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技術在冶金生產中的應用
㈠ 如何推進自動化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問題:
1、合理化布局自動化生產製造產線,購置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和引進專業自動化人才。
㈡ 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工業自動化是自動化技術應用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向。其具體運用的方面有: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 綜合辦公自動化(OA)(例如:門禁系統、資訊科技稽核) 過程式控制制與自動化儀器儀表人工智慧技術
自動化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石油、化工、冶金、輕工業等行業,由於採用自動化儀表和集中控制裝置,促進了連續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用自動化裝置管理化工生產過程的方法稱為化工自動化。
㈢ 自動化技術在船舶工程中的應用
1. 機艙自動化發展歷史及現狀
艦艇裝備武器、觀導、通信系統的自動化、電子程式控制化是衡量艦艇現代化程度的主要尺度,而機艙自動化是當代艦船共同研發的課題。然而,由於艦船使用任務的差異,受其戰術技術要求或和技術經濟指標的制約,在船舶自動化設計上也會有不同的定位和取向。
艦艇機艙自動化設置的目的在於避免和防止船員判斷和操作失當,貽誤戰機,其次為減輕船員大量重復體力消耗,進而提高其戰鬥力和生命力。民用船舶機艙自動化除安全可靠因素外,尤以追求船舶運行的經濟性為目的。
從本世紀50年代機電設備單元(或單機)自動化在艦船上大量採用,1961年日本建成「金華山丸」號,實現機艙集中控制和駕駛室遙控主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自動化船。60年代中期發展無人值班機艙,出現了第二代自動化船,如1964年日本為丹麥建造的「賽靈月」號(SELEM DAM)65型油船。該船除了機艙集中控制和駕駛室遙控主機外,還有火災探測及自動滅火裝置。在機艙、駕駛室和船員居住區之間設有通信和報警裝置。其後,各國船級社陸續出台了滿足不同程度自動化分級的一人或無人值班機艙船舶的技術標准,從而使艦船機艙自動化納入規范化。
2. 電站自動化系統的歷史與發展
船舶電站是船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電站自動化是船舶自動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電站運行的可靠性、經濟性及自動化程度對保證船舶安全、經濟航行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船舶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化發展,對船舶電站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船舶電站在近幾十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發展的突出標志是自動化。
國外船舶自動化一開始大多是從電氣部分著手,從最原始的手動本地操縱進化成手動遙控操縱,再進一步發展成半自動控制,最後發展到目前的最高水平的電站全自動控制的無人值班機艙。早在60年代初期,日本、德國、英國等國就有電站單元自動化裝置,如:英國的MMF自並車裝置,日本的XET自動並車裝置和XPT自動負荷分配裝置。到70年代中後期,人們在單元自動化裝置的基礎上,把它們系統地組合成成套電站自動化設備,系統可在集控室進行集中控制,如:「里言斯頓」號船上的SEPA電站自動化控制系統,日本「星光」號船上電站自動化系統。隨著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在80年代初期國外研製成功了微型計算機單機控制系統,如:用在我國「德大」輪上的日本大發公司配套的電站自動化控制系統,廣州遠洋公司15000噸上使用的丹麥SEMCO公司的APM電動自動化系統。到80年代中後期,隨著微機網路技術的日趨成熟,國外眾多國家相繼開發研製多微機分布式網路型自動化控制系統,如:西門子、AEG等國際著名的大公司近期的產品,是目前國際上最新技術產品。
我國在船舶電站自動化方面起步較晚,而且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後於國際水平。因此,在電站自動化技術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前兒年,國內研製生產並投入使用的電站自動化產品,在技術上大都相當於國外六七十年代的產品,是分立元件單元化控制裝置,在測量、控制精度及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均不太理想。近幾年,也有不少單微機電站自動化系統,但由於其存在著一旦微機出現故障則整個電站自動化功能將全部失效等這一系統性先天不足問題,因此這一產品的推廣應用也受到限制。隨著船舶向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對船舶電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個高可靠性、功能齊全的網路型多微機分布式電站自動化控制系統將是未來船舶電站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3. 主機遙控系統的歷史與發展概況
艦船機艙主機遙控系統是艦船機艙自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幾十年裡,船舶機艙里只有個別的或局部的機組、系統採用自動化技術,從局部自動到全面自動化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歲月。隨著自動化裝置的設計、製造和管理各方面的日趨成熟,單項和局部的自動化逐漸增多。1961年1月,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機艙集中監視報警和主機遙控裝置的8000噸級「金華山丸」貨船,只需一人值班,船員人數減少至37人。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此後,機艙集中監視報警和主機遙控系統得以了迅速發展。70年代中期起,隨著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微機隨即被用到船上。80年代微機迅猛發展,集成度不斷提高,中央處理單元由4位、8位發展到16、32位以上。使微機在機艙集中監視報警和主機遙控系統中的應用得以迅速發展。
我國在70年代後期,緊跟世界輪機自動化發展步伐。1978年,萬噸級貨船「長順」輪使用了自行設計製造的主機遙控系統。1990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套完整的網路型微機控制主機遙控系統(CY880型)。該系統成功地安裝於我海軍某綜合補給船上。
㈣ 冶金傳輸原理在冶金中有哪些應用
冶金傳輸原理在冶金中的應用:
在治冶工業中,大多數治金過程都是在高溫、多相條內件下進行的容復雜物理化學過程,同是相伴有動量、熱量和質量的傳輸現象。
在實際的治金生產中,為使某一治金反應進行,必須將參與反應的物質盡快地傳輸到反應進行的區域去,並使反應產物盡快地排除。
最慢的步驟稱為過程式控制制步驟或限制性環節。
高溫、多相條件下的治金反應大多受傳質環節控制,即傳質速率往往決定了反應速度,而傳質速率往往又與動量和熱量傳輸有密切關系。
