是地球環境面臨的規律性問題,甚至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在沿用著這一定律來分析、認識和解釋問題。
熵定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世界觀,它為人類規范了一種行為界線,我們無法逆轉熵的方向,就像無法逆轉時間一樣,但是可以減緩熵增加的速度和過程,通過我們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調整和約束,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觀念進步,來減緩有效資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
20世紀70年代,先後兩次石油危機之後使人們更加堅信不移,世界的資源不可能無限制地支持人類的高速發展和肆無忌憚的消費,「物質極大豐富」僅僅是一個夢想,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無序作為代價的。
因此,「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等等觀念開始成為人類文明的主題,影響人類的發展進程。
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觀」。
在熵的世界觀的感召下,為了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轉變,一些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能效為核心的「行動浪潮」在西方發達國家迅速湧起,相應發展出「能源需求側管理(DSM)」、「合同能源管理(EMC)」、「綜合資源規劃(IRP)」、「資源環境交易」、「溫室氣體減排機制」、「能源服務公司(ESCo)體系」等等,這些立足於需求側的能源優化和以節能環保為盈利空間的市場化運作手段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支持,同時也提出了在需求側和一些小規模資源綜合利用現場直接建立相關的能源利用設施的必要性。
? 節能減排「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降低20%左右和10%。
「提高能效」,就是要提高用能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降低能耗」,就是要降低各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能耗;「引導消費」,就是要提倡適度消費、杜絕資源浪費行為;「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要大力開發各種可再生的能源。
節能新核心:能源為人類所使用,必須通過技術設備才能實現,如電能通過各種電器設備、油品通過內燃機、煤炭通過工業鍋爐、液化石油氣通過燃氣灶等。
因此,各種耗能設備的能源轉換效率高低,是評判設備節能與否的關鍵指標;各國節能產品使用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節能與否的關鍵指標。
不斷提高用能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加強推廣使用高能效、低能耗產品,逐步淘汰各種低能效、高能耗產品,是節能工作的基礎和根本。
各國的經驗表明,要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各種用能產品的能效,需要國家出台強制性的用能產品能效標准,低於標準的產品不能生產和銷售,先進標準的產品(節能產品)要給予財稅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並且標准本身要持續不斷提高,同時強制性標準的貫徹執行需要嚴格的執法監督來保證。
「提高能效」,就是要提高用能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用能產品的能效,是發達國家開展節能的普遍做法。
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一是大部分的用能產品沒有強制性的能效標准、或標准比較落後(我國目前共發布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准僅20多項);二是沒有相應的法規制度保證能效標准中的強制性能效限定值的有效實施,沒有執法、沒有處罰,現有標准未得到很好的執行;三是沒有財稅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節能產品的使用與推廣乏力。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世界第二,且工業能耗居主導地位(佔70%),我國各種用能產品繁多,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下產品能效普遍低下(如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家用空調多為5級),提高用能產品能效的工作任重道遠。
當然,現有設備的更新換代有一個周期問題,大幅度提高用能產品能效有一個過程,總之,從長遠來講,「提高能效」是節能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所在。
如果把各種用能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都大幅度提上去了,是不是節能工作就大功告成了呢?也不是,因為即使是使用能效最高的用能產品,不同的管理水平、不同的生產工藝,其產品(或服務)的單位能耗也不同。
如各種條件都一樣的酒店,如果夏季空調溫度設置分別為24℃和26℃,則提供同樣的服務,空調能耗至少相差10%;同樣的建築物,節能建築比不節能建築在採暖或空調能耗上低50%;同樣是鋼鐵企業,大型聯合鋼鐵企業與小鋼廠相比,噸鋼能耗就小得多。
降低單位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能耗,同樣需要國家出台強制性的產品(或服務)生產能耗標准(如噸鋼產品綜合能耗、新建建築節能50%等),並輔之以嚴格的執法來保證貫徹落實(高能耗產品生產能耗標准,應成為國家關停「五小」企業的依據所在)。
「降低能耗」,就是要降低各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能耗「引導消費」,就是要提倡適度消費、杜絕資源浪費行為所有能源的消費可以按流轉途徑分為兩種:一種用於生產(工業能耗和部分交通能耗),一種用於生活(建築能耗和部分交通能耗)。
前者的能源經過生產工序流轉到了各種產品當中,如一個紙杯、一張桌子、一塊瓷磚等,都具有能值,且在我國70%的能源進入了各種工業產品當中;後者是直接用於消費,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因此,節約各種產品,也就等於間接節約了生產該產品所消耗的能源,是一種間接節能。
引導消費,就是要在不影響(或基本不影響)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各種資源(產品)的使用(或選擇低能耗產品的使用),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杜絕資源(產品)的浪費,實現間接節能,這也是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所在。
盡管我國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現實生活中各種資源(產品)的浪費比比皆是,比如商品過度包裝、一次性消費產品盛行、政府公共資源浪費、餐桌上的浪費、劣質產品的能值浪費(同樣功能產品其生產能耗基本相同,若因質量差異造成產品壽命縮減一半,則消費低質量產品就等同於浪費一半的產品能值,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中國,粗製濫造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假冒偽劣產品還屢見不鮮)等。
「引導消費」能實現的間接節能潛力是非常大的,除了以上潛力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資源對傳統物質產品(含有能值)的替代。
如獲取信息的渠道不通過傳統的報紙、雜志、文件、廣告傳單等物質媒介,而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信息媒體,則後者消費的能耗低、造成的污染小;如數碼相機電子相片對傳統相機使用膠卷的替代,使膠卷產業迅速萎縮,也節約了能源;據《廈門日報》報道,廈門港實施「電子疏港系統」,每年節約紙張達1200萬張;政府通過電視電話會取代傳統會議,市民通過網上購物取代現場購物,企業使用網路開會,則可大幅度減少交通能耗。
隨著高度信息化社會的來臨,信息替代物質和能源的領域將越來越大。
(2)低能值產品對高能值產品的替代。
在我們日常消費中引導消費者多消費低能值產品,同樣是臉盆,塑料盆比鐵盆更節能,塑鋼產品比鋁合金產品更節能(因為前者生產能耗低);在日常飲食中倡導多食用新鮮食品,因為反季節食品(如冬季食用夏季的食品、國內食用國外的食品)需要冷凍和運輸能耗,且營養不一定好。
(3)產品出口的能值結構調整。
過多的出口高能耗、資源性產品無異於間接出口能源(2006年出口產品的能值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
我們引導大家過低能耗的生活,不是降低生活水平,而是尋找利用最少的能源滿足我們現代生活的最佳途徑,對減少能源消費總量是非常關鍵的。
我國已經大幅度降低了資源性、高能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在房地產領域也出台了90/70政策(新開發商品房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不低於70%比例),但總體上「引導消費」的政策研究還不夠,措施非常有限,潛力還很巨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引導消費」的同時,等於減少了GDP總量(因為消費量減少),對降低「單位GDP能耗」目標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卻能降低能源消費的總量,這也是單位GDP能耗目標的缺陷所在。
