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開采帶來了什麼災難
A. 人類的哪些活動會導致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自然災害一般可以分為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和氣象災害,台風,暴雨,暴雪等以及他們的衍生災害,就是由這些原因導致的,比如暴雨久了產生的洪澇。當然也可以單獨提出一個人為災害,如火災,交通事故,酸雨這些
從這個方面入手的話,人類活動破壞森林,使森林植被覆蓋率降低,致使濕潤半濕潤的山區滑坡泥石流多發,乾旱半乾旱地區形成的沙塵暴,夏季降雨時間過長降水強度過大導致的洪澇等,就從這些方面去思考就行了,不同災害形成原因不一樣,一般都是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說明,這就要自己能理解每種災害的含義然後根據所學知識自行判斷了,有時候語境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可能有多有少的
B. 人類有什麼行為造成了自然災害的加劇
人類不愛護大自然,為了工業的發展,亂砍伐樹木,所以造成了自然災害的加劇。
C. 大自然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災難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乾熱風:乾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鹼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
D. 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災難
發展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產生污染…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這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兩個方面,缺少一個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是地球的表層,由空氣、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構成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在這三個圈的交匯處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這四個圈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人類(生物)得以生存和發展。
據科學測定,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殼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這表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還表現在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的關系。比如,人體通過新陳代謝,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潔的水,吃豐富的食物,來維持人體的發育、生長和遺傳,這就使人體的物質和環境中的物質進行著交換。如果這種平衡關系破壞了,將會危害人體健康。
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要向環境索取資源。早期,由於人口稀少,人類對環境沒有什麼明顯影響和損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自然條件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到了"刀耕火種"時代,人類為了養活自己並生存、發展下去,開始毀林開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於是,出現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但因當時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
到了產業革命時期,人類學會使用機器以後,生產力大大提高,對環境的影響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紀,人類利用、改造環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規模逐漸擴大,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據估算,現代農業獲得的農產品可供養五十億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產生的綠色植物及其供養的動物,只能供給一千萬人的食物。由此可見,人類已在環境中逐漸處於主導地位。
但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隨著出現在人類面前。大氣嚴重污染,水的資源空前短缺,森林慘遭毀滅,可耕地不斷減少,大批物種瀕臨滅絕,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在危機之中。日益惡化的環境向人類提出:保護大自然,維持生態平衡是當今最緊迫的問題。 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E. 人類對地球帶來的災害有哪些
水土流失據不完全統計,50年代初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50萬平方公里,30多年經過治理的約有46萬平方公里.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仍有約13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5%[3].年土壤侵蝕量50億t,氮、磷、鉀流失量每年達4000萬土地沙化與流沙擴展土地沙化與流沙擴展是我國北方半乾旱乾旱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災害.我國沙漠化土地自5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森林、草原退化雖然至今尚未獲得我國建國以來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可資比較的科學方法.但我國在經歷了1958年、1968年和1978年每隔10年1次的大規模掠奪性開發和自然破壞之後,森林面積和森林質量大幅度下降趨勢確實存在
F. 人類活動引發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氣溫升高,所引起的有:冰川融化、台風、海嘯、洪水、蟲災、山火等。都有直接或間接地聯系。
開采礦物質等如處理不當可引發:塌方、滑坡、泥石流等。
大規模砍伐森林可引發:地質沙漠化、沙塵暴、颶風等。
以上這些我寫很不全面,但是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有大有小。
這是已知的部分。未知的。。。。。。很可怕。
G. 人類造成的自然災害
近幾年來,台灣地區先後發生了多次大災難,其中有些是單純的人為事件,如空難,火災和車禍等.有些則可稱為自然災害,乃自然事件所引發的,包括山崩造成的林肯大郡倒塌,賀伯台風帶來的土石流災害,橫行各地的口蹄疫事件,汐止的基隆河大淹水和百年來最嚴重的921集集大地震等等.不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即使是自然災害,也無一例外地夾雜程度不一的人為成份.換言之,不少自然災害亦包含了若幹人為因素的作用,其實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力量互動的結果.
