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新同志电影
Ⅰ 青春与写实,台湾的这些同志电影你看过几部
前几天台湾刚举行同志巡游,看起来台湾对同志的态度比内地要开放很多, 从华语同志电影的角度来看,无论产出量还是质量也都足以碾压我们。 这周末,Q叔带大家盘点一下台湾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同志电影。
提到台湾电影,不得不让人想到青春电影,白衣飘飘的校园时代,性的觉醒和青春的躁动都是非常好题材,台湾同志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青春电影,讲年少往事,讲初恋,讲成长痛楚。
提到台湾青春片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部,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故事,桂纶镁,陈柏霖嫩得都可以掐出水来。桂纶镁饰演的孟克柔在墙上反复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道出了其中隐藏的同性情愫。
《带我去远方》
故事发生在海边宁静的小渔村里。讲述一个色盲小女孩阿桂和同性恋堂哥阿贤的故事。 妹妹对阿贤哥产生了朦胧的爱恋,哥哥却爱着同性。很多感情我们都无法触及,因为它太靠近。他们都在守护彼此的秘密,一起计划离开生活的小渔村,奔赴不会被人当做异类的自由天堂。
《盛夏光年》
由张睿家和张孝全主演的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台湾同志电影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了,两男一女的经典人物设定。 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孩,长大后这份友谊在慢慢变质。大概也是从这部开始,张孝全连续演了好几部同志电影。另外还有五月天献唱的主题曲。
《女朋友·男朋友》
还是两男一女的三角恋,跟盛夏光年有点类似,这部由张孝全,桂纶镁,凤小岳主演的电影,Q叔觉得比盛夏光年要好不少。青春加上学生运动的背景,道出自由的主题。我们友谊无法长存,因为我对你动心了。
《渺渺》
范植伟,柯佳嬿和张榕容主演的这部,对比前面几部还是比较特别,说起来就是,她爱她,她爱他,他爱他的故事。他,直到他离世后才敢承认爱着他;她,直到她离开时都不敢说喜欢她。人生渺渺,世事难料。
《花吃了那女孩》
本片由四段感情故事“在一起很快乐”“不在一起很快乐”“不在一起不快乐”“在一起也不快乐”独立交错的演绎爱情的味道,四对女孩之间的故事。部分演员也都挺出名有林嘉欣、、王心凌、莫子仪、陈绮贞等。
以上就是台湾同志电影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部涉及青春题材的电影。华语语境里,同志也往往会牵涉到传统习俗,亲人关系,社会压力等话题,这类题材台湾同志电影也有不少佳作。
《喜宴》
前几天已经单独推荐过,李安的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出形婚闹剧,在20年后再看,依然没有过时,借助同志的话题,表达导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亲人关系,中国传统习俗的反思。
《那天妈妈来看我》
这是一部比较让人心痛的电影,白冰冰饰演的母亲,在母亲节那天,知道了小儿子性取向和死亡消息的双重打击。最后的哭诉很揪心。.
《艾草》
同样是一部跟母亲有关的电影,58岁的母亲吴艾草早年间曾与异乡老师私奔,可算是思想开放的女性。然而她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小儿子宋海是同志,留学而归的大女儿宋伶也跟黑人有了私生女。面对儿女们的离经叛道,内心陷入苦苦的挣扎中。
《夜奔》
《林冲夜奔》是昆曲中的一出剧目,本片由黄磊,刘若英和尹昭德三人主演,背景为民国,讲述海归徐少东和未婚妻英儿以及戏班主演林冲之间的感情纠葛。本片最大的亮点是那些文艺的念白。
导演徐立功说:在我的世界里,只有真爱,没有性别;性别只是肉体结构上的不同,性灵上是不分彼此的。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爱是超越性别的。
《孽子》
这是一部同志剧,根据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改编。跟国内那些耽美剧很大区别在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志剧,残酷而真实。
本剧也囊括了台湾不少当年的年轻演员,包括前面提到的张孝全、范植伟,杨佑宁等。故事发生在“新公园”荷花池周围的黑暗王国。“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醉生梦死》
这部是去年的新片,讲社会底层人物,描述一个母亲、一对兄弟和一名房客共处一屋的悲伤故事,片中除有浓厚母子情、兄弟情,也有在张作骥电影首见的同志情。
台湾其实还有不少同志电影,比如任贤齐主演的《明天记得爱上我》,杨佑宁主演的《十七岁的天空》,杨丞琳主演的《刺青》等等,包括台湾导演蔡明亮也拍过不少涉及同志情的电影,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你看过哪些?你有什么其他好推荐,都欢迎再下方评论。
Ⅱ 【盘点】台湾同性电影大观
台湾,一个文化与社会观念交织的独特舞台,其同性电影作品犹如历史的见证者,揭示着从禁锢到开放的变迁。早在戒严时期,台湾电影就悄然埋下了关于同志题材的种子,如早期的《孤恋花》与《孽子》,白先勇的作品如《失声画眉》更是深入人心,它们以艺术形式反映着社会的脉搏与文化的独特韵味。
电影《在黑暗中做想做的事》在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光环下,蔡明亮导演的镜头下,压抑与释放交织,探索着伦理与情感的边界。电影1-14讲述主角们的漂泊与困惑,15-26则是一部青春回忆录,通过短片的多样主题,探索爱与自我认同的深度。而最后,时间与空间的跨越,揭示了爱情与人生转折的无常。
从《故乡画像》到《索多玛的猫》,台湾同志电影的风格各异,从坚强女子的寻找幸福到同志情感的复杂交织,再到《苹果男孩》中家庭矛盾的展现,每部作品都是对社会观念的深度剖析。电影《醉·生梦死》中,母爱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成为母子关系的试金石,而《替身》和《阿莉芙》则以多元视角揭示族群的烦恼与爱情的复杂。
小康的底层视角引发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现状的思考,而恋情结束后的男人痛苦与寂静,海边色盲女孩阿桂的眼中世界,以及武双全家庭破碎的渴望,都成为电影中深刻的情感触点。家庭关系的疏离与个体追求,桂纶镁的饱满角色和三角恋情,刘定衡的罪恶感,以及王毓雅的感人悲剧,都在电影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青春与困惑交织在《十七岁周小天》的故事中,孽子电视剧版改编自白先勇经典,盛夏光年中纯真的孩子友谊,渺渺与小瑷的夏日情感,都描绘了台湾同志电影的丰富层次。《蓝色大门》则通过回忆找回失落的青春,林月珍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爱情与生活的复杂交织。
这些电影不仅讲述爱情,也探讨成长与人生。如《浮生若梦》延续《飞跃情海》的主题,而《那年夏天的浪声》则用海浪声讲述情感的起落。《童女之舞》通过倒叙展现成长的力量,而《夜奔》中的孤独与离世则让人深思。
尽管全球范围内,同性恋话题仍敏感,但台湾电影始终是平等与理解的发声者,挑战着主流观念,为亚文化争取更多的空间。电影,成为了一种诉求和艺术表达,见证着台湾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对话。
在这里,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一个视角,一个时代的缩影。【观影三千岁】,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台湾同性电影的深度与魅力,感受那些被岁月温柔雕琢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