「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要大力開發各種可再生的能源節約能源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化石能源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
以上三個節能核心都集中在能源消費環節,大量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同於大量節約了化石能源,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是第四個節能核心。
我國雖然已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但很多配套措施尚未落實,特別是在財稅支持方面力度不夠,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空氣源熱泵熱水器(其能耗相當於電熱水器的1/4)等產品,消費者不能得到政府補貼,生產商也不能得到政策支持。
許多國際專家認為,解決世界能源問題,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大幅度提高用能產品能源效率,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由此可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我國如果能將使用可再生能源作為節約化石能源的一種途徑,則應該在考核各地單位GDP能耗時,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數量從能耗總量中剔除,當作節能量對待,這樣各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將得到積極發揮。
以上四個節能核心,涉及能源的生產、消費和使用各個領域,在指導具體節能實踐時比「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的宏觀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
落實四個節能核心,關鍵在於中央政府的政策主導,重點在於各地政府的貫徹落實。
我國已將「十一五」節能目標層層分解到各地、市、縣,各地區節能指標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四個節能核心能否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如果全國上下都能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力、更有力的措施抓好四個節能核心,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給予保障,則必將為我國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乃至更長遠的節能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中國與國際能耗指標的比較1、國際對比的指標體繫世界能源委員會在1995年出版的「應用高技術提供能效一文」中,把「能源效率」定義為:「減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務的能源投入」,根據這個定義,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標可分為經濟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兩類。
經濟能源效率指標又可分為單位產值能耗和解決成本效率(效益);其中單位產值能耗是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能源效率指標,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個指標。
每個國家都有一次能源消耗量和相應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兩數相除就可以得出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這就是單位產值能耗。
物理能源效率,可分為物理能源效率(熱效率)和單位產品能耗。
中國與發達國家能源效率比較一般是指單位產值能耗,物理能源效率和單位產品能耗的比較。
2、單位產值能耗的國際比較現在有許多人一談到節能減排,就認為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十一五」節能20%是很容易實現的。
因為我們每一個單位GDP的能耗是歐美的5到6倍,是日本的9到11倍,我們降40%的潛力是非常大的,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太遠了。
說中國單位產值能耗與發達國家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完全是一種誤會,這里有許多不可比的因素。
單位產值能耗的國際比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按匯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美元不能反映各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物價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按購買力平價(PPP)是以一國實際購買力水平為基礎,用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以美元表示的一種國際幣值,計算可能比較接近實際。
根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按匯率計算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2000年中國每百萬美元GDP 能耗為1274噸標准煤,日本僅131噸標准煤,中國是日本的9.7倍;歐盟為214噸標准煤,中國是歐盟俄6倍;世界平均為377噸標准煤,中國是世界平均的3.4倍;實際上中國產值能耗與發達國家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差距。
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單位產值能耗,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很小,2000年中國僅比日本高20%,比發達國家(OECD)平均值甚至低8%。
總的說來,中國按匯率計算的單位產值能耗被明顯高估,而按PPP計算的產值能耗又可能偏低。
用匯率法單位產值能耗直接進行國際比較,特別是同發達國家比較是不恰當的。
用PPP法單位產值能耗進行比較,可信度也不高。
世界銀行在進行中國單位產值能耗的國際比較時,是把中國與條件比較接近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進行比較,而不是同日本等發達國家比較,得出2000年中國匯率法單位產值能耗比非OECD國家的平均值高60%左右,1990年高1.4倍左右。
這些研究說明單位產值能耗與國際比較是很困難的。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計算,如果按名義匯率計算中國2005年的GDP 僅為2.22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5%,位列世界第四;如果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2005年的GDP為9.41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5.4%,位列世界第二。
兩種計算方法中國GDP總量相差4.2倍,相應的單位GDP產值能耗也要相差4.2倍,這可不是一個很小的差異。
但是究竟哪種計量方法更能反映現實?這在學術界至今沒有達成共識。
如果考慮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由於這種影響是通過貿易流、資金流等以現行匯率計價的活動實現的,因此此時用匯率折算的GDP更為合理。
但也有學者認為比較各經濟體的GDP規模,購買力平價是正確的方法。
這幾年人民幣匯率浮動之後,人民幣不斷升值,已經由過去的8.3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變成7.3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如果按匯率法來計算中國的單位產值能耗,由於匯率的變化不費吹灰之力,使中國的折美元的單位產值能耗明顯降低了。
所以有人認為,要使中國的單位產值能耗水平很快降下來,使中國折美元的單位產值能耗不再落後,最簡單的辦法是讓人民幣趕快升值。
單位產值能耗受許多因素影響,上面僅僅分析了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因素,其他還有各國的歷史發展階段、能源結構、社會因素、自然因素、體制因素、價格因素、技術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下面再分析幾個影響較大的因素。
1)各國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單位產值能耗會有相當大的差別。
發達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單位產值能耗相對於人均產值通常遵循一條鍾形曲線,這條曲線可以被比作一座小山,為了發展經濟拒絕高收入水平,每個國家的單位產值能耗有一個上升過程,達到頂峰後再逐步下降,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單位產值能耗處於下降階段;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處在工業化階段,單位產值能耗處於上升階段;中國單位產值能耗高於發達國家是由於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造成的,中國完成了工業化之後,中國的單位產值能耗也必然會下降

