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的石油為什麼沒人開采
1. 南極有很豐富的資源,人類為啥不去開采呢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不單單是陸地,還有海洋,畢竟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雖然現在人類的人口數量已經明顯超過地球能夠承載的數量,也就是說地球在它這個年紀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重量。但仍然還有一塊地方沒有被人類佔領,並且這塊地方還擁有豐富的資源,這塊地方就是南極洲。既然南極洲擁有那麼豐富的資源,為什麼人類不去開采呢?
還有,南極洲整塊大陸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平均厚度達到了1.9公里,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進行采礦,那是極其困難的。況且,南極洲遠離世界各地,若是開采成功,那運輸的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說,不開採的舉措是百利而無一害啊。最後,為了南極洲的生態系統安全,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抱著不破壞的心態,這樣才有利於維護南極洲生態系統。所以說不去開採的原因也是在意料之中,為此我們人類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
2. 各個國家無時無刻都在挖石油,地球上的石油為何還沒挖完
每個人都熟悉石油。油是黑色粘稠液體,是各種烷基的混合物。石油作為現代技術的重要能源,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人類生活中,它與石油的各種好處密不可分,因為石油的不均勻分布和高昂的開采成本是無法完成的。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是可能的。我們不能理解石油來自生物的積累。我們也不清理一部分在無機環境中形成的油。也就是說,碳、氫和硫可以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石油,我們知道人們仍然不了解石油生產的機理。我們只知道石油越來越少了。我們是否需要說石油將會耗盡?答案是真的不會耗盡,只會隨著石油的枯竭,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人類最初會保持石油的水平。
3. 南極的礦產允許開采嗎
南極洲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已是科學所證明和世界公認的,但南極洲的資源是否具有商業價值、人類能否進行開發利用、去南極開采礦產會對南極的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多大影響等問題;在南極條約國中一直存在爭論。南極陸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很有可能先期成為一些國家勘察和開發的對象,因為世界能源短缺、價格猛漲,勢必導致一些技術發達國家把其能源危機的賭注壓在南極陸架油氣資源上,而且這些國家也具備有在冰山如林的南大洋中進行深海鑽探的技術設備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直到目前為止,在南極地區,已經准商業化開發利用的資源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資源--南極磷蝦。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極資源問題攪合著南極的領土要求問題,已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問題 在國際上反響很大。一些南極考察國家著眼本國的長遠利益,重新制定和調整了南極的科學考察計劃,在高舉科學研究和保護南極環境的大旗下,都心照不宣的把重點轉到了對南極的資源調查上來,並已開展了一些以調查南極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為主要目標的調查活動,為2041年新一輪的南極領土歸屬和資源紛爭問題作好充分的准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盡管南極礦產資源會議先後召開了11次,又簽訂了礦源活動管理公約,但有關南極礦產資源的實質性問題還沒得到解決。這是因為,除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本身比較復雜外,其中還存在諸多錯中復雜的矛盾。例如,在南極條約體系中有領土要求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英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和非領土要求國,南極條約協商國和非協商國,南極條約國同非條約國,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國家之間利益均衡等問題。這些矛盾的深層次原因,都是與其本國在南極的根本利益和領土慾望密切相關的。對南極有領土要求的國家認為,別國要在其領土要求范圍內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應按國際准則事先向該國政府提出申請並經批准才能進行。