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领域 » 新能源平价和竞价什么意思

新能源平价和竞价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3-12 11:32:57

❶ 什么是光伏竞价项目、什么是光伏平价项目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2019年以前工商业/集中式光伏电站在申报光伏补贴金额时,所有这些参与申报项目的都是竞价项目,而平价项目就是申报补贴金额为0时,按照当地燃煤标杆价或者是指导上网电价卖给电网的就是平价项目。

当然,现在2020年了,已经取消燃煤标杆价,实施“指导价”浮动定价,这是现阶段的变动。

❷ 平价是什么意思

高价的对称。中国在存在多种价格形式的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种,或同种商品存在多种国家定价时,相对较低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俗称。

❸ 什么是平价上网

光伏电站的平价上网是指电网供电的峰平电价,工、商业用电结构分为峰尖、峰平、峰谷。就是光伏电站传输给电网时,价格与火电、水电价格持平,因此为平价上网。

平价上网还分为低压用户侧和中高压发电侧,由于用户侧电价高为每度1元左右,因此平价容易实现,而发电侧0.3元,比较难。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电价收益由以下组成:

1、省内补贴0.1,补20年。
2、国家补贴0.42,补20年。
3、售电费,普遍《能源合同管理协议》是按峰时电价的9折计算。
4、地级市补贴,个别地方有,一般在0.1-0.18之间,可享受3-5年补贴。

