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產開采 » 玉礦脈走向怎麼開采怎麼相玉

玉礦脈走向怎麼開采怎麼相玉

發布時間: 2021-01-09 08:14:28

❶ 良渚文明中的玉是在何處開采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顏色,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玉器的玉質細膩純凈,透明度較高,未受沁蝕或受沁程度較小,顏色為黃綠和深淺不一的綠色。第二種是玉器的玉質不純凈,有綹裂和雜斑,透明度差,顏色從淺褐色到墨綠色,亦有多種顏色雜於一器者。第三種是前兩種玉器受沁蝕較深者,一般表面呈「雞骨白」或「象牙黃」,也有呈現出乳白色網狀脈絡與濃淡不一的色塊形成的斑雜顏色。

上述三種玉器玉料的來源,除第三種由於沁蝕較深不易判別外,前兩種玉料的產地應是不同的。第二種玉器玉料特徵被稱作具非均一性斑雜結構(Taxitic Structure)的透閃石――陽起石軟玉,是接觸岩構造特徵的留存,而且江蘇溧陽小梅嶺就蘊有此特徵的透閃石軟玉。小梅嶺系橫貫宜溧地區的茅山支脈,透閃石軟玉地表露頭所見礦石,除有灰白色不透明緻密塊狀者外,還有具斑雜結構的青黃玉,即半透明部分與不透明部分呈斑雜構造。現藏南京市博物館的浦口營盤山崧澤文化遺址所出玉料PYM31與其非常相似。類似的軟玉還見於崧澤出土玉璜QSM60:6,餘杭反山的琮YFM12:90和玉鉞YFM12:100,這至少可以證明小梅嶺曾是良渚玉料的產地之一。因此,這類玉料無疑出產在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帶,曾為史前先民大量開采和使用。

第一種玉器的玉料在良渚玉器中質量最佳,以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以及上海青浦縣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張陵山、草鞋山出土的玉器顏色偏黃,而福泉山出土的玉器則以綠色為主,玉質細膩純凈。這類玉料的來源目前尚不清楚,良渚文化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太湖周圍及杭州灣地區並未發現這種玉料。雖然有些學者指出浙江天目山也可能是良渚玉料的產地,但僅是推測而已,並沒有確鑿的根據。

張陵山等地出土的玉器曾做過礦物學鑒定,但都未能解答玉料來源的問題。江蘇和浙江的地礦資料中,也不見有當地出產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的記載。筆者認為,如果用「玉礦已被古人開采枯竭」的說法來解釋今天找不到良渚玉料的產地,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因為任何玉礦脈的蘊藏量都不會少於數噸,以目前發現的所有良渚玉器總重量加起來恐怕也不會超過這個數,何況史前時代使用非金屬生產工具開采玉礦,采礦的效率和規模都很有限,無論如何也不會將玉礦脈開採得乾乾凈凈,毫無蹤跡可尋。新疆和田玉、遼寧岫岩玉和河南獨山玉都有數千年開採的歷史,至今仍在出產玉料,即是明證。實際上,良渚玉器所呈現出復雜多樣的顏色和質感,說明其玉料來源是多源的,並不局限於良渚文化所分布的范圍。雖然很多學者認可「史前時期玉料的來源主要靠就地取材」的觀點,但很少有人考慮不同地域間的物質文化的交流對玉料來源的影響。筆者認為,良渚玉器中的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應是良渚先民與其它地區之間物質文化交流的產物,其來源應在良渚文化分布范圍之外去尋找。

從目前的地礦資料來看,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主要產於新疆和田的昆侖山和遼寧岫岩的細玉溝。從考古資料來看,和田玉可能在夏代時才大量輸入中原內地,最早輸入中原的時間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輸入的路線被稱作「玉石之路」。由於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時間晚於良渚文化,因此可以不考慮將其作為良渚玉料的來源。岫岩細玉溝所產透閃石軟玉,主要顏色有黃白色、淺綠色、青色和黑色,其中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的軟玉是其最具特徵、產量豐富的玉料。岫岩軟玉的開采和使用的歷史很悠久,王時麒先生認為,紅山文化玉器的顏色主要是淺豆綠色和黃白色,這兩種顏色玉器的玉料無疑來自岫岩。紅山文化的時代稍早於良渚文化,因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良渚文化玉器中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可能來自遼東半島的岫岩。實際上,已有學者意識到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顏色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聞廣先生曾詳細研究了美國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和沙可樂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所藏中國古代玉器,特別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他指出,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玉料是顏色偏黃而半透明度較佳的透閃石軟玉,相當的商品名為青黃玉及玵黃玉,這種顏色偏黃的軟玉料,在有些良渚文化玉器中曾經沿用,如張陵山四號墓(WZM4)所出20餘件玉器中不少是此類玉料,並強調了玉料的沿用關系。鄧淑蘋先生根據對一些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觀察作出推斷,認為「岫岩閃玉」的採用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可能曾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華東地區。

