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源问题有哪些
『壹』 请说一说我国目前面临着哪些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为10345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全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能源资源赋存不均衡,开发难度较大,已探明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储量严重不足.
再加上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利用低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能源的消耗速度比其他国家更快,能源枯竭的威胁可能来得更早、更严重.因而,日益增长的对外能源需求造成的能源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能源危机的突围之路.
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65%左右为煤炭,大量使用煤炭,使 66%的中国城市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以及22%的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长期以来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面对当前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严重环境危机,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贰』 我国主要能源问题及对策
能源、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洁净煤技术,优化能源结构。谢谢~望采纳,一时想不起来了。呵呵~~!!
『叁』 未来城市的能源是怎么利用的
我们生活在城市时代,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到2015年,全球将出现超过21座千万人口以上的巨型都市。城市仅占世界面积的2%,但消耗了全球75%的能源。能源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维护平衡时需要解决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能源需求就越大。能源储存的有限量问题促使人类去开发、寻找、应用新的替代能源。如何解决能源危机,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未来城市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核能等。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等,还包括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亿~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000米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视作垃圾的城市工业垃圾和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做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肆』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急急急)
外来人员增加快 城市话进程加速
环境污染问题 绿化
能源等资源短缺问题
教育产业化等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标 题: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 金江军
城市信息化是指城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
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加速城市实现
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化建设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融
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使之成为本市经济起飞
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杨
学山认为:“一切有利于加快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技术应
用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理解为独立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整体规划之外的建设任务, 不能认为信息化建设是独立于一个个企业、乡村的具体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新事物,更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等同于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业发
展。”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经济
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
和支撑信息化,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整体推进,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一
个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
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
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并
且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工业化。
城市信息化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过去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
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
要。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公众的人文素质与生活
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例如,浙江省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近
年来大力发展“零资源经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木材市场、五金市场和皮货市场等,这
实际上反映出了浙江各县市利用国内相对领先的信息能力,调配和使用外部的信息资源、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城市内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对经
济落后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
,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
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化以新的价
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城市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再是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表现为全面的、长期
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其次,信息化是城市与全球沟通的桥梁,是贸易、投资、资本
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给社会文
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社会构架带来全面变化。再次,信息化将极大地促
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
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
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城市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
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
化。这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规模、劳
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步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
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再是社会经济的辅助性
因素,而是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
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同时,它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
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迅速改变城市的人才和生产
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渗透可以为夕
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并且推动城市传统特色经济不断升级换代。
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
构架之中,促进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加强了城市内的协调作用,通过各种专业
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一方面发挥了整合后的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又拥有小企业机动灵活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
转化成为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和加强了传统特色经济产业,又将城市特色经济与整体经
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特色经济在信息化过程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快速发展。
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
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
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
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信息化能为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
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城市,从而达到共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表现
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
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
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是
和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
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
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
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
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
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认真分析本地
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规划,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
遇,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伍』 全球能源面临哪些危机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有哪些
能源危机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人类需求的担忧,目前来说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发版展,对能源权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主要体现在对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上。许多国家针对上述问题都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燃料及能源成本,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设想,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造升级,淘汰部分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实现结构调整,另外目前正在进行生态产业型城市的建设,从城市的本质方向上进行改变,以上都属于“节流”的措施。但是能源毕竟是有穷尽之时,因此开源更加重要,目前对系能源的开发也在不断进行,包括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但是目前太阳能板的回收期较长,一直以来也为人们诟病,还有一些其他能源的开发如风能和水能,但是谁能开发往往涉及电站的建设,这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核能潜力巨大,但是风险也与之随行,不过结合目前的情况,核能依然是能源保障的重要环节,目前研究比较热的还有生物质能,属于环保可再生的能源,但是离大规模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陆』 上海城市能源问题与造成问题的原因
上海的人口很多(2300万),只有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对的能源问题肯定不能避免,电力缺乏(东部普遍缺乏);天然气、石油等当然是外来的,主要就是上海不处于资源带,本身没有石油等自然资源,但是人口却超多,不过世界上主要城市都是这样的,一般都是靠外来的。
『柒』 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城市环境问题;A大家一般认为,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B资源与城市环境;资源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资源,积极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资源,是控制工业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措施。C人口与环境问题;控制城市人口,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D经济发展与城市问题;E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我国在总结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为主”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A组织上以地方为主;B手段上以立法和规划为主;C方法上以环境质量评价为主。
