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以什麼為代表
『壹』 什麼是產業結構,哪些指標可以表示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產業結構狀況,一般用兩種指標表示:一種是用各產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種是用各產業的產出(增加值、實物量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 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佔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准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並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當前以微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 (四)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採石;D、製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僱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 (一)需求結構的變化 需求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的影響最為直接。首先,產業結構變動取決於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一個產業的中間需求越大,該產業部門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質;最終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這意味著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關系變動將導致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最終需求結構和規模的變化是促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最重要的動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階段上的個人消費結構。當收入極為有限而不能滿足所有層次需要時,溫飽目標至關重要,居民自然傾向於把有限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導或帶動了農業和輕紡工業優先發展,這既是工業化能夠起步在需求結構上的根據,也是工業化首先從輕工業起步的需求依據。同時邊際儲蓄傾向,即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低,也決定了既無實力發展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也無資本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輕型化。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階段,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結構的重心由必需品轉向非必需品,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的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相應地,使提供資本物品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並反過來推動農業和輕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為主要提供耐用消費品和設備的重工業上升為主導地位提供資本和勞動力,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高度化。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階段,不論從數量上還是檔次上,物質享受已得到極大的滿足,個人需求趨向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時尚化,這樣的消費結構必然帶動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遞進升級,促進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詢業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個人消費結構是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最大的需求結構因素。 再次,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在最終需求中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直接決定了消費資料產業同生產資料產業的比例關系,前二者比例的變動直接引起後二者的比例變動。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以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為理論依據,考察了20個國家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史和統計資料,發現這一比例在發展過程中是持續下降的,即它是一個由消費品工業佔主導地位,向資本品工業佔主導地位的工業化漸進過程。 最後,投資結構。投資是構成現實最終需求、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實現產業擴張的重要條件。因此投資結構,即資金投向不同產業方向所形成的投資配置量比例,是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因此,政府為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就常常通過制定或修訂投資政策,變動投資結構來貫徹調節意圖。 (二)供給結構的變化 首先,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勞動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必要條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固定資產的生產能力能夠承受,中間產品供應能夠保證,一個新的或擴張中的產業部門擁有的勞動力越多,該部門就能得到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可變的情形下,如技術結構不斷變動的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部門的更替變換就需要以勞動力具有充分的產業間可轉移性為條件,後者又從根本上取決於勞動力素質。 資金供應狀況是通過資金總量和資金投向兩方面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產業部門擁有資金愈是豐富,愈是能夠得到加快發展。隨著技術創新和生產設備日益大規模化,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就無法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產業。同時,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的投向偏好會改變現有產業的存量結構和形成新的增量結構,即投資結構變動通過影響社會資產總量在各產業配置構成的變動,而影響產業結構動態。可以說,資金供應總量和供應結構的變動是產業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術創新與技術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優化變動的決定性因素。技術結構是指先進程度不同的各種技術之間的質的組合與量的比例關系。從本質上講,技術結構在同一產業內部反映了資源的組合方式,在產業間反映了資源的轉換關系。推動技術結構變動的動因則是技術創新。縱觀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技術創新在本產業內部的傳遞與在相關產業間的擴散,從而技術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程度直接關聯著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歷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革總是以技術創新及相應的技術結構變革為先導,而歷次技術結構變革又都是以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相應的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商品進出口結構的優化而告終。 最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對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農業、採掘業、輕紡工業的發展有不同程度影響。如,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不可能形成資源開發型產業,而是致力於構建資源加工型的產業結構。當今,自然資源擁有狀況對工業部門結構的影響變得具有相對性,受資源稀缺制約的國家或地區可以藉助於科技創新和國際貿易來緩解和克服自然資源對其經濟發展的約束。 (三)國際貿易 開放條件下,一國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不僅受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因素的影響,還受其國際貿易狀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來實現的。一國產業結構在國際交換過程中,出口產品通常是由國內市場價值小於國際市場價值,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商品則相反。開放程度越高,其國內產業結構與他國的產業結構關聯程度也越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內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使得本國產業既有可能利用他國產業彌補自身發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賴外向關聯而抑制了本國產業的自身發展。