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產開采 » 采礦引發的地震叫什麼

采礦引發的地震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3 06:05:42

㈠ 求礦采導致地震詳細原因

樓主說正確,采礦確實可能導致地震 。

結合案例解釋如下:

1989年12月發生在澳大利亞紐卡西市的一場地震了,那是這個國家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的起因就是采礦造成的。

地下水抽取導致地層壓力

1989年12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紐卡西市發生了5.6級地震,造成13人死亡,160人受傷,35億美元的損失,成了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但這場地震的導火線竟然是由於當地持續200多年的采礦,改變了地層結構的力才引起的。這個發現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觀察站的克里斯蒂·克勞斯。

克勞斯上月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展示自己的發現,他認為,當地礦工移走了成千上萬噸的煤礦,給了地層很大的壓力,並最終導致地震的發生。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為了防止煤被沖走,人們抽走了大量的地下水。克勞斯表示,每挖一噸煤,就有4.3倍多的水被抽走。而為了滿足采礦制礦過程中的其他需求,每噸煤的採集,還需要再抽走150噸的水。這些地下水大量的減少,給地殼施加了極大的壓力。

人為導致地震案例不少

采礦還不是惟一導致地震的人為行為。克勞斯指出,在過去60年中,至少有200次地震是人為引起的,這在二戰之前非常少見。這些人為造成的地震大部分是因為采礦造成,還有近三分之一是由於水庫建設。此外,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同樣可以導致地震。

克勞斯指出,目前為止最大的三起人為造成的地震都在烏茲別克的加斯里,當地因為天然氣開采,從1976年到1984年連續發生三起大的地震,震級都在6.8級以上,最大達到7.3級。

他還說,人類行為導致的地震更加危險,尤其是在地震多發區。因為人們對此很少有準備,比如澳大利亞這場地震其實並不大,但因為澳大利亞一般不屬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因而該市的建築都沒有抗震能力,結果損失就比較大。

而另一方面,本來就地震活躍的地區更加容易被激發地震,因為壓力都是長期形成的,一旦爆發,後果不可收拾。

克勞斯的研究讓不少地質學家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避免人為帶來的地震。克勞斯本人認為,惟一能避免的方法就是不要在采礦的時候抽取地下水。但問題是,很多利益至上的采礦主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㈡ 地震的來源是什麼產生的

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專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屬裂。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2)采礦引發的地震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震破壞特點

1、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鍾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禦行動。

2、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據1988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的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全球地震災害死亡總人數超過120萬人。

3、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㈢ 開采頁岩氣真會導致地震嗎

開采頁岩氣會導致地震這個說法目前沒有什麼切實的科學依據。不過地震發生內時,地容震源深度一般在十千米以下,而現在開采頁岩氣的深度一般不到五千米深。所以理論上來講,貌似開采頁岩氣不會導致地震。當然,具體情況,目前沒有定論。

㈣ 地震是挖礦形成的嗎

【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㈤ 引起地震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現代科學對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釋: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當地應力達到並超過岩層的強度極限時,岩層就會突然產生變形,乃至破裂,將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就引起大地震動,這類地震被稱為構造地震,佔地震總數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發後,由於大量岩漿損失,地下壓力減少或地下深處岩漿來不及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岩層的斷裂或塌陷而產生地震。這類地震數量不多,只佔地震總數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采,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觸發某些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誘發地震,核試驗引發地震,采礦活動、灌溉等也能誘發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㈥ 地震的起因是什麼是地層的活動還是地下岩漿的活動呢

地震(又稱地動)是指岩石圈的振動。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餘震。

主要概念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由於震源的岩石破裂產生的彈性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千米/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縱波傳播速度3.5-10千米/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具體參見:地震波
震源:地震波產生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又稱震中。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
震源距: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准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震級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地震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准。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芮氏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芮氏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大於芮氏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芮氏4.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芮氏8.9級地震。

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地震的種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沖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采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中,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按震源深度分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

一般來說, 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地震分布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時間分布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㈦ 什麼地質容易發生地震

一般來說版塊交界處容易發生地震.板塊的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活動都能造成地殼的不穩定。地殼中的岩石承受過大的應力的時候,就會超過形變極限,從而發生斷裂,大規模的斷裂就會形成地震。其他如建水庫等也會使岩石發生這種形變從而引發地震。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