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產開采 » 歷史上鉛山永平銅礦什麼時候開采

歷史上鉛山永平銅礦什麼時候開采

發布時間: 2021-03-09 10:43:46

A. 我在上饒鉛山永平銅礦93年買了一年社保,後調離,資料查不到怎麼辦

您好,您可以到原來的社保部門申請查詢一下的,或者需要重新辦理的!

B.  中國銅礦床勘查開發簡況

銅是人類使用最早的金屬材料之一。據考古學家認定,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就開始使用「紅銅」(自然銅),並被稱為「銅石並用時代」;之後,為青銅器時代。我國應用銅金屬的時代很早,《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在湖北發現了商代中期,距今約3000多年的銅器。甘肅武威縣皇娘娘台遺址和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紅銅器定為公元前2000~2500年,同時與紅銅器一起出土的還有青銅器,說明這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新疆伊犁地區尼勒克縣城南的奴拉賽和圓頭山兩處開采輝銅礦古遺址中的支護木架和石斧經碳同位素測定為距今2300~2100年。我國自古以來銅一直是民用的主要金屬材料之一,直到解放前的許多朝代的貨幣都是用銅合金製作成的。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很少進行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僅有幾個不定期開採的、產量很少的銅礦山,如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雲南東川銅礦等。因此,幾乎沒有探明的銅礦儲量。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地質工作的開展,才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半個世紀以來,銅礦地質勘查工作從未間斷過。通過廣大地質職工的努力,找到並探明了大量銅礦,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銅礦床勘查工作發展的三個時期

我國銅礦床勘查工作在新中國建立時從發展老礦山開始,到現在運用現代地礦理論和各種高科技綜合方法找銅,這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大體可概括為三個時期。

1.發展老礦山,擴大遠景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因而需要各種大量銅礦資源,但當時資源情況不清,地質資料很少,要開展銅礦地質工作最快捷的辦法是從幾個已有的老銅礦山入手。當時首選了銅官山、東川和白銀廠開展勘查。1951年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組織對銅官山老廟基山銅礦進行鑽探。1952年地質部成立後,又組成321地質隊對銅官山銅礦進一步勘查,首次探明銅金屬儲量26萬噸,同時發現了獅子山含銅夕卡岩。但由於受當時國外夕卡岩型礦床無大礦的影響,找夕卡岩型銅礦工作擱淺。直到1956年華東地質局組建成揚子江普查隊(374隊)到獅子山普查,才在西獅子山見到隱伏的夕卡岩型銅礦,還指出了東獅子山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1957年,321隊接替374隊繼續工作,證實東西獅子山均為工業銅礦床。以後對外圍的普查不斷有新的發現,1965年發現了老鴉嶺中型銅礦床,以後找到大團山等多個銅礦床。使銅官山地區探明的銅儲量大增,於是在銅官山建成我國華東的重要銅礦生產基地。

東川銅礦床是一個地處邊遠的小礦床,1951年對它開展勘查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1953年起相繼發現了湯丹銅礦、稀礦山銅礦、濫泥坪、小水井等多個銅礦床,到1957年末,東川銅礦床累計探明銅儲量達210萬噸,成為我國西南一個銅礦基地。

1950年,宋叔和先生對甘肅省白銀廠開采鐵礦時,見有鐵帽,推測深部可能有銅,隨即向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提出進一步開展工作。1951年組隊上山,找到了折腰山和火焰山銅礦,當即展開工作,於1956年底結束折腰山、火焰山和銅廠溝等三個礦區勘探工作,提交銅金屬儲量86萬噸,還發現了另一個大型礦床——小鐵山銅多金屬礦。白銀廠成為我國西北的一個重要的銅礦基地。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條山銅礦床,1952年對垣曲銅礦峪銅礦點開展調查工作,在我國首次認定了銅礦峪礦床為細脈浸染型(後稱為斑岩型銅礦)銅礦。於1954年調集2000餘名職工,進行大規模勘查工作。到1956年提交了探明銅金屬儲量達167萬噸的勘探報告,形成了華北一個新的重要銅礦基地。

4個原來不大或者僅為礦點的老礦山的重新認識和勘查,後來都擴大或肯定了其開發遠景,成了我國重要的銅礦生產基地。

2.發動群眾報礦,就礦找礦時期

1953年,中國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地質工作提出的要求中明確「鼓勵群眾報礦」。從1953年起,地質部開展了群眾報礦,廣泛發動農牧民為主的群眾找礦報礦,到1958年由於大煉鋼鐵,群眾找礦報礦達到了空前規模。當時估計發現各種礦點、礦化點達20萬處。這為後來的普查找礦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我國惟一達世界級規模的甘肅金昌市金川銅鎳礦和我國最大的斑岩型銅礦——西藏玉龍斑岩銅礦,就是根據群眾報礦信息而發現的。青海瑪沁德爾尼大型銅鈷礦也是根據群眾報礦發現的。沒有群眾報礦線索,像玉龍、德爾尼這樣位於海拔4000多米,人跡罕至之處的礦,當時單憑專業地質隊伍一時是難以走到和發現的。50年代後期根據群眾報礦線索或礦床(點)就礦找礦發現了許多銅礦。到「二五」末(1962年),經過勘查上平衡表的銅儲量猛增到1100多萬噸。這和當時群眾報礦和就礦找礦有密切關系。這種活動持續到70年代後期,根據這些線索,還發現了相當多的具工業價值的銅礦床。

3.總結成礦規律,運用地礦理論指導找礦時期

這方面的銅礦工作,是從長江中下游地區首先開始的。長江中下游從50年代開始銅礦普查勘探工作後,大量銅礦床被發現。從湖北大冶起,沿江而下經過江西、安徽、江蘇直到上海,這一地帶開始作為國家銅鐵礦普查勘探的最重要地區。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銅礦為主的礦床一般地就礦找礦已不易解決問題,而對該區成礦規律等的認識日漸深化,同時找礦的難度則與日俱增,於是進入了總結成礦規律,運用地礦理論來指導找礦的階段。