系統地介紹了三傳的基本理論及三者的類似機理、相互關系;同時介紹了利用相似原理來處理試驗數據和進行模型試驗的方法。並運用傳輸的基本知識分析復雜的冶金過程中各因素的影響機理,通過例題說明三傳的基本方程在實踐問題中的應用。
㈤ 電氣自動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是什麼
1、交通方面,電氣化的鐵路,像現在的輕軌,地鐵,和磁懸浮列車,也包括現在的絕大多數列車都是靠電氣化自動遠程式控制制的。
天上的飛機,衛星的發射,等等
2、工業方面、石油,化工,電力,生產,等各領域都主要是靠電氣自動化進行操作,生產,加工,監控和維護。
像煤制油,煤制氫,煤發電,像化肥廠,煉油廠,鋼鐵生產,各種自動半自動化的生產線,汽車製造,加工,包裝的、傳送,油田採油,采氣的日常操作維護,遠程監控,遠程式控制制等等,方方面面基本上都必須用到自動化專業知識。
3、民用方面、民用報警,消防報警系統,暖通系統,安防系統,自動化機械加工,配電系統,供電系統,銀行系統,包括我們平時的刷卡系統等等都必須用自動化的知識。
4、通訊方面、衛星的發射,手機,電腦通訊網路,光纖通訊,電纜通訊,各種控制系統等等都必須用到自動化的知識才能實現。
㈥ 自動化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哪些
你是自動化專業的么,這個專業在工業應用很多,很多製造大型儀器的企業,比如說,汽車類,機械零件製造,發動機;還有電梯,之前有個蘇州的企業專門做電梯的只要自動化專業的,控制類很多的。
㈦ 簡述自動化的發展歷程
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自動化技術形成、局部自動化和綜合自動化三個時期。
社會的需要是自動化技術發展的動力。自動化技術是緊密圍繞著生產、軍事設備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業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788年,J.瓦特為了解決工業生產中提出的蒸汽機的速度控制問題,把離心式調速器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調節系統,使蒸汽機變為既安全又實用的動力裝置。瓦特的這項發明開創了自動調節裝置的研究和應用。在解決隨之出現的自動調節裝置的穩定性的過程中,數學家提出了判定系統穩定性的判據,積累了設計和使用自動調節器的經驗。
20世紀40年代是自動化技術和理論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批科學家為了解決軍事上提出的火炮控制、魚雷導航、飛機導航等技術問題,逐步形成了以分析和設計單變數控制系統為主要內容的經典控制理論與方法。機械、電氣和電子技術的發展為生產自動化提供了技術手段。1946年,美國福特公司的機械工程師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動化一詞來描述生產過程的自動操作。1947年建立第一個生產自動化研究部門。1952年J.迪博爾德第一本以自動化命名的《自動化》一書出版,他認為「自動化是分析、組織和控制生產過程的手段「。實際上,自動化是將自動控制用於生產過程的結果。50年代以後,自動控製作為提高生產率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始推廣應用。它在機械製造中的應用形成了機械製造自動化;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連續生產過程中應用,對大規模的生產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形成了過程自動化。電子計算機的推廣和應用,使自動控制與信息處理相結合,出現了業務管理自動化。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大量的工程實踐,尤其是航天技術的發展,涉及大量的多輸入多輸出系統的最優控制問題,用經典的控制理論已難於解決,於是產生了以極大值原理、動態規劃和狀態空間法等為核心的現代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提供了滿足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控制手段,保證了其後的若干空間計劃(如導彈的制導、航天器的控制)的實施。控制工作者從過去那種只依據傳遞函數來考慮控制系統的輸入輸出關系,過渡到用狀態空間法來考慮系統內部結構,是控制工作者對控制系統規律認識的一個飛躍。
60年代中期以後,現代控制理論在自動化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產生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結構,如自適應和隨機控制、系統辨識、微分對策、分布參數系統等。與此同時,模式識別和人工智慧也發展起來,出現了智能機器人和專家系統。現代控制理論和電子計算機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使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和管理向綜合最優化發展。
70年代中期,自動化的應用開始面向大規模、復雜的系統,如大型電力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鋼鐵聯合企業、國民經濟系統等,它不僅要求對現有系統進行最優控制和管理,而且還要對未來系統進行最優籌劃和設計,運用現代控制理論方法已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於是出現了大系統理論與方法。80年代初,隨著計算機網路的迅速發展,管理自動化取得較大進步,出現了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決策支持系統。與此同時,人類開始綜合利用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系統控制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和新方法來解決所面臨的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醫療自動化、農業自動化以及各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研製出柔性製造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智能機器人和專家系統等高級自動化系統。
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歷史是一部人類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延伸和擴展器官功能的歷史,自動化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結晶,它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作用。
㈧ 自動化生產線上主要應用什麼技術
一般來說,從大的角度分析自動化生產線應用的技術主要包括自動控制技術,通信技術,顯示技術和網路技術。其中自動控制技術相當於人類的大腦,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相當於人類的語言,交流信息並作出指令判斷,而現實技術類似於人的眼睛,捕捉圖像並反饋給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