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產開采 »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如何編寫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如何編寫

發布時間: 2021-03-08 18:19:17

A. 鐵礦開采的技術要求是什麼

鐵礦石的開采技術要求:
一般來說,必須有工業價值的礦床,然後才能版考慮開采問題。權
因為我國富鐵礦石不多,品位越高,質量越好,我國的工業品位定在大於45%,含磷越低,鐵礦石的冶煉和分選的成本越低,是冶煉廠青睞的,價格越較高。
開采設備分兩種:
1.露天開采:成本低,利潤高,主要是利用挖崛機,裝載機,汽車,風鑽機,炸葯等。
2.地下開采:成本較高,還需要坑道支架和通風設備,鋪設礦山軌道,利用專門設備小火車運到地表。
如果是向冶煉廠提供礦石,聯繫到火車車皮就可以,如果是提供半成品,還需要一套設備,最小型的也要100多萬元,把礦石磨細,進行初步分選(需要大量的水,要求含鐵量在90%以上),然後提供給冶煉廠。
至於對於資源的合理利用的問題,礦山的開采單位一般很難做到,開采時會給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而礦渣基本上沒有什麼用處,如果是冶煉廠,會把礦石中的其他元素分離出來,用做其他用途。

B. 關於印發《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定》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文件

國土資發[2007]26號

為進一步規范礦產儲量管理,適應礦業發展的需要,我部組織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定》,以補充完善儲量標准規范體系,現印發執行。請轉發有關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

國土資源部

2007年2月6日

為規范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編寫,依照《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1999)、《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 13908—2002)國家標准及《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 0033—2002)等行業標準的要求,現就核實報告編寫作如下規定:

1 礦產資源儲量核實適用范圍

凡因礦業權設置、變更、(出)轉讓或礦山企業分立、合並、改制等需對資源儲量進行分割、合並或因改變礦產工業用途或礦床工業指標以及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等,致使礦區資源儲量發生變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資源儲量或結算保有的(剩餘、殘留、壓覆的)資源儲量,應進行礦產資源儲量核實,編制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煤炭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編寫適用本技術要求的基本原則。

2 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技術要求

2.1 基本要求

(1)核實工作及報告編制委託人應提供全面、真實的核實所需的資料,並對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2)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編制應由具有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承擔,並對委託人提供的資料進行必要的現場檢查和核實,對核實報告的真實性、規范性和科學性負責。

(3)核實報告應系統收集、整理礦區范圍內相關的以往地質勘查、礦山開采、選礦、開采技術條件和礦山經營等各項資料,尤其是開采過程中取得的新資料、新認識,能夠反映最新勘查、開發和技術經濟的研究成果。

(4)核實工作一般以現有資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礦工程為基礎,開展必要的地質測量、取樣、測試、化驗等工作。如果核實區的勘查程度達不到核實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應補充地質勘查工程,並提交符合核實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補充勘查報告。

2.2 具體要求

除收集整理礦區原有資料外,主要利用礦山現有探、采工程,調查礦區地質構造、礦體特徵、礦石特徵及開采技術條件的變化,重點補充礦層厚度、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資料,圈定采空區范圍,核實礦區資源儲量。視核實工作實際,開展以下主要地質工作:

2.2.1 地形地質圖修測和測量工作

應利用原控制網點坐標成果,對發生變化的地形和地質現象進行修測,用全儀器法對采探工程實測。

2.2.2 開采(或采空)范圍測量工作

應用儀器或半儀器法實測,以正確圈定范圍。

2.2.3 編錄與采樣

對新增探、采礦的坑道、鑽孔等工程,均應進行編錄,研究礦層厚度等特徵及其變化。按樣品採集要求,用較原勘查工程式控制制網度加密的間距,對坑、鑽、開采范圍內礦層進行采樣,控制礦層厚度及礦石質量。

2.2.4 采空區、壓覆區的核實

采空區必須現場核實和邊界勘定。壓覆資源儲量估算必須有批准文件為依據,對未經批準的事實壓覆,應現場核實和邊界勘定,按有關規范估算資源量。

2.2.5 樣品化驗與質量檢查

主礦產、共生礦產均應作基本分析,伴生組分可作組合分析;分析質量檢查應按有關規定執行。

對於改變礦床工業指標或採用不同於規范推薦的一般工業指標、改變開采對象、改變礦產工業用途的礦產資源儲量核實,除開展上述工作外,還應由具有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工業指標論證,並對照相應礦種的行業標准確定勘查程度,估算資源儲量。已生產礦山,還應按原工業指標和新工業指標分別估算資源儲量,列出變化、消長關系。

對於沒有采礦活動,且未增加新的探礦工程和改變工業指標,只是進行資源儲量分割、合並的,核實地質工作可以適當簡化,以核清資源儲量及消長關系,滿足核實目的要求為准。

2.2.6 開采技術條件評價工作

重點針對礦床開采後開采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展工作。

2.2.6.1 水文地質

調查、收集開拓工程和采空區現狀,礦山排水系統及防、治水設施情況;觀測對井巷充水的主要含水層、出水點位置、涌水方式及涌水量;對礦井充水有影響的地表水體以及地下水位觀測孔開展動態觀測;收集歷年各中段水平的涌水量及礦坑總涌水量;研究礦坑涌水量與降雨量、匯水面積、錯動面積、開采深度的關系,估算降水入滲系數,建立涌水量計算公式;簡述采礦過程中出現的水文地質問題及採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2.6.2 工程地質

調查、收集采礦系統所揭露的各類工程地質岩組的工程地質特徵及結構面的發育程度和組合關系以及對采礦的影響;收集礦山開采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工程地質問題和採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2.6.3 環境地質

地形地貌已發生重大變化時,應修測環境地質現狀圖。重點調查、收集開采過程中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類型、性質、誘發因素、危害對象及程度等)和地質環境監測資料,礦山採取的防、治工程及其效果。

2.2.6.4 瓦斯地質和煤自燃趨勢

應充分收集鄰近生產礦井、煤窯瓦斯的對比資料,有條件時應測定煤層瓦斯壓力,預測礦井瓦斯湧出量,預測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並估算煤層氣資源量。調查地表、淺部及礦井內煤層自燃情況,收集開採煤層的最短發火期記錄,評價煤的自燃性。對煤樣進行分析鑒定,評價井田的煤塵爆炸危險性。

3 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要求

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的編寫應遵循《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 0033—2002)的原則要求。具體補充要求如下:

(1)報告名稱統一為:××省(直轄市、自治區)××縣(市、自治縣、煤田)××礦區(礦床)××礦段(井田)××礦(礦種)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核實報告如將原報告范圍分割,則在原報告名稱中的礦區後增加××礦段或××礦××礦體或××~××勘查線等。並說明分割原因和原則。

(2)核實報告的范圍、對象原則上應與原勘查范圍(即礦區、井田、礦段、塊段)保持一致。若因礦業權設置被分割,或范圍發生變化,除應對「報告」名稱按前述原則處理外,還應在「前言」、「資源儲量估算」部分詳細敘述變化范圍、對象,並與原報告對應范圍的資源儲量進行對比。

(3)核實工作承擔單位應結合礦床特徵、礦區實際情況及委託人的具體要求,以「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地質報告編寫提綱」為基礎,擬定切合礦山實際的報告編寫提綱,進行報告編寫。因投資人意見而偏離提綱要求的,應在核實報告中說明。

(4)核實報告應客觀、准確地反映核實工作成果,內容要根據核實目的,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及資料的繼承性,依據充分、結論明確。