美、日、德等經濟發達國家認為,誰具有雄厚的開發實力和技術能力,誰就可率先在南極區內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而一些非領土要求國家則認為,根據南極條約宗旨,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活動和人員、資料的交換是自由的,南極領土要求和資源開發應予以凍結。一些南極條約國還認為,南極礦產資源並不具有工業開發價值,因此,其經濟意義不大。考慮到礦源活動會不同成度的造成對南極環境保護的影響,因此,他們反對在南極進行礦產開發,主張將南極變成"世界公園"。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綜上所述,在《南極條約》的宗旨下,在南極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科學的和平利用南極豐富的資源造福於全人類和南極環境保護問題沒有根本性的沖突,那是因為,南極是地球留給全人類共有的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資源寶地,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認識它、擁抱它和保護它。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科學的開發利用它富饒的資源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南極會議上中國代表被逐出會場轉自81.china.com
中國對南極的探索始於1984年。當時,中國第一支南極洲考察隊的591人乘坐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科考船「向陽紅10號」前往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我們國家第一個長城站1985年2月22號建成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咱們為什麼在那裡建站離那麼遠花那麼多錢值不值得從我十幾年以來在當時情況下南極建不建站是關於我們國家榮辱和尊嚴的事情,早在1908年,英國就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之後各國紛紛搶灘南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劉小漢:「在1912年的時候,日本的有一個中尉叫白賴,他呢是使勁鼓吹日本也要進行南極考察,當年是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在競爭誰先到達南極點。他呢也是然後找到募捐,因為政府沒錢然後找著募捐,弄了一個鐵船,挺破舊一個船,就是召集了一個敢死隊,一班人自己開船開到羅斯灣,然後下了船就滑雪,就往南走。但畢竟他們條件太差,比英國和挪威差得太多,也沒經驗。所以走到了沒多久就走不動了,走不動了,然後這個白賴中尉就說我這個目之所及所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大和民族的領土。所以以天皇陛下的名義命名這塊領土為大和雪原,然後他們就回來了,回來瞭然後又回到海濱邊上,又上船回到澳大利亞。回到澳大利亞,然後澳大利亞報紙上登的就是不知道從哪個叢林里鑽出來了一群野人,衣衫襤褸不會說話,因為他們日本人不會說英語,結果鬧了半天是日本的考察隊。日本的第一次考察隊。最後發現他說的大和雪原呢是海,是一片海濱,底下是海水沒有任何意義。」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為了停止這種領土紛爭,共同探索南極,1959年12月,最先到達南極的十二個國家訂立了南極條約,商定凍結已有的領土要求。為了人類的利益,南極應該永遠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於1983年以締約國身份加入了南極條約。但是第一次參加南極條約會議的經歷,對於郭琨來說,卻是一段並不愉快的回憶。郭琨:「因為當時我們沒站,雖然1983年6月份加入南極條約是締約國,不是協商國,沒有表決權,1983年9月份政府派了代表團出席南極條約第12次協商國會議,我們出席從會議從座次到文件發放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特別是沒有表決權,當進行表決的時候,主席把榔頭一敲,讓締約國退出會場去喝咖啡,當時每次聽到這個心裡就是一種屈辱,堂堂10億人口的國家在這里沒有發言權、表決權,被人逐出會場,這是一種最大的恥辱。原因就是你在南極沒有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南極第一站建成 中國人依然在南極問題上沒有發言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從1981年開始,中國陸續派出科學家前往其他國家在南極的科考站進行學習,開始進軍南極的籌備工作。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1984年剛從法國留學回來,是第一批地質學博士第一個回來的,正在此時,國家開始組織第一批的南極考察隊。當時要求的條件是政治可靠,身體健康,外語好,業務好,中科院地質所就把劉小漢給選上了。劉小漢回憶說:「認為我好像比較符合這個條件,當時徵求我的意見呢。我當時的心裡是,因為我這個人好奇心比較強,也好動,所以說南極你敢不敢去,所以我根本就沒做什麼考慮,當然敢去了。你要讓我去我肯定很高興。後來就參加了咱們第一次南極考察隊的集訓。」