嚴重自然災害不但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有時更會造成社會的混亂,甚至政府的崩潰,明代崇禎年間,全國大旱,加上蝗蟲和瘟疫肆虐,1556年更發生數十萬居民喪生的陝西大地震,以致「飢民遍野,餓殍塞途」,最後集結為流寇,揭竿起義,明朝也因此而走向窮途沒路.即使在近代,類似的情形也經常重演,譬如孟加拉在1970年為一台風侵襲,死亡人數多達二十萬,因而,促成該區脫離巴基斯坦統治宣告獨立;1980年義大利南部一次大地震,使全國經濟變得蕭條,從而造成政府垮台.凡此可見天災和人禍總是相互激化.因此,古人就有「人禍誘發天災,天災加劇人禍」的說法.再以洪水災害為例,固然主因是降水在空間和時間上不平衡,常常是由大量降雨和持續豪雨所致,但全面分析其發生的成因後,都會發現:上游濫伐森林,破壞植被,不當開墾所導致的水土流失,圍湖造田,霸佔河道,與水爭地所導致河道堵塞等也都是使災情擴大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災害的成因多種多樣,對於每一種災害,既要從自然因素方面,又要從人為因素方面,分別去追究原因,才能更有效地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而其中,由於經濟發展而使地表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和變得脆弱,更是人類所必須努力改善的方向.這就說明了在對抗災害的工作上,不但需要加強地科,地理和科技教育,也需要藉助環境教育以喚起大眾對環境應有認知和關懷.
二,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關系
環顧全球,自然災害似乎有幾個明顯的趨勢(見圖1),首先是自然災害的危害面積的蔓延擴大,尤其是水,旱災更是如此;其次是發生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另外,其危害程度則日趨嚴重,生命財產的損失有逐漸上升的傾向.由台灣多年來報章中有關自然災害報導看來,亦有類似情形(黃朝恩,1998).根據聯合國統計,1970至1990年全球各種自然災害使280多萬人喪生,受害人多達8.2億,經濟損失超過一千億美元,其中有五十四次列為嚴重自然災害,其死亡200.15萬人.其中地震災害二十次,死亡115萬人,對人類的威脅可見一斑.是以聯合國將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定名為「國際減災十年」(IDNDR),希望能透過全球一致行動,以有效的方法將自然災害對人類的沖擊減到最低程度.
上述災害之日趨嚴重,當然不能說與自然災害本質上的改變完全無關,但是站在自然規律上而言,自然現象的表現多屬一種常態的表現.環境變遷固有其可能,這種變遷卻常常是漸進的,而不是短短數十年間便可察覺到它的急遽改變的.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種災害變本加厲,應與人類對環境利用模式和大肆破壞有關.由於人類長期盲目開發環境資源,對大自然作出超限利用和過度需索,以致產生許許多多變異型的「自然」災害.其中若幹完全因為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災害,包括各種污染和全球性環境變遷(如全球增溫,臭氧層耗損)在內,可稱為人為型環境災害(man-made disasters).至於其因人類不當活動而激化的災害,在原有預見的災難上增加其規模,幅度和頻率,稱為誘發型自然災害(man-inced disaster),人類活動常可使得環境不斷惡化,一方面使環境的脆弱性變得顯著,自我調整能力轉趨薄弱,一方面使人類自身抗災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許多人類破壞環境的過程本身就是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在這些多重因素的效應下,自然災害的層出不窮和快速增長當然成為意料中事.
表1 中國歷史旱澇重災頻數的比較表
朝 代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災次/年
0.6
1.6
1.8
3.2
3.7
3.8
表1列出了中國從隋唐以來,全國發生旱澇災的頻數比較(周立三,1989),即可看到這種誘發型自然災害的日趨嚴重性.而其原因顯然包括,是由於各地長期開發下,森林飽受破壞,生態逐漸失衡,土層裸露,控水能力變差,一經大雨就可導致山洪暴發,乾季則缺少基流(base flow)補注,以致無論旱澇均與時俱增.
總而言之,隨著人口的惡性膨脹,隨著經濟的超限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被破壞,並且直接或間接引起災害的發生,或加劇災情,增高成災的頻率.而環境的惡化亦造成對生產力的削弱,成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此外,全球環境的惡化己接近人類難以承受的邊緣,再不注意力求更正之道,人類將給自己造成極大危害.因此,我們必須緊記三個很基本的觀點:
第一,人類生存環境既是被動地接受自然災害的場所,又是主動地為自然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的背景條件.這不僅表現在較脆弱的環境系統對自然災害有較大破壞性響應;更重要還表現在:環境變化對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將有直接的反饋作用.
第二,環境惡化所引致的災害對人體健康和經濟發展之危害,並不比純自然災害為小,其災難性後果的廣泛性和持續性也更大.以致環境惡化造成誘發型自然災害,堪稱當今最嚴重的全局性的慢性災害.