(5)核實報告應重點闡明目的任務;擬建、在建礦山開發建設、開采情況和本次工作情況;礦體特徵;新的選冶工藝成果;資源儲量估算和資源儲量變化因素;礦區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的變化新認識;礦山生產中的安全隱患;礦床開采技術條件變化及新認識;存在問題及預防、治理建議。本次核實工作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質量也應進行評述。

(6)對核實范圍內具有一定規模,可以綜合回收、有經濟意義的共伴生礦產,應進行綜合回收可能性的研究評價和估算資源儲量。

(7)關於資源儲量估算

1)工業指標:選取不同於規范推薦的一般工業指標或改變工業指標應提供由具有設計資質單位編寫的工業指標推薦書或論證報告。涉及向國家交納價款的資源儲量核實,按一般工業指標估算資源量。

2)開采礦區,采空區消耗資源儲量,應以實測的開采范圍、礦層厚度、品位資料為依據進行估算。

3)在原報告基礎上,按許可證范圍對壓覆礦產資源、采空區以及保有礦塊范圍等進行塊段劃分,並分塊段進行資源儲量估算。

4)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應結合礦產勘查開發實際情況,確定可行性評價程度和地質可靠程度。按《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准(GB/T 17766—1999)和各礦種地質勘查規范行業標准核定保有資源儲量類型,並在核查報告中詳細敘述各類型礦產資源儲量的劃歸條件。

5)核實報告估算的消耗(開采、損失)、保有資源儲量,應與原報告計算或統計(或分算)的資源儲量進行對比,並陳述變化因素。核實的資源儲量應註明截止時間,並分別按礦體(層)對消耗、保有、累計查明的資源儲量進行統計。設置礦業權的還應按許可證范圍內、外分別統計,不得直接用原報告資源儲量減消耗資源儲量求保有資源儲量。礦區中的各種壓礦,資源儲量估算應有壓覆礦產資源批准文件為依據,未曾批準的事實壓覆應在本次核實工作中一並核清,以專門章節敘述。

(8)核實報告要求的附圖、附表、附件可根據礦床(礦種)的特點、工作程度做適當增減。

附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提綱

附錄: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提綱

1 前言

1.1 概況

闡明項目原由,礦業權人(投資人或礦山企業擬建、在建單位)提出的核實目的、任務及具體要求和地質資料依據。

說明工作區(礦區、井田、礦段或××礦區、井田、礦段的××部分)的位置(位於縣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轄。工作區礦業權設置情況,包括許可證起止邊界拐點號、地理坐標、面積及有效期。

1.2 以往地質工作概況

簡述工作區本次核實前歷次地質勘查(或資源儲量核實)至本次工作情況、提交的勘查報告及批准(或認定、備案)機關、文號、批准(或認定、備案)的資源儲量和主要結論,說明各報告的勘查范圍、對象、與本報告的關系、在本次核實范圍內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報告利用的周邊工作量。

1.3 礦山設計、開采和資源利用概況

已建設、開採的礦區應詳細敘述建設、開采時間、設計單位、設計采選礦石規模、開采范圍、開采對象、開采深度、開拓方案、采礦方法、實際達產采選規模、采空區分布情況,歷年采出礦石量、金屬量、損失量、貧化率,采礦回收率、選礦回收率,累計資源儲量及探采對比變化情況。說明開采中存在的重大問題。說明礦山生產成本、供銷情況及經濟效益。

1.4 本次工作情況

敘述本次工作時間、經過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項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等。列出核實後的各類資源儲量。

1.5 特別情況說明

2 工作區地質

簡述工作區所處區域地質構造位置、基本地質(地層、構造、岩漿岩、變質作用等)概況。

2.1 礦床特徵

綜合敘述礦體(層)賦存層(部)位、控礦條件、礦體(層)數量、總體分布范圍(具體地段、長度、寬度、延深)、總體產狀以及對礦床的新認識。

2.2 礦體(層)特徵

分礦體敘述(經開採的則對礦體的保有部分分別敘述)。

簡述主礦體(層)的具體賦存部位、空間位置、分布范圍、與上、下礦體的關系(或距離),礦體(層)形態、產狀、規模(長度、寬度、延深)、礦層厚度、有用組分(品位含量)、含礦率(含礦系數)、荒料率及變化。對次要礦體(層、或小礦體)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徵。以插圖形式反映礦區內礦體(層)平面分布范圍。

礦體(層)規模、數量、形態發生重大變化的礦區和因變更工業指標而需核實的,應補充以下內容:礦體(層)連接對比標志、依據,礦體最大最小埋深、賦存標高、礦層厚度、品位變化規律,主礦體(層)控製程度和資源儲量所佔比例。並以插圖形式反映礦體重新圈定前後的變化情況。

2.3 礦石質量

2.3.1 礦石物質組成

簡述礦石物質組成,礦石結構、構造,礦物共生關系。

2.3.2 礦石化學成分

敘述礦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賦存狀態、變化和變化規律;對利用化學組分用途改變為以物理性能為主要指標的礦種,應對其物理性能進行詳細評價。

2.3.3 礦石風(氧)化特徵

簡述礦石風(氧)化特徵,闡明氧化、混合、原生帶劃分依據,「三帶」的分布范圍、深度。

2.4 礦石類型和品級

簡述礦石自然類型、工業類型(品級),說明各自然(工業或品級)類型礦石在礦體(層)中所佔比例及分布規律。

2.5 礦體(層)圍岩和夾石

簡述主礦體(層)上下盤圍岩岩性及礦體(層)夾石岩性、數量、分布、規模(長、寬、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組分的大致含量,對礦體(層)完整性的影響程度。

2.6 礦床共(伴)生礦產

簡述共(伴)生礦產種類,結合新成果說明各組分含量、總量,評價綜合開採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意義。

3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簡要敘述勘查期間礦石加工技術試驗種類、采樣種類、選礦方法、試驗流程和成果、推薦工藝流程。勘查完成後又進行了礦石加工技術試驗的礦區應詳細敘述新成果。

已開采礦區應詳細敘述生產選礦(或加工)工藝流程、列表反映歷年選礦(加工)成果(包括:礦石入選品位,精礦、尾礦品位、產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標等),對礦石主要組分工業利用和共(伴)生礦產回收進行評述。

4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4.1 水文地質

4.1.1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及開采後的變化

敘述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現狀:闡明未采礦體主要分布標高,礦體最低標高,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及礦井最低排泄面標高。礦山開拓方式和采礦方法。礦山疏排水影響范圍內各含水層、斷裂破碎帶以及與地表水體水力聯系的變化情況,地下水補、逕、排條件的變化;闡明礦井的直接與間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區對深部充水的影響;分析勘查報告估算的涌水量和歷年礦井系統涌水量的差異,利用礦井實際涌水量資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礦山開采過程中發生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產生原因,礦山採取的應對措施及效果,評述對礦山開採的影響;預測分析礦山深部開采可能誘發或者加劇水文地質問題及變化趨勢,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說明礦山供水水源地現狀。對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重新作出評價。

4.2 工程地質條件及開采後的變化

4.2.1 工程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闡述井巷和采區揭露的工程地質情況,根據井巷支護、露采邊坡的現狀,對其穩固性重新作出評價。評述礦區內已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發生部位、產生原因、對采礦的影響程度,礦山採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 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價

預測未來礦山開采過程中可能誘發或加劇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對礦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重新作出評價。

4.3 環境地質條件及開采後的變化

4.3.1 礦區環境地質現狀評價

評述礦區存在的自然災害對開採的影響;敘述礦山建設以來,工程經濟活動中誘發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危害對象及影響程度,分析影響和破壞的主導因素,礦山採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4.3.2 礦區環境地質預測評價

