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礦並開采黃金
⑴ 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礦並開采黃金的
古代金礦開採的各種方法金礦的采選(1)開採金礦床的類型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脈金礦,礦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區,由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形成,脈金礦又稱山金礦、內生金礦;另一類為砂金礦,由山金礦露出地面後,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通過風、流水等的搬運作用,在流水的分選作用下聚集起來,沉積在河濱、湖濱、海岸而形成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有的山金礦風化剝蝕後,碎屑產物在原地堆積,則形成殘積型砂金礦床;如果沿斜坡堆積,則形成坡積型砂金礦床。砂金礦床又稱外生金礦,其成礦時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紀、第四紀或現代。此外,還有一種伴生金礦,其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屬礦井過程中加以回收,並進行綜合利用。 我國古代早就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義不僅指脈金礦,而且還包括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意即指山上產的金。古代砂金礦床又可分為"水金"(自"水沙中"淘洗而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采而得的砂金。砂金礦中,與絕大多數金粒有明顯區別的大顆粒金,叫塊金,俗稱"狗頭金"。狗頭金的發現,往往被認為是採金史上的大事。《天工開物·五金》中說:"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者,名曰金母。"狗頭金絕大多數產於沖積型砂金礦中,有些產於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帶中。 盧本珊等先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明代對脈金礦有新的認識:第一,史料中有關脈金的蹤跡。陝豫交界的小秦嶺金礦,其東區陡壁上現存的碑文記有:"景泰二年(1415 年)六月廿日起,開硐三百眼。"可見開采規模較大。小秦嶺金礦礦田內地勢陡峻,海拔在650-2400 米之間。礦體由金礦脈及含礦蝕變糜棱岩組成,伴生有銅、鉛、銀、鎢及大量的黃鐵礦。《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這一記載乃指開采脈金礦而言。現代地質勘探表明,我國西南地區,如四川即以脈金礦床為主。雲南古代開採的砂金也來源於金沙江(古麗水)流域的山中脈金礦,清末,這里仍在開采。西藏地區金礦有喜馬拉雅成礦帶,西藏黃金之多在棄宗弄贊時代已經聞名。 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金石條"山金為馬蹄金"。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三馬蹄金條"出林邑山峒石中,鑿石取之,狀如馬蹄。又名馬蹄金,乃生金也。"這里所說的山金,可能指脈金礦床。 第二,"伴金石"與脈金礦床的關系。關於"伴金石"的描述,文獻中多有記載。《本草綱目》卷831 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為何石?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 引《始興記》:"掘地丈余,見有磊砢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可見,紛子石即伴金石。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明《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 由上述可見,找金匠師已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見到金礦。 第三,原生銀金礦床屬於脈金礦。這類礦床,我國至遲在隋唐就已開采。銀金礦的形成與中生代酸中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活動有關,在我國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西南及西北地區。根據銀金礦所伴生的硫化物數量,則屬於貧硫化物金礦,也稱"新金銀礦床"。據史料記載,我國從隋開皇十八年到明洪武間(約公元598-1398 年)在山東萊、登兩州開採的金礦,主要是原生銀金礦床。山東臨沂的銀金礦,唐、宋、元、明四代都在開采。(2)金礦的采選古代在金礦的開采,特別是砂金的開采中,采礦和選礦通常是連續作業的,所以史料中常將"采淘"或"淘采"二字連用。金礦經淘選之後,基本上就是金,只是顆粒細小而已。下面分兩部分簡述之。 其一,砂金的淘采。我國古代選礦方法除人工手選外,一般採用重力選礦法,其中包括重砂淘洗選礦法、溜槽選礦法。重砂淘洗選礦法中,又可按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為淘洗盤法、淘洗篩法、淘洗船法。