冬瓜山大型銅礦的發現是第一份豐厚的回報。銅陵獅子山接觸交代型銅礦床成礦既有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控礦,又明顯受岩層層位的控制。後來又發現了老鴉嶺和大團山銅礦床,具有相似的控礦因素。當時地質隊內以常印佛先生為代表的地質專家們反復研究和論證了區內石炭系黃龍—船山組的成礦條件後,認為這個層位分布的地區,即使隱伏地下也可能含礦。於是選擇了冬瓜山西南約240m處進行探查,於1975年9月開始鑽探,1976年4月見到了黃龍—船山組層位的銅礦,接著又施鑽兩個都見到了同一層位和同一類型的富銅礦,進一步的勘查結果,冬瓜山銅礦提交了銅金屬儲量93萬噸。這一埋深近千米的全隱伏大富銅礦的發現,不僅在長江中下游找銅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證實了科學的預測,而且對地區的成礦規律的認識也是一個飛躍,使普查找礦工作邁進了一個新階段。

1979年下半年,湖北鄂東地質隊薛迪康等在完成鄂東南地區1∶10萬鐵、銅、硫成礦預測成果的基礎上,選擇銅錄山—馮家山鐵銅礦田進行1∶1萬成礦預測,總結礦田成礦規律,以礦田成礦模型為基礎,按照「岩體前緣區,構造復合帶,灰岩存在處」的找礦模式,對各種標志分析、類比,預測雞冠嘴NNE向斷裂破碎帶在—500~—800m可能出現礦體。1981年11月,鑽孔見到了厚達78m的全隱伏銅礦,取得了突破。最後探明為銅金屬儲量12.76萬噸,共生金20.28t,硫鐵礦石631萬噸的大型金銅礦。

福建紫金山地區地質工作始於1960年,進行過1∶20萬區調、化探掃面、重砂測量以及地面槽井等工作,多次進進出出,沒有取得重要進展。到1983年認定是金礦,但還未作出評價。1985年局總工石禮炎等認真仔細綜合研究了紫金山地區的全部已有地質資料,認識到紫金山廣泛發育有隱爆角礫岩,有大面積蝕變,還有多處鐵帽,肯定了紫金山地區屬於與次火山岩有關的礦化類型,推斷深部有成銅遠景。於是進一步加強工作和對新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終於於1987年打到了隱伏的以藍輝銅礦為主的大型斑岩型銅礦。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地勘單位和有關研究部門都加強了銅礦床的研究,深入開展成礦規律、成礦條件和找礦標志的研究和總結。原地質礦產部正式部署了總結區域成礦規律,開展中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用以指導普查找礦工作。經過綜合研究全國成礦條件後,將全國劃出若干有找礦前景的遠景區(片),固體礦產的勘查工作有重點地部署在片區上。同時強調運用綜合手段找礦,區(調)、地(質)、物(探)、化(探)、遙(感)五統一部署工作。鑒於銅礦的找礦工作難度大大超過其他礦種,總結規律,應用地礦理論指導,進行預測和應用綜合方法找礦就特別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的結果是陸續發現了一批銅礦,如湖北大冶的雞冠嘴、桃花嘴大型金銅礦、新疆哈密黃山和黃山東銅鎳礦、哈巴河阿舍勒大型海相火山氣液型銅鋅礦等。

二、堅持不懈地勘查銅礦床

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銅鐵原材料,而我國已探明的銅鐵礦儲量有限,因此,從50年代起「富鐵富銅」一直作為地質勘查工作的重點。每年銅礦地質勘查工作的地勘費和工作量都占相當大的比重,從而每年都有新的銅礦床發現,相應地探明了一定的銅儲量。根據可統計數據,歷年對銅礦地質勘查工作的投資、使用的岩心鑽探工作量和探明銅儲量的增長情況如表1-1。

表1-1銅礦床勘查費、岩心鑽探工作量和新增銅儲量表Table 1-1Table showing exploration cost,core drilling footage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reserves of copper metal

註:比例數為以「一五」探明儲量數為100%,各時期探明儲量相當於「一五」的百分數。

據統計,到1996年底,我國銅礦床地質勘查工作共投入地勘費36.25億元,占固體礦產勘查工作總投入的2.24%,使用岩心鑽探工作量約1379萬米,占固體礦產岩心鑽探總工作量的4.09%,最多一年為1977年,當年銅礦床勘查施鑽達104.3萬米。

三、對我國銅礦床類型認識的發展

前已述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銅礦床勘查工作是從幾個已知礦床(礦點)的調查和評價起步的。在對它們的遠景予以肯定並進入系統勘查後,對它們的成因類型也有了較深的認識,並且根據這些認識,在地質條件相似的鄰近地區又陸續找到一些同類型的新礦床。但是當時對我國總的地質情況和成礦規律的知識還很膚淺,對我國銅礦類型的了解還很局限,因此對哪些銅礦類型在我國最有潛力,應該是主攻方向,哪些地區最有成礦遠景,需要重點部署工作,還不是心中有數,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外經驗的影響,存在著盲目性。例如,我國最早開始勘查的夕卡岩型(接觸交代型)銅礦,由於當時受到國外對這類礦床消極認識的影響,在銅官山銅礦勘查之後,沒有繼續加大沿長江中下游各省具類似成礦條件地區工作的力度,至使該區銅礦工作一度徘徊不前。進入60年代以後,我國經濟建設遇到巨大困難,迫切需要交通條件好,靠近已有工業基地的富銅資源,才促使我們重新重視長江中下游一帶夕卡岩型銅礦床的工作。經過60年代以後持續30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確立了這種類型富銅礦在我國的特殊重要意義。對這種類型富銅礦的成礦規律也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在其成礦理論上有了一批水平很高的著作成果問世。

例如斑岩型銅礦床,在1954年探明了中條山銅礦峪斑岩銅礦床的大量銅礦儲量後,在全國范圍內激勵起找尋這類銅礦的熱潮。1956年發現了江西德興斑岩銅礦,以及其他一些類似的礦點。但是由於我國這類礦床的次生富集作用不發育,缺少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帶,原生礦石較貧,在當時我國采冶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貧礦一時難以利用,因此找尋斑岩銅礦的熱情開始低落。進入60年代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對斑岩銅礦成礦規律的進一步闡明和在世界范圍內勘查斑岩銅礦熱潮的啟發下,原地質部1979年在江西德興召開了斑岩銅礦工作現場會,推動了在全國有利地區找尋斑岩銅礦的高潮,發現並評價出一批斑岩銅礦,如西藏玉龍等世界級斑岩銅礦的勘查,就是最好的例證。到80年代初,我國斑岩銅礦的探明儲量已遠遠超過其他類型而在我國居首位。而且經過實踐已對我國斑岩型銅礦的成礦條件,成礦有利地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工作的主動性更增強了。

