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石油怎麼開采
❶ 天然氣是從石油里開采出來的嗎
天然氣和石油同屬埋藏地下的烴類資源,有時且為共生礦藏,其加工工藝及產品相互有密切的關系,故也可將天然氣化工歸屬於石油化工。二者有時儲藏在同一層位,會被同時開采出來。
❷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海洋中的有機物質在合適的環境下演變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物質包括陸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後從陸地搬運下來,或被江河沖積下來,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陸地上的湖泊中沉積,逐漸使此處淤泥的中形成有機質含量。這種有機淤泥又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起來,造成一種不含氧或含極微量游離氧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下沉、沉積物不斷堆積,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大,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慢慢地轉化成對人類影響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經過數百萬年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後,變成沉積岩,並進一步生油岩層。沉積盆地是指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
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岩沉積在像盆一樣的海洋或湖泊等低窪地區,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隨著地殼運動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湖盆變成高山,一層層水平狀的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等形變,從而使摻雜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離開它們的原生地帶(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儲集到儲油構造當中,形成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所以說,這一個個沉積盆地就像是一個個聚寶盆。
在儲油構造里,由於油、氣、水所佔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氣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層在中間。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岩層——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避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不難找到油氣藏。油氣藏通常是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我們將多個油氣藏的組合稱為油氣田。
世界上,海洋油氣同陸地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個近海海域中,波斯灣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含量最為豐富,約占總貯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據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也有巨大的發展遠景,是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人們向海洋索取資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❸ 如何取得石油天然氣的探礦權和采礦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以下五種情況,由國土資源部直接頒發勘查許可證(即探礦證): (一)石版油、烴權類天然氣、煤成(層)氣、放射性礦產勘查,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勘查許可證。 (二)煤炭勘查區塊面積大於30平方公里(含)的勘查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勘查許可證。 (三)鎢、錫、銻、稀土礦產勘查投資大於500萬元人民幣(含),或勘查區塊面積大於15平方公里(含)的勘查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勘查許可證。 (四)油頁岩、金、銀、鉑、錳、鉻、鈷、鐵、銅、鉛、鋅、鋁、鎳、鉬、磷、鉀、鍶、鈮、鉭礦產勘查投資大於500萬元人民幣(含)的勘查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勘查許可證。 (五)海域(含內水)、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產勘查,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勘查許可證。 二、材料准備、及標准
❹ 石油騷動怎麼採集天然氣 石油騷動天然氣採集方法介紹
石油騷動怎麼採集天然氣?石油騷動天然氣採集方法介紹
石油騷動中天然氣應該如何內採集容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具體的採集方法吧。
天然氣採集方法:
兩個彎管道一樣的科技,分別可以直接用管道把天然氣運到左右公司,不能賣錢,可以短時間提高此公司油價,建議先買了管道開關再說。
❺ 天然氣和石油的先期開采技術是什麼
在漫長的發現和開發石油天然氣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許多劃時代的先進技術。誕生於宋代(960—1279年)的頓鑽鑽井技術,就是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據《丹淵集》記載,四川南部的井研縣人民,自慶歷(1041—1048年)以來,就在自流井氣田用人力頓鑽鑽鑿卓筒井。井眼中放置用竹子做的套管,吸取鹵水煮鹽。11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井研縣用頓鑽鑽鑿卓筒井已相當普及,富豪人家有一二十口井,次一點的也有七八口井,一家須雇傭工匠二三十人至四五十人。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這種鑿井技術大約在12世紀前,就已經傳到西方各國。
