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鉛鋅銀曠什麼時候停止采礦
① 南京市平山頭金銀礦()
平山頭金銀礦位於南京市東郊20公里處棲霞鎮地區,北距長江1.5公里,南有滬寧鐵路通過,公路縱橫,交通方便。
礦區所見地層可分上、下兩個構造層。上構造層為侏羅系陸相碎屑沉積岩和陸相火山碎屑岩;下構造層為志留系至三疊系的海相、陸相及其過渡環境的碳酸鹽岩和碎屑岩岩層。二者之間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觸。區內構造主要是棲霞山復式倒轉背斜和縱向斷層、橫向斷層以及斷裂不整合面構造,圍岩蝕變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錳礦化和褐鐵礦化。
金銀礦體主要分布在復式倒轉背斜南翼,受構造、層位、岩性、岩相控制。礦體主要賦存在F2斷層及其破碎構造帶中,礦體頂板為石炭系高驪山組砂岩,底部為黃龍組及二疊系棲霞組灰岩。共有10個礦體,其中以Ⅰ號礦體為主礦體,其餘均為小礦體。Ⅰ號礦體中銀的儲量占總儲量的99.06%。礦體走向長746.7米,傾向延伸30—312.5米,礦體厚1—52.5米,平均厚7.34米。礦石品位銀為51.50—1167.00克/噸,平均品位236.51克/噸;金為1.17—34.40克/噸,平均品位2.358克/噸。經小型冶金試驗,採用水氯化浸出法,金、銀的回收率分別為87.92%、91.99%,同時能回收部分銅。礦區基本處於疏干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床成因類型屬氧化次生富集作用形成的錳鐵帽礦床。
礦區的地質工作歷史悠久:
1948—1949年,謝家榮、王植、申慶榮等來此工作,發現了平山頭地表氧化鉛鋅礦。
1950年,華東區工業部礦產測勘處嚴濟南、馬祖望等組成鑽探隊在平山頭一帶施工12個淺鑽,對氧化礦露頭的下部進行揭露控制,其中一孔發現了硫化鉛鋅礦體。著有《棲霞山地質調查及鑽探工作報告》。
1958—1959年,江蘇肯地質局南京地質隊在平山頭一帶(2—25線),以50米間距作槽探揭霹,並施工12個鑽孔,編有《南京市棲霞山鉛鋅錳礦地質普查勘探報告》。
1966—1967年,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〇隊,為控制平山頭
三茅宮一帶氧化錳礦向東延伸長度,沿構造線以稀疏鑽孔進行揭露,施工7個孔。以後,南京鉛鋅錳礦又施工6個孔,目的均是對氧化錳礦進行揭露控制。
1977—1983年,八一〇隊又先後在平山頭(2—29線)施工8個鑽孔,對鉛鋅礦體進行勘探,探明平山頭地段鉛鋅氧化礦石量185.2萬噸,鉛鋅金屬量17.7萬噸,鉛加鋅品位9.6%,由於礦石工業利用問題未解決,這部分氧化礦石作為暫難利用儲量提交。
1986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增產黃金、白銀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加快發展黃金生產的決定」的文件精神,結合長江中下游地區鐵帽型金(銀)礦的發現和找礦經驗,華東地質勘查局地質處地質專業管理人員鍾善貽向八一〇隊總工程師陳小炳提出:「要對棲霞山鉛鋅礦氧化帶的錳鐵帽進行金銀查定研究,開展金銀礦的找礦」。其後,該隊黃定文從棲霞山鉛鋅銀礦搜集到平山頭負5米采場的金、銀分析資料,發現銀含量較高,局部含金高達1—5克/噸。據此,八一〇隊安排了開展金、銀找礦的地質工作計劃。隨後,又從礦山地質科項長興處搜集到平山頭負14米和5號礦體301采場的采樣分析資料,其中301采場126個樣品中多數含金在2克/噸以上,最高含金9.6克/噸。1987年,八一〇隊立項開展平山頭的金銀礦普查找礦工作。同年5月,華東地質勘查局副局長錢立人、總工程師肖振民和鍾善貽到現場檢查工作,又肯定了平山頭地段找金銀礦的條件,要求八一〇隊加快地表錳鐵帽的采樣分析,盡快取得金銀品位資料,作為正確指導下一步工作的依據,後經歐亦君、曾正海、魏濟時等人以50米間距的槽探工程系統采樣分析,再次證實錳鐵帽中金銀含量普遍高且穩定。1987年底,根據槽探及鑽探工程式控制制情況,初步認為平山頭地段金銀礦類型屬硫化鉛鋅多金屬礦床氧化帶錳鐵帽礦床,估算遠景儲量為中型規模,於是決定迅速轉入詳查。
1988年,八一〇隊根據華東地質勘查局《關於1988年地質找礦設計的編制》通知以及該局對八一〇隊1988年度地質找礦設計的批復意見(對平山頭金銀礦段轉入詳查,並將詳查工作列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89—1990年詳查儲量承包項目),承包探明金屬銀儲量300噸,共生金3噸。
平山頭金銀礦段詳查范圍在礦區2線至29線間,完成鑽孔27個,進尺5529米,槽探1847立方米,探明礦體10個,求得銀金屬儲量428.3噸,金儲量4.87噸,其中獨立金0.56噸,鉛鋅15.5萬噸,其中獨立鉛鋅礦7.2萬噸。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的試驗研究,證明金可以回收。《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礦區平山頭金銀礦段詳查地質報告書》,經華東地質勘查局審查批准,認為可作為進行詳細勘探和礦山總體設計、礦山建設的依據。
1986—1990年,華東地質勘查局研究所、八一〇隊、八一四隊聯合承擔了「七五」國家重點地質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長江下游地區棲霞山式鉛鋅銅成礦條件、成礦模式、找礦預測研究》工作。總結了礦床的成礦機理、成礦理論、綜合勘查模式,指出了礦區自西向東存在Pb、Zn、Cu→Pb、Zn、Ag、Mn→Ag、Au、Mn的礦物元素組合分帶性,預測在平山頭礦段可型找到獨立的鐵帽型金銀礦床。由於課題研究組副組長郭曉山及成員曾正海、歐亦君同時又是礦區找礦地質組成員,因此及時指導了平山頭金銀礦找礦工作。
平山頭中型金銀礦床的發現及其詳查成果引起了江蘇省、南京市有關部門重視,希望盡早開發利用。華東地質勘查局會同南京市鉛鋅銀礦、南京市棲霞山管理處提出《南京市棲霞山平山頭金礦試采可行性研究報告》,要求轉入勘探與開發。
1993年,華東地質勘查局委託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對平山頭金銀礦石進行冶金試驗,同年8月底,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提交了《南京棲霞山平山頭銀金多金屬礦氧化礦回收金銀及伴生金屬的冶金試驗(小型)報告》,確認採用水氯化浸出法,金、銀的回收率分別為87.92%,91.99%,同時能回收部分銅。工藝過程簡單且成熟,產品方案靈活,可以將富含金銀的海綿銅賣給冶煉廠,也可以進行深加工為成品金、成品銀。
平山頭金銀礦床礦石品質好,建設條件優越,宜開發利用。
② 遼寧八家子銀鉛鋅礦床
八家子銀鉛鋅多金屬礦位於遼寧錦西市(現葫蘆島市)建昌縣八家子鎮。該礦歷史悠久,據說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已發現,並開采銀。自1954年至1985年,先後有原重工業部東北分局103隊、遼寧有色金屬公司高濟民等、遼寧冶金地勘公司105地質隊和遼寧省地質局三隊等對礦區進行有關地質勘探工作。現已探明Ag儲量超過1000噸,屬大型;鉛鋅為中型;黃鐵礦儲量達630萬噸,屬中型。此外,還伴生Fe,Mo和Mn礦,可綜合利用。礦石的平均品位是:Ag186×10-6,Pb1.79%,Zn2.32%,Cu0.3%,S25%。礦床的特點是礦化矽卡岩分帶非常明顯且特殊。
(一)成礦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位於華北地台北部燕遼沉降帶的南緣。本區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①中元古界高於庄組厚層白雲岩,下部為粉砂岩、頁岩和砂岩,白雲岩上部為含錳頁岩、灰岩夾錳礦扁豆體;②寒武紀灰岩,下統為頁岩和白雲質灰岩互層;③奧陶紀灰岩和白雲質灰岩;④石炭紀—二疊紀砂頁岩;⑤侏羅紀—白堊紀火山沉積岩。其中高於庄組厚層白雲岩是礦區的主要成礦圍岩,其厚度超過1000m,由白雲質大理岩、燧石條帶、含錳白雲質大理岩、含錳細粒變質砂岩和粉砂岩組成。白雲質大理岩的MgO含量為17.06%~21.62%。
本區主要構造線方向呈近南北向展布。中元古代白雲質大理岩在礦區構成一個向斜構造。向斜中部由侏羅紀—白堊紀火山岩類組成,兩翼為元古宇和寒武系。礦區內的元古宙地層東、南、西三面均與侵入岩接觸。
區內岩漿岩分布廣泛,岩性包括片麻狀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石英二長閃長岩等。與成礦關系密切的是燕山期石英二長閃長岩,其K-Ar法同位素年齡值為170~177.4Ma。它呈岩枝狀侵入於礦區東部和北部的中元古代大理岩中(圖16-1)。
石英二長閃長岩呈淺灰至灰色,中粒結構,主要組成礦物有斜長石An25-40(40%~50%)、鉀長石(10%±)、石英(5%~15%)、黑雲母(10%~15%),少量普通角閃石和微量磁鐵礦、榍石、磷灰石等副礦物。石英二長閃長岩的代表性化學分析結果見表16-1。從表中可以看出,岩石為鈣鹼性和富鹼,SiO255.04%~63.07%,Na2O+K2O=7.28%~8.82%,K2O>Na2O。
礦區內的脈岩有煌斑岩、閃長玢岩、長石斑岩和石英斑岩。它們主要受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控制,屬於成礦後的產物。
與成礦密切相關的石英二長閃長岩在其和含礦鎂矽卡岩接觸帶發育較強的鉀長石化,而產於南部的斑狀花崗岩則未發現矽卡岩化和鉀長石化。
(二)礦床地質特徵
1.礦段和礦體
八家子銀鉛鋅礦床產於燕山期石英二長閃長岩與中元古代白雲質大理岩的接觸帶及白雲質大理岩中北西向和南北向的斷裂帶中。從接觸帶向北西方向,依次有5個礦段分布,包括北山、紅旗、爐溝、東風和冰溝(圖16-1)。這5個礦段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見表16-2。
圖16-1 八家子銀鉛鋅礦區地質略圖(據董永觀,1986,修改)
表16-1 八家子礦區石英二長閃長岩的化學分析單位:%
續表
注:分析者為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表16-2 八家子礦床不同礦段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
注:Ad—鈣鐵榴石;Ag—自然銀;Arg—輝銀礦;Cp—黃銅礦;Di—透輝石;Fe-Ph1—含鐵金雲母;For—鎂橄欖石;Gn—方鉛礦;Kn—錳鐵橄欖石;Mn-Ant—錳直閃石;Mn-Di—錳透輝石;Mn-Pyr—錳熱臭石;Mn-Tr—錳質透閃石;Mol—輝鉬礦;Mt—磁鐵礦;Ph1—金雲母;Po—磁黃鐵礦;Py—黃鐵礦;Pyrx—錳三斜輝石;Rho—薔薇輝石;Serp—蛇紋石;Sp—錳鋁榴石;Sph—閃鋅礦。
全礦區已探明Ag-Pb-Zn,Cu(S)和鐵礦體50餘個。它們呈透鏡狀、脈狀和不規則囊狀產出。