可見,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決定了一國貿易結構的水平,而貿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反映,並引導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 (四)制度安排 經濟體制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節或轉換機制,並通過國家與企業的關系直接或間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產業結構調節機制是指在經濟系統內部,通過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來實現產業結構從失調到協調,從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演進的手段和方法。現代經濟史表明,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橫向(合理化)和縱向(高度化)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調節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性質、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式和效果。 根據體制因素可將產業結構調節機制分為: 第一,政府調節機制。它是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主要以產業政策的設計與實施,對產業結構進行整體調節。具體操作上,政府以政令或計劃形式直接調整產業結構,並藉助信息、協調關系的通報,建立投資審批或許可證制度以及相應的機構對企業進行「指導」和「勸說」。政府權威對經濟資源具有很強的動員力量,能夠依據政策偏好,集中投資,在短時間內使某些重點產業優先建立起來。但若政府調節機制運用過度或不合時宜,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會暴露無遺:一是下達指令的方式屬於硬性調節,調節幅度大而彈性小,從而易產生調節過度和結構變動的波動。二是政府從供給推動方式出發對產業結構調節,可能產生方向性誤導,再加上垂直封閉的決策傳遞系統,使得調整往往是在結構失衡達到很嚴重時才可能進行,難以克服部門結構中資源配置效益的低效化。三是政府調節機制下,各方利益差異的存在和協調難度大,易導致調節目標變形,形成偏斜度很大的,通常是重型化的產業結構。 第二,市場調節機制。即依據經濟運行本身固有的內在自行調整力量來促使產業結構實現橫向和縱向演進。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由於同等份額的資源在不同的產業中形成不同的效益,即「利潤差別」這一事實,就促成了資源向高效益、高生產率的產業轉移和配置,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實踐又證明,市場調節機制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變動是有局限性的,包括盲目性,對瓶頸產業調節的失效、產業進入障礙、市場信息的不完全、甚至產業結構輕型化等等。 以上分析說明,產業結構優化不可能是純粹自覺或自發的,而只能是自發與自覺雙重調節過程,並且市場調節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高於計劃調節機制。在明確市場是配置資源,調節結構的主渠道的同時,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預見性的產業結構政策,以避免投資行為的盲目性,規劃好鼓勵優先發展的部門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門,確定主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發展順序,多使用經濟手段,在增強政府監督與引導功能的同時,注意減少政府幹預的效率損失,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整體素質。
『貳』 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定義
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指以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因素的產業,如手工作坊。它一般有大量的工人。
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是指以資本主要勞動因素的產業。它一般擁有大量的資金。
技術密集型產業主要是指以技術為產要勞動因素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它一般擁有少量的資金,和少量的人員。
『叄』 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區別
您好,
1、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個相對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上有不同的標准。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特點: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需大量技術設備和資金。
3、知識密集型產業。需用復雜先進而又尖端的科學技術才能進行工作的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它的技術密集程度,往往同各行業 、部門或企業的機械化 、自動化程度成正比,而同各行業、部門或企業所用手工操作人數成反比。特點有:設備、生產工藝建立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資源消耗低;科技人員在職工中所佔比重較大,勞動生產率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更新換代迅速。技術密集型產業狀況反映著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勞動手段和各種新型材料。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有利於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有利於應用與推廣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有利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生產高精尖產品,有利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密集型產業在迅速發展。在中國,電子計算機工業,飛機和宇宙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精密機床、數控機床、防止污染設施製造等高級組裝工業,高級醫療器械,電子樂器等高級工業均屬該產業。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肆』 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都有什麼特點
資本密集型產業特點如下:
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
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需大量技術設備和資金。
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特點如下:
1、可替代性
在當前技術水平下,相當部分勞動仍然無法被技術取代,即使能取代,對於資本短缺而勞動成本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使用技術的成本往往高於使用勞動的成本。
特別是為了滿足市場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或者對精湛手工藝品的追求,必須保留或採用人工作業。隨著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科技不斷進步,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會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2、發展階段性
勞動密集型產業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逐步由佔主導地位階段向占非主導地位階段過渡。據專家研究,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中國台灣省持續了40年。
只有認識到中國的工業化還處於從中期向高級期的過渡階段,勞動力呈典型的「非無限供給」的特徵,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潛能已絕大部分完全釋放出來,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還要持續較長的時期。
3、存在廣泛性
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一、二、三產業和多種所有制,覆蓋城鄉兩大地域。即使是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學、精密零件的研磨、拋光等,目前至本世紀中葉仍然需要人工來完成。
(4)資金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以什麼為代表擴展閱讀:
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的問題
1、與發達國家差距
第三產業發展很不充分,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大。從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看,中國第三產業就業所佔比重較低,中國僅為28.6%,而歐美日澳8國平均為69.55%,差距非常明顯。
2、重化工業發展階段使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市場相對萎縮。
中國經濟已步入新一輪經濟上升階段,產業增長的「重化工業化」趨勢明顯。汽車、鋼鐵、建材等重化工業增速明顯加快,比重顯著上升。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長形勢明顯好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調查顯示,中小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或抵押而被拒貸的高達56%。由於正常融資渠道收縮,造成非正常融資迅速膨脹,進一步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融資難進一步加劇。從政策環境看,國家為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對現有和新辦特定企業與個體經營戶在工商登記和稅收減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
但這些政策的扶持對象僅限於國有企業下崗人員,企業類型也主要限於一些傳統的服務型企業,對大多數企業多用人工並沒有太強的激勵作用。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需要的技術支持、員工培訓、信息咨詢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尚很欠缺。