古代玉料的長距離異地傳輸交易,需要有三個條件:1、異地對玉料的大量需求(即傳輸的動力);2、有固定的傳輸路線,並有原始部落作中轉;3、作為起中轉作用的部落亦有發達的玉文化,並與產玉、用玉地區的原始部落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和田玉的輸入為例,中原地區在公元前20世紀前後跨入了文明門檻,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發展。王朝的建立是和田玉大規模東輸的最重要的動力。隨著夏王朝的建立,典章制度必然隨之建立,而用玉制度則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用玉制度的建立,使得玉料的需求量具有了規模性和穩定性,這對於和田玉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內地是至關重要的保證。和田玉東輸所形成的「玉石之路」早於後來的「絲綢之路」一千多年,其路線是從現在新疆和田向東,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和東南緣到達今甘肅敦煌的玉門關。再沿祁連山至甘肅中部,再轉向東經寧夏、內蒙古南部、陝西北部進入山西。沿途的起中轉作用的史前文化為分布在甘青一帶的齊家文化、分布在內蒙古南部和陝西北部的新華文化、分布在晉南的陶寺文化。這三個史前文化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面貌,說明文化交流是很密切的,而且它們都有發達的玉文化,其中也有少量的以和田玉料製作的玉器。這三個史前文化分布區域自西向東相互連接,形成和田玉輸送的中轉鏈,從而奠定了長達萬里之遙的「玉石之路」的基礎。

我們可以套用和田玉輸入的模式來推測岫岩軟玉輸入到江南的背景和路線。良渚文化是一個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玉器的製作和使用是其物質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下,整個社會都籠罩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有學者指出,良渚社會存在著大量的非生產性勞動支出(如制玉),包括社會中下層在內普遍追求享樂的社會風氣。這種享樂型社會生活風氣的蔓延,甚至使良渚社會調節能力逐漸喪失,最終導致良渚文化的消亡。可以想像,當時需要有多大的制玉規模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用玉需求。良渚先民究竟製作了多少玉器,恐怕永遠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對玉材的尋找、開采、運輸和交易是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從良渚文化陶器、玉器等的造型和紋飾來看,良渚社會生活處處表現出精於計算安排的思維特點,那麼,對如何獲得充足的玉材並保證其供應的穩定也應有周密的安排,很難想像一些零散的小玉礦會滿足良渚數百年用玉量,這樣,遼東半島豐富的岫岩軟玉資源自然而然地成為良渚優質玉材的來源之一。盡管遼東半島距離太湖地區有千里之遙,但良渚社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只要是在它的影響范圍之內,總是有能力通過軍事或經濟手段,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岫岩玉材。

岫岩軟玉的輸入路線,是從遼東半島南部沿海出發,渡過渤海海峽到達膠東半島,再向西南入山東腹地,折向南到江蘇北部進入良渚文化分布區。在這條玉材傳送路線上起運輸中轉作用的,是遼東半島的原始部落和以大汶口、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原始部落,而這些史前部落都有著發達程度不同的玉文化。