分析預測礦山未來的工程經濟活動可能誘發或加劇的環境地質問題。根據礦山類型、生產規模、開采方式,結合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對可能發生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作出預測評價;對上述環境地質問題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對礦區環境地質條件復雜程度重新作出評價。

4.4 煤炭安全生產綜合評價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要求,對煤層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趨勢以及煤塵爆炸性進行預測和評價。

4.5 其他開采技術條件變化、評價及防治措施建議

4.6 開采技術條件小結

簡述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條件的主要問題和類型,在綜合上述條件的基礎上重新確定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程度的綜合類型(3類9型)。

5 核實地質工作及質量評述

礦區勘查後未進行開采或僅局部(少量)開採的礦區可簡要地敘述或僅寫相應的工作,但新老規范在勘查類型劃分上有差別的應按新規范重新確定勘查類型、論述勘查工程間距;進行了核實補充工作和礦山地質工作(或生產勘探)的礦區,應包括以下內容。

5.1 生產勘探(探礦)方法、工程布置原則

簡述礦床勘查類型,採用的勘查工程間距。

敘述生產勘探(探礦)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則,實際工程式控制制間距,完成生產勘探(探礦)工作量。

5.2 生產勘探(探礦)工程質量評述

說明各項工程使用目的,評述其取得的地質效果。說明鑽孔質量並進行質量評述。

5.3 生產勘探(探礦)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

說明生產探礦鑽孔、坑道等測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網(點)及精度,採用坐標系統,對各項測量方法及質量進行評述。

5.4 采樣、化驗及質量評述

5.4.1 采樣及質量評述

分各類試樣敘述采樣方法、規格,評述質量;大型選礦試樣應說明取樣地點、采樣方法、規格、樣品組成的礦石類型、品位,評述樣品的代表性。

5.4.2 化驗及質量評述

簡述樣品加工;敘述各類樣品基本分析(物性試驗)、全分析、組合分析項目,試驗方法,內、外檢情況和質量。具有相應資質化驗室的化驗結果方能採信。

5.5 探采對比

對比的基礎是最近批准(或認定、備案)的報告(以簡稱最近報告)。

5.5.1 構造

根據礦山生產資料,與最近報告對比,敘述核實區內的構造變化情況,岩漿岩對礦體破壞、影響的變化情況。

5.5.2 礦體(層)特徵

與最近報告對比,說明礦體的數量、形態、產狀、規模、厚度、結構、空間位置(煤層的可采性、穩定性)等的變化情況,以及礦石質量(品位、煤質等)的變化情況。

5.5.3 開采技術條件

根據礦山生產資料,敘述含水層厚度、富水性、斷層導水性等水文地質特徵及礦井實測涌水量與最近報告的差異,並分析其原因。說明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情況,對於煤礦應重點分析對比煤層頂底板、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煤層自燃發火傾向、地溫及地壓特徵與最近報告的差異。

5.5.4 勘查工作

分析評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選擇,勘查類型的劃分、勘查工程間距的確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 資源儲量估算

6.1 資源儲量估算工業指標

說明採用或變更的工業指標文件、文號及內容。

6.2 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對象

敘述資源儲量估算的范圍(綜合礦體分布的拐點並編號及其坐標、埋藏深度)、具體礦種和礦體(層)號;開采礦區已設置采礦權的,應分采礦許可證內、證外(或設計范圍內、外)等,分別估算消耗、保有資源儲量。

6.3 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依據

說明核實的方法,如對於保有資源儲量的核實是採用重算的方法,還是先算采空區消耗的資源儲量,後從總量中扣除的;對於未動用塊段是如何核實的,跨邊界塊段是如何分割的等。並論述選擇估算方法的依據及合理性,寫明採用的資源儲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 資源儲量估算參數確定

敘述單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塊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積、體積質量(體重)和礦體(層)平均品位及各種校正系數(含礦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參數計算、測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處理原則。說明各類數值單位及數據取捨原則。

6.5 礦體(層)圈定原則

根據礦床地質特徵、控礦因素和礦體(層)變化規律,分別敘述單工程礦體(層)圈定和工程間礦體(層)連接、內(有限)外(無限)推斷原則。

6.6 采空區(或壓覆礦產)邊界圈定

說明采空區分布情況、采空區邊界圈定原則和依據;壓覆礦產地段,應敘述壓覆礦產邊界圈定原則及處理方法。

6.7塊段劃分

說明資源儲量估算塊段劃分原則和塊段編號方法(註:盡量沿用原塊段劃分,對已采或采礦權設置部分,可在原基礎上作進一步劃分)。

6.8 資源儲量類型確定條件

根據礦體(層)的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礦山開發程度)確定的經濟意義,對資源儲量類型進行劃分。具體敘述各類型保有資源儲量劃歸條件及空間分布。

6.9 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說明礦區(井田、礦段)截至××××年××月底保有、消耗、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保有各類型資源儲量比例,以及各類資源儲量的平均品位。也可以匯總表反映許可證范圍內、外各礦體(層)保有、消耗、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以及各類資源儲量的平均品位。

6.10 共(伴)生礦產資源儲量估算

說明共(伴)生礦產資源儲量估算採用的工業指標,計算方法、參數確定原則、計算結果(可用插表或與主礦產資源儲量表合並),並評價其可靠程度。

6.11 資源儲量估算中需說明的問題

說明資源儲量估算中與前述原則不一致的特殊處理的問題,說明問題應闡明理由、處理原則、方法及評述其影響程度。

6.12 資源儲量變化情況評述

通過資源儲量結果對比,闡明資源儲量變化,對已上表的資源儲量進行准確的扣減,避免重復統計,同時分析資源儲量變化的原因,指導進一步工作。

對比的基準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認定、備案)的報告,或者者雖未正式批准(或認定、備案),但已上表的資源儲量(以下簡稱最近報告)。應用關系圖說明本次核范圍與最近報告范圍的關系,用文表說明重疊范圍內資源儲量(含礦石量、品位、金屬量)的變化情況,並分析變化的原因。

7 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研究

礦床開發項目已做過可行性研究或經開采後經濟意義不改變的礦區,若開采方式不變可略此章。若改變經濟意義和改變礦產工業用途、變更工業指標的礦區,應根據生產實踐,對改變的指標進行經濟論證(也可將工業指標論證成果作附件)。報告中簡要摘述礦床開發需求程度、建設開發方案及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結論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及時效性做出評價,提供礦山開發的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總利潤、投資回收期、投資利潤率等。

8 結語

8.1 對資源儲量核實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認識、資料完備程度作出概括的、結論性的評述,對今後礦山開發經濟效果做概括性的評述。

8.2 評價開采技術條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問題。

8.3 指出礦山今後生產勘探(探礦)和開采、礦石利用等方面的問題和建議。

8.4 建議注銷核實的保有(佔用、壓覆、殘留)資源儲量情況。

附圖:

(1)礦區交通位置圖(可作報告插圖)

(2)礦區(井田、礦段)地形地質圖(圖中應反映原勘查范圍。有采礦權設置的,應表示采礦權范圍、拐點號及坐標)

(3)含礦岩系(或礦層)柱狀對比圖

(4)勘探線剖面圖(採用剖面法估算資源儲量的,可與資源儲量估算圖合並)

(5)資源儲量分布縱投影圖(陡產狀礦體剖面法估算資源儲量時附)

(6)資源儲量分布平面圖(緩產狀礦體剖面法估算資源儲量時附)

(7)資源儲量估算圖(平面、縱投影圖)

上述附圖5,6,7中,除應表示現估算資源儲量內容外,還應反映原勘查報告資源儲量分布范圍、礦權許可證范圍、本次核實范圍及拐點坐標。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編錄圖(坑、槽探素描圖、鑽孔柱狀圖)、中段平面圖