除了上述兩個類型銅礦的實例外,對我國已發現和勘查過的其他銅礦類型在我國銅礦資源中不同重要性,及其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的了解也更深化了。這樣就使我國銅礦勘查工作能建立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大大減少了盲目性。

當然,地質工作還在發展中,新的銅礦類型還可能在勘查中被發現,已知的銅礦類型的認識還可能加深甚至發生改變,因此還需要在工作中繼續加深對國內外各類型銅礦的研究,以求使我們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進一步克服銅礦勘查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

四、銅礦床的開發利用

從50年代的銅官山、中條山、東川和白銀廠等幾個老礦山開始建成為我國重要的銅礦基地起,隨著新的銅礦床的不斷發現和銅礦儲量的擴大,新的銅礦山也陸續建成。我國銅的年產量平均以7.8%的增長率不斷增加。根據「我國銅礦資源對2010年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論證報告」資料,我國銅礦探明儲量約有44%已被建設開發利用,共涉及礦區300多處,其中包括大中型礦床78處。如江西德興銅廠銅礦、鉛山縣永平銅礦、湖北大冶縣銅錄山銅礦、甘肅白銀市白銀廠銅礦、金昌市金川銅鎳礦、山西垣曲縣銅礦峪銅礦、雲南東川市東川銅礦等大型礦和一批中型礦;約有12%的探明儲量可供建設利用但尚未被開采利用,其中大中型礦床13個,如江西九江縣城門山、安徽銅陵市冬瓜山、江西德興銀山九區以及四川會理縣拉拉廠和黑龍江嫩江縣多寶山等大型礦床;約有32%的銅儲量僅在規劃考慮之中,共有269處產地,其中大中型礦床20處。這些礦床有的是位置偏遠,目前交通不便,如青海瑪沁德爾尼大型銅鈷礦、興海縣銅峪溝大型銅礦等;有的銅品位低,如內蒙新巴爾虎右旗烏奴克吐山大型斑岩銅礦,銅儲量有126萬噸,但銅平均品位0.46%;廣東曲江縣大寶山大型銅多金屬礦,銅礦體之上蓋有幾千萬噸鐵礦,影響了銅礦的近期開采;福建上杭縣紫金山銅礦上部蓋有幾十噸金礦,先要開採金,銅只能延緩開發。諸如此類困難因素有客觀的,也有人為的,致使大量探明銅儲量不能馬上建設利用。另外,還有目前暫難利用的銅金屬儲量約占探明總儲量的11%多(包括大中型礦床24處),主要原因是礦石銅品位太低,選冶性能差,或外部建設或開采條件太差等。

C. 我在上饒鉛山縣永平銅礦93年單位給我交了一年的社保,後調離,資料都找不到怎麼辦

到社保局查就行了,有身份證號就Ok了

D.  江西鉛山縣永平銅多金屬礦床

一、大地構造單元

礦區位於武夷-雲開褶皺帶與武功-諸廣褶皺帶、江南地塊三個構造單元交接的武夷-雲開褶皺帶一側的饒南坳陷區內。

二、礦區地質

(一)地層

(1)震旦—寒武系混合岩組:主要為混合岩夾石英雲母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下部夾少量夕卡岩。厚大於1000m(圖2-128)。

(2)石炭系中統葉家灣組:出露於礦區中部,呈向東凸出、南北延伸的狹長弧形條帶分布。屬一套濱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夾火山碎屑岩建造,為主要賦礦層位。下部為變質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細砂岩、粉砂岩並夾灰岩透鏡體,底部見英安霏細斑岩;中部為厚層狀灰岩夾砂質頁岩,局部夾流紋英安岩、安山質岩屑凝灰岩、層凝灰岩、凝灰質砂岩;上部為中粗粒石英砂岩、含礫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質鈣質頁岩、千枚岩頁岩夾砂岩透鏡體,厚150~250m。不整合覆於震旦—寒武系之上。

(3)石炭繫上統船山組-二疊系下統茅口組:亦為礦區賦礦層位。下部(相當於船山組)為灰白-白色厚層狀結晶灰岩、大理岩,間夾少量砂頁岩、石英砂岩及瘤狀灰岩;中部(相當於棲霞組)為深灰色、灰黑色厚層狀結晶灰岩,含較多燧石團塊及條帶,夾薄層炭質灰岩,局部夾頁岩;上部(相當於茅口組),為隱晶質厚層狀灰岩,含少量燧石並夾有薄層碳質頁岩,頂部為硅質灰岩,厚150~210m。

(4)二疊系下統李家組:深灰、灰黑色粉砂質頁岩,含炭質頁岩夾粉砂岩及薄層灰岩,分布於打字坪向斜兩翼,厚75m。

(5)二疊繫上統龍潭組:主要為淺灰色、灰黑色頁岩和粉砂岩,其中尚有少量粉砂質頁岩,厚大於100m。

(6)第四系:沖積、殘坡積,亞砂土、亞粘土、泥沙、卵石,局部有鐵帽碎塊及含礦黑土,厚達40m。

圖2-128鉛山永平銅礦區地質平面圖Fig.2-128Geological map of Yongping copper ore district

Q—第四系;

—上二疊統龍潭組;

—下二疊統李家組;C3+P1m—上石炭統船山組-下二疊統茅口組;C2y—中石炭統葉家灣組;

—震旦系-寒武系;Su—混合岩;Ⅵ—含礦黑土及編號;πγ—花崗斑岩;Qπ—石英斑岩;1—礦體及編號;2—倒轉向斜;3—實測逆斷層及傾角;4—推斷斷層;5—實測、推測地質界線