由於砂礦是由碎屑物質組成的,選礦時往往無需經過破碎、磨細,這樣可以減少選礦工作量和降低成本。砂金的淘選也是如此。淘選的原理是利用礦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為2.65,金的比重為19.3,鐵砂的比重為7.8 以下),在水介質中,藉助外力作用,產生不同的運動效果,使礦物按比重分層分帶,從而使礦物分離。金之所以能在河流中被淘洗出來,是因為它的比重很大。水金的淘采方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可見,水金的採掘對象是含金河沙。由於"水金"在江河溪流之中,水介質很方便,因此,淘采時採用淘洗法或溜槽法,均具備其有利條件。 第四紀沖積層砂金的開采方法 宋洪咨夔《大冶賦》:"尋苗罽淘之邃,破的■壁之壅。"似指沖積層所出的砂金。《天工開物·五金》:"平地掘井得者""不必深求而得",說明明代開采第四紀沖積層砂金或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顯然採用了輕型工程(剝土、開槽、淺井等)。 古代砂金淘采方法的考察研究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很早就掌握了重砂淘選法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淘選法不但用來淘采自然金,而且用來回收銀、銅、鐵、錫等金屬礦砂。無論用於哪種金屬礦砂,古代的淘選方法及使用工具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明代《天工開物·五金》"淘洗鐵砂"圖中的淘砂盤和我國現代仍然使用的淘金簸箕的形制完全相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二,脈金礦的采選。關於我國古代脈金礦開採的詳細情況,還有待於發掘史料並對考古資料作進一步的論證。從有關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賜友五首》並序之二,詩的第一句是:"披砂復鑿石,矻矻無冬春。"說的是開採金銀要開鑿岩石,無論天寒天暖都要照常進行作業。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清一統志》:(臨沂寶山)"上有洞穴數區,產金銀礦石,元時開礦處也。"《龍泉縣志》:(銀金礦)"脈淺,無穿岩破洞之險。"這些記載都說明,開采脈金礦需要鑿岩辟石,穴山破洞,進行地下工程是肯定無疑的。我國有一些地名也反映了金礦的開采方式,如黃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鑿洞採金為主。關於脈金礦的淘選,《浙江通志》引《龍泉縣志》說:"黃銀即淡金。每得礦,不限多少,俱舂碓成粉。"這是碎礦。"然後以水浸入,磨成細粉,仍貯以木桶浸之。用楊梅樹皮漬攪數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銀法洗之。"至於洗銀法,明陸容在《菽園雜記》卷十四鋪敘甚詳:"。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確指出回收精礦砂要用具有棱槽的淘砂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如小舟然(註: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指出平底淘洗船的功用是淘去礫石。"存其真礦,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 上述精礦的富集,是通過重砂淘洗選礦法,清除脈石等雜質而實現的。 陸容說,淘洗粉狀及細砂狀礦砂,要用棱槽淘船,以便回收精礦。淘選粗礦肉,要用平底淘船,這是由於"粗礦肉"含廢石較多,用平底淘船淘洗後便於目測及手選廢石。陸氏的記述中值得稱道的是,同一選礦流程中,古人根據不同的粒級、不同質量的礦砂分別選用棱槽淘船和平底淘船,表明明代的重砂淘洗選礦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⑵ 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相信樓主一定聽說過盜墓筆記吧,裡面有一個詞叫尋龍,這個尋龍可不是盜墓的專用詞,尋龍在風水裡是指尋找山的主脈。我們國家古代的風水玄學可是相當的發達的,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所謂的風水玄學也不全都是忽悠人的,這裡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甚至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探礦、采礦、加工方面已經有著自己獨到而且使用的方法。
⑶ 你知道古人是怎樣開采銅礦、金礦的
古代採金礦應該用鎬頭背簍等工具順地表礦脈下挖,如果礦脈寬下挖深度會很深,如果礦脈不寬下挖到花崗岩石層古人就沒有辦法了。我們這里有很多古代金礦情況就是這樣的。
⑷ 古人怎麼找金子和金礦的
(一)在溪里找抄 在壽山溪里找到田黃石的鵝卵石,其源頭的高山必有礦脈。清初長樂縣李哥化在溪里發現溪蛋石,遂花錢買下月洋山,囑咐後代子孫:月洋山賣皮不賣骨。他斷定在月洋山的山岩里必蘊藏有數量不菲的壽山石礦。後來人們果然在月洋山開採到「芙蓉石」。
(二)在山上找獨石 由次火山岩經過風雨的剝蝕暴露在地表,後崩裂粉碎,夾在岩石里的壽山石也就隨著崩碎,滾落在坡地上。故發現有這樣的石塊,就表明在附近的山上有壽山石的礦脈。