(9)采礦工程分布平面圖

(10)其他圖件(根據不同礦種礦床及勘查手段確定)

(11)礦區水文地質圖

(12)礦區工程地質圖

(13)礦區環境地質圖

11~13號圖可按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程度附其一或綜合圖件。

(14)井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

(15)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與降水量關系曲線圖

(16)礦坑涌水量估算圖

(17)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地下水等水位(水壓)圖

(18)礦體直接頂(底)板隔水層等厚線圖

(19)岩石強風化帶厚度等值線圖

(20)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分區圖

附表:

(1)新增工程測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質量一覽表

(3)新增各類樣品分析、測試、鑒定成果表

(4)新增化驗結果質量(或內、外檢對照表)統計表

(5)資源儲量估算表

① 單工程礦體(層)厚度、平均品位計算表

② 斷面或塊段平均厚度、品位計算表

③ 體重、濕度測定結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

④ 斷面或塊段面積測定表

⑤塊段資源儲量計算表

⑥ 消耗、保有、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總表

(6)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觀測成果表

(7)礦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產礦井和老窿調查資料綜合表

(9)水質分析成果表

(10)礦區環境地質調查資料匯總表

附件:

(1)礦石加工技術性能或物理性能試驗報告

(2)可行性研究或工業指標論證報告

(3)有關確定工業指標的文件

(4)原「勘查報告」審批(認定、備案)文件

以上附圖、附表、附件可根據礦種特點增減。

C.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為確定陽山金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分別對礦區水文地質特徵、工程地質特徵和環境地質特徵進行了調查。

5.3.1水文地質特徵

礦區地處白水江二級水系馬蓮河支流金昌溝水文地質單元中上部、金子山脈分水嶺的北側,地下分水嶺與地表分水嶺基本一致,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較清楚。屬侵蝕構造高中山地形,氣候上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區。據1991~2006年資料,年平均降水量為384.3mm,其中6~9月份降雨量佔全年的63%。年平均氣溫為15.3℃,年最低月平均氣溫4.3℃(1月),年最高月平均氣溫25.4℃(7月)。近35年來極端最低溫度為-7.4 ℃,極端最高溫度為38.1℃。水系主要有馬蓮河及其支流金昌溝,其動態受降雨控制,以暴漲暴跌為特徵。

5.3.1.1地下水類型及特徵

礦區地下水賦存受岩石裂隙孔隙空間、構造性質類型、地貌條件及氣象水文因素等控制,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構造帶脈狀裂隙水3種類型。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於河谷及山坡地帶,呈條帶狀分布,為孔隙潛水,局部地段受黃土等影響,含上層滯水,形成略高於正常潛水位的假象。基岩裂隙水有層狀岩類裂隙水和塊狀岩類裂隙水兩種,主要賦存於地表岩石風化層及層狀裂隙中,含水層富水性較弱,多為孔隙裂隙潛水,局部含承壓水。構造帶脈狀裂隙水賦存在有張性斷裂帶或壓性斷裂帶中羽狀斷裂、裂隙、破劈理發育的脆性岩石裂隙中,其特徵是分布與富水性都很不均勻。

區內地下水埋藏深度不一,根據施工的48個鑽孔統計,埋深0~10m的有3個、10~20m的有8個、20~50m的有14個、50~100m的有21個、100m以上的有2個,地下水平均埋深為52m。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均屬降水型,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次為冰雪融化水。根據多年氣象及近幾年的礦區長期觀測資料表明,降水滲入補給主要集中於7~9月份。沖洪積、殘坡積孔隙潛水其動態受大氣降水控制,第四系黃土及基岩風化裂隙水則滯後降水一個月左右。區內地下水潛水面水力坡度約2°,略低於地形坡度,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以山泉及溪流形式排向下游。

5.3.1.2含水層、隔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1)含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第四系(Q4)孔隙潛水含水層為區內主要含水層,岩性為第四系殘坡積碎石及黃土,分布於山谷及山坡地帶,該含水層孔隙發育,透水性能良好,但儲水性能差。根據施工鑽孔及野外水文地質調查,第四系厚度為7~127m,平均厚度為48m,最低水位埋深為0m(ZK001),最大埋深達100.08m(ZK1332)。含水層上部為馬蘭黃土,鬆散堆積,垂直節理發育,地下水賦水條件差,泉水流量為0.001~0.035 L/s。下部為殘坡積物,主要為泥砂質、碎石和礫石等,分選性及磨圓度差,泉流量0.01~0.40 L/s。地下水平均礦化度為391.6mg/L,平均總硬度為238.4mg/L,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型水。

基岩裂隙水

含水層和構造裂隙水含水帶為次要含水層。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於層狀岩類(千枚岩、板岩等淺變質岩系)和塊狀岩類(斜長花崗斑岩)中,水位埋深10~108m,含水層厚度為0~155m。含水性能弱,水流量較少,泉流量一般小於0.01 L/s,風化裂隙水泉流量較小,屬富水性能較差的含水層。根據鑽孔資料統計,305脈群岩石風化厚度為53m左右,而360脈群岩石風化厚度為36m左右,最深處風化層深度達181m。

構造裂隙水含水帶主要指區內主構造NEE向安昌河-觀音壩斷裂中發育的部分張性斷裂具有透水性,在有補給源時形成含水層。根據坑道水文地質調查,斷裂帶內岩石節理裂隙率在1.0%~4.5%之間,構造裂隙出水點最大水量為0.08 L/s。

(2)隔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區內含水層與隔水層沒有明顯的界線,根據鑽孔資料統計,區內岩石以千枚岩、灰岩及斜長花崗斑岩為主,裂隙帶出露標高一般為1 520~2 290m,在該裂隙帶以下,岩層完整性較好,節理裂隙不發育,局部裂隙多被鈣質、硅質、粘土質等阻水物質充填,岩層富水性弱,透水性能差,可視為隔水層。

5.3.1.3水文地質評價及供水

區內地形坡度利於自然排水,礦床充水主要來源為第四系黃土、殘坡積碎石孔隙潛水,其次為基岩裂隙潛水與構造裂隙帶水。礦體頂板發育裂隙,在天然狀態下補給條件差,富水性弱,以存儲水為主。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上部第四系孔隙潛水可通過裂隙下滲到礦坑增加涌水量,影響礦坑排水,因此該礦床為頂板直接充水的孔隙充水礦床。

區內主礦體賦存標高在1 362~2 287m之間,侵蝕基準面標高1 113m,礦井最低排泄標高為1 600m(高家山)。在最低排泄標高以上時不存在礦床充水問題,在最低排泄標高以下時,根據地表水、地下水分布特徵,以及對圍岩含水性等的分析,地下水對礦床充水不構成威脅,也不存在充水問題。

普查區西部3 000m處的馬蓮河為文縣主要水系白水江的支流,據四川省地質勘查開發局成都岩土水質檢測中心檢測,馬蓮河平均礦化度為321.7mg/L,平均總硬度為199.4mg/L,水質較好,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鎂型淡水;據2001~2002年近兩年的觀測,其最大流量為14.1m3/s(2001年10月),最小流量為2.1m3/s(2002年3月),年均流量為4.7m3/s,其水量及水質能夠滿足礦山生產建設需要。區內的金昌溝及泉水流量皆較小,金昌溝為馬蓮河的支流,其源頭以泉流形式補給,流量一般小於2 000m3/d,其水量不能滿足礦山生產建設需要。區內第四系及岩石表層風化破碎帶雖然較厚,但含水性及儲水性能差,泉水及溪溝水僅夠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因此,區內供水可選擇礦區西側的馬蓮河作為礦山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地。