遼東半島的岫岩玉材,除了可以肯定為紅山文化所使用外,也很早為當地史前文化所使用。距今6000-7000年的小珠山下文化層中就出土有1件淺綠色玉斧。遼東半島南部出土史前玉器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旅順老鐵山和長海縣廣鹿島(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有斧、錛、鏃、圭形器和玉料等,顏色為深淺不一的綠色,亦有少量的黃綠色和白色玉器。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水域內分布著一個較大的島群――廟島群島,是渤海和黃海的分界處,由南北長山島、廟島、大小黑山島、大小竹山島、大小欽島、砣磯島、南北城隍島等20島嶼組成,南北縱列,分布於渤海海峽內三分之二的水域上,最南端的長山島距膠東蓬萊大陸僅3.5哩,最北端的北城隍島距旅大老鐵山22.8哩,各島之間相距0.7-19.1哩,相鄰之島皆在人們的視線之內,像一條鎖鏈似地架起了一座溝通南北兩島交流的橋梁。廟島群島上已發現了20餘處原始文化遺址,均與膠東的同時期遺存面貌一致,可見廟島群島曾直接接受了膠東大陸的文化影響。有學者指出,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原始文化交流開始的時間,可追溯到距今約5100年前後,到距今4400-4000年時達到高峰。遼東郭家村下層中出現的膠東紫荊山下層的盆形鼎、泥質紅陶黑彩彩陶、觚形器、鉚釘狀把手等遺物,在廟島群島的大黑山北庄、北長山北城、大欽東村、北隍城山前村等遺址都已發現。至於遼東對膠東的影響,各島上也都發現了遼東大量存在的筒形罐。龍山文化時亦如此,凡是膠東影響到遼東的一些文化因素,如盆形鼎、環足器、黑陶杯、豆、罐等,在廟島群島的砣磯大口、大欽北村亦有所見。同時,在大欽北村也出現了遼東影響到膠東的口飾附加堆紋的筒形罐。特別是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玉器中的牙璧,可能是源自遼東地區。因此,南北兩島交流中出現的共同因素是通過廟島群島這條通道而到達對方的。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的墓葬和遺址大致分布在今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的區域內,這一區域目前尚未發現透閃石玉礦。據研究,屬於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的玉器很少,到大汶口晚期時(距今4800-4500年),玉器的數量和種類豐富起來,有裝飾品、工具和異型器等,共約90件。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500-4000年),這一區域玉文化的發展達到高峰,玉器的數量和種類空前豐富。大汶口文化玉器以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而山東龍山文化玉器除綠色外,也見有偏黃色的玉器,如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幾件玉鉞。大汶口-龍山文化玉器使用之風的漸起和熾盛,正與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原始文化交流開始與達到高峰的時間相合,兩者之間或許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大汶口-龍山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有相當一部分也有可能來自遼東半島。

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作為鄰近文化,在長期的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關系非常密切。良渚文化的絕對年代,大體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後期階段至龍山文化第一期至第三期。就目前所知,大汶口文化可能在其早期階段即與江南的崧澤文化有了交往,在吳縣草鞋山、上海崧澤出土的崧澤文化彩陶片,與邳縣大墩子、泰安大汶口、兗州王因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十分相似。大汶口文化在其中晚期則與良渚文化有更密切的交流。譬如,南京北陰陽營H2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尊,無論從造型上,還是從刻劃符號上都與魯東南大汶口文化陶尊相同。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中的彩陶背壺、弦紋玉琮,其形制與大汶口文化背壺、骨雕筒非常近似。一般認為,良渚文化最北端的遺址是江蘇阜寧陸庄遺址,大汶口文化最南端的遺址是江蘇泗洪菱角張遺址。在江蘇新沂縣花廳遺址的幾座墓中,背壺、鏤孔豆、圈足尊等大汶口文化典型陶器,與瓦足鼎、貫耳壺、玉琮等典型的良渚文化陶玉器共存,二種文化在這里水乳交融,珠聯璧合。另外,在山東棲霞楊家圈、萊陽於家店等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中,發現了與良渚文化典型陶器相近似的器物。因此,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向北發展,其影響至少達到蘇魯交界處,甚至輻射至膠東半島;大汶口文化向南拓展,其影響可達到太湖地區。從這些頻繁的文化交流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當時作為重要貿易物――玉料,源源不斷地從遼東半島經山東地區輸入到良渚文化的中心區――太湖流域和杭州灣平原。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論點只是筆者對良渚文化部分玉料來源作出的一個初步判斷,這一課題最關鍵的是要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進行礦物學的采樣檢測分析,對比它們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成份是否吻合,只有這樣,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良渚文化的玉礦在哪裡?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雅昌藝術博客 bOG qX!K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雅昌藝術博客\;zln8v#]?n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目前還存在的疑點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良渚遺址群內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http://blog.y2.cn/2/viewspace-21552.html