❹ 新能源是什么

新能源利用技术概述?
能源与环境的挑战2006年中国成为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聚集国。
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物资与服务的进出口量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7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
中国发展规模空前,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世界上绝无尽有的:持续几十年的高速GDP增长,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每年上千万的人爬上轮子以车代步,雨后春笋般的房地产项目。
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能源系统来支撑,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能源角度来讲,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第一大煤炭生产与消费大国,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市场。
从环境角度来讲,中国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所有污染物的最大排放国,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赶超美国而将在近期超过美国。
2005年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0个席位。
发展规模空前: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急剧增加。
1995年中国还是原油净出口国,而去年原油的进口量达到1亿4千5百万吨,石油总体依存度已达到47%。
中国在应对石油安全挑战的能力比较薄弱。
比如说战略石油储备尚未到位,缺少保护航运渠道安全的能力,近90%的石油进口靠外国的船只来运等。
中国5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地区,政府有很强的意愿实现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但缺少在近期内现实可行的渠道。
石油安全形势严峻 : 资源瓶颈: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增长率是每年7%左右。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组条件。
一组叫做必要条件,另外一组叫做充分条件。
从经济学的角度,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三个必要条件: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
在资本投入方面,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银行系统有非常充足和便宜的资金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看,中国现在有近七亿五千万劳动力。
劳动力的资源很丰富,并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最后是环境容量方面的资源。
在这些方面,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不可持续性。
充分条件包括和平的国际环境,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社会不稳定。
金融系统的高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充分条件。
总体来讲,中国为取得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效地应对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重大挑战。
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2%、石油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这就注定了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煤炭为主。
目前煤炭占70%左右,即使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油、气及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煤炭所占的比重,但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煤炭总量也将增加,大幅度减少煤炭的消费是较难办到的。
我国的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思路应从我国资源储量实际出发,在大力开发煤炭替代能源的同时,应在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能源资源重心偏西偏北,而经济发达区域偏南偏东,常规能源需经长途运输才能满足需求,这给社会和经济带来许多问题。
只有因地制宜地注意区域性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在远离能源产地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本地能源和能量密度大的能源(如核能)方可缓解矛盾。
煤烟型污染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而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能源消费密集的行业又是我国支柱产业,它们占大气污染的70%以上。
如我国产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是冶金、建材、化工大国,则煤烟型污染难以根本解决。
我国能源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环境保护严峻 :目前中国3/4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2005年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大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占2005年全国GDP总量的3%,而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损失会达到GDP的13%。
中国40%的土地面积遭受酸雨侵蚀。
中国大约3/4的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大约有100个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目前中国27%的土地面积遭受荒漠化,并且每年逐步从西向东扩散。
种种污染情况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堪忧,仅在全国最大的11个城市当中,每年由于大气污染导致5万人死亡和40万人染病。
煤炭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飞灰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
而煤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频繁不断的矿难事故每年要剥夺6000矿工的性命、每生产百万吨煤炭要牺牲3名矿工。
另外中国每年有数千名矿工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预测,中国将会在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第一大排放国。
这一“质变”将会给环保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国际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问题。
美国政府在大选之后,对于二氧化碳减排的承诺方面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很有可能会改变他们对京都条约的态度。
如果中国不提早准备好有效的应对措施,届时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会在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同时,中国政府,专家学者也意识到,受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
极端气候事件,水灾和干旱都会给中国这样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中国的黄河曾出现断流。
那么,今后的长江会不会出现断流?如果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都因全球气候变暖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将对中国的经济、老百姓的生活乃至中华文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政府的已高度重视,在减少环境排放方面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愿意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同时应对当地污染和全球气候方面的挑战。
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有以下几个因素: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使得我国土地等各项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中都排在较后的位置。
为求得如此庞大人口的生存,不得不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难以顾及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存在逐渐加重的趋势。
经济发展的压力。
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然而,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即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就越大,环境问题也越严重。
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正相关还难以改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增大。
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废弃污染物排入环境。
改善环境的经济承受力较弱。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仍然较落后的经济现状,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问题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000美元,日本虽较低,也超过了4000美元。
中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况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
因此,在目前的国力下,社会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质量,也很难指望在近期内经济实力发展到足以跨越环境问题这一关。
社会心理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不高。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和选择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环境所付出的代价随时间、收入、价值观念等而发生变化。
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关心通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本的消费需求,而对于更高一级的环境享受则属于奢求之列,环境意识淡漠。