北西向成礦斷裂帶是礦區內的主要控礦構造。它從東南部的北山礦段沿北西向斷裂延伸4km以上直到冰溝礦段(圖16-1),總走向310°~330°,向北東傾斜,傾角35°~60°。賦存於這組斷裂系中的礦體,其產狀與斷層基本一致。例如,在北山礦段,斷裂和石英二長閃長岩體的接觸帶重合,礦體產於接觸帶,大多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紅旗、東風等礦段的礦體主要沿北西向斷裂帶交代高於庄組白雲岩,有時由於逆斷層的支側部發育次一級羽毛狀裂隙,使賦存在這種斷裂中的礦體大多為透鏡狀、脈狀,並呈現分支現象(圖16-2,圖16-3)。
圖16-2 八家子礦區紅旗礦段地質剖面(據八家子礦山地質科的資料修改)
爐溝礦段位於北西向成礦斷裂帶東側。礦體產於高於庄組白雲質大理岩中近南北向的斷裂帶中,向西傾斜,傾角70°~85°,嚴格受斷層產狀控制,多呈透鏡狀、脈狀或囊狀產出。
礦體沿走向大多延長不大,一般僅幾十米,少數達百米以上,僅個別北山礦段的磁鐵礦礦體走向長達500m以上。但大部分礦體延伸深度相對較大,往往都超過百米,少數礦體可達400~500m。礦體厚度一般2~8m,在兩組斷層的交會處,礦體規模較大,厚度也隨之增加,如紅旗礦段的個別礦體最大厚度可達40m以上。
礦區內的礦石中已發現20餘種金屬礦物,其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是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磁鐵礦、磁黃鐵礦和黃銅礦,次為輝鉬礦、斑銅礦,含少量硫錳礦、輝鉍礦、毒砂、孔雀石、銅藍、針鐵礦、軟錳礦和微量黑硫銀錫礦、輝銀礦、自然銀、脆銀礦、金銀礦和錳鈦鐵礦等。在空間上,隨著離接觸帶距離的增加,金屬礦物組合呈現從高溫組合向中溫、低溫組合變化的帶狀分布特點。從接觸帶向北西方向依次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
(1)磁鐵礦(±輝鉬礦)礦石
(2)磁鐵礦-黃鐵礦礦石
(3)含銅黃鐵礦礦石
(4)含銀黃鐵礦-方鉛礦礦石
(5)含銀閃鋅礦-方鉛礦礦石
礦石的交代結構構造十分普遍,常見的有交代殘余結構、交代斑狀結構、交代假像結構、似海綿隕鐵結構、交代溶蝕結構和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殘留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及角礫狀構造等。
圖16-3 八家子礦區東風礦段155m中段309礦體略圖(據八家子礦山資料修改)
2.含礦矽卡岩及其分帶
在八家子礦區,可劃分出3種含礦矽卡岩類型,即含Fe(Mo)鎂矽卡岩、含Cu-S錳質鎂矽卡岩和含Ag-Pb-Zn錳質矽卡岩。這3類含礦矽卡岩圍繞石英二長閃長岩的接觸帶向白雲質大理岩方向呈帶狀分布。它們沿著北西向斷裂帶依次作如下分布:含Fe(Mo)鎂矽卡岩帶(北山礦段)→含Cu-S錳質鎂矽卡岩帶(紅旗礦段東南部)→含Ag-Pb-Zn錳質矽卡岩(紅旗礦段西北部、爐溝、東風和冰溝礦段)(見圖16-4)。
圖16-4 八家子礦區含礦矽卡岩分帶略圖(據Zhao et al.,2003)
(1)含Fe(Mo)鎂矽卡岩帶
含Fe(Mo)鎂矽卡岩產於石英二長閃長岩和白雲質大理岩的接觸帶。鎂矽卡岩的組成礦物有鎂橄欖石、透輝石、透閃石、金雲母、粒硅鎂石、蛇紋石、鎂綠泥石,局部有鋅尖晶石。
蛇紋石和鎂綠泥石屬於退化熱液交代礦物,其中,蛇紋石常交代鎂橄欖石和粒硅鎂石,而鎂綠泥石則通常交代金雲母而呈其假像。
鎂矽卡岩伴生的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次為黃鐵礦和輝鉬礦。含磁鐵礦(輝鉬礦)鎂矽卡岩的寬度大致為10~50m。
本身鎂矽卡岩也有較明顯的分帶,從石英二長閃長岩到白雲質大理岩的分帶如下:
石英二長閃長岩
1透輝石化鉀長石化閃長岩
2透輝石-條紋長石交代岩
3鎂橄欖石-透輝石矽卡岩(±金雲母、透閃石、粒硅鎂石)伴有磁鐵礦、黃鐵礦和輝鉬礦
4蛇紋石化鎂橄欖石斑花大理岩
白雲岩大理岩
在有些交代帶中,鎂矽卡岩主要由透輝石、透閃石(±金雲母)組成,伴有磁鐵礦。
(2)含Cu-S錳質鎂矽卡岩帶
這類含礦矽卡岩位於紅旗礦段東南部,距接觸帶稍近。錳質鎂矽卡岩的組成礦物有:錳質透輝石、錳質透閃石、錳直閃石、錳鎂鐵閃石、錳鋁榴石和鎂質錳三斜輝石。伴生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和黃銅礦,次為磁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根據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分析,礦物間的先後晶出(交代)程序為:矽卡岩礦物→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銀礦物→硫鹽礦物。
實際上,紅旗礦段是鎂矽卡岩錳質矽卡岩的過渡帶。
(3)含Ag-Pb-Zn錳質矽卡岩帶
該含礦矽卡岩帶位於距接觸帶有一定距離的東風,爐溝和冰溝礦段(圖16-1)。
錳質矽卡岩的組成礦物主要有錳三斜輝石、鎂質薔薇輝石、錳鋁榴石和錳鎂鐵閃石,局部富集有含鐵金雲母、錳鐵橄欖石和錳熱臭石。它們可以組成錳三斜輝石、錳鋁榴石-錳三斜輝石、鎂質薔薇輝石、錳鋁榴石-含鐵金雲母、錳鎂鐵閃石-錳鋁榴石、錳三斜輝石-錳鐵橄欖石等交代相。
伴生的金屬礦物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毒砂、硫錳礦、輝銀礦、脆銀礦、自然銀、金銀礦和錳鈦鐵礦等。
3.矽卡岩礦物成分在不同矽卡岩帶的變化
在八家子礦區,矽卡岩礦物組合和礦物成分的帶狀分布十分明顯。現把橄欖石、輝石、石榴子石、角閃石和雲母類礦物成分在不同含礦矽卡岩帶中的變化情況分述於下:
(1)橄欖石類
橄欖石類礦物在礦區內可分為3類,即鎂橄欖石、鎂質錳鐵橄欖石和錳鐵橄欖石(表16-3)。前兩類橄欖石產於鎂矽卡岩帶中,即北山礦段;而錳鐵橄欖石則產於含Ag-Pb-Zn錳質矽卡岩帶,並伴有錳三斜輝石、閃鋅礦和方鉛礦等。
表16-3 橄欖石及其蝕變礦物蛇紋石的代表性探針分析
續表
注:*全鐵按FeO;①按7個氧離子數計算。
(2)輝石和似輝石類
輝石和似輝石在礦區分布很廣。它們可以進一步分為4類:透輝石、錳質透輝石、錳三斜輝石和鎂質薔薇輝石。前兩種礦物屬於單斜輝石,而後兩種則屬於三斜晶系的輝石,即似輝石。
不同的含礦矽卡岩帶具有一定的輝石類型:在含磁鐵礦鎂矽卡岩帶中,主要是透輝石(Di75~99Hd0.7~23Jo0~2),其鈣鐵輝石和錳鈣輝石端員分子含量較低。在含Cu-S錳質鎂矽卡岩帶中輝石為錳質透輝石(Di42~91Hd1.5~36Jo7~29),錳鈣輝石分子含量較高。該矽卡岩帶中出現多量錳三斜輝石和鎂質薔薇輝石,並伴有錳鋁榴石和錳鎂鐵閃石。
輝石和似輝石的化學成分在不同矽卡岩帶的變化見表16-4和表16-5。
表16-4 代表性單斜輝石的探針分析結果
續表
注:Di=透輝石;Mn-Di=錳質透輝石;Ⅰ=鎂矽卡岩帶;Ⅱ=錳質鎂矽卡岩帶;Ⅲ錳質矽卡岩帶;*全鐵按FeO。
長期以來,八家子礦區的暗玫瑰色似輝石一直被稱為「薔薇輝石」。本次研究中(Zhao et al.,2003),我們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光學、弗氏台和X光粉晶衍射測定,發現大多數似輝石屬錳三斜輝石,2V(+)=38°~45°;而少數屬於薔薇輝石,2V(+)=61°~70°。錳三斜輝石與薔薇輝石在空間上不共生。前者主要見於紅旗、東風和爐溝南部,而後者則產於遠離接觸帶的冰溝和爐溝北部,說明薔薇輝石的生成溫度較低。
兩類錳質似輝石的MnO含量都很高(34.57%~42.27%),不同的是錳三斜輝石的CaO含量較低(0.22%~1.57%),而FeO含量稍高(9.83%~14.07%),而薔薇輝石的CaO含量稍高(2.99%~7.55%),FeO則偏低(3.78%~5.38%)。
由於薔薇輝石的MgO含量相對較高(1.36%~3.33%),相應的Mg的系數0.25(0.26~0.62);錳三斜輝石的MgO含量也偏高,其Mg系數也大於0.25(0.31~0.93),因此,這兩個礦物可進一步命名為鎂質薔薇輝石和鎂質錳三斜輝石(表16-5)。
(3)石榴子石類
在八家子礦區,分布最廣的石榴子石是錳鋁榴石,主要在錳質鎂矽卡岩帶和錳質矽卡岩帶,即紅旗、瀘溝、東風和冰溝礦段。在鎂矽卡岩帶中,有少量鈣鐵榴石產出,並與透輝石共生。石榴子石的探針分析結果見表16-6。錳鋁榴石不僅MnO(22.18%~36.65%)和Al2O3(18.33%~20.77%)的含量很高,而且FeO的含量也偏高(4.05%~9.14%)。
表16-5 代表性似輝石的探針分析
注:*全鐵按FeO。
表16-6 代表性石榴子石探針分析結果
注:*全鐵按FeO。
野外觀察表明,錳鋁榴石常產於含變質粉砂岩的白雲石大理岩中。這說明形成錳鋁榴石的鋁是就地取材的。
(4)角閃石類和錳熱臭石
角閃石類礦物在礦區內分布廣泛,在所有矽卡岩帶均有產出。角閃石類型甚多,包括透閃石、陽起石、錳質透閃石、錳直閃石和錳鎂鐵閃石。它們的代表性探針分析結果見表16-7。
表16-7 角閃石的代表性探針分析結果
注:Tr=透閃石;Mn-Tr=錳質透閃石;Mn-Atn=錳質直閃石;Mantn=錳直閃石;Mn-Cmu=錳質鎂鐵閃石;Mcnmu=錳鎂鐵閃石。*全鐵按FeO。
角閃石類型在不同矽卡岩帶是各異的。透閃石和陽起石產於鎂矽卡岩帶;錳質透閃石、錳直閃石和錳鎂鐵閃石主要產於錳質鎂矽卡岩帶;而在錳質矽卡岩帶通常是錳鎂鐵閃石,局部有錳質透閃石。
角閃石的MnO在錳質鎂矽卡岩和錳質矽卡岩中的含量是:對於錳質透閃石為1.38%~5.76%,錳直閃石為2.25%~11.19%,而對於錳鎂鐵閃石則為8.05%~13.74%。錳直閃石和錳鎂鐵閃石在國內是首次發現。
錳熱臭石也是一個罕見的交代礦物,僅產於錳質矽卡岩帶。在東風礦段,它與磁黃鐵礦、黃銅礦和閃鋅礦共生,呈細粒集合體產出(照片52),但在冰溝礦段,且和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共生,呈放射狀集合體產於白雲質大理岩與燧石條帶之間。錳熱臭石的代表性探針成分分析為SiO234.85%~36.64%,Al2O30~0.01%,FeO7.75%~8.45%,MnO37.90%~38.49%,MgO1.51%~1.60%,CaO0.02%~0.57%,Cl2.00%~4.78%。
(5)雲母類
雲母類礦物在礦區內也呈現帶狀分布。在鎂矽卡岩帶中(北山礦段)主要為金雲母,它和鎂橄欖石、透輝石、透閃石、磁鐵礦等共生。金雲母的FeO和MnO含量均較低,分別< 3.34%和< 0.29%,常被鎂綠泥石所交代而呈其假像。
在錳質鎂矽卡岩和錳質矽卡岩帶,雲母變為含鐵金雲母,FeO的含量高達9.88%~14.23%,並含一定量MnO(0.24%~1.33%)。含鐵金雲母通常與錳鋁榴石共生,在偏光顯微鏡下,具有淺棕色,顯示多色性。
(6)金屬礦物
金屬氧化物在礦區內主要是磁鐵礦,局部有錳鈦鐵礦。磁鐵礦主要產於鎂矽卡岩帶,其次是在錳質鎂矽卡岩帶,只有少量見於錳質矽卡岩帶。在鎂矽卡岩中,磁鐵礦與鎂橄欖石、透輝石、透閃石、金雲母等伴生,局部有鋅尖晶石和錳鐵橄欖石。磁鐵礦在八家子礦區具有較特殊的化學成分,在鎂矽卡岩中,具有較高的MgO含量(1.27%~1.33%)。無論是鎂矽卡岩或錳質鎂矽卡岩中,磁鐵礦的MnO含量均較高,可達5.64%~8.74%,屬於錳質磁鐵礦。這說明,部分Fe2+被Mg2+和Mn2+所替換。
在金屬硫化物礦物中,黃鐵礦和黃銅礦在3個矽卡岩帶均有產出,但在錳質鎂矽卡岩帶中尤為發育並多與磁黃鐵礦伴生。在紅旗礦段北部,閃鋅礦、方鉛礦、輝銀礦等漸趨增多,而在錳質矽卡岩帶中最為豐富,構成Ag-Pb-Zn礦的主體。