❷ 古代是怎麼開采和田玉的

古人采玉的主要方法——撈玉 和闐玉石分為仔玉和山料。河裏撈的玉稱「仔玉」,質量上乘,但產量低;礦採的叫山料,產量較高,只是質量參差不齊。和田玉特別是仔玉主要產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史稱「白玉河」、「墨玉河」。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洶涌澎湃,把玉石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經過上萬年的反復磨滾撞擊,雜質盡去,剩下圓潤光滑如凝脂般的寶玉。據當地撿玉人介紹,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把玉石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經過上萬年的反復磨滾撞擊,形成仔玉,他們祖祖輩輩都在白玉河裏撿玉,洪水初退時,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玉龍喀什河撈玉。 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撈玉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涌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於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至於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在"和闐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12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慶四年(1799)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後或官家采玉范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實際上,古人在亂石累累的河中可以揀到美玉,主要靠人們的經驗。當地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知道玉是石中之美者。有漂亮的顏色,如雪之白,梨之黃,墨之黑;有令人喜愛的光澤,如羊脂般滋潤;有細膩的質地和堅韌的特性。 挖玉是指離開河床在河谷階地,乾灘、古河道和山前沖積洪積扇上的礫石層中挖尋和闐玉礫。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帶來的,但早已離開河道。礫石層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蓋,礫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膠結或半膠結。由於挖玉付出的勞動很艱巨,長時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裏,獲取率很低,不如揀玉效果明顯,因此從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當某地已經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時候才會吸引人們去挖玉。

❸ 和田玉開采新方法

揀玉和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灘和淺水河道中揀玉石、撈玉石。采玉有季節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侖山中有多條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補給。夏季時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流水洶涌澎湃,這時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時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人們易於發現,這時氣溫適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主要季節。冬天時天氣寒冷,河水凍冰,玉石不易發現,也難以拾撈,因此,冬季一般不採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復露出,又成為揀玉和撈玉的好季節。這種季節性采玉,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如從晉天福三年(938)張匡業、高居誨出使於闐,見到采玉情況。在高居誨《行程記》中記述說:"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這說的是秋季河中撈玉,清代乾隆皇帝在有關和闐玉采玉的詩篇中提到:"於闐采玉春復秋,用供王賦輸皇;"和闐撈玉春秋貢"。這說明采玉和貢玉有春秋兩季。這種季節性開采,清政府也有規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兩次。四十八年停采春玉 ,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在河中撈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據高居誨在《行程記》中記載:"其國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輒至河濱者"。《新五代史》也同樣說:"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於河,然後得撈玉。"從這些歷史文獻所知,那時,王公貴族十分珍視和闐玉,奉為珍寶,采玉季節開始,要舉行采玉儀式,首先得於闐國國王親臨現場,象徵;撈玉於河",然後,才容許國人采玉。這種作法,與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有關,凡隆重之事,官員要親自到場。現今中外的領導人奠基和剪綵之類,依然與之類似。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員監督下,由采玉工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官采也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椿園寫的《西域聞見錄》中記述了當時撈玉情景。說:"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采玉之法,遠岸官一員守之,近岸管官一員守之,派熟練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並肩,赤腳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腳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擊鑼一聲,官既過朱 一點,回子出水,按點索其石子去;清代福慶在一首詩中有同樣的描述:"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可見,那時撈玉是何等的嚴格,官兵層層把守,河中的玉石財富,全為官府壟斷攫取,當地人民所得到的是奴隸般沉重的差役。
至於民間撈玉,清代前期嚴禁。為阻止民眾自行撈玉,清政府在"和闐西城外之東西河共設卡倫12處,專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慶四年(1799)才開玉禁,規定在官家采玉之後或官家采玉范圍之外進行,人們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揀玉或撈玉。
古代撈玉的河流不少,這些河流流經昆侖山,把美玉帶給人間。歷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闐地區的玉龍喀什河、喀啦喀斯河,葉城一帶的葉爾羌河、澤普勒善河及且末縣內的一些河流。這些河流所產和闐玉古代文獻也有記載,如《西域聞見錄》中說葉爾羌河所產之?quot;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難得。"世界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說:"培因省---首府叫培因,有一條河流橫貫全省,河床中蘊藏豐富的玉礦,出產一種名叫爾西頓尼和雅斯白的玉石。"又說:"沙昌省---境內有幾條河流,也出產玉石和碧玉,這些玉石大部分銷往契丹,數量十分巨大,是該省的大宗輸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獻中的產玉河,迄今已很少採玉了。如果人們按古人撈玉之河采玉,或許會大有收獲。
古人在玉河中如何撈玉呢?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所附的撈玉圖,給人們以答案。在白玉河撈玉圖中,可見人們於月光之夜在河中邊察玉。宋應星在書中說:"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餘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隨水流,仍錯離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後知也。白玉河源向東南,綠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雲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於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關於撈玉方法,古代文獻雖多有記載,然而,由於古代對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有一些不科學的說法,如"踏玉"、"月光盛處有美玉"、"陰人召玉"等等。對這些說法,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實驗,認為有澄清的必要。
"踏玉"說,認為采玉人在河水中憑腳下感覺,可以分辨出玉和石來。《西域聞見錄》中就有此說,如說:"遇有玉石,回子腳踏知之。"實際上,和闐玉子玉雜於亂石之中,子玉與其硬度相近的石英岩,硅質岩等礫石,經作者實驗,腳觸感相似,踏腳區別不開。又訪問多年采玉老人,也認為腳踏辯玉不存在,因此,古人河中撈玉,關鍵是憑眼睛觀察,當發現可能為子玉時,即拾起再仔細區別。
"月光盛處有美玉。"這種說法見於《唐書》等歷史文獻中,如說:"月光盛處必得美玉,""玉璞堆積處,其月色被明",這是說:再月光之下,子玉特別亮,如見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頭,必得美玉。現代友有人解釋為:因玉多潔白潤滑,反射率較大,故顯得月色倍明。實際上,和闐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大,不具發光性。經實驗,在夜晚明月當空的水盆中,和闐玉與同一顏色的石英岩或大理岩礫石沒有什麼區別,沒有見玉因月色而倍增的情況。有經驗的揀玉者,辯水中之玉,主要看玉的油脂光澤和色澤。
"陰人招玉",這是古代當地人的迷信之說。古代有的官員認為玉聚斂