總之,礦床主要礦體位於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排泄條件良好,礦床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

5.3.2工程地質特徵

5.3.2.1工程地質岩組特徵

依據地層岩性、岩石力學性質和水文地質特徵(表5.7)可將礦區岩石劃分為4類工程地質岩組,分述如下:

表5.7 陽山金礦鑽孔簡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統計表

1)第四系鬆散軟弱岩類工程地質岩組:廣泛分布於山坡,岩性為淺黃色粉質亞粘土(馬蘭黃土)及殘坡積碎石,其堆積鬆散,分選性及磨圓度差,厚度為7~127m,賦存孔隙潛水。

2)較軟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斷層破碎帶中的岩石,岩性為破碎蝕變千枚岩夾薄層灰岩及破碎蝕變灰岩夾千枚岩,該類岩石受構造擠壓作用明顯,岩層破碎,力學強度低。

3)較硬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礫岩、砂質板岩、千枚岩和薄層灰岩等,根據鑽孔及坑道揭露,裂隙帶出露標高多為1 520~2 290m,在裂隙發育帶以上,該類岩石較破碎,穩固性差,在裂隙發育帶以下該類岩石較穩固。

4)堅硬塊狀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中厚層灰岩、硅質岩和斜長花崗斑岩等。該類岩組分布在風化帶以上,岩石較破碎,力學強度差;在風化帶以下岩石完整,力學強度高,岩石堅硬,穩固性好。

5.3.2.2構造工程地質特徵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於秦嶺EW向構造帶南緣、松潘-甘孜褶皺系東側與龍門山NE向構造帶相交匯區內,多級構造發育,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根據結構面形式、規模及其對岩石穩定性的影響方面等特徵,可將區內構造劃分為5級,其特徵如下:

Ⅰ級構造為文縣弧形構造,總的構造形跡呈NE向和NEE向。

Ⅱ級構造為安昌河-觀音壩斷裂,東段走向為NEE,西段走向近EW,總體N傾,局部S傾,傾角55°~70°,為一逆沖斷層,走向長30km,寬0.5~3km,破碎蝕變強烈,主要岩性為鈣泥質千枚岩、板岩、灰岩及斜長花崗斑岩等。該斷裂為礦區主要控礦構造。

Ⅲ級構造主要為Ⅱ級構造的分支構造,多呈平行排列。

Ⅳ和Ⅴ級構造即節理、片理、裂隙等。據坑道及鑽孔調查,裂隙寬度一般為0.05~0.1 cm,最大寬度1~20 cm,呈充填-半充填狀態。裂隙破壞了岩體的完整性,特別近SN向的節理張裂隙,易形成地下水通道,影響岩體的力學性質及局部穩定性。

5.3.2.3礦石及圍岩的物理力學性質

(1)岩礦石抗壓、抗剪強度測定

礦區各類岩(礦)石的抗壓強度在1.0~119.4MPa之間,其中灰岩、斜長花崗斑岩抗壓強度較大,抗壓強度均值分別為71MPa和70MPa。千枚岩抗壓強度最差,其最低抗壓強度僅為1.0MPa。

各類岩石抗剪強度根據岩性及受力角度的不同而不一致,相同角度下斜長花崗斑岩抗剪強度好於灰岩,區內岩石內摩擦角介於38°46'~42°04'之間,凝聚力在7.0~22.7MPa之間。

(2)可鑽性測定

技術條件:7655D型風動鑿岩機;FT160A型氣腿,鑲YG-15硬質合金;一字型釺頭;直徑40mm,刃角110°;正六角型空心鋼釺,長2m,VF05-0.5/4型空氣壓縮機,工作現場風壓為0.5~0.6MPa。

岩礦石級別為Ⅴ~Ⅵ級,炮眼平均深度為1.80m,平均鑽進速度為0.28m/s。

(3)可爆性測定

爆破技術條件:2號岩石銨銻炸葯,採用2.0m長導火索,紙殼火雷管起爆法,導火索燃速8mm/s,為正向裝葯結構,中間起爆,炮泥堵塞,掌子面規格1.8m×2.0m,炮眼平均深1.80m,每個炮眼平均裝葯0.75kg,累計用葯量12.0kg,爆破率為83%~90%。

(4)鬆散系數及安息角測定

採用全巷法爆破,用容積為0.2m3的斗車計算礦石體積,測得平均鬆散系數為1.54。塊度為2~5 cm的碎塊佔20%,5~10 cm佔25%,10~20 cm佔15%,大於20 cm佔15%,其餘小於2 cm。

安息角在人工礦(岩)石堆中進行多次測量,平均為39°。

(5)礦石體重測定

礦石體重測定在1.99~2.96 g/cm3之間,305脈群平均為2.52 g/cm3,360脈群平均為2.66 g/cm3

5.3.2.4礦體及其頂底板岩石的穩固性

礦脈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礦與非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礦體頂、底板岩石多為千枚岩或斜長花崗斑岩。根據岩性的不同,其穩固性也不一樣。根據施工鑽孔調查,斜長花崗斑岩在360脈群中的岩石質量指標(RQD)值在66%~100%之間,而在305脈群中為0~75%。相對而言,360脈群中的斜長花崗斑岩岩石質量等級較305脈群高,即360脈群中斜長花崗斑岩岩石完整性相對好些。而千枚岩及灰岩的岩石質量指標在兩脈群中基本一致(表5.7)。一般來說,斜長花崗斑岩上部風化裂隙發育,岩石穩固性差,而下部節理裂隙不發育,硅化蝕變較強,岩石緻密堅硬,其穩固性較好。岩石由西向東構造影響減弱,其穩固性逐步增強。根據施工坑道調查,沿脈中大部分岩石破碎,巷道支護率在53%左右,圍岩穩固性差。

5.3.2.5工程地質評價

礦區地形地貌復雜,溝谷深切,氣候變化大,第四系覆蓋層厚,岩石風化剝蝕強烈,局部構造帶影響岩體穩定,易發生工程地質問題,尤其是隨著開礦深度的增加和地下應力場的改變,某些隱蔽裂隙可能擴張而改變透水條件形成透水裂隙,從而影響礦體穩定。區內局部地段重力侵蝕活躍,多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地質災害,因此該礦床屬工程地質條件中等類型。

5.3.3環境地質

5.3.3.1自然地質災害

礦區所處的甘肅省隴南地區屬地質災害多發區,區域上地質災害較為發育,根據甘肅省環境監測院的調查分區,礦區所屬位置為地質災害次危險區(圖5.3),區內目前主要的環境問題有:

(1)地震

礦區處在會寧-武都南北地震帶上,並受鄰近松潘-平武地震帶的強烈影響,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屬於地震多發區,其地震烈度為Ⅷ度。據史料記載,自明萬曆九年(1581年)到1976年,文縣境內共發生16次規模不同的地震,平均26.5年發生一次,1920~1976年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4次,地震頻次7.1%。以清光緒五年(1879年)震級最大,震級達8級,造成1萬餘人死亡。2006年6月在臨江鎮發生5級地震,礦區震感強烈。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礦區建築物損毀嚴重。

(2)泥石流

文縣境內泥石流分布廣,數量多,活動強,危害嚴重,是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之一。礦區目前還未發生泥石流,在礦區的北側金昌溝。縣水土保持局在礦區中部的寺陡坪村賈那下社建有金昌溝泥石流監測點,監測流域面積20.13km2,主溝長8.5km,河床自然坡降8%~12%,水面寬0.5~2.0m,水深一般0.1~0.5m,固體物質儲量79 200m3,泥石流為稀性間黏性,直接影響人口2 500人。