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4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批南極科考隊員從上海黃浦江起航,開始前往南極未知世界的征程。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當時確實很困難,因為當時向陽紅10號也不是很好的船,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就是普通的科考船,當航行到赤道附近時帶的淡水也沒有了,一天連喝帶刷牙帶洗臉就一缸子水。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武大教授鄂棟臣:「出發的時候,不知道出去到長江拋錨,船長告訴我們說這是首次南極考察,沒有經驗准備了一些大的塑料袋准備裝死人的,誰犧牲了就往袋裡裝,然後放在船底下冰凍起來,從那以後才知道有這么個准備,以防萬一,當時我們也簽了生死狀。」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4年12月26號喬治王島。劉小漢說:「真正到的那一天,我們簡直是心裡頭高興極了,雖然天很冷,但我們都站在甲板上船舷邊上看著,就是遠遠的從海平線上霧蒙蒙的然後顯出陸地來,顯出岩石礁石,心裡特別的興奮。。。。我們中華民族呢,總算也踏上南極這塊土地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鄂棟臣:「12月26號這天早上,全船艙的人幾乎都涌到向陽紅10號的甲板上,到處站著人對著南極高喊,南極南極中國人來了中國人來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南極一登陸以後,什麼都沒有,一片荒灘,一片荒海灘,後邊就是雪山。我們選定的站址又被別人搶佔了,然後我們臨時又找新的站址。所以當時在那種感覺就是,南極這塊土地我們倒是踏上了,但是從踏上的第一腳就不太容易。就是一直是一種國際競爭,所以從上去的第一天,神經就綳的非常緊非常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當時就感到,我們要在這里立足扎住腳跟,我們要在這兒建立我們國家第一個考察站,都憋了一股勁。」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回憶當時建站的艱辛:「就完全可以和保爾柯察金那個修小鐵路的時候,就完全就那樣一樣的情況,一樣的吃一樣的住一樣的那種勞動的強度,同時呢也是一樣的激情。」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每天早晨五點左右我就開始挨著各個賬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有時候我心裡也不忍啊,一進這個賬篷里頭大家呼呼地睡的正香,一吹哨,起床,大家就坐起來了,我說今天天氣好,趕快吃飯干,坐起來了,當我一離開,不由地又躺下,回來再叫一遍。」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是在第一批南極人的努力下,1985年2月20日,南極科考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用自己的手經過45天日日夜夜的這么干,最後建成了長城站,大家非常激動也非常興奮有隊員說了現在我體會到了為什麼女排得冠軍的時候大家抱頭痛哭長城站建成了大家也是抱頭痛哭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長城站樓前,隊員們樹立了一塊路標牌,標明了長城站與北京的距離為17501.949公里。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5年4月,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所有隊員平安回到北京。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長城站建成當年,中國成為了南極條約的協商國。但是有些國家對長城站的位置提出了質疑。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南極,我們中國是後來者,而且建站選在南極圈以外的喬治王島上。當然大家也理解,第一個站為了保險一點,但是在科學考察上盡管我們在那個地區算最好,但實際上與國際相差還是很大。整個喬治王島又都是冰雪覆蓋,不覆蓋的就那麼一小塊地方,所以在那兒也確實做不出什麼太驚天動地的成果來。當時進行南極科考,我們還沒有破冰船,也沒有抗冰船,只有遠洋科學考察船,這樣的船進不了東南極,因為東南極是冰雪比較厲害,在暴風雪的時候,在浮冰當中會沖撞,會把船撞壞,我們不具備去東南極深入冰雪天氣進行考察的能力。所以,在有關南極的會議上,仍然沒有充足的發言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很多國家因此攻擊我們,說中國在這兒建站,不是為了科學。如果為了科學就不應該到這兒建站,應該在南極大陸去建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南極條約》是1959年簽訂的,1961年生效的,當時定的有效期是30年。到30年以後要進行修改,如果在會議上有人提出來要修改,我們一??國際南極會議上中國人發言不硬,人家會說你連南極大陸都沒有去過,你們了解多少。你發言不硬,所以必須要在南極有一個站,南極圈以內有一個站。