❹ 玉石礦脈的結構

這個就難說了, 只能靠天意,好的玉石都不是礦脈出的, 你拿和田玉和翡翠來說內吧,籽料都是無礦脈的,而且是最好的,山料有礦脈,但是相對籽料來說 就質量就差很遠了。
至於你找到了礦脈能不能找到好玉石就很難說了,只容能一步一步挖下去才知道了, 呵呵!

❺ 岫岩玉好在哪裡要是開采要注意哪些

岫岩玉的資源分布
岫岩玉所在地區位於中朝地台遼東台隆營口-寬甸古隆起的西端,區內古老地層發育,構造復雜,變質作用強烈,為岫岩玉礦床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玉石礦體主要成透鏡體狀,賦存於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的富鎂碳酸鹽岩層中,受一定的層位控制,特別是其中的白雲石大理岩-菱鎂礦層為最主要的含玉層位。礦床在成因上屬於層控變質熱液交代型玉石礦床。
現知岫岩玉在遼東半島分布較廣,產量較大。僅以岫岩縣而論,其著名的北瓦溝礦區即為資源相當豐富、開采時間較長、年產量甚大的礦區。除此之外,在岫岩縣境內還發現有10多處礦床或礦點。其他如寬甸、鳳城、丹東等地也有岫岩玉礦床、礦點或礦化線索發現。其含礦地層亦均為元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的富碳酸鹽岩層。

