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采可燃冰化了多少錢
1. 中國可燃冰還能用多久
中國可燃冰可用160年!
去年,可燃冰成我國第173個礦種。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版了解到,中國可權燃冰開采生態安全,技術全球領先。去年中國成功舉行可燃冰開采試驗,在60天內開采超過30萬 ,日產5000 ,創造了世界之最。目前探明,我國可燃冰有800億噸油當量,以我國每年消費5億噸油計算,我國已探明可燃冰可供國人用160年。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介紹,為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2018年度省級財政增加了3億元海洋專項資金,用於全面提高我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著力推動五大海洋產業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海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2. 中國開采出可燃冰對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中國成功開采出可燃冰,或許引發世界能源革命。
中國在開采可燃內冰領域已領先世容界,率先完成深海可燃冰的開采技術攻關,或許引發自美國頁岩氣以來的又一次世界能源革命。
據悉可燃冰儲量巨大,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此外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要多出數十倍。事實上,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由於能量密度大,如果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里的話,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里。
由於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的化合物,燃燒後僅會產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與煤、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產生大量污染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是真正的綠色能源,被譽為「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綠色清潔戰略能源」。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者。
3. 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開采可燃冰的國家嗎
5月,可燃冰成為炙手可熱的關鍵詞。自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以來,可燃冰一直被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雖然多個國家努力研究,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尚不可行。18日,中國成功試采可燃冰引發外媒熱議。報道紛紛指出,此次「巨大進步」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希望。
「漫長征程中的一步」
「中國的確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國此次成功只是漫長征程中的一步。」BBC引用專家的話說,中國讓可燃冰的開采之路終於看到了光明,「但是,或許最早也要到2025年我們才有可能見到其真正的商業開發可能。」
要將實現可燃冰開采產業化,前方還有「巨大的障礙」。「專家擔心甲烷的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而且,雖然天然氣比煤炭更清潔,但是依然會排放二氧化碳。」CNN報道指出,「成本過高、潛在的環境污染以及技術障礙使得,在接下來的30年裡,可燃冰能夠商業化的可能性極低。」
正如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報道指出的,這一新型資源至今未實現商業性開發,開采仍停留在基礎研究層面。在受到擾動時,該物質反應極其敏感。如果水分子形成的晶格結構被破壞,其中包含的甲烷極易逸出。這種反應機制隱藏著風險。例如地質學家就將8000年前的一場毀滅性崩塌歸因於天然氣水合物。當時,挪威海岸外出現了高達6米的海浪。研究人員推測,甲烷氣體在海底的爆炸性釋放引發了這場史前自然災難。最近,材料科學家在專業期刊《自然·通訊》上撰文稱,對可燃冰進行人為擾動也可能釋放出相似威力。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日本原本希望在2023年至2027年間開始可燃冰商業化項目,但現在看來還需要時間研發相應技術。日本資源能源廳石油天然氣課長定光裕樹表示,由於日本開采試驗沒有達到目標,可能不得不調整商業化的時間。
不過,無論如何,正如BBC報道指出的,可燃冰有望成為具有革命意義的能源,對於滿足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至關重要。可燃冰或許是地球上最後一種碳基燃料,各國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使其開采變得既安全又有利可圖。
4. 中國可燃冰儲量有多少
中國從年起成為石油純進口國。預計到2010年,石油凈進口量將增至約1億噸/年,2020年將增至2億噸/年左右。不過,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已不多了。有人悲觀地估計,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40年,全球的石油資源就將消耗殆盡,而屆時人類所能開發的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除了石油和天然氣,還有沒有其他豐富而廉價的替代能源呢?