(二)構造

1.褶皺

天排山倒轉背斜:位於礦區中部,軸向近南北,略有東西偏轉,軸面傾向東,背斜向北收斂傾伏,向南翹起漸轉為正常背斜。礦體賦存於東翼。

打字坪倒轉向斜:位於天排山倒轉背斜的東側,軸向NNW,軸西傾向E,向斜向N傾伏。

2.斷裂

規模最大的為F1、F2逆沖斷層,分別長7000m和5000m。走向SN,傾向南。F1傾角淺部緩,深部陡,在20°~50°之間;F2傾角達70°。層間破碎帶控制銅礦體,礦體與斷裂同步延展平行產出,在剖面上呈疊瓦狀或「入」字形排列。

(三)礦區岩漿活動

中性-中酸性侵入岩:有閃長岩、石英閃長玢岩、黑雲母花崗閃長斑岩等,多呈小岩脈零星產出,厚度一般數十厘米至數米,其產狀多與圍岩層理斜交。其中以黑雲母花崗閃長斑岩的規模相對較大,分布於礦區南部,具強烈的絹雲母化,侵入時代不明。

海西期火山-侵入岩:有英安岩、流紋英安岩、英安霏細岩、霏細岩等,賦存於石炭系中統葉家灣組。蝕變的英安質岩石,Cu、Pb、Zn、W、Mo、Ag等元素豐度較高。根據其產出層位,確定其為海西期火山-侵入活動產物。

燕山早期酸性侵入岩-花崗斑岩-十字頭岩株主體岩石,淺成-超淺成相,侵入於震旦—寒武系混合岩組和中石炭統葉家灣組中,全岩K-Ar年齡161Ma,岩石中W、Cu、Ag、Mo、Pb等含量均高。其他的石英斑岩、花崗斑岩、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為成礦期後的侵入體,切過並破壞礦體。

混合岩:混合岩廣泛出露在天排山倒轉背斜軸部和護駕山-十字頭一帶,環抱葉家灣組,近SN向大面積展布。原岩基本是震旦-寒武系石英雲母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屬混合花崗岩-均質混合岩-混合岩-混合岩化岩石。中石炭統葉家灣組局部也混合岩化。

(四)銅礦床地質

1.礦體的分布、形態、產狀及規模

圖2-129永平礦區綜合地質剖面示意圖Fig.2-129Integrated sketch section of Yongping ore distict

Su—混合岩;C2y—葉家灣組;Qπ—石英斑岩;πγ—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S—硫礦體;1—銅硫礦體;2—鐵帽;3—鉬礦體;4—含銅黑土

永平銅礦床是一個以銅硫為主伴有W、Ag、Pb、Zn等的多金屬礦床。主要工業礦體分布在天排山倒轉背斜東翼(圖2-128),大都賦存在石炭系中統葉家灣組中,少量在船山-茅口組和震旦-寒武系混合岩組中。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產狀與賦礦地層一致(圖2-129),走向近SN,傾向E—SNN,傾角200~50°或60°~70°。

礦區有7個礦帶,每個礦帶由一個至多個礦體組成(表2-84)。Ⅰ、Ⅱ、Ⅲ、IV礦帶以銅硫礦體為主(Ⅲ、Ⅳ礦帶為隱伏礦體),Ⅴ、Ⅵ礦帶以硫鐵礦體為主,Ⅶ礦帶相當Ⅰ、Ⅱ-2、Ⅱ-3礦體地表露頭部位,為含銅黑土和次生淋濾堆積體。礦區以銅硫礦體為主。硫鐵礦體較小,鐵礦體屬硫化物鐵帽主要出露於Ⅱ礦帶地表氧化帶,鉛鋅礦體主要分布於礦區北部Ⅱ、Ⅲ、Ⅳ礦帶之中。銅硫礦體受斷層控制,F1斷層控制了I礦帶,F2斷層控制了Ⅳ礦帶,礦體厚度沿傾向變化,淺厚深薄;沿走向中部厚兩邊薄,厚度變化較大。

表2-84各礦體產狀規模一覽表Table 2-84Table of ore bodies occurrences and scales

Ⅱ礦帶:縱貫全區,規模最大,為主礦帶。產於葉家灣組中,頂底板為混合岩組,葉家灣組和船山-茅口組。自上而下有Ⅱ-2、Ⅱ-3、Ⅱ-4三個礦體,其中Ⅱ-4礦體最大。Ⅱ-4礦體似層狀順層產出,傾角50°→20°→50°,與底板混合岩組頂面一致,走向延長2500m,傾向延伸2000餘米,礦體厚0.66~100.93m,平均厚17.97m。據采場平台所見,Ⅱ礦帶粗晶黃鐵黃銅礦層呈層狀產於千枚岩頁岩中,礦層產狀與千枚狀頁岩頁理完全一致。此外亦受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侵入的影響而隨之拱起,向南作30°~40°傾伏下插,並發生明顯的膨縮現象,褶皺軸部有明顯的增厚,而靠近黑雲母花崗岩體外接觸帶,礦體則分支尖滅,顯示了礦體的後生變化。

2.礦石物質成分

組成礦石的礦物計有140餘種(表2-85),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膠狀黃鐵礦、磁黃鐵礦。

表2-85原生礦石礦物組成一覽表Table 2-85Mineral composjtion in primitive ore

礦石自然類型有:

氧化帶:褐鐵礦鐵帽、夕卡岩鐵帽、含銅黑土。

混合帶:輝銅黃銅礦石。

原生帶:含鎢黃銅黃鐵礦石、含鎢黃鐵礦石、含銀黃鐵閃鋅礦石。

3.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有: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壓碎、膠狀結構。

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條帶狀、塊狀構造。此外還有角礫狀、層紋狀和網脈狀構造。

4.礦物化學成分

為Cu、S、W、Fe、Pb、Zn、Mo等,伴生有益組分Au、Ag。在銅精礦中Au、Ag可富集回收,具綜合利用價值。另外還有微量的Ga、Ge、Te、In、Se等元素(見表2-86)。

表2-86Ⅱ-4礦體化學組分表(wB/%)Table 2-86Chemical composition in Ⅱ-4 orebody(wB/%)

