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怎麼開採的
Ⅰ 石油怎麼開采呢
採油方法主要有抄自噴採油和人工舉升兩種。在油井的開發過程中,當對油井試油後,會根據油井的油層物性、壓力,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
在實際生產中,油層物性好、壓力高的油井,油氣可自噴到地表,即自噴採油。油層物性差、壓力低的油井,當地層能量不足以將油氣舉升到底表時,應人工補充能量,進行人工舉升。
油井自噴生產,一般要經過四種流動過程:
(1)原油從油層流到井底;
(2)從井底沿著井筒上升到井口;
(3)原油到井口之後通過油嘴;
(4)沿著地面管線流到分離器、計量站。
(1)石油怎麼開採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Ⅱ 石油是怎麼開采出來 的 啊 請問
先是探測。找到石油了以後。就打井。你知道水井吧。就是那麼回事。一直打到有石油的地方。在吧石油給抽上來。進行提煉。
Ⅲ 石油是怎樣開采出來的
要開採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兒蘊藏著石油。經過上百年的探索,人們創造出各種找油氣的方法,但絕大多數油氣是在沉積盆地中進行的,可以說,各種各樣的沉積盆地(如我國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是找油、找氣的首選目的地。
在盆地內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質,從搞清盆地的基本情況入手,認識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等,經過一系列的地址調查等,初步確定盆地的性質。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內的情況,認識盆地的內部構造。石油地質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術的手段,確定可能的生油地層、儲油地層。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質特徵,確定含油氣的構造、層位,最後確定打鑽井的位置。
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鑽井結束後,還要在井口安裝一套井口設備,有很多的閥門和儀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樹,所以被人們稱為「採油樹」。是否能將原油從地下採到地面來,還取決於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我國很多油田,如大慶、勝利等,很多油層的壓力都很大,只要一打開採油樹的閥門,地下的油氣就會不停的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現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噴井開采出來的。有的自噴井日產量可達萬噸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噴以後,由於地層壓力降低,油井的自噴壓力慢慢降下來,就無法自噴了,這就需要採取措施保持地層壓力,以保持長期採油。到了油田開發的後期,當地下的原油所剩不多的時候,為了采出殘留在油層中的石油,還要採用二次採油法甚至三次採油法,比如往油層中注入加熱的二氧化碳或用火燒油層,以提高石油的采出量。
石油的勘探開采,是一個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行業,中國的石油行業是全國最大的計算機用戶之一,是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各種新材料使用最廣泛的高新技術密集行業,是應用高新技術推動傳統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新興行業。
Ⅳ 石油是怎樣開採的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我國古代人民採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和氣並來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地區,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還煮井水」。據載此法效果大,省事簡辦,「一斛水得四、五斗鹽」,比家火煮法,得鹽「不過二、三斗」,顯然火井煮鹽,成本低,產量高,被認為是手工業的一項重大發展。當時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後,鑽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進,方法也有所更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據古籍記載,古代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省發現了石油礦。據《台灣府志》記載,清朝咸豐十年,台灣新竹縣發現了石油,一個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並用其點燃手提馬燈。
我國明代以後,石油開采技術逐漸流傳到國外。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生於1587年,江西奉新縣人)所著的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把長期流傳下來的石油化學知識作了全面的總結,對石油的開采工藝作了系統的敘述。全書18卷,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即1637年,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部化學工藝網路全書。它的問世,使後者難以繼了。書中記載,不但反映出豐富的化學知識,亦反映出當時的化學工藝生產水平。我國古代石油開採的許多技術環節和技術項目,皆有賴於此書而得以流傳。該書十六世紀傳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起,陸續出現了歐洲文節譯本,1869年出現了比較詳細的法文節譯本。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全部被譯為日、英、俄文,成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難怪有的國家石油技術資料也公認,我國早在公元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的深井。說明在那時,我國的石油鑽井技術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海底石油的開采海底石油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勘探和開采兩個階段。海上勘探原理和方法與陸地上勘探基本相同,也分普醒和說查兩具步驟。其方法是以地球物理勘探法和鑽井勘探法為主,其任務是探明油氣藏的構造、含油麵積和儲量。普查是從地質調查研究入手,主要通過地震、策略和磁力調查法尋找油氣構造。在的基礎上,運用地球物理分析了解海底地下岩層的分布、地質構造的類型、油氣分離穩定、原油和天然氣凈化處理、輕質油回收、污水處理、注水和注氣系統、機械採油、天然氣壓縮、火世系統、貯油及外輸系統等。
Ⅳ 石油怎麼被開采出來
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在地質學學中,能夠生成石油的地層必須具備"生,圈,蓋,儲,運,保"六個條件.那麼,哪些地層有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氣呢?在地質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名詞:砂岩! 請記住這個名詞.與砂岩相對應的叫泥岩.
石油深埋地下,如何才能找出哪些地方有石油呢?
1,地質學家會分析這個的地質構造,是不是海相沉積等.
2進行地震勘測,找出這個區塊的砂/泥岩層位.這個工作主要是有物探部門來做,如著名的東方物探,或者XX地球物理研究所來做,
其簡單過程如下,1 先找個地方,按照一定組合方式鑽幾個或幾十個30-50m深的"坑",埋下炸葯,按照一定的時間方式進行爆炸,然後用儀器記錄爆炸產生的聲波在地層中的傳播速度,藉此來分析地層,判斷砂/泥岩層位深度.這個記錄聲波的儀器非常靈敏,人的走動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會產生雜波干擾.