第三,環境惡化包含著極大的人為因素.今天人類之所為,大大地影響子孫後代的利益,如果沿負面的方向繼續下去,它將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發展.令人擔心的是,這種人為型和誘發型的災害很可能比純自然災害有更大的危害范圍,嚴重性也大得多.須知道,純自然災害很難讓它不來,但人類所激化的災害卻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其惡化.所以,人類亟需全力加以處理,以應付該問題的急迫性.
三,誘發型災害的特性
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和提升生活水準,不斷進行了一系列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農,林,漁,牧,礦,工,商,交通,觀光和各種工程建設等等.今天,人類加以開墾,搬運和堆積的速度已經逐漸相等於自然地質作用的速度,對生物圈和生態系改造有時也會超過了自然生物作用規模.人類活動已成為地球上一項巨大的營力,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著自然界,反過來又影響到自身的福祉.
我們和地球環境之間,無疑有在一種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類如果對地球環境的客觀認識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和盲目的行為,將致使諸多事與願違的反饋給人類社會,從而腐蝕了人類長久建立起來的文明基礎.這種惡果,想必不是人類所欲看到的.而舉凡這類因為人類活動而誘發產生的災害,一概可稱為誘發型自然災害,以與純自然災害相對.顯然;在人類「減災」願景中,控制誘發型災害,更是迫切可行的一環,因為這類災害是可以透過人類的努力而得到大幅的減輕的.然而,由於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和科技的限制,誘發型災害卻似乎有增無減,而且並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可見誘發型災害的徹底了解和謀求對策已是當今人類當務之所急.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誘發性災害在許多情況下與純自然災害具有類似的控制和特徵,而且二者也常常相互疊加.但二者也有其不同之處,包括下列幾方面:
(1)誘發型災害發生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不相協調———人類活動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誘發型災害類型甚多,且形成機制各異,但其共同原因則是人類活動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因活動和環境之間的不相協調所生,例如平原區和海岸地帶的地層下陷是由於過量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礦區的塌陷是由於采空後失穩造成的,山崩和土石流是人類為了開墾或搬動土石而破壞了天然岩土平衡而發生的.這些現象,有的已被認識,有許多至今尚未能夠有效掌握.
(2)與純自然災害相比,誘發型災害強度雖較低,頻度卻大,危害性亦嚴重-根本上說,人類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經很大,但僅是自歷史相比較,若與自然力相比,則還是無法相提並論,一次八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可相當人類幾年的總用電量.這也說明了人類可能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而無法抑制其根本原因.不過,誘發型自然災害卻在頻度和嚴重性兩方面毫不遜色.這是因為;人類活動的廣度和速度已有超過自然力的趨勢,更超越了自然災害原有的區域性規律,也就是說,許多原本不該發生某類災害的地區也己有可能成為新災區;其次,誘發型災害多發生於人口密集,社經高度發展的地區,故其危害性甚大.
(3)誘發型災害具有可防止性———由於本型災害主要是人類活動盲目性和不科學性所引起的,顯然是可以防止的.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卻一方面藐視自然力,另一方面因社經原因而忽視自然力,才會導致日益增多的誘發型災害.所以,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眼前的長期課題和頭等大事,也是極需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課題.
四,誘發型災害的社會因素———以水災為例
人類的許多活動,皆可削弱自身的防洪能力.例如:上游築堤,減少了蓄水面積,使下游流量增大;在行水區人為設障,使河道防洪能力降低;超抽地下水,引致都市地層下陷;都市的發展,使處於洪氾區的人口和財產迅速增加;植被的砍伐和破壞,降低了集水區的水源涵養能力,並導致水土流失,河沙遽增,不但增加了洪峰流量,又造成河床淤積;人類的不少行為,更可影響氣候,使大洪水的出現機率倍增.上述種種情形,在台灣地區均甚普遍,以致近年來,水災受災面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水災損失也在加重,並未因為工程措施的強化而減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社會因素包括下列三項:
森林濫伐嚴重:森林堪稱綠色水庫,一萬公頃的森林所貯蓄涵養的水量,約略相當一座三百萬立方公尺庫容的水庫.但在長期經濟掛帥的政策下,原本蔥郁蒼翠的台灣山林,也不斷在萎縮,除了砍伐森林作為木材外,更普遍的是開發山坡地過程中,為了種植各種作木而大肆破壞樹木.森林銳減一方面在暴雨後不能蓄水於山,使洪峰來勢兇猛,增加了水災頻率;另方面則加重了水土流失,使庫容大減,河床抬升,行水剖面縮小,降低了調洪防洪的能力.