註:Ag、Au的單位為×10-6

銅:主要含銅礦物為黃銅礦、輝銅礦、黝銅礦。銅硫礦體含銅品位一般在0.53%~1.16%,平均0.77%。沿傾向變化相對較穩定;沿走向則呈跳躍式變化。品位變化系數96.92,分布基本均勻,品位與厚度關系不明顯。

硫:銅硫礦體含硫一般在6.00%~22.27%,平均15.46%。

鎢:主要以獨立礦物白鎢礦形式賦存於夕卡岩內,與銅硫礦伴生產出。

銀:主要以類質同象形式賦存於黝銅礦中,含量變化較大;銀的獨立礦物有輝銀礦、硫銻鉛銀礦、硫鉍銀礦、深紅銀礦、含銀輝鉛鉍礦等,充填在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裂隙處或孔洞中。礦體中銀含量(2~500)×10-6,平均27.30×10-6,富集部位在礦區西北側淺部和東側深部,空間上與石英斑岩、花崗斑岩關系密切。銀與鉛鋅呈正相關。

金:分布普遍但含量較低,一般在(0.03~0.05)×10-6,最高達5.16×10-6,金主要賦存在黃鐵礦中。

鉛鋅:主要以方鉛礦、閃鋅礦獨立礦物產出,賦存於鉛鋅礦體中。礦石品位一般是鉛低鋅高。含銅黑土含鉛鋅較高。

5.礦化分帶

永平銅礦床具有氧化帶、混合帶和原生帶。原生帶為礦體主體部分,主要為銅硫鎢礦石、硫鐵鎢礦石和鉛鋅銀礦石,基本由硫化物組成。

在水平方向上,自北向南依次為:含銅黑土→鉛鋅礦體→銅鉛鋅礦體→銅硫礦體和鉬礦體→銅硫鉛鋅礦體。在垂直方向上,自下而上為:鐵帽、含銅黑土、銅鐵礦體→鉛鋅礦體、鉬礦體→銅硫礦體夾鉛鋅礦體→硫礦體。

礦物組合沿走向自北向南依次為:含銅黑土、方鉛礦、閃鋅礦、菱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白鎢礦、輝鉬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沿傾向方向自上而下為:褐鐵礦→黃銅礦、黃鐵礦→白鎢礦、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白鎢礦、黃銅礦、黃鐵礦。

(五)蝕變作用

夕卡岩化:發育於葉家灣組的碳酸鹽岩中,尤以不純灰岩為甚,形成以石榴子石為主,次為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綠簾石等夕卡岩礦物。夕卡岩化與礦化關系密切,當夕卡岩中綠簾石、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等礦物與石榴子石一起出現時,以黃銅礦-黃鐵礦化為主,也可見到鉛鋅礦化;單一成分的石榴子石夕卡岩中,僅見黃銅礦和黃鐵礦,且多呈細脈狀或細脈浸染狀出現。

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及碳酸岩化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其大致分帶是:以礦帶為中心,礦層中夕卡岩化最強,礦層內部及頂底板則以硅化為主,綠簾石化、碳酸岩化局部發育於礦帶中,礦帶附近則以絹雲母化及其星散狀黃鐵礦化為主。

三、成礦條件

(一)穩定同位素

據硫同位素資料,混合岩、夕卡岩及銅硫礦體中δ34S變化范圍分別為2.7‰~4.14‰、2.9‰~4.10‰、2.4‰~4.10‰,相當於玄武岩硫,揭示有深源物質參與。

鉛同位素值206Pb/204Pb為17.941,207Pb/204Pb為15.522,208Pb/204Pb為38.3(葉慶同,1985)暗示下地殼或地幔成分較多,具深部來源特徵。

(二)成礦溫度

據礦物爆裂溫度測定資料,細粒層狀黃鐵礦159~203℃,粗粒黃鐵礦164~269℃,塊狀黃銅礦217~278℃,方鉛礦225℃,磁黃鐵礦274~305℃。變化為159~305℃,基本為中溫范圍。

(三)成礦期、成礦階段劃分

綜觀礦床形成的全過程可將其劃分為同生沉積期、混合岩化期、岩漿期後熱液期、表生期4個成礦期。其中混合岩化期、岩漿期後熱液期是礦床形成的關鍵時期,可進一步劃分為夕卡岩階段,氣化-高溫熱液階段、低溫熱液階段。

同生沉積成礦期:中石炭世,火山沉積作用帶來了火山物質及Cu、Pb、Zn等成礦元素。以後在成岩作用過程中,生成以黃鐵礦為主含微量黃銅礦等微量金屬硫化物層或薄層。

混合岩化成礦期:夕卡岩成礦階段: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夕卡岩,與此同時地層中的成礦元素發生活化轉移、富集,部分轉化為礦液在岩石中礦物間進行滲濾充填,形成稀疏浸染狀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等嵌於夕卡岩礦物的粒間或裂隙中,而大量的礦液沿著層間裂隙充填。早已形成的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普遍重結晶。

岩漿期後熱液成礦期:①氣化-高溫熱液成礦階段,有少量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形成;②中溫熱液成礦階段,為銅的主要礦化階段,成礦方式以充填-交代為主,浸染狀交代為輔;③低溫熱液成礦階段,即鉛鋅銀礦化階段。

表生成礦期:礦床形成後,原生礦石遭受風化形成氧化帶。

(四)成礦物質來源

葉家灣組Cu、Pb、Zn、W、Mo、Ag等豐度較高,含火山-沉積成分的葉家灣組是「礦源層」或「初始礦化層」。

震旦-寒武系混合岩組成礦元素豐度也較高,提供了部分成礦物質。

燕山早期十字頭花崗斑岩,Cu、Pb的豐度,尤其是Mo、W、Ag豐度均較高,連同礦源層的物質進入含礦熱液,充填交代,形成了熱液型銅多金屬礦床。

四、找礦標志

(1)與緊密褶皺協調一致的縱向斷裂和層間破碎帶,斷裂交匯、復合部位,是找礦的宏觀標志。

(2)石炭系中統葉家灣組,在英安質火山碎屑岩發育的前提下,常常含有較豐富的成礦物質,即是礦源層又是賦礦層,是找礦的直接標志之一。

(3)岩漿熱液、混合作用及熱能及充填交代,可使同生沉積初始礦化層改造,成礦元素活化、遷移、富集成礦。含礦岩體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4)夕卡岩化、硅化、黃鐵礦化與銅礦化關系密切,熱液成礦後期階段碳酸岩化出現與鉛鋅銀礦化有關。