(2)城市交通问题;A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B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C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强中心站略;完全机动化的战略;弱中心站略;低成本战略;限制交通战略;D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A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战略线和时间;B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3)城市住宅问题;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住宅建设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现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城市危房、棚户区改造步履维艰;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够理想;要解决我国城市住宅问题,必须多建房,建好房,尽可能满足需要。住房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房改的推进同价格、工资、财政、金融、计划等方面改革密不可分。因此,这项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有相关改革配套实施,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消极等待;
(4)城市社会问题;A就业问题;B贫困问题;C老年人问题;D社会责任感缺乏;E种族与社会争端;F内城问题。
『捌』 21世纪有哪些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以及它们的危害和解决方法。
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枣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为:
1.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
2.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
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6.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7.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颐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8.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特定的转型过程密切相关。
『玖』 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就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的6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1997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高峰期,此后情势趋缓。而2001~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速增长,2004年,情况更为严重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 %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t (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能源的短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附属品”,但实际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1.1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性
(1)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2002年,景气指数居前的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化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这是近年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城镇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为农村的3.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将增加
1 300万城市人口,能源供应也需相应增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如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进出口结构不同,单位进口价值与单位出口价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1.2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浪费
回顾20年的发展,我国仍然采取的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2001年,全国能耗费用支出达12 500亿元,占GDP的13.5 %,而同期美国只占7 %。中国11个高能耗产业的33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 %左右,这些部门每年多耗能约2.3亿t标煤。此外,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造成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
1.3 能源的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能源的消费远远偏离当前世界以油气燃料为主的基本趋势。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构成为煤炭占73.5%,原油占18.6%,天然气占2.2%,水电占5.7%。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难度远比油、气燃料大得多。而且我国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和采暖的煤炭占47.3 %,用于发电或热电联产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国为89.5%。此外,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电力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明显偏低,国家电气化程度不高。
2 从供给方面分析
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国每年要进口7 000万t石油,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买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显著增长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加深,一旦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2.2 能源工业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产量,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影响了能源工业的正常发展。小煤窑、小火电过多,导致煤耗高、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从表面来看,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与关闭一些小煤矿、小火电导致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下降有关,实质是从规模上提高了能源生产的准入标准后,我国能源工业不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业的产业升级受阻。
3 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由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强度投资和较长的周期,而节能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单独依靠市场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问题的。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能源供销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 强化节能
根据研究,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以减少15%~27%,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这将促进经济以一个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展。
首先是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主动去寻求更经济的能源技术。企业从市场出发,自主寻找更节能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关键技术,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实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化,并开始向气体能源转化。而我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为主。根据研究,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1,000多万t标准煤。因此,我国应着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节能效果。 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策动的结构性变动,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
为了达到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业之间达到协调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综合的能源宏观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同能源行业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能源行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关注不同能源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使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战略
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WTO框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选择我国最优化的能源结构。所有能源来源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最经济可靠的供应途径,以此进行能源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要有正确的能源规划,实现进口多元化、多样化与经济化,建立长期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防止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而引起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问题。对于国家来讲,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况下不能与货币等价。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我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我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随着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海外获得的石油资源逐年增长。此前,由于没有明确制定国内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一些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石油资源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常常就地销售或外销。因此,我们应明确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完善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减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震荡。
3.4 推进能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当前能源需求的增长,使我国能源工业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规模扩张的旧辙。提高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加大其中的技术含量,将能源企业的发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结构,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能源产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关键性,就要求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促进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门槛,使能源工业发展建立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之上。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资源短缺的担忧。在我国,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的能源紧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严重时将造成经济的动荡甚至衰退。因此,应当加快建立起一个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
2 吴德春, 董继武. 能源经济学[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
3 邱大雄. 能源规划概论[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
『拾』 关于几个能源,城市低碳的问题,帮帮忙,急需!!
就个人所知回答~供您参考
1.城市发展和建设必须透过利用各项能资源的耗才能达成,所以越求发展的国家(城市),对能源的消耗需求会更多,如何能解决他的矛盾,就个人的看法,余能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引进、替代能源的使用都有助于解决这类的问题。
2.城市中低碳能源开发的部份,如公交车采用LNG、焚化厂余热发电、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等。
3.住宅区:用能为电、水、天燃气,主要用能时间为1600~2200
商办区:主要用能为电力,主要用能时间为0800~1800
服务区:主要用能为电、水、天燃气,主要用能时间为1100~2200
工业区:主要用能为电、水、天燃气、柴油...等,主要用能时间为:全天
4.可再生资源:风能(风力发电的照明)、太阳能(照明、热水气)、工业余热(发电)
5.废弃物也是依种资源,如能有效的再利用,其对环境管理上的压力应该很小,但如仅将他以焚化或掩埋的方式处理,未考量堆肥、资源回收...等,对都市的发展而言,问题就会是如何以"垃圾不落地"的方式搜集处理,除了对土地、污染物等环境问题上的管理会是问题外,另外也会有都市整洁的未生问题。
6.产业群聚,增加供应链的供给速度,可以增加工厂生产的能力。同时,群聚的产业,也减少了运输所需的能耗。
7. 经济转型升级线接转亦说明的大部份都是希望将传统耗能、产值低的产品放弃或移走,转而生产高附加价值的东西,同时这些工业化的都市,都会面临用能吃紧的状况!!故在提高工业企业毛利同时(政府有税收),同时希望耗能大的工业可以移走,转而寻求建立低碳的城市的诉求。
8.城市能源网:目前有很多都市都有建立,如昆山!!主要式透果企业主动申报用能状况,藉以了解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状况。当然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既然知道了,政府就可以介入辅导,希望能够协助企业节能。
以上是个人浅见,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