这一方面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对环境治理、监督的社会驱动力减小。
上述因素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但如果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发展观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则可能最大程度减少这些因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问题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观和“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却大行其道。
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的标志。
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并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也成了政府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应该说,传统发展观在某个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
但是,也应看到,这种发展观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持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则其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
比如,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反而是环境越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也就愈加迅速。
熵的世界观我们传统的世界观是建筑在19世纪中叶,主要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三个机械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
基本的观念是“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认为世界总的方向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大同世界,地球上的资源和能量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850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总结并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加入的热量/绝对温度=熵),他认为:热可以自发地从高温传向低温,而低温不会自发的传向高温。
一杯热水可以自己变冷,确不会自动变热,除非借助外部更多的能量。
能量虽然守恒,但质量却发生了变化,一桶温水可能比一小锅开水所含的热量要多,但它永远煮不熟一个鸡蛋。
熵会自发的越来越增加,而不会自动减少。
热向何处去了?向更低的温度散去,直到绝对温度-273℃,一旦散去将难以重新聚积,一旦能量散尽,温差将消失,宇宙将热寂,能量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
进入20世纪,科学突飞猛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科学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
特别是俄罗斯出生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广泛的延伸,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
不仅能源科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资源专家也相信尽管物质不灭,但资源的品位将逐渐失去,最终将无法再利用。
宇宙天文学家肯定地认为:对于太阳和地球,熵定律是一切自然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为对于宇宙和天体的研究,越来越证实这一定律的正确。
物理学家也发现时间是不可逆的,如同熵增加的过程也不可逆转一样,时间和能量起源于一点,时间最终指向熵增加。
生物学家发现生命的过程也在熵定律的涵盖之下,生命就是一个能量的过程,生命的能量过程就是整个宇宙的能量过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过程恰恰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而环境学家也认为熵增正是地球环境面临的规律性问题,甚至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在沿用着这一定律来分析、认识和解释问题。
熵定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为人类规范了一种行为界线,我们无法逆转熵的方向,就像无法逆转时间一样,但是可以减缓熵增加的速度和过程,通过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和约束,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观念进步,来减缓有效资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
20世纪70年代,先后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使人们更加坚信不移,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肆无忌惮的消费,“物质极大丰富”仅仅是一个梦想,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无序作为代价的。
因此,“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等等观念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主题,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
在熵的世界观的感召下,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变,一些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行动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涌起,相应发展出“能源需求侧管理(DSM)”、“合同能源管理(EMC)”、“综合资源规划(IRP)”、“资源环境交易”、“温室气体减排机制”、“能源服务公司(ESCo)体系”等等,这些立足于需求侧的能源优化和以节能环保为盈利空间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在需求侧和一些小规模资源综合利用现场直接建立相关的能源利用设施的必要性。
? 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降低20%左右和10%。
“提高能效”,就是要提高用能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耗”,就是要降低各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能耗;“引导消费”,就是要提倡适度消费、杜绝资源浪费行为;“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要大力开发各种可再生的能源。
节能新核心:能源为人类所使用,必须通过技术设备才能实现,如电能通过各种电器设备、油品通过内燃机、煤炭通过工业锅炉、液化石油气通过燃气灶等。
因此,各种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高低,是评判设备节能与否的关键指标;各国节能产品使用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节能与否的关键指标。
不断提高用能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加强推广使用高能效、低能耗产品,逐步淘汰各种低能效、高能耗产品,是节能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各种用能产品的能效,需要国家出台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低于标准的产品不能生产和销售,先进标准的产品(节能产品)要给予财税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并且标准本身要持续不断提高,同时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需要严格的执法监督来保证。
“提高能效”,就是要提高用能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提高用能产品的能效,是发达国家开展节能的普遍做法。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大部分的用能产品没有强制性的能效标准、或标准比较落后(我国目前共发布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仅20多项);二是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保证能效标准中的强制性能效限定值的有效实施,没有执法、没有处罚,现有标准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三是没有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节能产品的使用与推广乏力。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世界第二,且工业能耗居主导地位(占70%),我国各种用能产品繁多,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能效普遍低下(如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家用空调多为5级),提高用能产品能效的工作任重道远。
当然,现有设备的更新换代有一个周期问题,大幅度提高用能产品能效有一个过程,总之,从长远来讲,“提高能效”是节能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所在。
如果把各种用能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都大幅度提上去了,是不是节能工作就大功告成了呢?也不是,因为即使是使用能效最高的用能产品,不同的管理水平、不同的生产工艺,其产品(或服务)的单位能耗也不同。
如各种条件都一样的酒店,如果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分别为24℃和26℃,则提供同样的服务,空调能耗至少相差10%;同样的建筑物,节能建筑比不节能建筑在采暖或空调能耗上低50%;同样是钢铁企业,大型联合钢铁企业与小钢厂相比,吨钢能耗就小得多。
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能耗,同样需要国家出台强制性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能耗标准(如吨钢产品综合能耗、新建建筑节能50%等),并辅之以严格的执法来保证贯彻落实(高能耗产品生产能耗标准,应成为国家关停“五小”企业的依据所在)。
“降低能耗”,就是要降低各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能耗“引导消费”,就是要提倡适度消费、杜绝资源浪费行为所有能源的消费可以按流转途径分为两种:一种用于生产(工业能耗和部分交通能耗),一种用于生活(建筑能耗和部分交通能耗)。
前者的能源经过生产工序流转到了各种产品当中,如一个纸杯、一张桌子、一块瓷砖等,都具有能值,且在我国70%的能源进入了各种工业产品当中;后者是直接用于消费,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因此,节约各种产品,也就等于间接节约了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是一种间接节能。
引导消费,就是要在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各种资源(产品)的使用(或选择低能耗产品的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杜绝资源(产品)的浪费,实现间接节能,这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所在。