各類交代礦物在礦區各矽卡岩帶中分布情況見表16-8。
4.流體包裹體特徵
八家子礦區矽卡岩礦物及其伴生的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較少和細小,大多為3~23μm。
在早期鎂矽卡岩礦物鎂橄欖石和透輝石中的流體包裹體十分細小,主要屬於多相包裹體(液相+氣相+子晶礦物)。在稍晚期的透閃石、錳質透輝石、薔薇輝石、石英、閃鋅礦和重晶石等礦物中,多為氣、液兩相組成,氣/液為10%~30%。
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研究表明,不同矽卡岩帶礦物的包裹體均一溫度有系統的變化。早期鎂矽卡岩中鎂橄欖石和透輝石的包裹體均一溫度大於550℃;透閃石次之,為360~507℃;而較晚期的錳質矽卡岩礦物-錳質透輝石、薔薇輝石及其伴生的石英、閃鋅礦的包裹體均一溫度則為200~475℃,平均是341℃。後者的鹽度為7.17%~16.15%,平均10.26%。流體的密度在錳質鎂矽卡岩帶中為0.6~0.83g/cm3,而在錳質矽卡岩帶則為0.85%~0.92%g/cm3。
表16-8 八家子礦區交代礦物及其帶狀分布
續表
注:O—光學的;M—電子探針;C—化學分析;X—光粉晶衍射分析。+++—很豐富;++—中等;+—少量;Ⅰ—鎂矽卡岩帶;Ⅱ—錳質鎂矽卡岩帶;Ⅲ—錳質矽卡岩帶
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測定結果表明,從石英二長閃長岩接觸帶向北西方向均一溫度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圖16-5)。
圖16-5 八家子礦區接觸帶向遠離接觸帶的不同礦段包裹體均一溫度變化圖
③ 鉛鋅礦3個品位,還是地下400米深能采礦生產嗎是大型礦體有人買嗎
大型礦體有選礦設備可以開采生產,目前我們就在做2。5個品位含量的礦山開采,關鍵在於怎樣保證不讓礦產品不貧化的問題上做文章
④ 湯村店子金鉛鋅銀多金屬礦床
文登湯村店子地區,南部出露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北部發育中生代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近EW向控礦構造大致位於兩大地質單元的接觸帶附近,金礦成礦條件優越。目前已發現湯村店子、大時家、侯家、高村、安子泊等金及多金屬礦床(點),均賦存於上述近EW向斷裂構造中。本次研究主要以湯村店子金鉛鋅銀多金屬礦為例對礦床成礦特徵作一探討。
3.3.4.1 礦區地質
礦區內廣泛發育新元古代變質變形侵入岩,地層主要為新生代第四系,構造以近EW向脆性斷裂和NE向韌性剪切帶為主(圖3.65)。
(1)礦區構造
發育韌性剪切帶和斷裂構造。其中韌性剪切帶,呈NEE向,帶內由中深部構造相中強應變變晶糜棱岩組成,左行走滑性質。斷裂構造主要發育近EW、SN和NE向三組,其中近EW向廟山斷裂最為發育,由一系列平行或近於平行的斷裂組成,呈束狀橫貫礦區東西;長大於10km,總體寬約1.8km;走向95°~110°,傾向以NNE為主,傾角60°~80°;單個斷裂長500~2000m,寬2~10m;早期顯壓性,晚期顯張性,具多期活動的特點,為區內金礦控礦斷裂。
圖3.65 湯村店子地區區域地質略圖
(據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2009)
1—第四系;2—古元古代荊山群陡崖組黑雲變粒岩、石英岩;3—榮成岩套細粒二長花崗質片麻岩;4—槎山超單元中粗粒正長花崗岩;5—文登超單元含斑中粗粒二長花崗岩;6—偉德山超單元中粗粒含黑雲角閃石英二長岩;7—張扭性斷裂;8—變晶糜棱岩帶;9—含金礦化脈;10—金礦床(點)
(2)礦區侵入岩
以中、新元古代二長花崗質片麻岩為主,中生代偉德山中粒含輝石角閃石英二長花崗岩呈小岩株狀發育。另外,在礦區中部及北東部小規模發育少量NEE走向的中生代燕山晚期閃長玢岩、煌斑岩、石英脈等脈岩。中生代岩株及脈岩與區內多金屬礦化密切相關。
3.3.4.2 礦床地質
(1)礦化帶特徵
礦化帶發育於近EW向斷裂構造內,產狀與斷裂一致;呈脈狀,北傾,傾角50°~75°;走向長300~1000m,寬0.70~20m;帶內岩性主要為褐鐵礦化石英脈、硅化碎裂岩、絹英岩化碎裂岩,發育硅化、褐(黃)鐵礦化、絹英岩化等蝕變。
(2)礦體特徵
礦區共圈定4個金礦體,均嚴格受斷裂控制;礦體呈脈狀,走向289°左右,傾向N—NE,傾角60°~72°,長100~400m,傾斜延深58~250m,厚0.56~1.60m,平均厚0.73m,厚度變化系數50%;Au品位1.05×10-6~39.57×10-6,平均3.21×10-6,品位變化系數116%;Ag含量3.50×10-6~313.80×10-6;Pb含量0.54%~33.75%;Zn含量0.42%~16.38%。
(3)礦石特徵
主要分為黃鐵礦化石英脈型和黃鐵礦化-多金屬硫化物蝕變岩型兩種礦石。礦石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銀金礦、磁鐵礦等,其中銀金礦多呈細粒狀和粉末狀,分布在黃鐵礦及脈石礦物的裂隙內;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絹雲母、方解石等。礦石結構主要包括碎裂結構、粒狀結構、壓碎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乳滴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為主,另有塊狀、角礫狀、網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4)圍岩蝕變
主要有黃鐵絹英岩化、硅化、鉀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蝕變,其中絹英岩化、硅化、黃鐵礦化與金及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硅化黃鐵礦化愈強烈,金礦化亦愈強。
(5)成礦期次及礦物生成順序
熱液成礦期主要可分為四個成礦階段:①黃鐵絹英岩階段,早期熱液沿構造破碎帶充填交代,生成絹雲母、石英等,同時伴隨有少量黃鐵礦結晶,晶形較大,星散狀分布;②金-石英-黃鐵礦階段,主要以細脈狀、網脈狀石英及細粒黃鐵礦出現,可有少量絹雲母生成,伴隨有少量金礦物的沉澱;③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以大量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及石英的出現為標志,金屬硫化物多呈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發育,穿切較早形成的礦物,該階段是金及多金屬礦化的主要階段;④石英-碳酸鹽階段,主要共生礦物為石英、方解石,主要以細脈狀充填於早期碎裂隙中,局部穿切早期礦物細脈。
3.3.4.3 流體包裹體研究
流體包裹體研究(魯安懷等,1998)表明,湯村店子地區金多金屬礦床石英流體包裹體,以液相和氣液兩相包裹體為主,其中前者分布於中晚期細粒石英中,均一溫度為233~289℃;後者氣液比為20%~75%,湯村店子地區稍高,在25%~75%之間,包裹體均一溫度在256~350℃范圍(表3.22),沸騰溫度335℃。說明該區金及多金屬成礦作用主成礦期成礦溫度應在233~350℃之間,這與多數岩漿熱液礦床成礦流體特徵相吻合。
表3.22 文登大時家、湯村店子礦區石英流體包裹體特徵
(據魯安懷等,1998)
3.3.4.4 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
湯村店子金及多金屬礦床在控礦因素、礦體特徵、礦化特徵、礦物組合及圍岩蝕變等方面,與同處偉德山岩體邊緣的威海大鄧格多金屬礦床、處於棲霞-蓬萊-福山成礦帶南段太古宙TTG岩系中的虎鹿夼銀鉛礦床特徵高度一致(表3.23),筆者認為此三者具有相同成因,均為與中生代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
表3.23 湯村店子與大鄧格、虎鹿夼礦床特徵對比表
*據區域資料分析
對大鄧格多金屬礦床進行研究後(李傑,2012)認為,古老的下地殼是Pb、Zn成礦的物質基礎,而Au、Cu、Mo、Ag可能主要與殼幔混熔型偉德山花崗岩的侵位密切相關,說明該區成礦物質來源具有多源性;大鄧格多金屬礦床硫同位素組成δ34SCDT為7.0‰~7.1‰,平均7.05‰,說明硫也為混合來源;鉛同位素特徵則顯示有部分鉛來源於賦礦地層榮成片麻岩套。
初步認為,該地區是在韌性變形帶基礎上發育而成的脆性斷裂,為含金熱液活動提供了空間和場所,當物化條件適宜,空間場所有利時,金元素則沉澱富積成礦。結合區域動力學演化,該區該類型礦床成礦可能大致經歷了以下過程:
中生代白堊紀中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的後撤式俯沖,中國東部地區表現為以拉張為主的大地構造背景,拆沉的下地殼與地幔物質混合熔融形成I型花崗質岩漿,沿深大斷裂上升至上地殼,發生強烈構造岩漿作用。偉德山花崗岩漿及相關脈岩的侵位可能不僅為成礦提供了熱源,而且帶來了大量的銅、鉬、金、銀等成礦物質。隨之上升的深源熱液與被加熱加速循環的地下水熱液,在運移過程中與圍岩充分交代反應,並進一步活化,萃取鉛、鋅等多金屬成礦物質,攜帶、運移至構造破碎帶內沉澱,富集成礦。
3.3.4.5 成礦時代
該期成礦作用與偉德山花崗岩漿活動密切相關,故時間上應為稍晚於岩體成岩年齡(115~110Ma),推測大致范圍應在100~90Ma,與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鉛鋅銀銅金多金屬礦化時間一致。利用蝕變絹雲母K-Ar法測得的後者疊加礦化蝕變年齡為98.63~102.55Ma(孫豐月等,1995;王義文等,2002;張連昌等,2002),與推斷相吻合。
⑤ 銅陵市新橋銅(硫、鐵、金、銀)礦()
新橋銅(硫、鐵、金、銀)礦,位於銅陵市(縣)東27公里。東北距蕪湖市80公里,屬銅陵縣新橋鄉。礦山屬銅陵市管轄。礦區范圍東自磯頭山,西至黃毛嶺,南起朱沖,北止下樓鋪,面積為5.75平方公里。
礦區北西距蕪銅鐵路的順安(鎮)站5公里,順安至「七○一」工廠(鐵道部修理廠)再至鳳凰山銅礦的專營支線在礦區北邊穿過,公路有銅陵—順安—鳳凰山油麵路經礦區北部穿過。礦區距銅陵市長江航運橫港碼頭38公里。
本礦床所在地質構造部位為舒家店背斜開始向西南傾沒的西北翼和大成山背斜向東北傾沒端的斜列交匯地帶。斷裂構造主要為縱向層間斷裂和西北向的三條橫斷層,前者為成礦主要構造,是礦液活動和沉澱的良好空間;後者亦為成礦前斷層,對礦液活動起阻擋作用。區內地層屬下揚子地層區,從志留繫到三疊系均有出露。火成岩為石英閃長岩,呈岩株狀位於礦區中心部位,面積僅0.3平方公里,穿過所有地層。礦體圍繞火成岩體周邊分布,面積近4平方公里,礦體底板為高驪山組砂頁岩,頂板主要為棲霞組或船山組的灰岩。礦體主要佔據了黃龍組灰岩、部分船山組灰岩和少部分火成岩體的空間。圍岩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夕卡岩化,次有大理岩化、硅化、絹雲岩化、高嶺土化等;地表主要是褐鐵礦化。礦床氧化帶和次生富集帶都很發育。氧化帶形成厚大的褐鐵礦鐵帽;次生富集帶形成沿一定標高分布的鐵帽型金、銀礦體和輝銅礦富集帶。