岫岩玉的開采
根據岫岩玉的產出類型,岫岩玉的開發有兩種形式:一為掘采,一為撈采。
掘采
清代至民國年間采玉方法十分落後,主要是一鍬、鎬、鑽、鑿等為工具,在地面上發現礦苗後,須先「扒峁」(即挖去浮土),再掘坑取玉。如遇地下水湧出,則以柳灌斗將水汲干。遇有大塊玉則以鑿鑽孔,裝上炸葯破碎。因此所得良玉甚少,多被震出紋綹,不堪雕琢。
1957年建立玉石礦後,采玉工藝基本上是沿襲舊式手工作業,露天開采。60年代後,修建了礦山專用公路,架設了專用輸電線路,增設了空壓機、卷揚機、鑿岩機、抽水機等礦山設備。70年代,逐漸轉入井下開采,基本實現採掘、運輸機械化。80年代後,又引入灌入式、漲葯法等開采新工藝、新技術,使玉石的利用率比爆炸發提高20%。
產量
清末,瓦溝玉年產量約50萬公斤,其中大部分輸往外埠。岫岩境內重巒疊嶂,河道分歧,古代時交通十分閉塞。尤其是雨雪季節,喝水暴漲,飛雪漫道,商旅不通。故岫岩玉的輸出在每年秋季進行。每年上秋,來自京、滬、蘇、揚及漢口的客商便結伙住於瓦溝的客棧里,逐日到采場選玉,將選好的玉料用毛筆標上記號,再以草繩縛之,以保護不致因碰撞損壞。待秋高氣爽時便僱用當地大車運往營口或大孤山,再經水路輸往關內。當時的大車,每車次可載玉750公斤左右。岫岩年輸出量以光緒末年最多時曾達到60-70萬公斤。
民國初年,岫岩玉年產僅15-25萬公斤,年輸出量亦降至10-15萬公斤。民國中期,岫岩玉年產量達75萬公斤,年輸出最多時達70多萬公斤。
新中國成立後,玉石礦建立初期,瓦溝玉年產40萬公斤,70年代初,增至170萬公斤,80年代後增至200萬公斤左右。目前,岫岩玉的年生產能力達3000噸左右。

撈采
水中撈采
與哈達碑瓦溝僅一嶺之隔的偏嶺鎮細玉溝,是一條約10餘公立的狹長山谷,因出產細玉而得名「細玉溝」。細玉是岫岩玉的分枝,當地人稱「老玉」,日本人稱其為「鋼玉」,屬透閃石軟玉,其質地異常細膩、溫潤,性堅韌,硬度6.36-6.46度,微透明,多呈翠綠色,類翡翠,是玉中上品。
民國十七年(1928年)所修《岫岩縣志》中載:「北區有村,名細玉溝者,溝心有小河一道,長約十餘里,直通大河,夏令水漲後,村民沿河采玉,玉質外包石皮,內蘊精華,所謂石蘊玉者此類近似。質潤而堅,其玉色白如豬脂、紅似櫻桃者為上,黃白色及蛋青色次之。上者夜能放光,冬暖夏涼,相傳可避瘟疫。」「唯查此玉出產茫無根據、尋其河源,西連瓦溝,而瓦溝之玉刨自圖中,細玉溝之玉獨因水沖而始露,窺其跡似亦可刨采而得。惜乎土人皆目為無根之玉,未有能識其玉線者。」這段記述證明,人們早已發現了這種品質異常優良的「無根玉」、「石蘊玉」,或稱為「細玉」、「老玉」的玉種,並且已經很久遠地形成了「沿河采玉」的生產活動。
細玉溝玉長久被人們視為「無根之玉」,因此細玉溝向無采場,人們習慣沿河采玉,並稱為「采河磨」,采出來外包石皮、內藏美玉的玉稱為「河磨玉」。采河磨玉多在夏季河水暴漲後進行。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細玉溝連降暴雨,雨過天晴,河水忽閃閃泛光,村民紛紛下河沿泛光處采玉,竟獲得上萬斤,悉被杭州客商購去。
從80年代起,細玉溝一帶長時期鮮見的河磨玉、石包玉突然增多。1987年夏,一農民在河中洗澡,突然觸到一塊細膩的石頭,老出來竟是一塊近50公斤重的晶瑩碧玉。80年代至90年代初,偏嶺金礦的採金船在河床中淘金作業,經常撈出大小不等的河磨玉,金礦礦部的大院內曾經一度河磨玉堆積成山。
土中撈采
為了尋找「無根之玉」的「根」,民國八年(1919年),營口人吳樂山創立的「大嶺礦業公司」在細玉溝嚴家崗玉石砬子一帶挖掘坑口,因未發現礦體而作罷。1935年,侵華日人石光憲一也曾一度沿河尋找礦脈,但也無甚收獲而中止。1973年,偏嶺鄉(今為偏嶺鎮)組織人力沿日偽時期的老坑縱向挖掘,發現一處古玉坑遺跡,裡面有已呈碳化的松樹明子(松脂)等物,其年代不可考。結果在此處找到一條新礦脈,細玉礦體長約數十米,最寬處5米,所得盡為良玉,顏色有碧綠、青綠、黃、白等色。從此細玉溝原生礦床的細玉得到了