所以當時向中央請示建第二個站就中山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用了13年終於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2004年11月底,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到達拉斯曼丘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他們此行的最大使命就是前往南極內陸深處一片叫DomeA的冰丘,尋找冰蓋最高點。這是中國自1984年開始南極考察以來又一次里程碑的行動。冰蓋隊前往的DomeA地區就是人類從未到達過的內陸深處,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這一天,第21次隊卸送物資的雪地車被面前的一條冰縫擋住了去路。冰縫在一天時間內就發生了變化。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為了保證安全,他們開始尋找一條可以繞開冰縫的路線。但是一個小時之後,他們才只找到一條稍窄一點的冰縫。搭上木板之後,雪地車才得以通過。通往南極冰蓋的道路從一開始就不平坦。13年前,中國拿到沖擊DomeA項目的時候就是如此。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1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科學大會在德國不萊梅召開。會上,美國科學家保爾·馬耶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計劃,把南極冰蓋按照大致網格的形式劃分成17條路線,每條路線由一個考察隊去考察。當時,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的有中科院研究員劉小漢和院士秦大河。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劉小漢:「他這個計劃一提出來,圖在幻燈上一打出來,這么多的路線,各國科學家就自告奮勇,法國說我可以承擔那條路線,日本說日本可以承擔那條路線。當然基本上各國科學家他提出的承擔的路線都是離他站比較近,或者是經過他站的這種路線。」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所有路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東西走向橫穿南極半島的線路。西側從南極半島西南極最尖上一直到南極點,由美國承擔了。東側從中山站所在的位置到 DomeA,再到南極點的線路則引起各國的爭搶。根據南極奉行的實際存在原則,誰首先對一個區域進行考察,誰就擁有在這個區域建站的優先權。而在南極大陸上,這幾乎是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塊可以首次獨立考察的地方。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美國說他們要做這個,德國說他們也要做這個,俄羅斯說他們也要做這個,澳大利亞也說他們也要做這個,很多國家都在爭這個。秦大河院士我們倆坐著就坐不住了,受不了這種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不吭氣,這條路線就是中山站到DomeA這條路線肯定也丟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就有俄羅斯的進步站和澳大利亞的勞基地,他們都有能力承擔這條路線。而當時的中國,中山站剛剛建成3年,只在中山站附近進行過考察,還沒有任何內陸考察的經驗。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說:「後來秦大河說,小漢呀這事咱們可來不及請示了,咱們必須得上去爭呀,要不然的話就會再被冷落10年,所以秦大河,我說上,秦大河騰就整起來,人家那還正在辯論呢,他就把那個麥克風給搶過來了。說我代表中國要承擔中山站到DomeA的這條路線。我們有什麼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有什麼樣的考察站。我們剛剛蓋好的考察站,我們什麼規模什麼水平,我們有什麼樣的科學家,我們做過什麼什麼樣的成果……」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0年秦大河完成人類第一次徒步橫穿南極。當時秦大河橫穿南極大陸,名聲非常響亮,所有外國的南極科學家看他都是用一種敬佩眼光看他的,所以他上去一說,大家就說那好吧同意同意。實際上大家也心裡也明白,中國在那兒建了個中山站,最強大的一站,在那個拉斯曼丘陵是最大的站了,比俄羅斯、澳大利亞的大。再加上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承擔這條路線應不成問題。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項目雖然拿下來了,但是這種對南極內陸的大規模科考,全世界也只有七八個國家可以做到。對於剛剛踏足南極大陸的中國來說,還沒有任何條件和經驗來完成這種遠程的南極內陸考察。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說:「當時我們承擔了這項任務之後,究竟能不能做成,我們心裡還真是沒底,我們都沒見過什麼叫雪地車,秦大河知道。我們這些所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幾個在外國考察站的遇過冬幾個考察家見過。」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此後,中國購買雪地車,開始陸續挺進DomeA。