礦床由40個礦體組成,銅、硫、鐵礦體以1號礦體最大,5號次之。
1號礦體,長2560米,最大延深1810米,最大厚度60米,平均厚度21米;礦石量占礦床總礦石量的88%,銅金屬量占礦床銅金屬總量的98%。礦石以含銅黃鐵礦為主,呈似層狀,礦層傾角上陡、中部水平、下緩,傾向北西,中間被火成岩體占據,近接觸帶處礦體加厚,銅品位增高,遠離岩體漸變薄至尖滅。
5號礦體,長1000米,最大延深550米,最大厚度55米,平均厚度20米,基本由褐鐵礦組成,礦石量占礦石總量的1%。呈不規則似層狀位於上盤棲霞組灰岩的破碎帶中,標高自74米至負254米。因含金、銀很低,推測為菱鐵礦所氧化,下部見有原生菱鐵礦體。
銅、硫、鐵礦床共分4種工業礦石(銅、硫、鐵、鉛鋅),9種自然類型,17個工業品級,即褐鐵礦礦石(分貧礦、富礦)、褐鐵礦型銅礦石、浸染型銅礦石、黃鐵礦型銅礦石(分塊狀、鬆散狀、混合礦石和原生礦石)、磁鐵礦型銅礦石、黃鐵礦礦石(分一、二、三級品)、磁鐵礦礦石、鉛鋅礦礦石、菱鐵礦礦石。其中黃鐵礦礦石為主體,貫穿全礦床;次為黃鐵礦型銅礦石。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是菱鐵礦、鉛鋅礦石在外部,向內為黃鐵礦型銅礦石,內為磁鐵礦礦石及疊加的磁鐵礦型銅礦石。礦石基本由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褐鐵礦、菱鐵礦、方解石、石英等九種礦物自然組合而成,氧化礦物和多種成分變種礦物多達幾十種。化學成分除主元素外,普遍含金、銀、鉍、銻、鎘、鈷、碲、銦等。1號礦體可分出完整的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氧化帶深度200米左右。
鐵帽型金、銀礦由33個礦體組成,主要位於銅、硫、鐵1號礦體的氧化帶,呈塊狀和鬆散狀褐鐵礦型金、銀礦石;原生硫化礦型金礦也主要在1號礦體中,以含銅黃鐵礦型金礦為主,次為黃鐵礦型和磁鐵礦型金礦;少量含銅黃鐵礦型銀礦。金、銀呈自然金、自然銀和銀金礦礦物。
對礦床成因類型的認識是在不斷工作、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中提出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1.熱液成礦:高、中溫熱液交代礦床(1971年勘探報告)。
2.火山噴發-沉積(塊狀黃鐵礦)成礦:與石炭紀海底火山活動有關(南京大學,70年代)。
3、海底火山噴發-熱液-沉積(塊狀含銅黃鐵礦)-變質、改造-熱液疊加成礦:為多期疊加成礦,以中溫熱液成礦為主(1990年科研報告)。
礦床雖經20多年普查、詳查、勘探,已形成一個很有價值的多金屬礦產重要基地,但其繼續發現新的礦床(體)潛力很大:
1.在礦區西北深部及向斜過渡部位,遙感環狀構造影像顯示銅、硫礦體有可能延深。
2.礦區西側(77線以西)出現銀高含量信息,黃毛嶺有銀化探異常,馬山有金、銀礦體出現,是找銀礦的遠景地段。
3.在礦區南側礦體底板砂頁岩中有電法異常分布,並見有金礦化鐵帽,有找砂、頁岩型含金硫化物礦床的前景。
4.原生帶共生金、銀礦有待繼續全面的勘探控制,可望成為大型規模。
該礦床早在我國唐代即有地表試采歷史的記載。日偽時期也曾做過地質調查,但認為「本區赤鐵礦產於石英岩中無工作必要」。礦床的真正發現者是1956年冶金部地質局南京地質勘探公司的八○三隊,該隊在開展1∶5萬區域地質普查找礦時,發現地表褐(赤)鐵礦露頭,同年9月即做了槽井探工作。1957年南京地質勘探公司普查隊繼續投入工作,草測礦區地質圖等。1958年初八○三隊劃歸安徽管理,成立安徽省重工業廳第一地質勘探隊,仍在該區繼續工作。1960年2月由黃德英等編寫了《磯頭山—牛山礦區地質普查勘探中間報告》,經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探明鐵礦石儲量558萬噸(並概算銅金屬量2.43萬噸、黃鐵礦400萬噸)。1962年銅陵采礦總場因其礦石中銅、鉛、鋅等有害成分高於工業指標而停采;又因當時在冶金部工作的蘇聯專家否定了在該區找銅礦的前景,致使鐵礦勘探工作也隨之告終。
1963年,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應化學工業部的要求,該隊由張德英、尹從龍等編寫以勘探黃鐵礦為主的總體設計,經冶金部和國家計委審批,列為國家重點勘探項目。1963—1966年該礦勘探重點由鐵礦轉為硫鐵礦,1966年1月提交了《磯頭山黃鐵礦儲量計算說明書》。隨後向深部繼續找礦,1964年在侵入體周邊施工的13個鑽孔,有11個孔見到銅礦(含銅黃鐵礦),部分地段銅還很富集。特別是ZK183和ZK191兩孔見礦後,使磯頭山和牛山兩個原不聯結的礦體相聯成一個大的礦體,從而展開了由硫鐵礦轉向銅礦的大規模的深部地質工作。
1965年10月—1966年5月,中南礦冶學院實習隊和重工業廳物探隊合作,提供1∶5000磁法、自然電場(2.2平方公里)、聯合剖面(4條)、激電(2條)和電測深資料,結論為應用電測深法理論計算和模擬試驗手段可以區分礦致異常和碳質岩石干擾異常,圈定新橋似層狀硫化礦體效果良好。根據地質、物探資料綜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本礦床的分布特徵和成礦規律。1966年下半年在冶金八○三隊隊長嚴玉書的支持下,開始進行銅、硫、鐵綜合勘探評價,勘探面積為2.77平方公里。
1971年6月,由張德貴(區段負責人)、尹從龍、趙松年、鄧學成(水文地質)、趙德中、張志學、魏世美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銅硫鐵礦儲量報告》。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岩心鑽探4.13萬米,淺鑽211米,探槽4700立方米,井探1400米,1∶2000地形地質測量5.5平方公里,採集普通分析樣品4058個、組合樣品450個、銅礦可選性試驗樣3個。
1972年,由冶金部和上海成立新橋礦籌備指揮部,進行礦山基建。1973年根據礦山建設需要,仍由八○三隊補充地質勘探工作,共施工鑽孔18個,計0.47萬米,當年11月該隊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銅硫鐵礦補充勘探儲量報告》。報告主編為尹從龍、趙松年、張德貴、趙德中,12月新橋礦工程指揮部審查通過該報告;1974年2月經安徽省儲委會和冶金工業局再次審查通過,同意該報告可以作為設計開采依據,批准儲量:銅金屬儲量48.6萬噸,平均品位0.77%;硫鐵礦礦石儲量8710.5萬噸,平均品位29.54%;鐵礦石儲量2485萬噸,平均品位45.99%;鉛金屬儲量12萬噸,平均品位2.47%;鋅金屬儲量3.97萬噸,平均品位7.46%。主要伴生有益組分:金115.89噸,平均品位0.78克/噸;銀2068.96噸,平均品位14.12克/噸;鋅29.36萬噸(銅硫礦石中),平均品位0.258%;鎘3541.91噸,銻21968.13噸,鈷2295.15噸,碲1862.3噸,銦38.85噸。礦床水文地質亦進行了補充勘探工作,由八○三隊與華北地質勘探公司五四七隊共同完成,於1973年10月提交水文地質補充報告,當年經冶金部審查批准。
本礦床歷經17年,完成銅、硫、鐵礦勘探任務,共施工鑽孔207個,總計為6萬米,地勘費投入約1200萬元,綜合勘探成本為200元/噸。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在全國掀起尋找金礦熱潮前夕的1979年,八○三隊尹從龍、楚之潮、張志學等通過綜合研究,發現新橋礦床無論是上部的氧化帶鐵帽中還是下部的硫化礦中都有不少組合樣含金、銀很高,隨即三次深入積塵多年的副樣庫查找單樣,重新進行金、銀分析,很快獲得不少單樣具有金、銀高含量的資料,接著於1980年4月至1985年6月,首先選定礦體上部鐵帽對獨立金、銀礦進行重新普查評價,通過這項地質工作,肯定了在鐵帽礦產中金的工業價值,也是在全國較早地圈出獨立鐵帽型金、銀新類型的礦床。1985年9月,由張思鈺、尹從龍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鐵帽金銀礦地質評價報告》,次年經冶金地質勘查公司批准金儲量5.54噸(平均品位4.04克/噸)、銀儲量298噸(平均品位217.13克/噸)。投入主要工作量:鑽探92個孔,進尺0.55萬米;探槽3760立方米,淺井44米,1∶2000地質測量0.68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樣2442個。總的地勘費約160萬元,單位綜合成本約300元。
1986年起,八○三隊又對新橋礦床西部和東部原生礦體中的共生金進行了普查、詳查工作;同時進行了金礦分布規律的專題研究。張思鈺提出:「距岩體100—200米范圍是金的富集地段,金呈對稱分布」的認識,後經鑽探揭露證實,新橋礦床金的分布具有明顯圍繞岩體對稱分布的規律。1990年9月,由楚之潮、賀正軍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鄉銅硫鐵金礦床西部金礦段詳查地質報告》和由楚之潮主編了《新橋礦床金的分布規律和找礦標志》科研報告,經冶金工業部華東地質勘查局(會同省儲委)組織審查通過。1991年6月批准金礦金屬儲量3.155噸,平均品位6.31克/噸,其中黃銅礦型金礦3.082噸,平均品位6.39克/噸;黃鐵礦型金礦73公斤,平均品位4.04克/噸。並批准伴生金金屬儲量41.6噸(平均品位0.76克/噸)、銀儲量765.66噸(平均品位16.32克/噸)。投入主要工作量:地表鑽探32個孔,計1萬米;坑內鑽探18個孔,計465米;天井13個,計380米;修測1∶2000地形地質圖1.5平方公里;採集普通化學樣品2474個;實驗室選礦試驗樣1個。地勘費投入約350萬元。
本礦床在詳查金礦的同時,發現在硫化礦床的頂板棲霞組石灰岩下段和船山組石灰岩上段有原生(或已氧化)的菱鐵礦層賦存,經鑽孔圈定菱鐵礦石儲量268.9萬噸,全鐵平均品位36.36%。這一發現揭示沿湖北黃梅菱鐵礦礦床向北東進入安徽、江蘇沿江地段,除新橋礦外,若進一步工作,有繼續找到菱鐵礦的可能;同時也增加了礦區綜合找礦遠景和礦床經濟價值。
1990年10月,八○三隊楚之潮、高道明等繼續對新橋礦床東部(29線以東)金礦段提出詳查設計(書),總結1986年以來東部原生金礦的普查資料,計算儲量為:金的金屬儲量6.19噸,平均品位4.26克/噸;伴生銀金屬儲量22.89噸,平均品位17.38克/噸。
1991年,冶金工業部華東地質勘查局批准金儲量3.7噸,平均品位4.31克/噸。
