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損失量如何計算
A. 地質礦量,實際采出兩,損失量的關系
先說下,我之前都沒有看過相關的東東,現在也懶得搜相關的,純粹是根據你上述的資料的個人理解。 開采回採率是第n次的數據,開采率是n次總的結果,回採率是第n+1次的數據,其實都不大有關系。我的想法如下: 先設置個情景,就是在一棵樹採摘果子。理想情況下,我們知道了一棵果樹一年的總產量a,總之,就類似於知道礦產儲量。開採回採率x、開采率y、回採率z。 我們假設這一年小主人開始工作,專門負責這棵樹。開採回採率x1就是他採的果子總數除以a。然後,開采率y1也是在這棵樹上摘的果子的總數除以a。這樣我們發現x1=y1(當且僅當是第一次采才有此關系,其餘的xy無關)。當然,因為是第一次親身實踐,自己嘴饞吃了一些,技術問題有些果子根本就沒發現沒摘到,還不小心弄壞了一些,這等等都不能算在他採的果子裡面,所以x1可能只是70%。 好了,小主人摘完了,任務告一段落。後來主人發現樹上還有果子,以免浪費就自己動手再摘一遍,這次的采量除以a就是回採率z。可以想像,由於經驗豐富的原因,主人把剩下的都摘完了,一顆不剩,所以x2就是100%。所以x可以看出技術水平的高低。 然後,我們把父子兩人採的加起來除以a,就有了新的y2,顯然y2>y1。開采率是個遞增的量,但由於損失不可逆,每一次開采率的極限值會越來越小。 補充:我覺得,是寫文的錯了(把開採回採率簡寫成回採率)。不是很明顯的強調某廠的技術強嗎?
B. 采場的采礦量怎麼計算
采場平面投影面積×鉛直采幅×礦體容重×(1-損失率)
樓下說的也對
但是缺乏實用性
C. 誰知道礦山貧化和損失率是怎麼計算的
是指工業礦石抄品位降低的程度,襲以百分數表示,叫做貧化率。
采出的礦石品位與平均地質品位之比。采礦中因混入廢石、溶解或因富礦散失等,造成采出礦石的平均品位通常比礦體平均品位低,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其計算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通常適用於露天開採的礦場;井下開采礦山亦可採用此法計算礦房貧化率,待采礦結束後再用第二種方法計算總貧化率。凡採用第二種方法計算時,須注意用相應的采出原礦量作為母項,用已算出的貧化率反求子項。
D. 什麼是損失、礦石損失率、及其如何計算
在開采過程中,損失在采場中的未採下和採下未運出的工業礦石或金屬含量,內稱為損失。容損失分為開采損和非開采損失。 開采損失是指在采礦過程中與采礦方法、采礦和放礦作業質量有關的礦石損失。它包括回採范圍內未能採下和不能回收的殘礦及各種礦柱的礦石損失;已落礦但未能放出或運出采場的礦石物損失。 非開采損失是指與開采方法及開采條件無關的礦石損失,主要包括因地質、水文條件、開采技術條件、安全條件等不能開採的礦石損失,或因保護地表和地下工程而留下的永久保安礦柱損失。 礦石損失的大小用損失率表示,與損失率相對應的是回收率,兩者之和為100%。 設計采區的工業儲量Q與開采後所得的礦石量Q′之差叫做礦石的損失或損失量。損失量與工業儲量的百分比,叫做損失率。