都市擴張迅速:在經濟成長和都市化過程的雙重影響下,急增的人口被迫向生態敏感的邊際土地(如河川地,山坡地)進軍,出現「與水爭地」的情況,而必要的防洪設施又未必跟得上這快速的步伐,當然會加重了洪水損失.民國87年的汐止基隆河水患,就是因為長期的開發和社區建設,河道淤塞,加上居住在低窪的河攤地為數眾多,終於在強度驚人的台風暴雨侵襲下重創.此外,建地擴張下,不透水地面也同時激增,暴雨後地表匯流速度加快,逕流系數隨之增大,洪峰時間提前,洪峰流量倍增.
盲目開發河川資源:沿著各大河川,常可看見濫采砂石和亂倒垃圾的景象,皆代表了民眾對土地的不珍惜和唯利是圖,這種短視的行為使河川的水文特性趨於不穩定和不明確,洪水來時也因而更難控制.再者,為了發展養殖漁業,解決魚塭用水,大量抽水地下水,則造成了難以收拾的地層下陷問題,使水災范圍急劇擴大,也同樣代表著人類對資源的不當使用,終而嘗到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苦果.
五,誘發型災害的種類和對策———以岩石圈為例
對於誘型災害的分類,仍少有系統的分析,通常是按照形成機制與純自然災害一起進行研究.下面試以岩石圈(地質,地形環境)為例,將相關誘發型災害作一初步分類,並憑此提出一些減災對策初步想法,以供討論.誠然,防止誘發型災害的根本辦法是停止人類一切活動,顯然這卻是不可能辦到的.停止人類活動的盲目性,增強科學性,嚴格按照合理程序進行開發,利用,施工和管理應為防止本類型災害的普遍適用原則,已由正反兩面大量實例所證實.
(1)移動土石所引起的誘發型災害———移動土石是人類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無論修路,采礦,建築,運河,開隧道,興建都市,開發能源等各種活動都需要搬動大量土石,從而引致山崩,地滑,走山,塌陷和土石流等災害.民國86年8月發生的汐止林肯大郡崩塌,就是因為後山的順向坡,曾被移動,在溫妮台風的豪雨下,大幅崩落而釀成的.要避免這些災害因人類活動而被激化,只有靠人類的自覺,在工程活動中注意防治邊坡不穩的後果,當然,山崩防治法的制定,執行和監督,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也是十分重要的.
(2)改變地下流體所引起誘發型災害———人類移動地下流體活動主要有抽取地下水,開采石油和抬升地下水位.由此誘發的災害是地層下陷,地裂縫和土層濕陷等,造成地基失穩,如果土壤因而液化,更會在大地震中產生更大的災難.台灣西南海岸,就有不少地區,因為長期超抽地下水供魚塭之用而引起地層下陷,造成國土的淪亡.因此,預先調查清楚大地的潛在規律和特徵,評估其承載能力,作為規畫資源利用的基礎,慎加考慮成本效益概念,並落實於防治措施,法規條例和管理策略之擬訂,實為必要的手段.
(3)觸發性誘發型災害———人類活動偶可使得處於臨界狀態的自然環境發生急劇變化而發生災害.例如水庫的誘發性地震,爆破造成大型的雪崩等;己有不少實例.其中水庫的誘發地震己有深入研究,得知本類災害的防治與前兩種有著明顯的差異,因為特定的地質環境常是其發生的大前提.所以,慎選工程地點,控制工程規模具有關鍵的意義.
(4)工程失敗所造成的誘發型災害———人類進行各種工程活動的目的原是為了興利除弊,但工程一旦肇事卻帶來鉅大的災難,而且工程越浩大,損失越重,例如水庫崩潰,堤防決堤,大樓倒塌等.可見工程安全是人類進行建設時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但不幸的是人類時常有意無意吞食自己所釀成的苦果,像義大利在1963年發生的瓦昂特大壩潰決,死難者達2,600人,印度的莫維爾水庫潰堤時更造成近四萬人的罹難,皆是人類無法忘懷的慘痛教訓.
(5)災前准備不足所激化的災害———所謂防患於未然,人們如能在災難降臨之前做好各項准備,當能減輕災情;反之便會因為防災抗災之准備不夠而導致承災能力薄弱,任由天地摧殘.譬如民眾不知避開生態敏感區或災害風險潛在區(包括活斷層兩側,土石流經常發生之谷口位置,土壤液化帶,斷崖或陡坡下側,洪氾地區等),建商蓋屋時偷工減料,科學家預警和規劃能力薄弱,政府法令不周或執法不嚴等等,皆具有人謀不臧成分,激化原有的天災,災情雪上加霜,而人類自應負擔部分咎由自取的責任.