有!其中一種就是可燃冰。它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埋藏在海洋底部的表層中,外表像白色的冰霜,其實就是高度壓縮的固態天然氣。1m3的可燃冰可分解為約164m3的甲烷氣體和0.8m3的水。甲烷氣體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污染,比燃燒煤、石油或天然氣都清潔得多。
自然界中可燃冰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大量古代植物死亡後埋藏於海底地層深處,在缺氧環境中,厭氧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此後海洋地質發生變化,海底天然氣湧上表層,在深海壓力下,天然氣與海水結合成可燃冰。
1960年,前蘇聯在北極海域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礦床。此後,在世界其他海洋中也陸續發現可燃冰礦床,主要分布在大陸坡、海底山脈、島嶼、海溝、內陸海及邊緣海深水盆地的表層沉積物或沉積岩中,在海底延伸數千千米。
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據國際地質勘探組織估算,全世界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4000萬km2,占海底總面積的10%,可燃冰的儲量超過2.84*10^21m3,是普通天然氣能源儲存量的1000倍,一旦得到開采,足夠人類使用上千年。
2007年6月,中國科學家在南海北部海面下200m處,首次發現了面積約430km2的可燃冰礦藏。據初步勘測,南海北部可燃冰的遠景資源量約合100億噸石油當量。在西沙海域也已初步發現可燃冰分布面積5242km2,其資源量估算達4.1萬億m3,僅這里的可燃冰儲量就已達到我國陸上石油總儲量一半左右的當量。此外,在面積達25萬km2的東海盆地也已發現了可燃冰的可能分布區域。
開發可燃冰資源對中國的後續能源供應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中投入巨資對這項新能源的資源量進行勘測,並在2015年前後進行可燃冰試開采。
也許到2020年,中國就不再需要從國外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了。
5. 為什麼沒有大規模開采可燃冰
開采方案主要有三種。第一是熱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溫時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態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難處在於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質不是集中為「一片」,也不是一大塊岩石,而是較為均勻地遍布著。如何布設管道並高效收集是急於解決的問題。
方案二是降壓法。有科學家提出將核廢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輻射效應使其分解。但它們都面臨著和熱解法同樣布設管道並高效收集的問題。
方案三是「置換法」。研究證實,將CO2液化(實現起來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會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於是就會沉入海底。如果將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儲層,因CO2較之甲烷易於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將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擠走」,從而將其置換出來。
據統計,1立方米可燃冰可釋放出相當於170立方米的天然氣,能源密度是普通天然氣的2-5倍。但是,在實際開采過程中還面臨著不少難題. 由於可燃冰生成環境復雜、特殊,因此開采難度大。它是甲烷與水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生成並存在的,若環境發生變化,可燃冰就會迅速分解、揮發,易造成井噴,還可能引發海底滑坡,甚至海嘯。另外,它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因為甲烷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比二氧化碳更嚴重。同時,目前可燃冰的開采成本高達200美元/立方米,摺合成天然氣要1美元/立方米,而目前國內天然氣造價僅在1元/立方米,這是勘測、開采可燃冰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繁復的可燃冰開采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差錯,將引發嚴重的環境災難,成為環保敵人—— 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氣體是十分困難的,海底可燃冰屬大面積分布,其分解出來的甲烷很難聚集在某一地區內收集,而且一離開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發生噴井意外。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厲害10至20倍,若處理不當發生意外,分解出來的甲烷氣體由海水釋放到大氣層,將使全球溫室效應問題更趨嚴重。 此外,海底開采還可能會破壞地殼穩定平衡,造成大陸架邊緣動盪而引發海底塌方,甚至導致大規模海嘯,帶來災難性後果。目前已有證據顯示,過去這類氣體的大規模自然釋放,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地球氣候急劇變化。8000年前在北歐造成浩劫的大海嘯,也極有可能是由於這種氣體大量釋放所致。