E. 礦山采礦許可證上的開采規模是指凈開采量還是包含損失量的消耗量
采礦證上的生產規模指的是這個礦山企業每年采出的礦石量
這些礦石量根據儲量級別劃分為111、111b……333等
F. 哭求有關采礦工程裡面 貧化率 地質儲量 損失率 礦石品位 等有關的計算公式 急用呀!!!
只知道地質儲量和損失率。我在煤礦工作就是管這個的。
地質儲量的計算方回式有多種。我礦用答的是塊段法。就是把礦井范圍內有煤且未被開採的地段化成塊段。在CAD圖上圈出面積。根據地質鑽孔資料知道厚度,然後進行計算。地質儲量=平面面積/COS煤層傾角*煤厚*容重(容重每年的地質報告中都有,若是新礦就去游資質的部門做化驗,讓人家出文件吧)。
損失率=損失量/動用儲量。 損失量= 動用儲量-采出量 不知道你礦井的情況,所以不知道你會用到什麼公式,計算公式很多的。
純手打,請採納。
G. 開采損失的貧化的計算
在開采過程中,未採下或採下後又丟失的礦石,稱為損失。損失工業礦量與應采工業礦量之比為損失率。采出工業礦量與應采工業礦量之比較稱為回採率。
礦石損失按不同性質分為:
一、設計損失:開采設計規定不予回收的礦石,其所造成的損失為設計損失。主要包括因地質、水文條件,開采技術條件,安全條件等或因保護地表和地下工程的永久保安礦柱損失。
二、開采損失:在礦床開采過程中,由於所採用的采礦方法和採掘(剝)作業等原因,造成部分應采工業礦量的丟失,叫開采損失。開采損失又分為:
1、採下損失:井下開采遺留在采礦或漏斗中不能全部放出所造成的礦石損失;露天開采中因邊坡滑落、剝離、夾石剔除以及爆破飛散等旨起的礦石損失;手選及裝、卸、運等過程中所造成的礦石損失等。
2、未採下損失:井下開采包括礦體與圍岩接觸帶殘留的礦石、礦房與礦柱殘留未採下的礦石、因採掘作業不正規而未採下的礦石;露天開采包括丟失的台階(階段)邊緣和邊坡的殘存或掛邦礦石,因采剝作業不正規造成未採下的礦石等。
開采設計和採掘(剝)技術計劃規定的損失指標叫做計劃損失。超過規定指標的損失叫超限損失。
在礦床開采時,由於礦石中混入了廢石或損失了高品位的礦石和其它自然因素,而造成采出礦石的品位下降稱為貧化。采出礦石的品位降低數與應采工業礦量品位的比值稱為貧化率。采出礦石中混入廢石量與采出礦量之比值稱為廢石混入率。
礦石貧化按不同性質分為:
1、設計貧化:采礦設計允許將礦體中一部份岩石和礦化夾層與礦石一起采出,引起采出礦石品位降低稱為設計貧化。設計規定的混采礦石和礦化夾層應參與工業品位計算,並列為工業礦量,不作貧化處理。
2、開采貧化:在礦床開采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引起采出礦石品位下降,稱為開采貧化。
設計和採掘(剝)技術計劃所規定的貧化指標叫做計劃貧化。超過規定指標的貧化叫做超限貧化。
損失貧化計算方法的選擇,各礦山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凡能用直接法計算的,應用直接法進行計算,以提高計算精度的簡化測算手續。原則上要求同一礦體(層)的同一種開采方式,應當用同一種損失貧化計算方法。具體計算方法可參照本辦法附錄《礦石開采損失貧化計算》。
損失貧化計算的各種參數,盡量以生產實測資料為准,不得搬用歷史資料或通用數值。各種參數的確定方法和要求,參照本辦法附錄《礦石開采損失貧化計算》。
各礦山企業應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建立統一的損失貧化計算圖式、表格以及各種礦量、品位台帳和卡片等,以便積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所有損失貧化計算的圖紙資料,必須完整齊全,並經審核達到精度要求。
礦石開采損失貧化統計報表(表格及填表說明見附表)是反映礦山損失貧化管理動態,總結損失貧化管理經驗的依據,各礦山企業應指定專人負責填報。分礦和采礦場(區、隊)應於每月後五日前報礦務局(礦)匯總,礦務局(礦)於每季後二十日、每年後三十日前報送上級主管部門審查,大、中型礦山企業應同時抄報化學工業部地質礦山局。
第四章附則
本辦法由化學工業部負責解釋。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各礦山企業應根據本辦法原則精神,制定損失貧化管理細則,並抄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1984年11月2日以(84)化礦字第1074號文發布的《化學礦山開采貧化損失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H. 設計損失量和采礦損失量具體的內容包括什麼