六,結論
減輕災害損失是全人類在踏入二十一世紀前夕共同的願望.人們除了要努力強化防災,抗災,救災的手段外,也要防止人類活動所誘發的災害,設法對自身行為作出調整,把盲目,短視,不科學,不合理的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其中過程,除了專家學者必須積極對這方面的理論加以探究外,也應過各種方法加以宣導和教育,尤其對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和認識法制方面,更需要藉學校和社會教育去提高全民減災意識,強化全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有效的增進大眾抗災能力.唯有全體國民能自覺地建立起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對人類反撲的程度.由此可知,環境教育在整項工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H. 給人類帶來什麼災難
盲目的認為人必須經歷死亡的人,必定會死亡,從古到今,死亡的人太多,別人,身邊的人都會死去,最終會輪到自己,但是大自然有無限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不死是允許存在的,不過這里的不死可不是籠統的認為生物的不死。
所謂大自然允許永恆的形式存在是在於傳承,文化,知識的不死,從人類文明開始,經歷幾千年文化傳承,很多文化流傳到今,就是大自然的永恆形式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於書本,紀錄上邊。
我要說的不死是思維不滅的方式,從病毒,細菌,單細胞這類沒有大腦和思維的存在,到螞
蟻,昆蟲,鳥,老鼠,一直到高等生物,都有一系列的本能形式存在,不能說沒有大腦的它們,不能行動,不能躲避危險,不能吞噬。這類是從病毒就開始有的本能
一步一步進化到擁有大腦可以進行思維的高等生命體。
既然研究人不死,那麼就拿人來說,大腦是負責思維和儲存記憶的,它的行為方式是大腦神
經元中龐大的線粒體發電(簡單闡述,也許有漏洞,可以找我共同改進)來維持思維存在,但是一切存儲是由於外界刺激,被視覺,聽覺,味覺等等機制接受後進行
存儲的一種方式,等到有同樣的刺激,反射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說有了刺激經過這些接收機制比如視覺神經機制進而存儲在大腦神經元裡面的一系列
復雜的反應才會有思維模式的存在呢,打個比方,一個空白的大腦,新生的孩子,他沒有太多接觸外界的時間,所以他思維很少,但是經過接觸時間學會走路,學會
語言等等,進而出現復雜的思維模式,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是由細胞組成,隨便取出一個細胞來,這個細胞沒有思維,但是放在培養基裡面還是會分裂的,吸收養分
的,這就是細胞本能。
人體任何細胞單獨出人體,都不屬於這個人,放回到身體也不屬於這個人,移植出去和移植進來的細胞或者組織都不叫這個人,為什麼呢?是因為人等於思維的自我意識存在的一種方式。思維=個體人。其餘細胞組織都是維持這個思維的一切接收外界刺激和表達刺激的反應。
同理,有一個能運作思維的大腦,這樣可以算為一個人,但是植物人,大腦壞死,身體機能繼續存在,細胞存在,腦細胞死亡,已經不能讓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哪怕是睜開眼,說句話的表達思維,和接收外界刺激處理的機制都不存在了,這么這就從思維角度不在算是一個人了。
有個科學家研究過結論說,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是碳基生物,最終歸宿就是碳,所以死亡就是等於思維不存在,但是物質還是存在,只不過還原成最基礎的形式,就好比地球不管如果生物鏈,進化,最終沒有脫離地球的范圍,一切物質最終還是歸於地球。
思維不滅等於永恆的生命,但是人體又是這么復雜的多細胞,不同工作的細胞組織結構。所以如果達到人不死,就有一定的理論存在了。
首先,要確保思維不滅,接收外界刺激和反應外界刺激的處理機制不能丟失,維持這些機制的最基本元素是必要的,
目前研究這塊由於身邊沒有人感興趣和共同研究,只有自己靠自己工資買實驗設備和生物進
行研究,研究速度太慢了。但是方向總體還是比較靠譜的。如果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可以加我QQ920080320
電話18519190092。我致力於一生研究思維不滅,不死。如果這篇文章還能在我死後存在,就呵呵了。不過我很開朗,無所謂啦,就當看看我的文章,也
能多少了解我這個人,如果能給未來的你路上帶來哪怕一丁點的好處,我也會很欣慰的。
我叫李超超,生於1987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