(5)褐鐵礦鐵帽,常常是硫化礦的氧化帶產物,地表老窿和礦渣是尋找銅礦床的直觀標志。

E. 江西找礦案例分析

朱訓

摘 要 本文列舉並分析了三個江西地質工作者運用找礦哲學思維找礦的案例。

關鍵詞 江西 找礦哲學 類比分析 多期實踐 就礦找礦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地質工作者在找礦實踐中運用找礦哲學思維,結合先進地質理論和先進技術方法,在就礦找礦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發現並探明了一批大中型礦床,為地方經濟和國家建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江西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江西樂平花亭大型錳礦的發現、江西德興超大型銅礦的發現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一、江西樂平花亭大型錳礦是通過類比分析發現的

江西樂平縣原有一座樂華錳礦。礦山生產的錳礦石是供生產軍用電池的原料。由於開采多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可采資源瀕臨枯竭,礦山即將面臨閉坑的威脅。為了解決新的接替資源,以滿足生產軍用電池之需,到哪裡去找錳礦呢?江西省地質局上饒地質大隊的地質人員認為,一個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床的形成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因為一個礦的形成與其所在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密切相關。而能形成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不可能局限於很小范圍的地區之內。如果在正在開發的礦山周圍還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存在,那麼就有可能形成類似礦床。根據這樣一個找礦哲學思維。上饒地質大隊地質人員對樂華錳礦周圍地區的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經分析類比,發現在已知樂華錳礦所在地東側不遠處的花亭地區存在與樂華錳礦類似的成礦地質條件,於是地質人員大膽地運用探礦工程進行探索。結果在深部發現有一個大型錳礦的存在。

二、江西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是多期實踐的結果

江西永平銅礦是一座擁有探明100多萬噸銅儲量的大型銅礦,是江西銅基地主要礦山之一。

江西永平銅礦的找礦工作大約從1954年開始,到1965年這十多年間,前七次找礦均未取得預期的成果,直到1965年第八次上山找礦才取得成功。就是說永平銅礦是在歷經七下八上之後才被證實有工業銅礦體存在並可能具有100多萬噸銅儲量的大型銅礦區。可以說,它的發現是運用找礦哲學思維進行多期勘查實踐的結果。

就礦找礦是發現永平銅礦的第一步。早在1954年前後,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地質人員在查閱江西地方誌的過程中,發現江西鉛山縣永平地區在歷史上遠在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和唐宋年間曾有開采銀礦、鉛礦、鐵礦、銅礦的記錄,在該地區山上多處堆積有古煉渣,於是他們根據這個找礦線索在這里開始進行就礦找礦工作。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永平銅礦找礦取得成功的重要環節。20世紀50年代在勘查永平銅礦的過程中,地質人員發現在永平礦區天排山的山脊上散布有很多大塊的鐵礦石。地質人員幾次都以鐵礦為對象來進行工作,結果發現這些鐵礦石均為鐵礦轉石,在深部沒有發現鐵礦。後經細致觀察,發現在一些鐵礦石中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類似黃鐵礦晶體形狀的不規則的孔洞。地質人員分析認為,這些鐵礦石不是原生的鐵礦,而是由硫化礦氧化而來的「鐵帽」。「鐵帽」是一種假象,硫化礦才是本質。於是地質人員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找銅礦等硫化礦上來。

抓住主要矛盾,重點突破促成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在「七下八上」永平找礦過程中,地質人員在山上不僅發現有大量鐵礦轉石,還發現幾處分布有大量含鉛黑土,在一些山溝里流淌著含有硫酸銅的藍色泉水,在一些岩石表面有含銅礦物的孔雀石存在,在天排山山脊上還發現有銅草。在眾多的找礦線索和找礦標志中,究竟以什麼為重點來進行突破呢?經過分析,天排山上存在大量的由硫化礦氧化而來的鐵帽,那麼深部就可能有銅礦等硫化礦存在,加上還發現多種銅礦的找礦標志。於是地質人員把工作重點就轉移到找銅上來。

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找礦實現永平銅礦的重大突破。1965年在江西東北部銅礦地質工作會戰過程中,在重點勘探東鄉富銅礦的同時,還開展了以旨在擴大銅礦遠景的外圍找礦工作,其中在永平礦區找銅就是任務之一。地質人員根據坑道中發現的黃鐵礦,大膽地布置了第一個鑽井工程。結果江西永平礦區第一個探礦鑽孔證實有40米厚的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銅礦體存在。那麼這個礦有多大的資源遠景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65年江西贛東北地區銅礦會戰指揮部地質人員會同912地質大隊地質人員共同對該地區的控礦地質因素進行分析,推論該銅礦體為具有不同物理化學性質的岩層之間的構造破碎帶控制。如果這種推論成立,則銅礦體可能呈似層狀在空間上可能有較大的分布。於是地質人員運用層間構造破碎帶控礦理論為指導,大膽地以較為稀疏的探礦網距(400米×200米)對銅礦體的延長和延深進行控制,結果第一批鑽孔都發現了很好的銅礦體。當時指揮部地質人員在向地質部地礦司江石之司長匯報時,曾預測永平銅礦是可能擁有100萬噸銅資源遠景的大型銅礦。這個預測為後來的詳細勘探工作所證實。

三、江西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是就礦找礦與理論找礦相結合的產物

江西德興銅礦是一個具有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斑岩銅礦。在20世紀70年代提交地質勘探報告時被證實擁有近千萬噸銅資源,為全國第一大銅礦,是我國最大的江西銅工業基地的主要原料產地。

在江西德興銅礦的發現與勘查過程中,就礦找礦理論方法、先進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和先進的成礦地質理論和先進的探礦技術裝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興銅礦勘查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