(3)滑坡與崩塌

區內滑坡主要有岩質滑坡、碎塊石滑坡和土質滑坡3類。由於受金礦發現初期的濫采亂挖影響,區內見有多處小的滑坡點及地表塌陷點,但經過近幾年的護礦與治理,現大多趨於穩定。目前與區內關系密切的有礦區西側的葛條灣滑坡,為一古岩質滑坡,長1 400m,寬550m,厚度為25~30m,主滑方向254°,該滑坡現處於不穩定狀態。

圖5.3 文縣地質災害分區圖

崩塌主要有基岩崩塌和黃土崩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內曾零星見有小型崩塌,現大多趨於穩定。在礦區葛條灣礦段及安壩礦段的部分山坡上殘留有大量岩崩形成的滾石,滾石大小不一,分選性及磨圓度極差。礦區上部的岩石垂向風化裂隙仍在發育,仍有可能發生岩崩,影響下一步的開發及施工。

5.3.3.2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預測及防治

除上述可能發生的自然地質災害外,在礦山開發建設後,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井巷冒頂、塌幫及采空區地面塌陷等問題:礦體上下盤岩石擠壓破碎強烈,除硅化灰岩較穩固外,大部分巷道開拓後需要支護。岩體穩固性差。礦床開拓後,礦區水環境狀態的改變,地表或地下水對區內節理裂隙面的重新滲透等易引起巷道冒頂和井巷壁垮塌。礦體開采放頂後,上部礦體圍岩的崩落易引起地面塌陷,若崩落區延伸到上部含水層,使含水層的水直接進入礦坑,則會加速地面滑坡與崩塌的形成。建議加強第四系及區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為頂板冒落帶的計算提供較詳細的數據。

2)不良岩體及滾石危害問題:在礦區開采後,人為造成的山體懸崖和陡坎特別容易在雨後形成崩裂性滾石。同時,堆積在作業平台邊的特大塊礦石,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也存在鬆弛滾動危害的可能性。建議加強對區內邊坡的調查,為邊坡穩定性計算提供依據。

3)廢石堆放場及尾礦庫的建設有可能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問題:礦床開采時坑口每天排出的廢石(以變質成因的千枚岩為主)及廢石尾礦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一方面受雨水淋濾,會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另一方面,將會促使泥石流的發生。另外,陽山金礦中有害元素As,Hg,Pb,Sb等含量較高,當礦區開采後,受風化侵蝕、雨水沖淋及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尾礦及廢石中溶出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和微量元素的量將可能增加。一旦尾礦壩因暴雨、泥石流等災害性活動影響,尾礦庫上游設截洪溝、壩外回水池及選廠高水位池滿載崩潰而導致潰壩,浮選尾礦漿、氰化尾礦漿、尾礦水等泄入溝谷,流入馬蓮河,將對下游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建議加強區內環境及水動態的監測,防止水環境的污染及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

5.3.3.3環境地質評價

礦區屬於地震多發區,平均烈度為Ⅷ度,滑坡、泥石流等外力地質災害發育。區內山高坡陡,鬆散堆積層厚度不一,采礦可能產生局部的地表變形,但對地質環境影響不大。岩石中砷等有害元素含量較高,根據近幾年觀測,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其礦石和廢石化學成分基本穩定。礦區屬高中山區,空氣透明度高,周圍無大的工業,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質較好。區內無其他環境地質隱患,因此,該礦床環境地質質量中等。

綜上所述,陽山金礦礦床大致確定為開采技術條件中等(Ⅱ)類型中復合問題的礦床(Ⅱ-4)類型。

D. 請問核查報告中開采技術條件礦床類型(3類9型) 如何劃分

GB/T 13908-2002 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 附錄B中有3類9型

E. 煤礦的開采技術條件包括什麼哪些內容

技術條件的話:煤層厚度、傾角、頂底板性質、瓦斯含量、涌水量、煤質軟硬、有無突出危險等。根據這些確定煤礦開采方式方法。

F. 礦山開采技術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井田開拓方式應根據礦井地形地貌條件、井田地質條件、煤層賦存條件、開內采技術條容件、裝備條件、地面外部條件、設計生產能力等因素,經多方案比較後確定。
當煤層賦存條件和地形條件適宜時,宜採用平硐開拓方式。
煤層賦存較淺,表土層不厚,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或表土層雖較厚,屬於乾旱貧水區,且井筒不需特殊工法施工的緩傾斜、傾斜煤層,宜採用斜井開拓方式。
煤層賦存較深、表土層厚、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井筒需用特殊工法施工或多水平開採的急傾斜煤層,宜採用立井開拓方式。
根據井田特點,結合地面布置要求,採用單一開拓方式在技術、經濟不合理時,可採用綜合開拓方式。
井田面積大、資源/儲量豐富或瓦斯含量大的大型礦井,條件適宜時,可採用集中出煤、分區開拓和分區通風的開拓方式。

G. 請根據如下采礦技術條件選擇合適的采礦方法,並說明選擇依據。 1.礦體厚度:6~8m; 2.礦體傾角:45°~80

采礦方法復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制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礦床地質條件,二是開采技術經濟條件。
礦床地質條件一般包括:礦石和圍岩的物理力學性質,礦體產狀,礦石品位和價值,礦體賦存深度等。
根據給出的條件,僅可判斷:該礦床為傾斜急傾斜中厚礦體,礦圍岩穩固性為不穩固到中等穩固。如此只能大致上對采礦方法進行初選。我們可以逐個排除,作以下考慮:
首先考慮空場采礦法。應用該方法的基本條件是礦石和圍岩都必須穩固,采空區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允許有較大的暴露面積。從f值來看,礦圍岩的穩固性變化較大,因此很難說。就算可以用該方法,綜合考慮礦體厚度和傾角,也只有分段礦房法勉強可以考慮。還可考慮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H.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指標包括哪些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指標包括厚度指標、其它指標,其中厚度指標包括:可采厚度、夾石剔除厚度、工業米百分值;其它指標包括:無礦地段剔除長度、含礦系數、剝采比。
一、厚度指標
(一)可采厚度
可采厚度又稱「最小可采厚度」。它是指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對具有開采價值的單層礦體的最小真厚度要求,其單位為m。即達到邊界品位以上的連續樣品段,其真厚度達到此規定時,即可圈為礦體並參加工程平均品位計算。
(二)夾石剔除厚度
夾石剔除厚度是對夾在礦體或單工程各連續樣品段之間的、低於邊界品位的樣品厚度要求。即其真厚度達此規定,就應圈作夾石予以剔除,否則應圈入礦體並參加工程平均品位或樣品段平均品位的組合和儲量計算。夾石剔除厚度的單位亦為m。
(三)工業米百分值
工業米百分值(率)全稱為「最低工業米百分值」,在貴金屬礦床中又稱米克噸值,分別用m·%和m·g/t表示。對某些礦床,特別是工業利用價值較高的脈狀礦床,它是一項兼顧礦石品位與礦體厚度的綜合指標要求。即當礦體厚度小於可采厚度,而礦石品位較高,兩者乘積達到工業品位與可采厚度乘積(即米百分值)時,即可列入表內儲量。脈狀礦床多採用該項指標,其它類型的礦床原則上不採用。
二、其它指標
(一)無礦地段剔除長度
無礦地段剔除長度是對沿走向礦化不連續的脈狀礦體中,應予以剔除的低於邊界品位的無礦部分最小長度要求,其單位為m。
(二)含礦系數
含礦系數又稱「含礦率」,石棉礦床又叫含棉率。它是對有用組份分布不均、礦化連續性差、或礦體規模小、按單個礦體計算儲量和分采有困難的汞礦、石棉、石膏、雲母,以及堆積型鋁土礦、鈷土礦、鐵礦、錳礦等的一項工業指標要求。其表示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用單位體積的含礦量(體含礦系數)表示,其單位為kg/m3;二是用單工程見工業礦體(或連續樣品段)累計長度與含礦層(體)總厚度之比值(即線含礦系數)表示。面(積)含礦系數少見。
(三)剝采比
這是確定露天開采方案的一項重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於適於露天開採的某些礦床(如水泥灰岩等),有時也成為工業指標的一項內容。其概念是需剝離的廢石(上覆土、岩層、層間夾石)量與采出的礦石量之比。作為工業指標下達時,一般是指平均剝采比,用m3/m3或t/t表示。在陶瓷用高嶺土礦床中,亦見用覆土剝離率(即覆土、土厚度與礦體平均厚度比值)表示。
此外,在某些礦種如水泥灰岩、粘土礦的礦床中,還根據開采工藝要求,將露天邊坡角、開采最低標高、爆破安全距離、探獲儲量噸位等作為工業指標內容下達。