『伍』 什麼是資金密集型行業
資金密集型行業就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吧,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特點: 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
『陸』 資金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資源密集型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中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使由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產業轉變。由原材料的出產國向中國創造發展。
資金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資源密集型產業,亦稱「土地密集型產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產的產業。
資金密集型指單位勞動佔用的資金數量較 多,或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那一類型的經濟活動。 在資金密集型產品的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所佔比 重較大,而活勞動消耗所佔的比重較小。那些單位 產品所需投資較多、工人技術裝備水平較高的企業 或行業,如鋼鐵、石油、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即均屬此類。
2、內容不同
資源密集型產業亦稱土地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產的產業。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基礎。
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資源。其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與土地資源關系最為密切的資源密集型產業是農礦業。包括種植業、林牧漁業、採掘業等。
在現實社會中,資金密集型企業或行業,往往 也就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或行業。但也有例外,如軟 件設計、咨詢服務等雖然屬於技術密集型,但就其人均佔用的資金來說,不一定屬於資金密集型。
3、特點不同
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特點是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
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金密集型產品。
『柒』 什麼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什麼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在其生產過程中勞動、知識的有機構成水平較低,資本的有機構成水平較高,產品物化勞動所佔比重較大的產業。例如,交通、鋼鐵、機械、石油化學等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都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
勞動密集型企業指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勞動力需要量比較大的工業企業。是按照投入生產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比例而區分的企業類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中,活勞動消耗比重較大。
對於資源不足,或資源開發不充分,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段時期內,曾經著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但在戰後科學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的條件下,勞動密集型經濟已不成為優勢。
(7)資金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以什麼為代表擴展閱讀:
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以下特點: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
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產量同投資量成正比,而同產業所需勞動力數量成反比。所以,凡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消耗比重大,而活勞動消耗比重小的產品,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需大量技術設備和資金。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資本密集型產業
網路-勞動密集型企業
『捌』 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什麼區別
一、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概念不同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在其生產過程中勞動、知識的有機構成水平較低,資本的有機構成水平較高,產品物化勞動所佔比重較大的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產業在投入資金和勞動力的兩種要素,勞動耗費所佔比重較大,而物質資本耗費所佔比重較小。
二、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不同的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下的必然結果只有兩條: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欠發達地區轉移;或者是產業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過渡,引進高附加值的投資和產業。
三、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不同
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是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是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生產成本中工資和設備折舊與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
『玖』 勞動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工業各有什麼特點
1、勞動密集型
勞動密集型是指單位勞動佔用的資金數量較少,或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那一類型的經濟活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中,或勞動消耗所佔的比重較大,而物化勞動消耗(主要是指固定資產轉移的部分,一般不包括作為勞動對象的原材料、燃料等的轉移部分)所佔的比重較小。
2、資源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產業,亦稱「土地密集型產業」。在生產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產的產業。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泛指各種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產資源。
雖然生產力獲得較大發展,創造了巨大財富,但對資源環境不合理地開發和使用,也付出沉重代價。
3、資本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需要較多資本投入的行業、部門。又稱資金密集型產業。如冶金工業、石油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技術裝備多、投資量大、容納勞動力較少、資金周轉較慢、投資效果也慢。
4、知識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產業是依靠和運用先進、復雜的科學技術知識、手段進行生產的產業。比如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等。這類產業的特點是設備、生產工藝等建立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科技人員在職工中的比重大,勞動生產率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
(9)資金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以什麼為代表擴展閱讀:
除了上述幾種之外,還有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亦稱知識密集型產業。介於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之間的一種經濟類型的產業部門。屬於高技術產業部門。其特點是單位勞動力佔用資金比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比資金密集型產業少。
在生產結構中,技術知識所佔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包括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機器人工業、航天工業、生物技術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拾』 廣東省為什麼搞重化工業
一般來說產業結構發展階段是這樣子的:
1 工業化之前:經濟還沒有實現起飛,經濟增速不穩,波動較大。產業基本是農業,其餘為手工業。工業所佔比例極小;
2 工業化階段:經濟開始起飛,經濟增速保持高位,產業發展由輕工業向重化工業發展,再向高科技工業或服務業發展。工業經濟占經濟的主體;
3 後工業化階段:經濟保持中低增速,產業發展以服務業為主,輔以高科技工業。農業極少。服務業占經濟的主體。
廣東現在就是處於由輕工業向重化工業大幅邁進的階段。世界上哪個發達國家的重化工業很弱?全都很強!重化工業是一個強國的脊樑。從隱形戰斗機到航空母艦,從超級跑車到摩天大樓,沒有一個離得開重化工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