(三)由水線尋找礦脈 壽山村石農有句行話:無水者必無石。壽山石的形成是由岩漿充填岩石的裂縫,然後凝結而成的。岩石的裂縫雖經充填,仍有縫隙,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通過這些縫隙泄漏,涓涓湧出地表。在壽山,有水就有礦脈;無水,則無礦脈。
⑸ 中國古代怎麼從金礦石中提取金,怎麼達到高溫
古代提金法:
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只可以使用高溫(用木頭,用一個火爐,或者是鍋燒),將可能是黃金礦石的礦石融化(古代也無法辨別哪種礦石是黃金礦石),然後再使用一個自製的模具,將融化後的帶有黃色的礦石溶液裝入模具,這就是古代的黃金了(由於古代無法辨別礦石是否是黃金的准確性,所以純度不高)。
現代提金法:
1。把礦石研磨成粉加入HF,王水溶解石頭粉末。
2。完全溶解後加熱揮發多餘水分。
3。加入濃硫酸形成絮狀沉澱,待反應充分後再加入過量濃硫酸。反應溫度要90度以上。
4。待反應完全後分離沉澱物-99純金後,沖洗。
這種方法由於較准確,所以濃度較高,可以說是現在所售買的黃金。
⑹ 古人怎麼探測金礦以及提取流程和方法
古人怎麼探測金礦
(一)在溪里找
在壽山溪里找到田黃石的鵝卵石,其源頭的高山必有礦脈。清初長樂縣李哥化在溪里發現溪蛋石,遂花錢買下月洋山,囑咐後代子孫:月洋山賣皮不賣骨。他斷定在月洋山的山岩里必蘊藏有數量不菲的壽山石礦。後來人們果然在月洋山開採到「芙蓉石」。
(二)在山上找獨石
由次火山岩經過風雨的剝蝕暴露在地表,後崩裂粉碎,夾在岩石里的壽山石也就隨著崩碎,滾落在坡地上。故發現有這樣的石塊,就表明在附近的山上有壽山石的礦脈。
(三)由水線尋找礦脈
壽山村石農有句行話:無水者必無石。壽山石的形成是由岩漿充填岩石的裂縫,然後凝結而成的。岩石的裂縫雖經充填,仍有縫隙,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通過這些縫隙泄漏,涓涓湧出地表。在壽山,有水就有礦脈;無水,則無礦脈。
(四)直接從岩石上尋找脈線
發現岩石的縫隙有充填的壽山石脈線,可以順著脈線挖鑿。這是最准確的一種找礦方法。據說和尚洞便是這樣挖鑿出來的。
提取流程和方法
放在木質槽中,用水沖,用簸箕淘洗
用水淘金的方法叫重砂找礦法
重砂法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找礦方法。遠在公元前2000年就用以淘取砂金。因為它方法簡便,經濟而有效,因此迄今仍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方法。不但可應用它尋找礦石、礦物物理化學性質相對穩定的砂礦和原生礦(如自然金、自然鉑、黑鎢礦、白鎢礦、錫石、辰砂、礦鐵礦、金紅石、鉻鐵礦、鉭鐵礦、鈮鐵礦、綠柱石、鋯石、獨居石、磷釔礦等金屬、貴金屬和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及金剛石、剛玉、黃玉、磷灰石等非金屬礦產),而且在原生礦床附近,還可用以尋找方鉛礦、黃銅礦、輝鉬礦和閃鋅礦等硫化物礦床。可通過對人工重砂礦物的研究劃分地層,對比岩體,研究礦床成因和成礦元素賦存狀態,了解區域成礦特點,進行礦產預測。在礦產普查、礦床勘探和礦床研究中都要應用,並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利用的是金子和其他礦物質之間密度的差別來淘取金子
實際上還會大量的使用水銀 也是因為兩者之間密度存在差異
在水裡 金子會沉下去 而其他的礦物質輕微用力很容易被沖洗走
在水銀中 金子會沉下去 而其他礦物質大都會浮起來 從而達到分離金子的目的
實際 金子在一些金礦(非金砂)中的提取是利用熔點的概念來提取的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是用水洗法得到的!
⑺ 古代的時候,人類如何探明開釆金礦
中國開採金礦歷史悠久,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中「虞(舜的國號)夏(禹的國號)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的記載,可知約在公元前1800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利用金、銀和銅了。
古代的金礦有山金和沙金兩種說法,山金就是山中開採的金礦,學名叫做脈金礦,古人為山礦開採的黃金取了很多名字,大的叫做馬蹄金,中不溜的叫做橄欖金、帶胯金,最小的叫做瓜子金。
沙金是從水裡找到的金礦,學名叫做砂金礦,其實就是脈金礦露出地面後由於流水作用集聚在水中,古人也取了對應的名字,大的叫做狗頭金,小的叫做麩麥金或糠金。
至於開采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沙金主要採用水淘選法,根據密度不同來分離金子和石頭,西南地區曾誕生過一種神奇的動物淘金法,利用鴨子鵝吃沙子助消化這一生理特點,把未揀選的礦砂喂給鴨鵝,過斷時間殺了從胃裡取出未消化的金沙!
山礦和礦井的開采較為復雜,主要採用人力開鑿的方式,明代出現用火葯開山的「火爆法」,這是古代開礦的一大進步。
⑻ 古代人是怎麼發現金礦的
金礦採取不易,所以自古以來,黃金就是貴重的象徵。
起初,是在河床中內找到金礦粒,慢慢的總容結就有了各種方式的勘探方式。
具體我就不抄襲了,請參考:
http://wenda.so.com/q/1365994317064811
⑼ 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礦並開采黃金的
建議您去看看《中原古代冶金技術研究》,裡面有做詳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