德興銅礦的發現首先歸功於地質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地質人員於1954年在德興縣境內發現有一個名為銅廠的小村的存在。於是地質人員通過查閱德興縣縣志發現縣志中有有關唐宋時就有古人在銅廠地區采煉銅礦的記載。接著地質人員到茂密森林深處的銅廠地區進行找礦,結果發現了古人采銅煉銅的遺跡,發現在岩石露頭上有星點狀和細脈狀黃鐵礦、黃銅礦和孔雀石等礦物的存在。

至此沉睡千年的古礦區又被重新發現。於是中南地質局組建420地質隊對銅廠進一步開展工作,很快證實銅廠地區有一個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銅礦存在。

銅廠銅礦發現後,420地質隊地質人員根據就礦找礦理論和對控礦地質構造的分析,在銅廠銅礦的東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分別開展了找礦工作,其間運用先進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對這三個地區成礦地質條件進行調查,通過對化探異常和三個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分析類比和探礦工程的驗證,又在銅廠礦區兩側發現了富家塢銅礦和朱家紅銅礦。

德興銅礦被證實為具有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銅礦與運用先進的斑岩銅礦理論指導分不開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國家急需銅礦資源的情況下,江西省地質局地質人員將德興銅礦與國外一些著名的大型斑岩銅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德興銅礦屬於斑岩銅礦類型。而斑岩銅礦一般規模很大。經國家批准,於1974~1978年間在德興銅礦已知礦區開展了以斑岩銅礦理論為指導的就礦找礦大會戰,歷時5年。大幅度地增加了探明銅儲量,使德興銅礦一躍而為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銅礦,為建設江西銅工業基地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江西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F. 古代的"鉛山"是指哪裡

鉛山(yán shān)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轄縣。東徑117°26′-118°00′,北緯27°48′-28°24′,東近浙江,西接贛中,南鄰福建,北望安徽,總面積2178平方公里,現轄17個鄉鎮,161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人口42萬,境內主要通行贛語、吳語、及閩南語客語方言島,基本上為漢族江右民系。
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南北最大跨度66公里,東西最大寬度54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71.3%,山林面積250萬畝,活立木404萬立方米,毛竹面積49萬畝,活立竹5000餘萬根。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已開發和正在開發裝機容量16.5萬千瓦,是國家第二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鉛山地下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銅、鉛、鋅、煤、石灰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全國第二大銅礦永平銅礦坐落境內。

G. 江西鉛山永平銅礦一礦區采礦場(請問有誰認識汪志華)他是我高中同學。

我認識,是我同事,現在永平銅礦主幹道碎礦工段

H. 江西省鉛山縣七國時期屬哪國

江西省鉛山縣七國時期屬楚國。
鉛山(yán shān)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轄縣。東徑117°26′-118°00′,北緯27°48′-28°24′,東近浙江,西接贛中,南鄰福建,北望安徽,總面積2178平方公里,現轄17個鄉鎮,161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人口42萬,境內主要通行贛語、吳語、及閩南語客語方言島,基本上為漢族江右民系。
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南北最大跨度66公里,東西最大寬度54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71.3%,山林面積250萬畝,活立木404萬立方米,毛竹面積49萬畝,活立竹5000餘萬根。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已開發和正在開發裝機容量16.5萬千瓦,是國家第二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鉛山地下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銅、鉛、鋅、煤、石灰石、花崗岩等30餘種,全國第二大銅礦永平銅礦坐落境內。

I. 認識礦產要有一個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但同時又認為,人類對於物質世界的全面認識,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途徑來實現的。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實現這個飛躍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感性材料也就是野外第一手實地調查觀測的原始材料必需十分豐富;第二,感性材料和原始資料必須質量可靠,符合客觀實際;第三,對豐富而又真實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也就是要進行原始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這樣的綜合分析之後,才有可能對礦產情況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理性的認識。

但是,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使我們對於一個地區的礦產情況,或對於一個礦床的地質情況,不能經過一次實踐—認識的過程就能認識清楚,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實踐才能獲得比較接近於客觀實際的認識。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來看:第一,事物(礦產)的全貌暴露要有一個過程;第二,人們的認識受到一定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從主體本身來看,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實踐經驗不足,二是知識結構限制,三是哲學素養水平即辯證思維能力與水平限制,四是認識能力限制,五是勤奮(主觀能動性)程度不夠。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找礦實踐的豐碩成果表明,地下的礦產資源情況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的。但是,由於我們所尋找的礦產,往往不盡裸露於地表,而通常是深埋地下,這樣,靠人們的感覺器官以及感覺器官的延伸———先進的找礦技術裝備和技術方法,也是難以觀測其全貌的;加之,地質找礦對象的形成過程,是人們不曾經歷過的也無法如實呈現的過程,因此,地質找礦這項調查研究工作就帶有很強的探索性。正如恩格斯曾經指出的那樣「地質學按其性質來說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們沒有經歷過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經歷過的過程。所以要挖掘出最後的、終極的真理就要費很大的力氣,而所得是極少的。」(《馬列著作選讀·哲學》)有些礦產盡管它們部分地裸露於地表,而易於為人們所觀察到,但往往由於觀察能力或岩礦測試手段及水平的限制,而不易被我們所認識。有些礦產的某些方面的可使用性由於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限制尚未被人們所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原來被認為無用的,可能被認識到其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這就是說,要正確認識客觀礦產的實際,就要正確處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批判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先驗論」和「頂峰論」,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就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有時是曲折的、反復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人類的找礦實踐證明了這一點。縱觀我國近80年來的找礦歷史,經過前40年老一輩地質學家的努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由於全國地質行業百萬地質大軍的協同作戰,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大規模展開並逐步深入,發現與探明的礦產也不斷增加,探明的儲量也是逐步獲得的。