幾十年來,冶金八○三隊對新橋銅(硫、鐵、金、銀)礦床進行了大量的找礦勘探工作,雖然在各不同的歷史時期,普查找礦的方針、政策有新的提法,要找的重點礦種也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說,冶金八○三隊始終堅持了綜合找礦、綜合勘探的思想,找礦思路是開闊的,綜合研究是深入的。所以對礦床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的認識在逐步加深,有用組分不斷被發現,礦床的經濟效益不斷被提高。目前已查明本礦床為硫、銅、金、銀、鐵、鋅、鉛共生的多金屬礦床。硫為大型,銅為大型,金具大型遠景,銀、鐵、鋅加鉛均為中型礦床規模。這種大型—中型多種礦產共生的組合礦床,國內是比較少見的,它的開發與利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所以一直得到國家、省政府及工業部門的重視,也吸引了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的深入研究,並提出很多綜合開發建議,安徽省計委提出「關於銅陵新橋含金硫鐵礦綜合回收利用問題的報告」報國家計委。冶金八○三隊的找礦功績和重大貢獻,黨和政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將載入史冊。1990年被安徽省黃金工業領導小組評為「七五」期間為發展安徽省黃金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
本礦床第一次勘探結束後,1971年即由上海冶金局對新橋礦開始籌建,由南昌設計院進行開采設計,1972年正式進行礦山基建,1976年因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改為緩建。1983年由國家計委決定,礦山改由安徽省化工部門接收,並成立銅陵市新橋硫鐵礦,繼續籌(基)建,1992年改為「銅陵化工集團公司新橋硫鐵礦」,重新設計開采規劃,選擇礦床西翼負180—負230米中段標高進行坑采,年產50萬噸硫鐵礦,為一期工程。1983年4月底新橋礦在重新籌建初期,為使西翼29線—41線開采地段D級儲量升級,同時採取發火試驗小型工業選礦試驗樣品,委託冶金八○三隊進行加密勘探,至1984年2月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硫鐵礦西部加密勘探工程總結報告》。投入主要工作量:鑽孔15個、計3941米,修改1∶2000地形地質圖0.35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樣品389個。使絕大部分儲量升級。加密勘探後的儲量分別為:硫鐵礦911.6萬噸;銅金屬量3.06萬噸,平均品位0.57%;鋅金屬量1.56萬噸,平均品位2.81%;鉛金屬量0.04萬噸,平均品位1.24%。本次加密地段硫鐵礦減少3210萬噸,但新增銅金屬儲量7753噸。報告由新橋礦組織審查通過。
新橋礦根據二期工程擴建需要,於1989年12月又委託八○三隊進行東翼11—31線負180米標高以上礦體的補充勘探,該項工作於1991年12月完成並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硫鐵礦東翼加密勘探報告》。本次投入主要工作量:鑽孔10個、計1713米,普通分析樣598個,選礦樣4件。本次報告是利用了大量前期金礦詳查時的鑽探資料進行編制的。1992年2月新橋礦委託冶金部華東地勘局組織審查,批准銅金屬儲量9.58萬噸,平均品位0.94%,硫34.87%;硫鐵礦礦石儲量1850萬噸,平均品位硫29.46%,銅0.11%。
新橋硫鐵礦在1983—1991年一期工程基建期間,即在東部(5—11線)和西部(77—79線)進行自營銅礦(輝銅礦)和硫鐵礦露采(截至1991年底已采礦石180萬噸以上),1991年12月一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當年即同時進行東翼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備工作:如采場大剝離、補勘、籌建日處理2000噸的選廠、年產90萬噸的露采設計及帷幕工程試驗等。
本礦床前後歷經6次以銅、硫、金、銀為主要對象的詳查、勘探、補勘工作,礦山也經歷二次三期工程建設,礦床選冶試驗也同樣進行了多次,主要的有:
1.1980年以前的試驗,以選銅為主,進行了:①銅、硫礦物可選性試驗(含混合銅礦石);②氧化銅可選性試驗;③硫化礦石可選性試驗。
2.1980—1990年間的試驗,以選金、銀為主,進行了:①鐵帽型金、銀礦的初步可選性試驗;②低含銅、含金硫鐵礦試驗;③含金、銀鐵帽擴大可選性試驗;④硫化礦型金(銀)試驗室試驗。
3.1992年,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又進行了以銅、鋅、硫綜合選礦為主的二期工程補充勘探采樣試驗。同年6月,提出了選礦報告。
綜上所有選礦試驗流程及其成果說明,本礦床銅以優浮選為好,金則以高析浮選和高溫氯化選礦為佳,綜合回收以閉路選礦為好。無論哪種選礦流程,該礦最大的優點是沒有尾礦,所謂「尾礦」,即為硫精礦。
在礦山基建自營生產期間,已自建一座日處理1800噸選銅廠,浮選流程,處理輝銅礦。1988年生產銅精礦3.14萬噸,含銅5231.82噸,含金81.17公斤,含銀3127.1公斤。另外,當年處理部分硫鐵礦,回收金僅16%,銀為30%。
1988年,還建成日處理100噸的全泥氰化廠,處理鐵帽金、銀礦石,當年處理礦石1.17萬噸,以外購礦石為主,後擴建成日處理200噸,以自產礦石為主。
目前礦山建成日處理2000噸的選銅廠,現已生產,日處理礦石1000噸,該選廠的建成,加強了銅、金、銀的綜合回收,礦山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⑥ 冷水坑銀鉛鋅礦田
該礦田產於北武夷與浙贛拗陷結合部位。為與晚侏羅世陸相酸性火山-潛火山岩有關的銀鉛鋅礦床,以貴溪縣冷水坑銀鉛鋅礦田為代表。
礦田處於北武夷隆起北緣古羅嶺火山構造窪地的北西邊緣。出露地層主要有晚震旦世老虎塘組變質岩和晚侏羅世鵝湖嶺組陸相火山岩。礦床下部還有石炭紀梓山組碎屑岩、黃龍組碳酸鹽岩和晚侏羅世打鼓頂組陸相火山岩。礦區為一個遭受構造破壞的古火山口構造,鵝湖嶺組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熔結角礫凝灰岩、集塊角礫岩及流紋岩大面積分布,斷裂構造非常發育,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和東西向次之,北東向F1高角度沖斷層和F2逆掩斷層貫穿整個礦田,對控岩控礦起著重要作用。
在鵝湖嶺火山噴發旋迴的末期,有潛火山花崗斑岩(137 Ma)、流紋斑岩(110~107 Ma)、石英正長斑岩(122~117 Ma)和正長花崗斑岩(116.4~109 Ma)侵入。其中以花崗斑岩與銀鉛鋅成礦關系密切。花崗斑岩體沿F2斷裂帶作多峰波狀上侵,呈舌狀岩體出露於礦田中部,面積0.36km2,岩體周邊還發育有隱爆相岩石。
花崗斑岩呈淺肉紅色、淺灰色,中心具清晰的斑狀結構,四周為碎斑結構,塊狀構造,基質為顯微花崗結構。岩石由石英32%、鉀長石37%、斜長石27%及少量黑雲母組成,其中斑晶礦物含量為28%~40%,副礦物少,主要為鋯石及微量磁鐵礦、磷灰石。岩石化學成分:平均SiO2 74.58%,K2O+Na2O 7.15%,Na2O/K2O 0.05,具有超酸性高鉀低鈉之特點。岩體87St/86Sr初始值為0.7110,全岩δ18O為+6.6‰~+10.93‰,稀土元素配分呈右傾斜「V」型曲線,δEu0.04~0.18,顯示陸殼重熔的岩源特徵。
據912隊勘查,銀鉛鋅礦化主要有斑岩型和層控鐵錳碳酸鹽岩型兩類,前者產於花崗斑岩及其內外接觸帶中,有細脈-細脈浸染型和脈帶型兩種礦體;後者賦存於打鼓頂組頂部和鵝湖嶺組下段鐵錳質碳酸鹽岩夾層之中(圖4-49)。
圖4-49 冷水坑銀鉛鋅礦區地質圖及剖面圖(據江西912隊)
礦田包括5個礦床。鮑家、銀路嶺、銀珠山3處為斑岩型礦床,下鮑、營林2處為層控鐵錳碳酸鹽型礦床。具超大型規模。
斑岩型礦化以鮑家礦床為中心,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北西,沿花崗斑岩體內接觸帶分布。銀路嶺礦床位於花崗斑岩前緣(上部),銀珠山礦床位於花崗斑岩體東北部。鮑家礦床以浸染狀礦化為主,次為細脈浸染型礦化,礦體規模大。銀珠山和銀路嶺礦床以細脈浸染型礦化為主,並有不規則的寬達1~2 m的大脈穿插其中,構成富礦體。細脈浸染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最長者達900餘米,厚7.03~37.58 m,傾角20°~30°往深部變陡。
礦石含銀多在150~170g/t之間,Pb+Zn>2%,受構造裂隙控制的脈狀銀礦體含銀>200g/t。礦石類型有硫化物銀鉛鋅礦石、鉛鋅銀礦石兩種;礦石礦物主要有輝銀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次為深紅銀礦、淡紅銀礦、自然銀等。脈石礦物有絹雲母、石英、綠泥石、方解石、綠簾石等。礦石結構以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為主,次有熔蝕交代結構、壓碎結構、固熔體分離結構等;礦石構造有細脈浸染狀、細脈網脈狀、條帶狀、塊狀和角礫狀構造,圍岩蝕變具有以花崗斑岩體為中心的多階段蝕變疊加特徵,由岩體中心向外,依次出現綠泥石絹雲母化帶→絹雲母碳酸鹽硅化帶→碳酸鹽絹雲母化帶,局部有螢石化、綠簾石化、葉臘石化及水白雲母化。據912隊資料,與礦化有關的絹雲母K-Ar法同位素年齡為138~121 Ma,綠泥石年齡為111~84 Ma。事實上形成於122~117 Ma的石英正長斑岩脈已無礦化,考慮到測年值誤差,估計從花崗斑岩成岩至最晚的蝕變礦化時間,約20 Ma左右。
下鮑和營林層控鐵錳碳酸鹽型銀鉛鋅礦床,產於花崗斑岩外接觸帶,下鮑礦床位於中晚侏羅世打鼓頂組上部火山噴氣形成的含鐵錳碳酸鹽岩夾層中。碳酸鹽岩層比較穩定,而銀鉛鋅礦層則主要產於鄰近花崗斑岩地段。下鮑礦床位於打鼓頂組頂部,頂底以石英正長凝灰角礫岩為標志,礦體呈層狀,計3~4層,厚3~15 m,埋深350~600 m,沿走向和傾向均較穩定,礦物成分以菱鐵錳礦、菱錳鐵礦、磁鐵礦、輝銀礦、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礦石平均含Ag 270g/t,Pb 1.40%,Zn 2.00%,具大型規模。營林礦床產於鵝湖嶺組下部,埋深200 m左右,含礦稍貧,具中型以上規模(圖4-50)。
圖4-50 冷水坑礦區鐵錳碳酸鹽底板等高線及疊加銀鉛鋅礦分布圖(據江西912隊)
對斑岩型銀鉛鋅礦體礦石同位素測試結果,δ34S‰介於-2.4~+4.88之間,呈塔式分布,主要來自岩漿;δ18OH為-6.7‰~+2.06‰SMOW,δDH為-80.3‰~37.1‰SMOW,反映出除岩漿水外,尚有部分大氣降水參與。礦石礦物包裹體測溫結果為170~367℃,主要在高-中溫階段形成。礦物流體包裹體的特徵表現為富含Ca2+、K+、Cl-和含較高的CO2 、CO等氣體,含鹽度為5.7%~35% NaCl,存在低鹽度和高鹽度兩種流體。據計算,成礦壓力為200×105Pa,推斷成礦深度為距地表0.5~2km的淺-超淺成環境。
礦田內還見有銅、鉬、金礦化。金礦化見於銀珠山黑色(綠泥石化)花崗斑岩內帶及其與含銀花崗斑岩的內外接觸帶,礦田中部還發現了數條近東西向的含金硅化破碎帶,但未詳細探索。近期在下鮑層控鉛鋅銀礦床中發現有共生的金礦層,遠景較好。
⑦ 吳縣吳宅鉛鋅銀礦()
吳宅鉛鋅銀礦位於蘇州市西18公里處,吳縣東渚鄉境內。有水路、公路通往蘇州、無錫等地,交通方便。