I.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研究

4.4.1 預查階段

收集、分析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初步了解該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條件。

4.4.2 普查階段

尋找的礦產與地表(下)水關系密切時,應收集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資料,大致了解礦區地表水體分布,地下水類型及補給、排泄條件,礦床主要充水因素;大致了解礦體(層)頂、底板及圍岩的穩定性;大致了解環境地質狀況,對下一步工作確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提供依據,為是否可以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提供依據。

4.4.3 詳查階段

4.4.3.1 水文地質條件

在研究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收集評價礦區水文地質條件所需的水文、氣象資料。基本查明礦區含水層、隔水層、構造破碎帶、風化帶、岩溶等水文地質特徵,發育程度和分布規律;基本查明礦區內地表水體分布及其與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水力聯系,並評價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基本查明地下水補給、排泄條件,礦床主要充水因素,選擇代表性的泉、井、鑽孔、生產礦井進行流量、水位、水溫、排水量的動態觀測,預測礦坑涌水量,評價對礦床開採的影響程度;初步劃分礦床水文地質類型及確定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調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質,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4.4.3.2 工程地質條件

基本查明礦區岩、土體結構類型。根據礦體(層)圍岩類型及礦石特徵,初步劃分礦區工程地質岩組,測定主要岩石、礦石的力學性質,研究其穩定性能;基本查明礦區內斷層、破碎帶、節理、裂隙、風化帶、軟弱夾層的分布,評價對礦體及其頂、底板和近礦圍岩穩固性的影響;對露天開采采場,要控制礦體四周邊界及露天采場底部礦體的邊界,對邊坡的穩定性提出評價意見;調查老窿及采空區的分布,充填和積水情況;初步劃分礦床工程地質類型和確定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

有關各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要求,按GB/T 1271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執行。

4.4.3.3 環境地質條件

基本查明岩石、礦石和地下水(含熱水)中對人體有害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氣體成分,含量等情況,指出可能污染環境的因素;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山洪、岩崩等自然地質災害的有關資料分析其對礦山生產的影響;預測礦床開采對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

根據上述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初步劃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類型,為礦山建設項目建議書提供依據。

4.4.4 勘探階段

4.4.4.1 水文地質條件

詳細查明礦床開采范圍內含水層、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分布、產狀、埋藏條件、含水層的水力聯系、主要隔水層的穩定性和隔水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層富水性;裂隙、溶洞的發育程度、分布規律;主要構造破碎帶、斷裂帶、裂隙帶、岩溶發育帶的發育程度、分布規律、含水性、導水性和相互聯系;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查明含水層的水溫、水質、水量及動態變化;地表水體的分布、水文特徵及其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老窿采空區的分布與積水程度。收集評價礦區水文地質條件所需的水文、氣象資料,包括多年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合理確定水文地質邊界條件,分析礦床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徑。確定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劃分礦床水文地質類型;進行鑽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及抽水試驗;計算首采地段第一開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礦坑涌水量,估算最低開采水平的涌水量;對礦床開採的防水措施、礦坑排水、排供結合及綜合利用提出建議;指出生活和工業用水水源方向。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上述研究內容可適當從簡,以滿足地質勘探和礦山建設設計需要為原則。

4.4.4.2 工程地質條件

詳細查明礦區岩、土體結構類型。詳細查明斷層、破碎帶、節理、裂隙、風化帶的性質、特徵、發育程度、分布規律及其對礦床開採的影響,測定岩石、礦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預測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指出不良工程地質岩(層)組的分布地段,對礦體頂底板及近礦圍岩的穩定性做出評價。適於露天開採的礦床,查明非礦蓋層的岩性、發育程度、產狀、厚度和分布范圍,對露天采場邊幫穩定性做出初步評價。調查研究老窿、采空區、岩溶的分布、充填和積水情況,並圈出其界線。在詳細研究礦區(床)工程地質特徵的基礎上,劃分礦區(床)工程地質類型,對礦山建設和生產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的岩溶以及可能形成滑坡、塌陷的工程地質條件需進行專門調查並做出相應的說明。

有關各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要求,按GB/T 1271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執行。

4.4.4.3 環境地質條件

詳細查明並研究放射性等有害物質及有害氣體的強度、含量、分布與變化規律。指出可能污染環境的因素,並對原生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對次生環境質量進行預測;如:采選冶廢水、廢氣排放、采礦廢石及尾砂堆放與處置,並提出預防建議;對地震活動區應分析有關地震資料、研究新構造活動的特徵、闡明礦區地震地質情況和對區域穩定性的影響。調查礦區(床)內各種災害地質現象(岩崩、滑坡、山洪、泥石流等),預測礦床開采對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

有關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按GB/T 12719《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執行。

根據上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條件、劃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類型:簡單型、中等型、復雜型等三類,做出水文、工程、環境方面的總體評價,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

J. 有關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與評審驗收的幾點粗淺體會

杜紹先

作者簡介:杜紹先,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礦產儲量評估師。

地質工作的目的,是研究查明工作區地質構造、礦產資源、水工環(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情況,為人民生活、國家工農業建設提供基礎地質資料。本文僅就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和評審驗收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談些粗淺的體會,供閱者參考。

1 礦產地質勘查

1.1 認真執行運用規范

礦產地質勘查規范,是地質勘查中必須遵守的具體規定。它既是工作設計的依據,也是成果審查驗收的基本要求。新中國成立後原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曾幾次組織煤炭、冶金、地質、石油、化工等部門,開展對地質勘查和礦山建設的調查研究,著手編制礦產地質勘查規范,並在實踐中也曾進行過及時修改、頒發。迄今對40多種大宗主要礦產都編寫了規范,並經過批准執行。如金屬礦產方面有鐵、錳、鉻、銅、鉛鋅、鎢、鉬、鎳、鋁、岩金、砂金、汞、鈾、稀有金屬、砂礦、耐火粘土,非金屬方面有硫、磷、石墨、硼、螢石、硅灰石、菱鎂礦、高嶺土、石膏、硬石膏、玻璃硅質原料、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雲岩等,能源礦產有煤、泥炭、石油、天然氣,對一些暫不能作規范執行,則作暫行規定執行。對一些雖有勘查經驗等,但無生產礦山,資料不多的礦產暫未編寫。這些礦產地質勘查規范,對指導勘查工作順利進行,具有重要作用。