對全國礦產情況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對一個省區的資源面貌的認識,當然也要有一個過程。江西的找礦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江西鎢礦、銅礦、稀有礦產、稀土礦產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對此,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清楚了解,而是經過反復實踐之後才逐步認識到的。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西華山等鎢礦及萍鄉安源等煤礦已開采而為世人所知,故在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投入找鎢、找煤的地質力量較多,找銅的人員較少,而找鎢的隊伍又主要集中在贛南。大余西華山、全南大吉山、於都盤古山、興國畫眉坳、安福滸坑等幾大鎢礦勘探的成功,不僅為發展我國鎢業生產提供了礦物原料基地,而且使廣大地質人員明確認識到江西的確具有較好的鎢礦成礦地質條件。但這個時期對江西銅礦地質情況、銅礦資源的遠景了解得還很少,投入找銅的力量也不多。只是在德興銅廠銅礦於1955年被發現,並隨後經勘探證實為一特大型銅礦之後,才給地質工作者以有力的啟示,江西不僅有大鎢礦,而且也有大銅礦;不僅鎢礦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而且也存在有形成大銅礦的地質條件。於是,在認識上實現了一次飛躍。根據這個認識,1963年通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之後,與重新加強一度被削弱的鎢礦地質工作的同時,也加強了銅礦地質普查勘探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贛南,漂塘鎢礦經勘探證實為大型鎢礦;在贛東北,發現並成功勘探了東鄉富銅礦,經勘探證實,鉛山永平銅礦、九江城門山銅礦、瑞昌武山銅礦均為大型銅礦,它們連同德興銅礦一道,構成了江西這一「銅省」中的「五朵金花」,從而根本上改變了江西銅資源的面貌,為建設江西銅基地、發展銅業生產准備了充裕的礦物原料基地。並證實在江西地質找礦工作採取的以銅鎢為主這個方針的正確性。此外,與物質上獲得豐收的同時,人們對於江西銅鎢資源遠景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對於銅礦鎢礦地質情況的認識過程並未就此完結。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通過對「五朵金花」的進一步勘探,儲量規模原已很大的這五個礦床遠景又獲得進一步擴大。新增銅儲量約500萬噸,相當於10個大型銅礦床的規模。此外,在德興銀山鉛鋅礦區又發現了大型銅礦。鎢礦方面也有了突出的進展,分宜下桐嶺大型鎢礦的勘探成功,豐城徐山銅鎢礦所取得的進展和都昌陽儲嶺斑岩鎢礦的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有力地說明,不僅贛南有大鎢礦,而且在贛北也有鎢礦的存在。

江西找鎢、找銅的歷史,不僅說明對於一個地區的礦產資源情況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且對於一個具體礦床的地質情況的認識也需要有一個反復實踐、逐步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以江西永平銅礦為例。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該礦所在縣鉛山的縣志記載,古代在這里煉過鉛,采過銀,地質人員便開始找鉛。經多年努力,沒有找到鉛鋅礦的原生硫化礦,只找到了一些鉛的氧化礦:含鉛黑土。這期間,發現在山脊和山坡產出有規模很大的「鐵帽」,於是在「大躍進」年代又作為鐵礦來進行勘查,結果沒有找到「生根」的原生鐵礦,但發現一些含銅的硫化物以及銅的次生礦物,於是又開始找銅礦。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到60年代中期,即在江西省地質局組織贛東北地區銅礦地質工作會戰時才在永平礦區發現深部有大的銅礦體存在。到了70年代,詳細研究了礦區地質資料並對岩心樣品進行重新檢驗分析,發現在這個銅礦中還伴生有大量的白鎢礦。

對於一個地區某種礦產是否具有遠景的認識,也往往需要有一個反復實踐過程。寧夏南部山區,極度乾旱缺水,群眾吃窖水,牲口到幾十里外馱苦水飲用。新中國成立後,黨非常關心群眾飲水問題,地質部門也投入了大量工作,結果均不理想。經過20多年的反復實踐和不斷研究總結,終於在基岩埋藏淺的中、新生代地層邊緣,在西吉、彭揚、同心縣等地找到了質量好、儲量大的地下水,解決了少數民族同胞吃水難的疾苦。新疆薩爾托海鉻鐵礦區的遠景和成礦特點也是通過幾起幾落反復實踐後而逐步認識的。從事這個礦區勘查工作的同志逐步認識地表礦是次要的,而盲礦是主要的;認識到偏基性岩相帶控礦以及礦體成帶分布、成群出現、分段集中和基底凹部分布等特點,並據以指導找礦,使礦區遠景不斷擴大,已先後發現和評價了26個礦群,到「七五」末期比20世紀60年代鉻鐵礦儲量增長5.6倍,成為我國僅次於西藏羅布薩鉻鐵礦的第二大礦區。又如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勘查工作,50年代、60年代即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不少工作,在盆地西南部和北部邊緣也曾發現了幾個小油田,但沒有找到大油田。由於沒有大的發現,該盆地的地質工作幾度中斷。直到1984年地礦部西北石油地質局施工的沙參2井發現了高產工業油氣流之後,才認識到這里有找到大油氣田的希望。自此之後,地礦部和石油工業部門相繼調集隊伍在這里進行勘查會戰,近8年的工作成果已初步證實,塔里木盆地將是我國未來石油工業的重要的接替後備基地。

從世界范圍來看,認識客觀礦產情況也要有一個過程。如加拿大赫姆洛金礦的發現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漫長的過程。赫姆洛地區找金工作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到1951年僅發現一個小的金礦點。1973年又進行工作,均未有大的發現而中斷工作。直到1981年採用地質類比法和化探、物探等綜合方法進行普查,1982年鑽探驗證異常,才發現了擁有587噸金礦儲量的超大型赫姆洛金礦。再以石油儲量為例,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經勘查工作證實為694億桶,其中58%產於新生代地層之中,30%產於中生代地層之中,12%古生代地層之中(表24),經過40年的勘查工作,對產油的主要地層時代又有了新的認識。如前表11所示,65%的石油產於中生代地層之中。

表24世界石油產量及儲量(1947年12月31日)

(摘自詹斯脫G G,World Oil,1984)

又如世界鐵礦,20世紀50年代中期估計資源總量320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基礎為1600億噸。而進入80年代,估計鐵礦資源總量已達8500億噸,其中儲量基礎3700億噸。都增加了一倍以上。儲量增長較多的國家和地區有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從表25看出,鐵礦在全世界分布也是很不均勻的。其中俄羅斯、巴西、中國、烏克蘭、澳大利亞、印度、美國等7國擁有鐵礦儲量1275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80%。相信隨著各國地質工作的深入,世界鐵礦資源量還會增加。

表25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鐵礦儲量和儲量基礎

續表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信息中心.世界礦產資源年評2004~2005.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