1995年,准備不足的第一支DomeA冰蓋隊前進80公里即被迫返回;第二年,卷土重來的冰蓋隊往前推進了200公里,第三年推進500公里。直到1998年,第15次科考隊開始有了意外的收獲。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六年前劉小漢寫下南極考察日記的時候,他正在位於中山站和DomeA之間的格羅夫山進行考察。劉小漢20年前就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至今已經六次深入南極,格羅夫山是他的南極夢想。格羅夫山是由茫茫冰蓋中露出的64座山尖所組成,也是中山站和DomeA之間惟一一個還沒有被人類考察過的冰源島峰群。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8年中國科考隊沖擊DomeA的時候,劉小漢終於得到一個機會。當時冰蓋隊兵分兩路,一路沖擊DomeA,另一路則由他帶隊前往格羅拉夫山。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當時領導給劉小漢三項任務,一是找著格魯福山在哪兒,沒有地圖,只有一張美國衛星照片,有個大概方向,然後冰蓋上是什麼樣,路是什麼樣不知道,要能找到那兒,就算勝利。但是到那兒以後,第二條任務就是要想辦法在那兒活下去,不能剛到那兒就回來,看到了,摸一摸,敲塊石頭就回來也算勝利,如果第二條任務完成了更好,就算立功。如果能在那兒活下去,第三條一定要好好看看在那兒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為今後搞科學考察來做一個准備。當時劉小漢只帶了3名隊員,第一次來到南極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曉春就是其中之一。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在他們准備出發的前一天,意外發生了。他們僅有的兩輛雪地車中有一輛出了故障。按照南極的規矩就是說單車絕對不可以進冰蓋,因為太危險了,這是犯冰蓋的大忌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大家就傻了,這可怎麼辦,一輛車只要一出故障,他們四個人就必死無疑了,不可能回來了。這下該怎麼辦呢?第二天劉小漢他們連打馬虎眼帶磕頭作揖,總算讓第四輛車跟著那三輛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雪地車走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有一天,走到一個比較高的一個地方,一看遠遠的地平線茫茫一片白,那都是一片白還有一個小小的小黑點。最後爬到車頂上用望遠鏡看,這時候看到稍微清點一個小山尖。小小的一個小芝麻粒那麼大一個小山尖。他們就歡呼起來了,總算看見了眾里尋他千網路的格羅夫山。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當時一踏上格羅夫山,就覺得我自己像美國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似的。這是人類的第一步,登上它的山坡的時候,覺得挺光榮挺自豪的,當然不能和登月比,但是也覺得也有那麼點類似,覺得非常自豪非常光榮。」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有一個隊員說,在格羅夫山工作,你邁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人類的第一步,但是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後一步。他們克服了冰縫的危險之後,開始了對格羅夫山的考察。1999年1月3日這天,他們有了意外的收獲。當時,劉小漢正騎著雪地摩托帶著隊友劉曉春往山下滑行,發現了一塊隕石,非常漂亮,很典型的標準的隕石。這塊隕石是中國南極考察第一塊隕石。從那以後,中國揭開了在格羅夫山尋找回收隕石的新篇章。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9年1月28號,由於要和返回的DomeA冰蓋隊會合,劉小漢和他的隊員只能提前結束他們在格羅夫山的考察。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這一次格羅夫山之行,中國人第一次對格羅夫山進行了系統地考察,並且意外地發現了四塊隕石。此後,中國的南極冰蓋考察把重點從DomeA轉移到了格羅夫山。1999年劉小漢再次進入格羅夫山,回收了28塊隕石。到2002年,中國組織了專門回收隕石的隕石獵人隊前往格羅夫山,一舉收回4000多塊隕石。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和美國的隕石大國,也打算在格羅夫山建立一個度夏科研基地。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在劉小漢發現隕石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1999年1月6日,與他們同時出發的DomeA冰蓋隊也行進到了距離DomeA只剩最後300公里的地方。但是因為一個隊員病重,糧草耗盡,被迫飲恨而歸。臨行前,他們把那裡命名為DomeA前進基地,用10個廢油桶捍起一個紀念碑,插上一面國旗,並且用中英文寫下碑文。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整整6年之後,2005年1月6日,第21次隊的DomeA冰蓋隊在行進了20多天之後,在冰面上發現了6年前留下的紅旗。看著當年自己親手插在這里的紅旗,5名參加上次隊的老隊員百感交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2005年1月18日3點16分,中國南極冰蓋科考隊成功抵達南極內陸冰蓋(DOME-A)的最高點。冰穹A是冰蓋上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現在,這一億萬年來寒冷孤獨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極」,終於有了人類的足跡。轉