礦區位於潭東—光福—通安橋多金屬成礦帶中段,包括小茅山多金屬礦和吳宅鉛鋅銀礦。礦區地層有志留繫上統茅山組至二疊繫上統長興組及第四系,前者受逆掩斷裂等構造及岩漿岩侵入影響,均有缺失和重復。侵入岩有石英斑岩、花崗斑岩、花崗岩、石英閃長玢岩、閃長玢岩、輝綠玢岩等。礦床受北東向逆掩斷裂和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礦體賦存於石英斑岩與石炭系、二疊系碳酸鹽岩及堰橋組硅炭質泥岩的接觸帶及外帶的層間構造破碎帶中。共有鉛鋅銀礦體50個,鐵礦體10個、硫鐵礦體6個。礦體呈扁豆狀、透鏡狀、似層狀等。礦體長87—320米,寬71—208米,延深60—270米。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其次為磁鐵礦、穆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和微量銀(金)礦物,銀主要呈類質同象賦存於方鉛礦中。礦石為它形晶、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塊狀、團塊狀、稠密浸染狀、細脈浸染狀、條紋狀構造。小茅山礦體受北西向斷裂控制,主礦體長320米,寬50—80米,厚5.20米,礦石平均品位:銅0.63%、鉛4.06%、鋅5.22%、硫18.89%、鎘0.045%;吳宅礦段受北東向斷裂及接觸帶控制,主礦體長257米,寬53米,厚5.10—38.50米,礦石平均品位:鋅14.52%、鉛9.40%、銀168.84克/噸。礦石為硫化礦,富礦佔35.33%。礦床成因類型為接觸交代礦床和中溫熱液充填交代礦床。
1958年以來地質部航測大隊、江蘇省地質局物探大隊等5個單位在區內進行過航磁、地磁等工作,發現了小茅山磁異常。
1967年,江蘇省地質局第四地質隊(簡稱地質四隊)陸瑞寶、周銀河等分析低值磁異常,並對磁異常進行驗證,發現了小茅山多金屬礦。隨後進行了普查勘探。至1969年4月,對小茅山礦區共施工鑽孔22個,於1969年6月提交了《江蘇省吳縣小茅山多金屬礦區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探明金屬儲量:銅4181噸、鉛3.1萬噸、鋅3.4萬噸、銀53.7噸,硫鐵礦礦石量31萬噸。
1967—1983年,地質四隊將工作重點轉向小茅山礦區外圍,開始由於某些因素,普查鑽孔鑽至石英斑岩,因施工困難而終止鑽進。1979年4月,在1∶5萬區調礦點檢查中,在吳宅施工的第六個鑽孔,穿過了石英斑岩,見到了第二個礦帶,發現了新礦體。1980年始,對吳宅礦段進行了初步勘探,施工鑽孔44個,進尺4.01萬米,於1983年提交了《江蘇省吳縣小茅山多金屬礦區吳宅礦段中間勘探地質報告》,獲金屬儲量:鉛8.2萬噸,鋅13.6萬噸,銀263噸,鐵礦石50萬噸。
1984年後,根據礦山及省地質礦產局意見,地質四隊在吳宅礦段進行了坑道勘探工作,完成工作量:坑道1384米;坑鑽1211米。於1989年11月提交了《江蘇省吳縣東渚鄉小茅山多金屬礦區吳宅礦段鉛鋅銀礦勘探地質報告》,獲金屬儲量:鉛7.8萬噸,鋅14.4萬噸,銀144.5噸,鎘1291.3噸,達中型規模,可綜合利用的還有鐵、銅、硫、鉍、硒、碲等。
小茅山多金屬礦於1974年5月,由吳縣銅礦建成投產,現已采完。吳宅鉛鋅銀礦由小茅山多金屬礦井下延伸開采,1992年投產,年產礦石4.5萬噸。
⑧ 鉛鋅銀礦
國外近幾年鉛鋅礦的勘查費用在賤金屬中相對比例在下降,這與其價格下跌較多有關。2004年晚期至2005年,鉛鋅價格上漲,需求增加,勘查費用上升較快。
近幾年,非硫化物鋅礦(鋅氧化礦石、硅酸鹽礦石)引起了礦業界、勘查界和經濟地質學界的注意。這種礦床甚至被稱為「未來新型礦床」。其實這種礦床早為人所知,且也早已有開采。觸發對此類礦床予以新注意和審視浪潮的是納米比亞南部Skorpion表生鋅氧化物礦床的開發。該礦床位於奧蘭治蒙德東北85公里,整個礦床原為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是英美公司1976年發現的。礦床含表生氧化礦石2460萬噸,含鋅10.6%(一說露采儲量2140萬噸,鋅10.6%),主要是鋅的硅酸鹽和碳酸鹽。另有混合的氧化-硫化礦資源6000萬噸,含鋅6%~8%、鉛1%。合計約有鋅680萬噸、鉛60萬噸。過去因冶煉困難,一直未開發。後來主要由當時在Union Miniere公司工作的比利時化學工程師N.Masson研發(有Reunion礦業公司的A.Woollett參與)出ZincOx技術。這是一種水冶法,也屬溶劑萃取電積技術,成本低,能生產出高品級鋅金屬。由於有此技術,故此礦床經進一步勘查後於2003年9月正式露采,年產能力15萬噸鋅金屬,壽命至少15年。此礦山已成世界第10大鋅礦山,而且成本幾乎最低。1997年Masson與Woollett成立了ZincOx公司,要找其他地方鋅氧化物礦床進行開發。不過此類礦床多數規模不夠大。最近在葉門薩那東北110公里的賈巴利Jabali鋅氧化礦項目,經可行性研究肯定,有資源1260萬噸,含鋅8.9%、鉛1.2%、銀68克/噸。礦體尚未探到邊。可用ZincOx公司專利水冶法,鋅回收率為77%,可能在2006年建設,2007年下半年試生產,壽命11年。ZincOx公司還在哈薩克勘查Shaimerden鋅氧化物礦床,預期2006年初開始生產。泰國達府湄索(夜速)的巴登Padaeng鋅礦,2003年有資源460萬噸,鋅12.3%,在積極勘查,可用鋅硅酸鹽與硫化物於同一生產流程中。
2002年有資料稱表生非硫化物鋅礦床目前約佔世界已知鋅儲量的10%,但2004年另有資料認為非硫化物鋅資源佔世界鋅總資源不到4.5%。據認為現在值得對其給予新的審視是因為:①它對礦業界有吸引力,其中少鉛、硫及其他有害元素,可用SX-EW技術採收,耗能少,一般經濟價值較高。②對此類礦床提出了新的全面分類,認為非硫化物鋅礦床,主要是表生礦床,但也有原生、深生的。表生礦床類又分為:ⓐ直接交代成因的,如伊朗、秘魯、愛爾蘭、哈薩克的某些礦床;⑥圍岩交代成因的,如納米比亞Skorpion及緬甸、泰國某些礦床;ⓒ殘留和岩溶充填成因的,如泰國、越南的某些礦床。深生(原生)礦床又分為構造控制(熱液)礦床(如澳大利亞的弗林德斯山脈Beltana硅鋅礦礦床,巴西、尚比亞、納米比亞的某些礦床)和層狀礦床(如美國新澤西州富蘭克林層狀鋅氧化物-硅酸鹽礦床)。③現有的對表生鋅礦的研究需要更新。④此類鋅礦床可用穩定同位素方法研究,可直接測年。⑤原生的非硫化物鋅礦床(如不少含硅鋅礦的礦床)是一新類型,值得進一步研究,包括某些層狀原生非硫化物鋅礦與層狀鐵氧化物或硫化物的成礦與沉積關系。⑥此類礦床勘查方法與硫化物礦床有所不同(如物化探、礦物學研究)。許多此類礦床,在地表仍有待發現,且可用簡單的礦物認識的辦法。最後,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此類礦床的勘查開采和研究值得注意,在某些地區可能比較重要。不過總的來說,它畢竟只是鋅礦的一個不大的部分。
伊朗有不少鉛鋅礦,有的規模很大,其中也發育有氧化礦石及氧化礦與硫化礦的混合礦石。如伊朗西北部贊兼省的安古蘭(Angouran)礦床,是世界最大最富的非硫化物鋅礦之一,1999年的資源量是:非硫化礦1350萬噸,含鋅26.4%、鉛4.5%(主要是碳酸鹽礦石,以菱鋅礦為主,多為塊狀、角礫狀);硫化礦320萬噸,含鋅37.0%、鉛2.32%;混合礦200萬噸,含鋅31.2%、鉛4.1%。礦石還含不少銀。即合計含鋅537.2萬噸,鉛76.4萬噸。硫化礦石與角礫岩有關,屬密西西比谷型礦床,產在前寒武紀—寒武紀變質雜岩(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的角閃岩、片岩和大理岩)中。伊朗的伊蘭庫(Irankuh)鉛鋅礦床有硫化礦1500萬噸,含鋅4%、鉛2%;混合礦400萬噸,含鋅7%、鉛1%;氧化礦1400萬噸,含鋅加鉛(主要為鋅)12%。目前已知伊朗最大的世界級的邁赫迪耶巴德(Mehdiabad)鉛鋅銀礦床位於伊朗中部,距亞茲德85公里,系碳酸鹽岩容礦的密西西比谷型礦床,有推定資源7520萬噸,含鋅7.38%、鉛2.38%、銀62克/噸。另有推測資源1.427億噸,含鋅7.1%、鉛2.32%、銀46克/噸。合計有鋅約1570萬噸,含鉛500萬噸、銀11000噸,還有重晶石1000萬噸。2004年和2005年在打加密鑽。已在進行可行性研究,要年產50萬噸鋅金屬、18萬噸鉛銀精礦。先露采,酸浸產鋅金屬,後井采,礦山壽命30年以上。已知資源33%是氧化礦。礦床面積2.5×1.5平方公里,南北尚未探到邊。設計采坑2.5公里×1.8公里,深400米。可行性研究2006年初完成。目前總資源(以鋅2%為邊界品位)已增至3.94億噸,含鋅4.2%、鉛1.6%、銀36克/噸,即有鋅1655萬噸、鉛630萬噸、銀14180噸,大部分為確定和推定資源。
最近兩年國外鉛鋅銀礦堪稱新的大發現是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丘布特省中部的Navidad特大型銀鉛礦床的發現。這是一家小公司2002年12月在草根勘查中的「地質錘加登山鞋」的發現。勘查至2005年下半年時,已有銀資源10560噸、鉛約140萬噸(詳見後專門介紹)。阿根廷北部薩爾塔省Diablillos銀金礦,產在火山岩中,推測有露采資源4200萬噸,含銀70克/噸、金1.0克/噸,即含銀2940噸。推測金礦石資源2500萬噸,含金1.0克/噸。
秘魯也是富銀國家。目前在勘查的托羅莫查特大型斑岩銅鉬銀礦床,2005年10月報道銀的確定和推定資源已有12000多噸(詳見前面「銅」一節)。距該礦床不遠的莫羅科查(利馬東北約150公里)銀礦床有銀資源1420噸,其中礦石證實和概略儲量106萬噸,含銀269克/噸、鋅4.94%、鉛1.90%、銅0.43%。秘魯南部Juliaca西50公里的Berenguela礦地銀銅錳交代型礦床項目,20世紀初就連續開采,1905~1965年產銀超過340噸,現在可采儲量1400萬噸,含銀125克/噸(含1750噸銀)、銅1.32%、錳18.0%,還有少量鋅。秘魯南部拉斯巴姆巴斯矽卡岩型礦床(以銅為主)附近,在3年前發現Limamayo鋅鉛銀銅矽卡岩礦化系統。熊溪公司最近在秘魯南部普諾北200公里的Corani探區發現新的可能具大礦量的銀礦,據槽探及最初4個鑽孔結果,礦化厚達100米。該區是一歷史上產鉛銀礦區,20世紀60年代曾開采。該礦床上覆第三紀火成碎屑岩、角礫岩,下伏古生代沉積層。90年代打過少量鑽孔,鑽到厚度不等礦化,含銅0.24%、金3克/噸,銀達438克/噸。里奧廷托公司2003年購得此23平方公里礦地作為斑岩銅礦目標區,其野外工作查明一2×5平方公里大的蝕變區,中有低硫化金銀礦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出3個異常:①1.1平方公里銀異常(平均49克/噸銀);②0.6平方公里金異常(平均金0.49克/噸、銀11克/噸);③0.5平方公里銅金異常(平均銅707×10-6,金0.36克/噸)。采過地表揀塊樣。里奧廷托公司認為不能滿足其找斑岩銅礦系統的要求,於2005年將該項目70%權益售予熊溪公司。後者在北部銀異常區采過揀塊樣,銀高,金很低,且見氧化硅和重晶石。後槽探、鑽探,認為是圍繞可能為弱的斑岩銅礦系統的遠程低硫化淺成低溫熱液銀礦,鑽探所見為銀鉛(鋅)礦化。礦化產在第三系火山岩(凝灰岩,少量安山岩)底部,呈脈、角礫、網脈狀,有硅化、強的褐鐵-赤鐵礦化,見錳氧化物。目前三個礦床合計有資源1.155億噸,含銀8560噸、鉛110萬噸、鋅57萬噸。
