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中最常見的配位數是多少
1. 什麼是配位數
配位數,配位化學中是指化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圍的配位原子個數,此概念首先由阿爾弗雷德·維爾納在1893年提出。配位數通常為2-8,也有高達10以上的,如鈾和釷的雙齒簇狀硝酸根離子U(NO3)6、Th(NO3)6,及研究的PbHe15離子,該離子中鉛的配位數至少為15。
配位數(coordination number)是中心離子的重要特徵。直接同中心離子(或原子)配位的離子數目叫中心離子(或原子)的配位數。
(1)金屬中最常見的配位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周期數對配位數的影響:
中心原子的最高配位數決定於它在周期表中的周次。在周期表內,第1周期元素的最高配位數為2,第2周期元素的最高配位數為4,第3周期為6,以下為8、10。最高配位數是指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圍的最高配位原子數,實際上一般可低於最高數。
在實際中第1周期元素原子的配位數為2,第2周期不超過4。除個別例外,第3、4周期不超過6,第5、6周期為8。最常見的配位數為4和6,其次為2、5、8。配位數為奇數的通常不如偶數的普遍。
配位化合物特性:
通常,配位化合物的穩定性主要指熱穩定性和配合物在溶液中是否容易電離出其組分(中心原子和配位體)。配位本體在溶液中可以微弱地離解出極少量的中心原子(離子)和配位體,例如〔Cu(NH3)4〕2+可以離解出少量的Cu2+和NH3:
配位本體在溶液中的離解平衡與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很相似,也有其離解平衡常數,稱為配合物的穩定常數K。
K越大,配合物越穩定,即在水溶液中離解程度小。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穩定性與中心原子的半徑、電荷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關,也就是該配合物的離子勢:
φ=Z/r φ為離子勢 Z為電荷數 r為半徑。過渡金屬的核電荷高,半徑小,有空的d軌道和自由的d電子,它們容易接受配位體的電子對,又容易將d電子反饋給配位體。
因此,它們都能形成穩定的配合物。鹼金屬和鹼土金屬恰好與過渡金屬相反,它們的極化性低,具有惰性氣體結構,形成配合物的能力較差,它們的配合物的穩定性也差。配合物的穩定性符合軟硬親和理論,即軟親軟、硬親硬。
2. 求配合物中常見的金屬原子(離子)的配位數,
鉀8-12,
鈣6-9,
鈉6-8,
鋅4-6,
鐵6,
鈷6,
銅4,
汞2、4、6、8,
銀2,
鎂4、6,
鋁4、6,
金2,4
鉛二價4-9 ; 四價4-6,
鉑二價4 ;四價6,
3. 化學 金屬晶體配位數是什麼
離子晶體的配位數是指距離陰離子最近的陽離子有多少個.
金屬晶體的配位數是指離一個金屬離子最近的金屬離子有多少個。
4. 常見晶體的配位數
配位化學中,配位數指化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圍的配位原子個數,此概念首先由阿爾弗雷德·維爾納在1893年提出。配位數通常為2-8,也有高達10以上的,如鈾和釷的雙齒簇狀硝酸根離子U(NO3)6、Th(NO3)6,及最近研究的PbHe15離子,該離子中鉛的配位
配位數
數至少為15。
此概念也可延伸至任何化合物,也就是配位數等同於共價鍵鍵連數,例如,可以說甲烷中碳的配位數為4。這種說法通常不計π鍵。
晶體學中,配位數是晶格中與某一布拉維晶格相距最近的格子個數。配位數與晶體結構或晶胞類型有關,且決定原子堆積的緊密程度,體心立方晶系中原子配位數為8。最高的配位數(面心立方)為12,存在於六方緊密堆積和立方緊密堆積結構中。
離子晶體中,指一個離子周圍最近的異電性離子的數目。
5. 什麼是金屬晶體的配位數
一個金屬陽離子周圍離它最近的粒子的個數就是金屬晶體的配位數
6. 金屬晶體的配位數是什麼意思…
離子晶體的配位數是指距離陰離子最近的陽離子有多少個。
金屬晶體的配位數是指離一個金屬離子最近的金屬離子有多少個,明不明白?
7. 求配合物中常見的金屬原子(離子)的配位數,謝了。
常見的:鉀8-12,鈣6-9,鈉6-8,鎂4、6,鋁4、6,鋅4-6,鉛二價4-9四價4-6,銅4,汞2、4、6、8,銀2,鉑二價4四價6,金一價2三價4
8. 關於金屬幾配位的問題
配位化合物的構型由配位數所決定,也就是化合物中心原子周圍的配位原子個數。配位數專與金屬離屬子和配體的半徑、電荷數和電子構型有關,一般在2-9之間,鑭系元素和錒系元素的配合物中常會出現10以上的配位數。
把圍繞中心原子的配位原子看作點,以線連接各點,就得到配位多面體。配位數與配合物構型的關系列在下表:
9. 金屬離子形成配位鍵時 配位數是多少 最好詳細一些 能列舉更好 巨謝!
首先,你要知道金屬離子的價電子排布,然後根據配體配位能力的強弱估計它的雜化方式,然後基本就能知道它的配位數。
例如鐵離子Fe3+ 價電子排布為:3d3 。4s,4p軌道皆空,所以能發生d2sp3雜化,配位數為6[Fe(HCN)6]3-
亞銅離子Cu+,價電子排布為:3d10,所以能發生sp3雜化,[Cu(NH3)4]+,由於四配位不太穩定所以,一般是,[Cu(NH3)2]+。
就按照這種思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