❺ 光伏電力平價上網是什麼意思

就是光伏電站傳輸給電網時,價格與火電、水電價格持平,因此為平價上網。
還分為低壓用戶側和中高壓發電側,由於用戶側電價高為每度1元左右,因此平價容易實現,而發電側0.3元,比較難。

❻ 「平價」是什麼含義

平價:高價的對稱。中國在存在多種價格形式的條件下,同一商品的價格水平相對較低的一種,或同種商品存在多種國家定價時,相對較低的一種商品價格的俗稱。

平價即商品供求大體平衡時的商品價格。一般是指國家規定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零售價格。"高價"的對稱。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國家往往選擇商品供求大體平衡時的價格作為商品的零售價格,在較長的時期內執行。盡管當供不應求時,價格仍然保持基本穩定。這樣,它就和供求規律要求的高價形成了對稱,故稱之為平價。

(6)新能源平價和競價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中國,1961~1964年在部分商品出現高價的同時相應地形成了平價。從那時起,一些農產品收購價格長期低於議價和市場價格。60年代以後,國家收購和限量供應的農產品價格提高較緩慢,與議價和市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80年代,一部分工業品的國家定價也出現了以供應對象不同或以計劃調撥基數為依據的價格上的差別,即對在同地銷售的同種商品,國家規定了兩個以上高低不同的價格。從而又出現了工業品平價。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