3物探測量的聲速數據交給專門的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後設計目的區塊的鑽井方案,然後鑽井隊就開始鑽井了.這個過程沒什麼好說的.
4鑽井隊就開始鑽井.當然了,鑽井隊會先在目的地鑽1,2口井,稱為預探井,目的是(1)判斷這個區塊的地質分層,專業名詞:如延安組,延長組, 或者馬家溝組,太原組等地質分層,(2)目的區塊究竟是否含石油/天然氣,若含有,其豐度,滲透率,等如何
若本區塊的預探井顯示本區塊含油氣,則此區塊很快就會進入大規模的油氣開采階段,最明顯特徵就是打了很多井.
關於鑽井,其實有很多人對油田勘探開發的印象就是鑽井,其實,鑽井,只不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一個小環節而已.鑽井,是油田開發中最辛苦,最累人的.大名鼎鼎的鐵人王進喜其實就是鑽井工人.我國油田開發中唯一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也就是鑽井而已,因為我們國家鑽井隊也會打水平井,多分支井.說老實話,鑽井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 了.
5 測井分為完井,三樣測井,射孔,生產測井等幾個方面.上面說到鑽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的去測了.測井的目的,(1)鑽井隊打的井是不是符合設計要求,如井斜等,水平段等(2)評價地層中是否有原油/氣,(3)若存在,其層位多少,深度多少,哪些層位有開采價值.這些是完井測井.測好了就要解釋,解釋好了開采哪些層位,鑽井隊就要下套管了,注水泥了.然後測井的就要開始測三樣了:既聲波,伽瑪,磁定位.主要是判斷鑽井隊下的套管和水泥是否充足,膠結是否良好.三樣測好後就由測井的進行射孔,使用專用的爆破彈(射孔彈)炸開套管和水泥,使地層中的石油能夠流入套管中以便開采.
6此時,井下作業來進行壓裂了.進行壓裂地層,擴大射孔射開的縫隙,使石油能更快的流入套管.
7壓裂結束了,該採油隊來裝採油機器了,俗稱磕頭機或抽頭機,此時,石油就被開采出來了.你就可以看見真正的石油了.
Ⅵ 怎麼開採石油
我國古代人民採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和氣並來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地區,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還煮井水」。據載此法效果大,省事簡辦,「一斛水得四、五斗鹽」,比家火煮法,得鹽「不過二、三斗」,顯然火井煮鹽,成本低,產量高,被認為是手工業的一項重大發展。當時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後,鑽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進,方法也有所更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據古籍記載,古代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省發現了石油礦。據《台灣府志》記載,清朝咸豐十年,台灣新竹縣發現了石油,一個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並用其點燃手提馬燈。
我國明代以後,石油開采技術逐漸流傳到國外。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生於1587年,江西奉新縣人)所著的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把長期流傳下來的石油化學知識作了全面的總結,對石油的開采工藝作了系統的敘述。全書18卷,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即1637年,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部化學工藝網路全書。它的問世,使後者難以繼了。書中記載,不但反映出豐富的化學知識,亦反映出當時的化學工藝生產水平。我國古代石油開採的許多技術環節和技術項目,皆有賴於此書而得以流傳。該書十六世紀傳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起,陸續出現了歐洲文節譯本,1869年出現了比較詳細的法文節譯本。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全部被譯為日、英、俄文,成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難怪有的國家石油技術資料也公認,我國早在公元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的深井。說明在那時,我國的石油鑽井技術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海底石油的開采海底石油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勘探和開采兩個階段。海上勘探原理和方法與陸地上勘探基本相同,也分普醒和說查兩具步驟。其方法是以地球物理勘探法和鑽井勘探法為主,其任務是探明油氣藏的構造、含油麵積和儲量。普查是從地質調查研究入手,主要通過地震、策略和磁力調查法尋找油氣構造。在的基礎上,運用地球物理分析了解海底地下岩層的分布、地質構造的類型、油氣分離穩定、原油和天然氣凈化處理、輕質油回收、污水處理、注水和注氣系統、機械採油、天然氣壓縮、火世系統、貯油及外輸系統等。
Ⅶ 石油是怎麼開采出來的
那個叫抽油機。打完井後,一次採油是通過壓力開采出來的,二次採油是注水,三次採油是化學驅
Ⅷ 石油是怎麼開發的
石油是一復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制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經過預探發現一個含油氣構造具有工業油氣流以後,緊接著就要進行詳探並逐步投入開發。油氣田開發就是依據詳探成果和必要的生產性開發試驗,從實際情況和生產規律出發,制訂出合理的開發方案並對油氣田進行建設和投產,使油氣田按預定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長期生產,直至生產結束。
20世紀初,油氣田開發工程所能依據的理論、方法和採用的手段十分有限。油氣田基本上是依靠天然能量進行開采。對油氣層及其能量的研究和認識也停留在初級水平。20世紀40年代以來,油氣田開發工程這門學科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一方面是對油氣藏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另一方面開采和測試手段得到徹底的更新。因此對油氣藏進行總體解剖和研究成為可能,進而能從整體上進行規劃、部署和開發。目前,油氣田開發事業已發展成為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裝備建設起來的綜合工業部門,是整個石油工業中極為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