1.2 礦產勘查階段劃分

對礦產勘查階段的劃分過去比較混亂,歷經多次變化,例如1987年以前,煤炭部門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精查四個階段;冶金部門劃分為普查、評價、勘探三個階段;地質部門劃分為初步普查、詳細普查、初步勘探、詳細勘探四個階段;建材、化工、核工業等部門,有的劃分為三個階段,有的劃分為四個階段,名稱也不盡相同。1987年,經全國儲委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並以全國儲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聯合發布的《礦產勘查階段劃分的暫行規定》統一劃分為普查、詳查、勘探三個階段。2001年,國家質量技術局發布的《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規范總則》又統一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1.3 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用簡單的四句話來概括,就是初步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控制、詳細探明。預查就是根據資料分析,野外踏勘,少量工程驗證,初步了解區內有潛力的遠景區,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料;普查就是在上述有潛力的遠景區內,開展地、物、化、遙和取樣工作,對礦化潛力較大地區作出大致查明,並作概略研究評價,圈出詳查的范圍,為發展地區經濟提供基礎資料;詳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詳查范圍內,使用各種勘查方法手段,進行系統取樣工作,對地質構造,礦體的品位厚度、產狀、形狀、規模做到基本控制,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圈出勘探區范圍,為制定礦山總體規劃、項目建議提供資料;勘探是在詳查圈定具有工業價值的勘探區,加密各種工程和取樣,詳細探明礦體的數量、質量、空間位置、開采技術條件,並進行可行性研究,為礦山建設生產規模、開采方法,選冶工藝等提供資料。

這四個階段是互有聯系,工作要求程度各有不同。如經前一階段工作結果證明無進一步工作價值即可停止。地質工作的基本程序應該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由淺到深。

1.4 地質勘查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勘查中要嚴格注意各項工作質量,按照規范、規程要求進行,如發現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不要等到最後再來處理。

(2)要注意對礦床中礦石物質組分的研究,(包括有益有害組分)對礦床要注意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防止單打一,造成以後返工補課。

(3)要注意對礦石的選冶性能及時進行研究,普查可以和其他礦床類比,詳查就應該采樣做初步可選性試驗,勘探應做詳細可選性試驗。如發現為難選礦石,則應重點先解決選冶問題再做進一步工作,避免造成勘查結束後礦床不能利用,形成呆礦。

(4)要注意開采技術條件研究,特別是水文地質工作,過去曾發生勘探完後為大水礦床,難以開發利用。

2 報告編寫

地質勘查報告是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而獲得的成果,是勘查隊伍全體職工辛勤勞動的結晶,是礦山生產建設設計的依據,是科研或教育的基礎材料,一定要重視這項最終成果,積極組織力量,認真編好報告。根據以結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注意事項:

(1)報告名稱應簡明清楚,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即地名、礦種、階段。例如××省(直轄市、自治區)××縣(市、自治縣)××礦區××礦(鐵礦、銅礦、鉛鋅礦、磷礦……)普查(詳查、勘探)報告。若為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就寫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2)閉坑報告或生產礦山核實報告要注意生產和勘探的對比,不僅是資源/儲量的增減對比,還要注意地質構造、礦體的產狀,形態等的變化,用生產實踐檢驗勘探成果,總結經驗,提高對礦床的認識,以指導找礦和生產。

(3)關於地質工作及質量評述,不能只籠統地說,合格或基本符合規范規程要求,或達到良好,優秀等。而缺乏反映質量的具體數據,例如鑽探工程質量,礦心採取率有高有低,不能只講平均達到多少,應按六項指標綜合考慮,質量差的鑽孔是孤立零星分布還是成片分布,是在高段儲量或在低段儲量范圍內,以考慮其影響程度。采樣化驗質量,應將內外部檢查數量列表,並說明合格率情況,有否存在系統誤差。

(4)資源儲量估算,首先要附有正式批准工業指標的文件,這是圈定礦體礦塊的依據,要按工業指標圈定連接礦體、合理外推。結合礦體的產狀,勘探方法,選擇合適的儲量估算方法,正確確定各種參數,包括礦體的厚度、品位、面積、體積、體積質量(體重)等,如有特高品位要做處理,努力做到估算的資源儲量正確可靠。

在儲量估算方面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1989年5月10日第二期儲委工作簡報轉發了《金屬礦產勘探報告審批經驗交流簡報》。後經各省(直轄市)儲委討論,認為比較好,行之有效,1991年原國儲局發文改為暫行規定,迄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5)文字報告編寫都有統一的報告編寫提綱,要按提綱進行,論述力求簡明扼要,要讓讀者一看就明白,為了達到此目的報告中應多用小圖小表配合敘述,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特別在報告編成後,要不同人反復檢查校對,防止出現錯誤,或錯漏字很多。

(6)如果是生產礦山資源儲量核實報告,首先要闡明核實的目的,核實區的范圍,許可證邊界拐點,地理坐標,面積及有效期。本次估算資源儲量截止時間、和過去最近一次批准上表的資源儲量對比情況,即最近一次核實上表的儲量,扣除開采量(包括損失量),是否有新增儲量和本次保有儲量列表對比,如有差異要說明原因。

(7)報告附圖附件,在報告編寫提綱中也有要求,當然結合實際情況,也可有增減。注意的是圖例要齊全,圖中線條要清楚,不同類別顏色要有區別,總而言之,圖面要清晰,讓人一看就清楚。

3 資源儲量報告評審工作

為了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益,加強對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確保對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礦山建設生產的順利發展,必須對礦產資源儲量進行評審認定,在評審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3.1 資源儲量報告評審的特點

它和工農業產品的評審驗收不同,工農業產品的檢查驗收,可以藉助於度量衡如長度、質量、面積、體積等,看得見、摸得著,而儲量報告的評審驗收,只有工程質量,物、化探測定等具體數據。地質探礦主要是利用對礦體少數揭露控制點的情況,去推斷判定大部分未知礦體情況,對整個礦體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最多是地表或坑道里看到一部分,但不是整體。而且一個礦體與一個礦體不同,所以審查驗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其規律性,判定已知點的代表性和勘探控製程度,這就需要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來全面評審。

3.2 評審報告的原則

必須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能搞關系,講情面,要公開、公平。過去儲委在高指標浮誇風、設計革命搞「三邊」(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時期,為了堅持審批原則,也曾受到許多攻擊誹謗,說儲委是「管、卡、壓」。是「攔路虎」,「絆腳石」……,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事實教訓面前,證明儲委為國家的資源儲量把好質量關是正確的,這一工作不能可有可無。

3.3 審查資源儲量報告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根據以往經驗教訓,審查報告中必須抓好以下問題。

(1)地質研究程度,對地層、構造是否清楚,過去有的礦層是向斜誤認為是兩層礦;另如對成礦有利或破壞礦體的斷層研究不清,這些都影響礦床資源儲量的估算。

(2)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確定的勘探類型是否合適?工程間距是否控制住礦體的產狀、形態、厚度、品位變化情況,這都影響礦床資源儲量數據的正確和可靠程度。

(3)勘探工作質量,如坑、鑽工程質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樣化驗有無問題,內外部檢查如何?是否存在誤差,這也都影響資源儲量的估算結果。

(4)礦石的選冶性能試驗結果如何?將來能否開采利用?如東川氧化銅礦、墨江硅酸鎳礦、袁家村鐵礦,雖已提交勘探報告,但選冶工藝未解決,礦山不能開采利用。

(5)開采技術條件如何?如河北司家營鐵礦,是大水礦床,開采困難,勘探了也不能利用。

(6)礦床開發經濟技術條件如何?是否做過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要作出將來礦山開采經濟效益的評價。

(7)資源儲量估算,是否有正式批准下達的工業指標?選擇估算方法是否合適?各項參數的確定是否正確?礦體的連接外推是否合理等。

在報告評審中抓住了以上問題,基本上評審通過的報告是可靠的,因為上述問題都是關繫到報告質量,也是影響礦床資源儲量和礦山能否開采利用的主要問題。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