明代(1368—1620年)中葉以後,由於淺層的鹵水開始枯竭,淺層天然氣也不足以煮鹽,迫使人民向深部鑽井。到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埋藏在深部的天然氣田才被發現。在這一過程中,頓鑽鑽井技術取得重大進步。主要表現為:鑽井過程趨於程序化;選用固井新材料,以增強套管柱的力量,有效地保護井壁;處理井下事故能力提高,創造了新的打撈工具及淘井工具。到了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頓鑽鑽井技術逐步完善,在鑿井工匠中開始劃分山匠、碓工、輥工等工種;安裝井口裝置行內圖:19787502189501010003_0052_0009.jpg" />
盆;鑽井過程中進行錄井深度已超過千米,產氣量大增,時有鑽遇高壓氣層。1850年鑽成的磨子井,井深1200米,發生強烈井噴,燃燒的火光遠達30里以外,投產後日產天然氣約5萬立方米,是當時世界上最深的井。這時自流井氣田的天然氣年產量達1億立方米以上。
經過改進完善的頓鑽鑽井技術,與近代頓鑽相比,其主要構造和工作原理、各種鑽頭鑽具、處理井下事故以及扇泥、測井、下套管等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僅在動力方面停留在人力和畜力。美國丹尼爾·耶金博士在《石油風雲》一書中寫道:「1830年左右,中國人的鑿井方法就已進入歐美並被效仿……竭力想把鑽鹽井的方法用到鑽油井上來」。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德雷克就是用以蒸汽為動力的頓鑽,在賓夕法尼亞鑽出了近代石油史上的第一口油井。
自流井氣田的開發規模宏大,鹽井和天然氣井星羅棋布,數十米高的寶塔式的木質井架,直聳雲天,場面十分壯觀。清朝溫瑞柏著《鹽井記》中說:「其人有司井、司牛、司篾、司梆、司漕、司澗、司火、司飯、司草,又有醫工、井工、鐵匠、木匠;其聲有人聲、牛聲、車聲、梆聲、放漕聲、流澗聲、湯沸聲、火揚聲、鏟鍋聲、破篾聲、打鐵聲、鋸木聲;其氣有人氣、牛氣、泡沸氣、煤煙氣。氣上冒,聲四起,於是非戰而群器貫耳,不雨而黑雲遮天。一井如此,千井若何?一時如此,四時若何?」生動描繪了自流井氣田鑽井、采氣的繁忙景象。
在自流井氣田長期的開發實踐中,勞動人民還創造了行內圖:19787502189501010003_0053_0010.jpg" />
盆采氣技術。所謂行內圖:19787502189501010003_0053_0011.jpg" />
盆,盆的大小根據氣井產氣量的大小而定。氣井鑽成下竹木套管後,即安裝行內圖:19787502189501010003_0053_0012.jpg" />
盆,進行采輸作業。它具有閥門開關、安全閥、氣水分離、彎頭、減壓、配氣配風、測試等作用,既可安全采氣、配氣、輸氣、調節氣流量,又可處理井壁垮塌、爆炸、空氣倒灌等事故,且製作簡單,操作方便。氣田的天然氣運輸,均用竹木管道,非常精巧實用。
隨著鑽井技術的進步和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明清時期人們對石油天然氣地質的認識也有一定的發展。如用「相山」、「看龍脈」的辦法擇定井位;「草拾土嗅之」的方法找礦。19世紀中葉,已開始建立氣田的地層系統,並進行地層分類對比工作。
❻ 天然氣,石油開采問題
在鑽探的過復程中一般是不會產生制火星的,鑽探一般都會加泥漿(有的叫鑽井液),從鑽桿泵入從環空流出,冷卻鑽探、支撐井壁並攜帶鑽屑出來,在泥漿里就不會有火星,縱是有火星井筒里也達不到燃燒或爆炸的條件。
石油鑽探的時候會遇到充滿壓力的液體(或氣體),也會流出,這就需要井控,一般能控制住不讓它隨便流出,也有控制不住的,那就是井噴失控,應該聽說過
❼ 天然氣開采需要哪些設備
那有你這樣簡單,開采天然氣10幾萬絕對搞不定。一般小型的鑽機都要上百萬。具體可以參考石油開采機械。
❽ 開採石油和天然氣要有哪些工具
這個問題提的不太合適。應該說需要那些設備。
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需要的設備很多。單就開采來說:1、抽油機,抽油桿、油管、抽油泵等抽油設備。2、井口設備。就是採油樹,起到控制井口油、氣流,錄取資料,完成作業修井等作用。3、計量站閥組設備。4、修井設備。就是作業機以及配套設備和工具。5、輸油管道。油氣產出後需要輸送至處理站,就是聯合站進行油氣處理。6、油氣處理設備。包括較多。如三相分離器、儲油罐、脫水裝置、水處理裝置等很多設備。7、各種機泵。等等,
如果是勘探,需要的更多了,如鑽井設備、勘探用的各種儀器車設備等等。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需要多學科、多部門聯合進行。不是一個學科和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主要有地質、鑽探、採油、三維地震、機械、流體力學、安全等等。
❾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樣產生的
天然氣的產生
科學家們認為,天然氣的形成多數與生物有關,例如礁型的天然氣資源。在地質歷史中,海洋里生存著大量的生物,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具有分泌鈣質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溫度、光照和海水含鹽度適宜的條件下,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堅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鈣藻類、海綿、水螅、苔蘚蟲、層孔蟲、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質歷史中的造礁生物,現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類共同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史中形成的礁體厚度巨大,它們死亡後,被沉積物覆蓋並埋藏在地層深部,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逐漸成為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物質基礎。科學家們通過對地史時期和生物礁的研究發現,在礁體的生物骨骼遺骸中具有成千上萬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較理想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它們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集提供了便利條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產量豐富的礁型天然氣田。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