參考資料:轉自81.china.com
4. 為什麼石油這么多年仍然沒被采完
因為地球底層之下存在著許多生物的屍體,在慢慢經過地底高溫高壓的磨練後,石油會沉積在岩石當中。這些石油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海上石油。因為海洋裡面的生物是可以降解沉積岩的,這樣石油就產生了。
不過隨著人類的大量開采,石油資源變得很少,然後開采費用又很昂貴,許多人就不願意再去開採石油了。石油的形成一般需要耗費很久,每次我們可能開采出來一些,再過了幾萬年,那個地方還會有石油形成。只要地球上還存在著石油形成的物質,那麼石油就會慢慢形成的。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石油形成的時間要比人的壽命長上好幾十倍,它慢慢形成,因此,即便是人類一直在開採掘石油,只要石油的原材料存在,它就不會消失。因為只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石油依然會再次出現。
5.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為什麼卻沒有人敢開采呢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沒人去開采是因為不好尋找、開采不便和運輸困難,更重要的是國家戰略方面。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由此可見,石油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
最重要的是國家戰略方面。我國工業用石油都是從外國進口的,而石油是十分珍貴的不可再生能源,也是十分寶貴的資源,開采完了就沒有了。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開采沙漠里的石油。
6. 南極洲有那麼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啥至今無人開采
如果要說出地球上的不毛之地,相信很多朋友不是說沙漠就是極地地區。地球分為南北兩極,北極圈內並不存在一塊完整大陸,而南極則存在南極大陸。這是一塊終年都是冰天雪地的大陸,這得益於南極洲上空的高壓系統,使得這里常年都保持低溫的狀態,使得冰雪都不得融化。根據南極科考隊的長期考察發現,南極大陸長期存在著風暴的現象,但這似乎阻擋不了人類探索的進程,到底是什麼讓人類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探索呢?
於是到了1998年一份名為《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出台,這份議定書明確規定了任何國家任何組織都不能在南極大陸上進行礦產開采活動,這是出於保護南極大陸脆弱的生態系統的考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一件好事,起碼地球還保留了一塊未被人類開發的陸地。
7. 被稱為地獄之門的大坑,藏35億噸石油,為啥卻無人開采
在我們地球的某個角落中存在著號稱“地獄之門”的大火坑,在這火坑下面蘊藏著非常多的石油資源;據勘測報告表明這里的石油儲存數量達到了35億噸,如果將它們開采出來供全球人類使用,足足可以用上一百年之久。但至今為止卻並沒有個人乃至國家有過開采這里石油的想法,究其原因都與當地的氣候環境密不可分。
要想在沙漠中開采這樣一座油庫,其難度可想而知。光是開采設備的架設便非常的困難,即便是能夠架設開采設備,又該如何阻擋流沙掩埋礦坑呢?我們都知道乾陵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被盜都是因為流沙的保護。當你挖掉一座山的時候,馬上就會有另一座山來填補這座山的空洞,一個乾陵尚且如此難挖掘,更不用說世界第四大沙漠了。
即便以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就沙漠中那種乾旱、溫差大的環境,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即便是機器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性能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沒有人開采這座油庫。
8. 為什麼不開采南極資源
《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議定書》規定,嚴格禁止侵犯南極自然環境,嚴格控制其他大專陸的屬來訪者,嚴格禁止向南極海域傾倒廢棄物,禁止在南極地區開發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該公約於1998年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0年,將於2048年1月13日到期,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簽署了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