❻ 和田玉山料是怎麼開採的

LZ問的是新復疆山料嘛?
因為青海料制子也叫和田玉山料哦

新疆山料的礦脈一般都是在雪線以上
每年只有幾個固定的時間可以開采
主要就是用炸葯崩
開出一個礦洞來一塊一塊往外運
都是用駱駝和驢子從山上往下運的
所以說新疆山料很少見大塊 因為太難運下山

❼ 玉是怎麼來的,是天然開採的嗎是不是算是礦石的一種

經幾萬年的地殼運動而來,是天然開採的,是礦石的一種,一般開采出來的毛料外面都會有一層或薄或厚的岩石,好的玉要沒有一絲裂紋,瑕疵,沒有一點岩石沉澱才行,否則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望採納)

❽ 如何辨別老坑玉

1、棉的多少

新種玉棉多,Adrian自己感覺就像冰渣,老坑玉棉明顯少得多,即便有也是細微的點狀,很容易區分。

2、是否起膠

老坑玉通常起膠感足,新的結構不夠緊密,再怎麼拋光也很難達到老坑的那種膠感。

3、是否起熒

老坑玉如果起熒的話很容易區分,起熒與起膠的形成原因類似,都在於晶體顆粒的排列的無序性,前提是種要夠老。

4、灰度

這在水頭較好的老鍾上表現的最為直觀,會有種帶著灰色的感覺。若碰到水好、種老又沒有灰色感覺的料子。

(8)玉礦脈走向怎麼開采怎麼相玉擴展閱讀

老坑玉質堅,透明度高。在原產地新開采出來的翡翠玉料,沒有風化表皮,其水頭和光澤都比老坑玉差,被稱為「新坑玉」,也稱「山料」。老坑和新坑實際上是按人們發現,開采翡翠的先後時間來分的,按著地質學觀點看,它們在地下形成的地質時代是相同的。

通常在「老坑」中的翡翠質量較好,水份也較足。這是因為原生礦床實際上有各種質量不等的礦石,經過水流的搬運,沉積成次生礦床,一些質量差的,如有裂隙的,粗粒的,結構鬆散的,不純的翡翠就會得到自然的分選,淘汰。保留於河床中的,主要是些質地較緊密,結構較細粒的翡翠。

翡翠外表的一層皮則是由於當翡翠露出地表後,受到自然界的氧化和水解作用使它含有的一些鐵質和錳質析出而成為一種氧化鐵或氧化錳附著其表面,形成一層外殼,就如不常使用的刀子,其表面含氧化生銹一樣的道理。

❾ 和田玉籽料是怎麼開采出來的

籽料是次生礦,是掉在河裡經流水上千萬年的沖刷磨掉了稜角形成的。所內以籽料一般都在河裡以及老的河床容上,開采籽料也就要在河裡或老河床上。以前工業技術水平落後,開胯籽料主要是靠人撿拾,現在方便的多,用挖掘機挖河床尋找,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籽料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難開采了。

❿ 怎麼挖到玉石

不是隨便哪裡都能挖的出的,如果哪裡都能挖的出,就不名貴了,要到有礦的地方。或是到流經玉礦的河流的下游里找,玉礦比如緬甸的翡翠、南陽的獨山玉、遼寧岫岩的岫玉。河裡找的籽料,比如新疆的和田玉。

熱點內容
三個字的電影名 發布:2024-08-19 09:10:03 瀏覽:417
台灣紅羊經典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2:17 瀏覽:767
搞笑電影范冰冰梁家輝開戰 發布:2024-08-19 08:53:18 瀏覽:917
免費午夜激情 發布:2024-08-19 08:42:15 瀏覽:831
40分鍾左右的英語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8:43 瀏覽:695
電影宋基美娜 發布:2024-08-19 08:27:04 瀏覽:942
宿舍都變成女的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59:35 瀏覽:897
台灣恐怖片喪屍 發布:2024-08-19 07:57:21 瀏覽:179
免費觀看qq群 發布:2024-08-19 07:53:00 瀏覽:921
4級片名字 發布:2024-08-19 07:39:1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