設計損失量應復包括露天開采設計制不能回收的掛幫礦量,地下開采設計的工業場地、井筒及永久建、構築物等需留設的永久性保護礦柱的礦量,以及因法律、社會、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不得開採的礦量;采礦損失量是回採過程中造成的損失,如主要巷道(非井筒)、礦房中的頂柱、底柱、間柱、因為技術原因不能回採的部分(如邊角礦、或沒有回採價值的礦塊)等,
I. 已採掘資源量計算
3號脈已開採的氧化鈹和氧化鋰礦塊表示見圖8—5和圖8—6。為了便於比較,我們按照原來的儲量估算的BeO最低工業品位0.04%、Li2O最低工業品位0.7%進行了統計,並且與實際開采量作了對比。
(一)已採掘資源總量估算
按照整個已采區域的平均夾石率和平均體重來計算已采礦坑內的氧化鈹儲量,結果如表8—4和表8—5所示。計算的結果表明,已采氧化鈹的總量在1794.5572~3568t之間,已采氧化鋰總量在17547~43641t之間,而實際已采資源量氧化鈹為3146.39t、氧化鋰為37851.1t,正好處於這個區間內。
(二)礦床模型資源量估算
按照不同結構帶進行了統計,已采礦坑位於3號脈的「岩鍾」部分,該部分包括9個典型的共生結構帶,我們通過已收集到的剖面資料,建立起了這9個共生結構帶的三維模型,並且對已開採的氧化鈹分結構帶進行了估算,結果見表8—6。由表中可以看出,文象—准文象結構中的中粗粒偉晶岩帶、石英白雲母帶、細粒鈉長石帶是已采出的氧化鈹礦的主要賦存結構帶,除此之外,在塊體微斜長石帶、葉鈉石鋰輝石帶以及石英鋰輝石帶也有較多的礦塊,而在細粒偉晶岩帶沒有產出,這主要是因為此帶處在「岩鍾」的底部,未開採到。各結構帶內的氧化鈹礦塊分布如圖8—7~8—12所示。
表8—4 已採掘BeO資源量計算表
表8—5 已採掘Li2O資源量計算表
圖8—5 3號脈已開采氧化鈹礦塊表示
可以看出,以上兩種方法估算的結果很接近,整體的方法算出的量要比分結構帶的方法算出的量稍微大些,原因在於某些含礦的主要結構內的體重值比平均體重偏低些,也存在有少量的礦石沒有在已有的結構帶中。
實際開采量介於以上我們兩種方法算出來的資源量上限和下限之間,並且更接近於最高值,也說明礦坑內的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采出,上面估算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因此,用這種方法來估算未採掘的資源量也具有高的可信度。
圖8—6 3號脈已開采氧化鋰礦塊表示
表8—6 已採掘BeO各結構帶資源量計算表
圖8—7 3 號脈已采文象—准文象中粗粒偉晶岩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圖8—8 3號脈已採石英白雲母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圖8—9 3號脈已采塊體微斜長石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圖8—10 3號脈已采細粒鈉長石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圖8—11 3號脈已採石英鋰輝石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圖8—12 3號脈已采葉鈉長石鋰輝石結構帶中氧化鈹礦塊
對於已開采資源量,閉坑報告中給出,3號脈已開采出的氧化鈹金屬量(當時的工業品位為0.04%)為3146.39t,氧化鋰金屬量(當時工業品位為0.7%)為37851.1t,而此次按照當時的工業品位0.04%和0.7%算出的資源量上限要高,原因在於在開採的過程中會存在著殘留礦量和損失礦量兩種情況。殘留礦量是指經過爆破作業產生礦石堆,沒有被運出采礦場的礦量。損失礦量包括兩種,一種是指鈹礦石損失至圍岩或者III帶中,鉭鈮礦石損失至石英核中;另外一種是指鈹礦石損失至鋰礦石中,鋰礦石損失至鈹礦石中,鉭鈮礦石損失至鋰礦石中。據閉坑報告中統計,開采過程中的損失礦量:氧化鈹為185.97t,氧化鋰為35.74t,鉭鈮金屬量量為7.2t。而殘留礦量沒有給出具體數值,但是數值不會太大。
J. 礦山貧化和損失率是怎麼計算的
工業來礦石品位降低的程源度,以百分數表示,叫做貧化率.
采出的礦石品位與平均地質品位之比.采礦中因混入廢石、溶解或因富礦散失等,造成采出礦石的平均品位通常比礦體平均品位低,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其計算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通常適用於露天開採的礦場;井下開采礦山亦可採用此法計算礦房貧化率,待采礦結束後再用第二種方法計算總貧化率.凡採用第二種方法計算時,須注意用相應的采出原礦量作為母項,用已算出的貧化率反求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