可燃冰的開采涉及復雜的技術問題,所以目前仍在發展階段,估計需要10至30年的時間才能投入商業開采。其實,中國、美國、加拿大、印度、韓國、挪威和日本已開始各自的可燃冰研究計劃,其中日本建成7口探井,期望在2010年投入商業開采,美國近年也急起直追,希望在2015年在海床或永久凍土帶進行商業開采。
可見,「可燃冰」帶給人類的不僅是新的希望,同樣也有新的困難,只有合理的、科學的開發和利用,「可燃冰」才會真正的為人類造福。
6. 中國已成可燃冰開采成產氣時間最長的國家
據報道,國土資源部6月2日在北京宣布:我國正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天然氣回水合物試答開采已連續產氣22天,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連續產氣時間最長的國家。
此外葉只會還表示雖然開采難度大,但超過90%的「可燃冰」資源都是這種類型,實現對這種類型的「可燃冰」的試開采並穩定產氣,對未來「可燃冰」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在「可燃冰」資源的勘探上也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
7. 中國試采可燃冰是怎麼回事
5月,可燃冰成為炙手可熱的關鍵詞。自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以來,可燃冰一直被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雖然多個國家努力研究,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尚不可行。18日,中國成功試采可燃冰引發外媒熱議。報道紛紛指出,此次「巨大進步」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希望。
「漫長征程中的一步」
「中國的確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國此次成功只是漫長征程中的一步。」BBC引用專家的話說,中國讓可燃冰的開采之路終於看到了光明,「但是,或許最早也要到2025年我們才有可能見到其真正的商業開發可能。」
要將實現可燃冰開采產業化,前方還有「巨大的障礙」。「專家擔心甲烷的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而且,雖然天然氣比煤炭更清潔,但是依然會排放二氧化碳。」CNN報道指出,「成本過高、潛在的環境污染以及技術障礙使得,在接下來的30年裡,可燃冰能夠商業化的可能性極低。」
正如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報道指出的,這一新型資源至今未實現商業性開發,開采仍停留在基礎研究層面。在受到擾動時,該物質反應極其敏感。如果水分子形成的晶格結構被破壞,其中包含的甲烷極易逸出。這種反應機制隱藏著風險。例如地質學家就將8000年前的一場毀滅性崩塌歸因於天然氣水合物。當時,挪威海岸外出現了高達6米的海浪。研究人員推測,甲烷氣體在海底的爆炸性釋放引發了這場史前自然災難。最近,材料科學家在專業期刊《自然·通訊》上撰文稱,對可燃冰進行人為擾動也可能釋放出相似威力。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日本原本希望在2023年至2027年間開始可燃冰商業化項目,但現在看來還需要時間研發相應技術。日本資源能源廳石油天然氣課長定光裕樹表示,由於日本開采試驗沒有達到目標,可能不得不調整商業化的時間。
不過,無論如何,正如BBC報道指出的,可燃冰有望成為具有革命意義的能源,對於滿足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至關重要。可燃冰或許是地球上最後一種碳基燃料,各國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使其開采變得既安全又有利可圖。
8. 中國可燃冰還能用多久呢
中國可燃冰可用160年!
去年,可燃冰成我國第173個礦種。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版了解到,中國權可燃冰開采生態安全,技術全球領先。去年中國成功舉行可燃冰開采試驗,在60天內開采超過30萬 ,日產5000 ,創造了世界之最。目前探明,我國可燃冰有800億噸油當量,以我國每年消費5億噸油計算,我國已探明可燃冰可供國人用160年。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介紹,為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2018年度省級財政增加了3億元海洋專項資金,用於全面提高我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著力推動五大海洋產業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海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9. 中國的可燃冰有經濟開采價值嗎
中國的可燃冰開采技術尚未成熟。可燃冰開採在世界上仍是一個難題。
1,因為它的不穩專定性
2,無法集中開采
可是屬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前不能開採的不代表將來不能開采,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畢竟像蘇聯俄羅斯出口石油的成本需要投入的成本和中東沙特這些產油國家根本就是天差地別,可燃冰有沒有經濟開采價值主要還是看市場需求,還有就是世界石油市場價格的高低,石油價格在高位,那麼能源替代的技術也就會飛速發展。
10. 中國開采可燃冰,天燃氣會降價嗎
還早呢!再說,開采可燃冰的成本要比天然氣高多了,降價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