巴西馬托格羅索州阿里普阿南(Aripuana)賤金屬(鉛鋅銀)礦化帶為火山塊狀硫化礦,沿走向長12公里以上,從Arex至Mocoto探區。前兩年經勘查資源增長,包括Arex和Ambrex礦床有推定和推測資源2374萬噸,含鋅5.07%、鉛1.81%、銀52.96克/噸、銅0.43%、金0.41克/噸。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瓦贊蒂(Vazante)鋅礦床為元古宙(6億~7.4億年)噴氣沉積型礦床,1969年起生產,至1997年底已采出礦石約1030萬噸,鋅平均20%,回收到206.68萬噸鋅。目前年產10萬噸鋅、5000噸氧化鋅、75噸鎘。至250米深尚有儲量890萬噸、含鋅22%。
墨西哥是富產銀鉛鋅的國家。近年勘查的該國中部薩卡特卡斯州Penasquito銀-金(鉛鋅)項目已圈定3個礦床,其中Penasco礦床有硫化礦推定資源1.24億噸,含銀27.5克/噸、金0.5克/噸、鉛0.31%、鋅0.64%;推測資源8400萬噸,含銀26克/噸、金0.5克/噸、鉛0.29%、鋅0.66%。上覆的氧化礦推定資源2600萬噸,含銀19.7克/噸、金0.2克/噸、鉛0.24%、鋅0.26%;推測資源800萬噸,含銀15.8克/噸、金0.2克/噸、鉛0.2%、鋅0.26%,共有銀6232噸、金110噸、鉛70萬噸、鋅143萬噸。另一個為ChileColorado礦床,礦化與爆發角礫岩下斑岩侵入體蝕變帶有關,有硫化礦確定和推定資源1.49億噸,含銀34.3克/噸、金0.3克/噸、鉛0.28%、鋅0.84%;推測資源4500萬噸,含銀21.1克/噸、金0.2克/噸、鉛0.2%、鋅0.48%;氧化礦確定和推定資源2500萬噸,含銀15.3克/噸、金0.15克/噸、鉛0.26%、鋅0.30%;推測資源500萬噸,含銀11.6克/噸、鉛0.18%、鋅0.17%、金0.1克/噸,即該礦床共有銀6500噸、含金58噸、鉛58萬噸、鋅156萬噸。還有Azul Breccia礦床,有硫化礦推測資源7120萬噸,含銀31.5克/噸、金0.15克/噸、鉛0.36%、鋅0.72%;氧化礦1920萬噸,含銀13克/噸、金0.1克/噸,即合計有銀2490噸,含金12噸、鉛25.6萬噸、鋅51.2萬噸。3個礦床總共有銀15200噸、金180噸、鉛153萬噸、鋅350萬噸,是一世界級銀金鉛鋅礦區。經最近鑽探,該礦區目前有銀27430噸、金445噸、鉛240萬噸、鋅710萬噸。該礦區在19世紀後半葉已發現,1994~1997年經物化探和鑽探,1998年以來又在鑽探。該州的Francisco I Madero礦山已於2001年投產,儲量3000萬噸,含鋅5.2%、鉛1.10%。還含不少銀。其發現是通過細致填圖,對礦區礦化地質模式的了解以及鑽探取得的。該州還有幾個銀礦山的尾礦開采項目在進行。杜蘭哥州杜蘭哥西北170公里的La Pitarrilla銀礦床經鑽探已有確定資源2720萬噸,含銀120.6克/噸;推定資源3560萬噸,含銀112.5克/噸;推測資源6440萬噸,含銀92.7克/噸,合計有銀13250噸。索諾拉州的Alamo Dorado銀金礦床2002年可行性研究結果,有露采可堆浸儲量3550萬噸,含銀67克/噸、金0.26克/噸,預計年產450萬噸礦石、187噸銀、0.9噸金,壽命8年。後繼續工作。
玻利維亞西南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的特大型聖克里斯托瓦爾銀(鉛鋅)礦床,預期在2007年下半年投產,日產礦石4萬噸,年產銀840噸,鋅26萬噸(精礦含鋅量)。壽命16年,可處理2.29億噸礦石,含銀平均63.28克/噸、鋅1.6%、鉛0.59%。該國中南部靠近波托西的塞羅里科歷史上采礦地區周圍的聖巴托洛梅沖積銀礦項目(在里科山旁側),銀含在砂礫沉積中,2000年進行預可行性研究後繼續工作,2003年10月算得儲量3200萬噸,銀品位為119克/噸,即含銀3800噸。可年產銀約187~250噸,還可副產錫。壽命15年。
一些已知重要礦區資源仍在擴大。美國阿拉斯加紅狗鉛鋅銀礦區在1997年發現阿納拉阿克礦床後,在該礦床西北約5公里處又鑽到該礦區最富的鋅礦化(鋅達21%~30%)。愛爾蘭Galmoy鉛鋅礦床旁側又發現新富礦體,厚10餘米,含鋅19.2%~32.3%,鉛3.0%~12.8%,銀12~93克/噸,是鑽探重力異常的結果。印度拉賈斯坦邦前寒武紀世界級蘭普拉阿古恰鉛鋅(銀)礦床的產能要從目前的每年230萬噸礦石,增至375萬噸。其目前儲量因最近鑽探增至5010萬噸,含鋅12.8%、鉛1.9%。比前一年增加25%,在擴大產能後尚可使壽命比原來設想的延長3年。該礦床另有礦石資源2490萬噸,含鋅12.4%、鉛1.7%。現保有總資源量(包括儲量,共有鋅950萬噸、鉛137萬噸)超過投產時的鉛鋅共920萬噸的總資源量。瑞典南部的Zinkgruvan礦山目前尚有證實和概略儲量950萬噸,含鋅9.8%、鉛4.8%、銀97克/噸。此外有各級資源合計1040萬噸,含鋅9.7%、鉛3.9%、銀94克/噸。還有推測的銅礦石資源350萬噸,含銅3.1%、鋅0.4%、銀49克/噸。礦床屬前寒武紀火山岩容礦塊狀硫化物型。加拿大西北地區大草原溪礦山,現有資源約1190萬噸,含鋅12.5%、鉛10.1%、銅0.4%,屬碳酸鹽岩容礦密西西比谷型。霍華茲山口特大型噴氣沉積鉛鋅礦床最近兩年又在勘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雷夫爾斯托克北100公里的Ruddoek溪沉積噴氣型(或布羅肯希爾型)鉛鋅銀礦床,早在1960~1975年就已勘查,近來又在鑽探。剛果(金)基普席這一著名的歷史悠久的多金屬礦山,又在進行遠景再研究,尚有確定和推定資源1690萬噸,含鋅16.7%、銅2.2%。突尼西亞一些主要鉛鋅礦床原被認為與一系列鹽底辟有關,最近英國金斯敦大學學者,提出了成礦新模式,認為礦床屬密西西比谷型,沿一白堊紀拉伸盆地逆沖邊緣的沖斷面分布。
烏茲別克東南部的汗迪扎火山岩容礦多金屬塊狀硫化礦床在蘇聯時代已經多年廣泛勘查,現有19000米地下坑道。1996年起進一步鑽探。Marakand礦產公司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得到肯定結果,有各級資源合計1441萬噸,含鋅7.24%、鉛3.50%、銅0.86%、金0.38克/噸、銀1.34克/噸。其中儲量888萬噸,含鋅8.04%、鉛3.82%、銅0.97%、金0.37克/噸、銀1.26克/噸。蒙古在烏蘭巴托東約550公里的喬巴山附近的圖木爾廷敖包大型鋅(鉛)礦床,有礦石資源7100萬噸(?),含鋅13.7%,可露采25年,再井采10年,系中蒙合營項目,2005年已投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著名的布羅肯希爾鉛鋅銀礦床已采百餘年。2001年初報道累計已采出礦石2億噸,價值700億澳元(2001年初價格)。目前還有相當多的儲量和資源量。最近對其西部礦化目標鑽探結果,得礦石資源1670萬噸,含鋅3.2%、鉛2.2%(以2%鉛+鋅為邊界品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芒特艾薩礦區「黑色之星」露采項目計劃2005年投產,有資源2450萬噸,含鋅5.1%、鉛2.7%、銀54克/噸。其中已圈出首期開發儲量840萬噸,含鋅5.2%、鉛3.5%、銀60克/噸,剝采比4∶1,計劃坑深至200米,至少採5年。澳北區布朗斯鈷鉛(銅鎳)多金屬項目位於達爾文港南90公里,該區傳統上勘查鈾。CRA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找鈾,但也認識此礦床鉛遠景,已於60年代中進行過鑽探。90年代初另有一公司進行勘查,至2001年初已完成預可行性研究,有資源8200萬噸,含鉛2.28%、鈷0.12%、銅0.77%、鎳0.11%,即有鉛187萬噸、鈷9.8萬噸、銅63萬噸、鎳9萬噸。系層控硫化礦床,地質上與中非銅帶相似。西澳大利亞中部維盧納附近的麥哲倫鉛礦項目,為碳酸鹽岩容礦鉛礦床,有次生富集鉛帶,由麥哲倫礦床和一衛星礦床Cano(380萬噸礦石)組成。共已完成600多個鑽孔,有確定和推定資源1510萬噸,含鉛6.4%,其中儲量1200萬噸,含鉛6.8%。此外另有推測資源1300萬噸,含鉛4.3%。附近還有一些探區要鑽探。2005年已投產,2006年要達全產,年產鉛10萬噸。西澳倫納德「陸架」(在陸上)有一些密西西比谷型鉛鋅礦。2003財政年度產鋅17.6萬噸、鉛7萬噸。儲量合計有1042萬噸,含鋅6.2%、鉛1.7%。總資源2218萬噸,含鋅6.9%、鉛2.8%。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胡茲達爾區杜達爾(Duddar)鉛鋅礦床系侏羅紀沉積噴氣型礦床,2001年時有推定和推測資源1431萬噸,含鋅8.6%、鉛3.2%,即有鋅123萬噸、鉛45.8萬噸。印尼蘇門答臘北部棉蘭南120公里的達伊里鉛鋅銀礦地,主要為高品位沉積噴氣型礦床,產在厚30~140米的炭質頁岩和粉砂岩中。該礦床1997年晚期發現,經地質填圖、物化探和鑽探,於2001年初已在礦地南段黑狗(Anjing Hitam,意為「黑狗」)礦床圈出推定資源750萬噸,含鋅16.7%、鉛10.3%、銀14克/噸;推測資源250萬噸,含鋅11.3%、鉛6.8%、銀13克/噸(均以5%鋅當量為邊界品位),合計有鋅160萬噸,含鉛94萬噸、銀1375噸。層控礦層產在50~70米厚頁岩層中,平均厚12米。礦石呈塊狀至紋層狀,由黃鐵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組成。頁岩層下的灰岩-白雲岩系中有一些交代型鉛鋅礦。往南北礦體沿走向尚未探到邊。在繼續鑽探。在該礦床北1.3公里的Lae Jehe探區和該礦床北2.2公里的Bongkaras探區,鑽探結果也令人鼓舞。如Lae Jehe礦化從地表延至400多米深,厚4~10餘米,鋅含量多在10%上下,鉛超過6%。通過鑽探試圖將礦地資源增加一倍。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Bowdens銀(鉛鋅)礦床經進一步工作,資源增加。以40克/噸銀為邊界品位,有確定和推定資源3610萬噸,含銀51.8克/噸、鉛0.24%、鋅0.32%;推測資源2290萬噸,含銀42.5克/噸、鉛0.20%、鋅0.30%。摩洛哥小阿特拉斯山脈著名的Imiter特大型銀礦床,系新元古代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已生產大量銀,目前尚有查明資源8000噸銀。波蘭晚二疊世砂頁岩型銅銀礦床不僅擁有巨大銅資源(超過3350萬噸銅),且含十分巨大銀資源(91400噸銀),總的情況已在前面「銅」一節述及。銀是銅的共產或副產品,呈自然銀產出或主要在斑銅礦和輝銅礦內作為伴生元素存在。主要在波蘭西南部盧賓-格洛戈夫礦區的3個礦井開采,年產約2800萬噸礦石,含銅平均1.9%,2000年產51.8萬噸精煉銅和1144噸銀。由波蘭KGHM公司開采,它是歐洲最大的產銅公司,也是世界第9大產銀公司。主要礦床的銀平均品位為79克/噸及54克/噸。3個主要礦床的銀儲量基礎分別為2.8萬噸、2.9萬噸和1.8萬噸。
俄羅斯布里亞特烏蘭烏德東北250公里的奧澤爾鉛鋅礦床(在赤塔西北),系產於早寒武世火山沉積岩系中的層狀、透鏡狀硫化物礦體,目前推定總資源有1.57億噸,含鋅5.2%、鉛1%(以鋅2%為品位邊界),即含鋅816萬噸、鉛157萬噸,還含有銀。
⑨ 南京市棲霞山鉛鋅銀礦()
棲霞山鉛鋅銀礦區位於南京市東北20公里棲霞鎮附近,北距長江1.5公里,滬寧鐵路縱貫礦區,區內公路縱橫,交通甚為便利。
礦床由虎爪山、大凹山、甘家巷、北象山、平山頭5個礦段組成,成因類型為中溫熱液礦床。礦區內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中生代象山群為上構造層,志留系三疊系為下構造層。礦體主要賦存於下構造層北東至北東東向縱向斷裂帶中,其次賦存於上構造層與下構造層不整合面部位及構造裂隙中。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及不規則狀。探明礦體幾十個,主要礦體三個,長950—2160米,寬185—400米,厚4.42—50米。礦石為晶粒狀結構、交代溶蝕結構,塊狀、角礫狀、網脈狀構造。礦石礦物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菱錳礦、黝銅礦、硫銀礦、深紅銀礦、自然金等。主要礦段礦石平均含鉛2.6%—5.81%,鋅4.81%—7.61%,銀61.42—77.63克/噸,金0.17—1.71克/噸,硫14.52%—18.50%。並共生、伴生有錳、硫鐵礦、鎘、鎵、硒等,其礦石可選性能良好。
在原棲霞師范學校附近的棲霞山山麓,有平均含鉛10%的爐渣堆數處,面積約1000平方米,厚約1米,上為黑土所覆蓋,說明此礦早已開采冶煉過,是何時開采、冶煉何種礦產無法稽考。1941年日本人開始露天開采風化型錳礦。
1948年,謝家榮先生等多次到棲霞山進行礦產調查,首先在錳礦堆上發現具黃綠色結晶的礦物,開始認為是含有稀有元素之礦物,後來經過化學分析含鉛很高,而確認為次生鉛礦物(碳酸鉛礦和磷酸鉛礦),第三次礦產調查發現了原生鉛礦。1949年6月,華東區工業部礦產測勘處王植、申慶榮、龔錚對棲霞山鉛礦進行地質測量和槽探揭露,實際工作約一個月,測制1∶2500礦區地形地質圖,面積約1平方公里,完成槽探11處。於1950年4月提交《江寧縣棲霞山鉛礦地質報告》,並估算鉛遠景儲量4000噸。
1950年5月26日,華東區工業部礦產測勘處嚴濟南、馬祖望等組成鑽探隊,前往棲霞山開始地質調查及鑽探工作。共施工12個鑽孔,其中2號孔於121米處見礦體,至151米尚未打穿礦體,7號孔於124米以下也見礦體。這是首次在該地鑽到原生礦體。另外,在這次工作過程中,於虎爪山之山麓,沿北東東向約1000米長、數米寬的斷裂帶上,還發現三處鉛錳礦露頭,為進一步部署找礦工作提供了依據。
1958年,江蘇省地質局南京市地質隊李承國等,對礦區進行普查勘探,至1959年底完成探槽1738立方米,淺井94米,鑽探2154米。於1961年9月提交了《南京市棲霞山鉛鋅錳礦地質普查勘探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鉛7942噸、鋅4萬噸,錳礦石40萬噸。認為棲霞山可能成為一個具有中型規模的多金屬礦床,貴金屬、稀有分散元素可綜合利用,值得進一步進行地質工作。由於1959年底加強煤礦勘探工作,經領導決定暫時撤出該礦區。
1960年,江蘇冶金地質勘探總隊物探一分隊,在礦區內做了物探、化探工作,並提交了工作簡報,用自然電流法在礦區內圈定了一個異常,認為異常是由黃鐵礦所引起。同時,江蘇省地質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四〇一隊,在棲霞山鉛鋅錳礦區及外圍做了原生暈試驗工作,1961年1月提交了《棲霞山礦區外圍普查工作報告》共發現大小異常13處,其中三茅宮、南象山兩處異常認為有成礦希望,要求做進一步地質工作。
1960年,為了保證礦山生產和建設的需要,礦山成立了地質隊(地質負責人孫先),開展探礦工作,隨著開采和探礦的進展,地質資料逐漸增加,經綜合研究認為:錳礦為錳帽類型,其深部為多金屬礦,把尋找鉛鋅礦和錳礦聯系起來。於是在虎爪山一帶施工5個鑽孔,均在上、下構造層間不整合構造部位、錳帽的深部見到了原生鉛鋅礦體。
1961年6月,江蘇冶金地質勘探總隊第一地質勘探綜合隊地質組藺雨時(技術負責人)和許彥明等,在礦區的陸家山、南象山等處進行綜合普查找礦工作,於1962年6月提交了《南京市棲霞山鉛鋅錳礦外圍陸家山南象山綜合地質普查報告》,圈出物探、化探異常多處,認為是盲礦體所引起,建議鑽探驗證。
1963—1964年,江蘇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〇隊(簡稱八一〇隊)技術負責人鍾善貽等,繼續進行找礦勘探工作,在虎爪山麓及九鄉河畔共施工鑽孔11個,有10個鑽孔見到較好的原生鉛鋅礦體,特別是位於九鄉河東、西兩岸的ZK48孔和ZK49孔分別見礦50多米和70多米。在綜合分析以往物探、化探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在虎爪山找礦勘探中對成礦規律的認識,又開展了北象山、南象山、甘家巷、大凹山地段的深部找礦工作,施工鑽孔7個,其中大凹山ZK107孔,在上、下構造層不整合部位見到鉛鋅礦5.12米,這是首次在該地段發現鉛鋅原生礦體。
1973年,八一〇隊技術負責人任萬春及陳小炳、張海瑞、肖振民等,又繼續對該礦虎爪山礦段進行普查評價,1977年轉入詳細勘探,於1980年9月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鉛鋅礦區虎爪山礦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歷年來共施工鑽探44232米,坑探1704米,坑道鑽5867米。累計探明可供利用儲量:鉛40萬噸、鋅74萬噸、銀1808噸、金儲量達中型礦床規模,硫鐵礦礦石702萬噸,暫不能利用儲量:鉛1.6萬噸、鋅16萬噸;尚有錳及銅、鎵、鎘、銦伴生組分,可綜合利用。經審查批准,報告符合礦山設計的依據。
1973—1975年,江蘇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成子強、劉西炎等,對大凹山礦段進行普查評價,在象山群砂岩構造裂隙中及不整合部位見到多金屬礦體,於1978年5月提交了《南京市棲霞山大凹山多金屬礦普查工作小結》。之後,根據江蘇省地質局的要求,該隊於1979年下半年,在該區繼續開展地質普查找礦和評價工作。通過對以往地質資料的分析,把找礦重點放在下構造層。經過多年的地質找礦工作,共施工鑽探21206米,槽探140立方米,於1982年底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東郊大凹山鉛鋅硫多金屬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累計探明可供利用儲量:鉛12萬噸、鋅24萬噸、銀246噸、金1.983噸,硫鐵礦礦石586萬噸。
1979年,八一〇隊張海瑞主持甘家巷礦段的找礦設計,任萬春、張海瑞、唐金銀等在該礦段開展普查工作,施工的第一個鑽孔見礦9.43米,後來又有一批鑽孔見礦(包括核工業部二七二隊在該地段內找鈾見到的鉛鋅礦體),隨著工作的深入,探礦工程網度達到了詳勘要求。圈定盲礦體17個,在鉛鋅礦體中,局部有金、銀品位達到了工業要求。於1981年10月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鉛鋅礦甘家巷礦段初步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可供利用儲量:鉛11萬噸、鋅20萬噸、銀197噸、金儲量達中型礦床規模,硫鐵礦礦石28萬噸。
1982—1987年,八一〇隊技術負責人陳小炳及曾正海、歐亦君等,對礦區及外圍預測的有利成礦部位和物探、化探異常進行鑽探驗證,又發現了一些礦體和礦化。在北象山經鑽探控制鉛遠景儲量達6.2萬噸,鋅遠景儲量9萬噸。由於埋藏較深,品位偏低,而暫停工作。直到1991年12月,才由常寶年、孫華貴等人編寫了《南京棲霞山礦區外圍地質普查報告》。在甘家巷查明了大凹山背斜北翼的2號盲礦體的規模,於南翼發現了4號盲礦體,完成了普查評價任務。於1987年4月提交了《南京棲霞山鉛鋅礦區甘家巷礦段2、4號礦體評價報告》,報告可作為礦山建設規劃及進行詳查勘探的依據。探明2、4號礦體的遠景儲量:鉛9.5萬噸、鋅13.8萬噸。
1988年,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要求,八一〇隊技術負責人陳小炳及曾正海、歐亦君等對甘家巷礦段進行詳細普查,於1989年1月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鉛鋅礦區甘家巷礦段詳查地質報告》。至此,甘家巷經歷多年普查和勘探工作,共施工鑽探4.17萬米(其中利用核工業部二七二隊75個鑽孔資料,2.41萬米),圈定礦體35個,累計探明可供利用儲量:鉛22.1萬噸、鋅37萬噸、金3.173噸、銀340噸、銅1.6萬噸,硫鐵礦礦石64.6萬噸,還有可綜合回收利用的鎘、鎵、銦等伴生組分。
1987年,開始對平山頭礦段金銀礦進行普查,後轉入詳查,至1990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礦區平山頭銀金礦段詳查地質報告》,探明可供利用儲量:銀428噸、金4.9噸、鉛3.7萬噸、鋅4.6萬噸。通過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的試驗研究,銀、金、銅可以綜合回收利用。報告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查局審查批准,可作為進行詳細勘探和礦山總體規劃、礦山建設的依據。
1986—1990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查局研究所、八一〇隊、八一四隊進行了「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我國東部隱伏礦床研究」的子課題「長江下游地區棲霞山式鉛鋅銅成礦條件、成礦模式、找礦預測研究」,專題組長葉水泉、郭曉山等,通過研究工作.建立了棲霞山鉛鋅礦床雙循環熱(鹵)水後成層控礦床成因模式、棲霞山式鉛鋅礦床的空間定位模式和地質、物探、化探綜合勘查模式。該研究成果對棲霞山式鉛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理論、成礦機理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總結;對礦區外圍及長江下游地區找同類礦床具有指導意義。專題研究成果經評審確認達國內先進水平,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棲霞山鉛鋅銀礦床經50餘年普查、勘探工作,累計探明可供利用的儲量:鋅140萬噸、鉛78萬噸、銀2752噸、金儲量達大型礦床規模,硫鐵礦礦石1316萬噸。
棲霞山鉛鋅銀礦,早在古代即曾開采。1941年日本人在此露天開采風化型錳礦。1949年馬鞍山鋼鐵廠組織開采。1956年由南京採石廠接管,1957年改名為南京鉛鋅錳礦,開采淺部氧化錳礦。1960年開始建日產礦石100噸的棲霞山鉛鋅錳礦,對虎爪山礦段的鉛鋅礦進行邊采邊探工作。1969年棲霞山由開采錳礦向采選鉛鋅銀礦過渡,1971年起設計開采該礦段的原生鉛鋅礦體。以後礦山改名為南京鉛鋅銀礦,1987年南京鉛鋅銀礦擴建,設計規模年產采選能力達10萬噸,實際年產礦石達12萬噸,為江蘇省最大的鉛鋅銀多金屬礦山,是鉛、鋅、銀、金的主要生產基地。
⑩ 高人請教一下,鋅3.15,鉛1.7,銀10克左右的礦有沒有開采價值
應該是鉛鋅礦吧,這樣的原礦品位算不錯的。在正常的鋅價年份,含鋅不到2%都開采。此外,需落實下該礦的可選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