尽管我国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现实生活中各种资源(产品)的浪费比比皆是,比如商品过度包装、一次性消费产品盛行、政府公共资源浪费、餐桌上的浪费、劣质产品的能值浪费(同样功能产品其生产能耗基本相同,若因质量差异造成产品寿命缩减一半,则消费低质量产品就等同于浪费一半的产品能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假冒伪劣产品还屡见不鲜)等。
“引导消费”能实现的间接节能潜力是非常大的,除了以上潜力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对传统物质产品(含有能值)的替代。
如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文件、广告传单等物质媒介,而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媒体,则后者消费的能耗低、造成的污染小;如数码相机电子相片对传统相机使用胶卷的替代,使胶卷产业迅速萎缩,也节约了能源;据《厦门日报》报道,厦门港实施“电子疏港系统”,每年节约纸张达1200万张;政府通过电视电话会取代传统会议,市民通过网上购物取代现场购物,企业使用网络开会,则可大幅度减少交通能耗。
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信息替代物质和能源的领域将越来越大。
(2)低能值产品对高能值产品的替代。
在我们日常消费中引导消费者多消费低能值产品,同样是脸盆,塑料盆比铁盆更节能,塑钢产品比铝合金产品更节能(因为前者生产能耗低);在日常饮食中倡导多食用新鲜食品,因为反季节食品(如冬季食用夏季的食品、国内食用国外的食品)需要冷冻和运输能耗,且营养不一定好。
(3)产品出口的能值结构调整。
过多的出口高能耗、资源性产品无异于间接出口能源(2006年出口产品的能值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
我们引导大家过低能耗的生活,不是降低生活水平,而是寻找利用最少的能源满足我们现代生活的最佳途径,对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是非常关键的。
我国已经大幅度降低了资源性、高能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房地产领域也出台了90/70政策(新开发商品房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不低于70%比例),但总体上“引导消费”的政策研究还不够,措施非常有限,潜力还很巨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引导消费”的同时,等于减少了GDP总量(因为消费量减少),对降低“单位GDP能耗”目标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却能降低能源消费的总量,这也是单位GDP能耗目标的缺陷所在。
“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要大力开发各种可再生的能源节约能源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化石能源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
以上三个节能核心都集中在能源消费环节,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同于大量节约了化石能源,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是第四个节能核心。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但很多配套措施尚未落实,特别是在财税支持方面力度不够,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其能耗相当于电热水器的1/4)等产品,消费者不能得到政府补贴,生产商也不能得到政策支持。
许多国际专家认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幅度提高用能产品能源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由此可见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我国如果能将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节约化石能源的一种途径,则应该在考核各地单位GDP能耗时,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数量从能耗总量中剔除,当作节能量对待,这样各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将得到积极发挥。
以上四个节能核心,涉及能源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各个领域,在指导具体节能实践时比“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宏观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
落实四个节能核心,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政策主导,重点在于各地政府的贯彻落实。
我国已将“十一五”节能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市、县,各地区节能指标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四个节能核心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如果全国上下都能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抓好四个节能核心,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保障,则必将为我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乃至更长远的节能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中国与国际能耗指标的比较1、国际对比的指标体系世界能源委员会在1995年出版的“应用高技术提供能效一文”中,把“能源效率”定义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根据这个定义,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
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又可分为单位产值能耗和解决成本效率(效益);其中单位产值能耗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指标,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个指标。
每个国家都有一次能源消耗量和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两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这就是单位产值能耗。
物理能源效率,可分为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和单位产品能耗。
中国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比较一般是指单位产值能耗,物理能源效率和单位产品能耗的比较。
2、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现在有许多人一谈到节能减排,就认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十一五”节能20%是很容易实现的。
因为我们每一个单位GDP的能耗是欧美的5到6倍,是日本的9到11倍,我们降40%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太远了。
说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与发达国家有那么大的差别这完全是一种误会,这里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
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按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美元不能反映各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物价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按购买力平价(PPP)是以一国实际购买力水平为基础,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表示的一种国际币值,计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
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按汇率计算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2000年中国每百万美元GDP 能耗为1274吨标准煤,日本仅131吨标准煤,中国是日本的9.7倍;欧盟为214吨标准煤,中国是欧盟俄6倍;世界平均为377吨标准煤,中国是世界平均的3.4倍;实际上中国产值能耗与发达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
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很小,2000年中国仅比日本高20%,比发达国家(OECD)平均值甚至低8%。
总的说来,中国按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被明显高估,而按PPP计算的产值能耗又可能偏低。
用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直接进行国际比较,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比较是不恰当的。
用PPP法单位产值能耗进行比较,可信度也不高。
世界银行在进行中国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时,是把中国与条件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而不是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得出2000年中国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比非OECD国家的平均值高60%左右,1990年高1.4倍左右。
这些研究说明单位产值能耗与国际比较是很困难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计算,如果按名义汇率计算中国2005年的GDP 仅为2.2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位列世界第四;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2005年的GDP为9.41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4%,位列世界第二。
两种计算方法中国GDP总量相差4.2倍,相应的单位GDP产值能耗也要相差4.2倍,这可不是一个很小的差异。
但是究竟哪种计量方法更能反映现实?这在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如果考虑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是通过贸易流、资金流等以现行汇率计价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此时用汇率折算的GDP更为合理。
但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各经济体的GDP规模,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方法。
这几年人民币汇率浮动之后,人民币不断升值,已经由过去的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变成7.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如果按汇率法来计算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由于汇率的变化不费吹灰之力,使中国的折美元的单位产值能耗明显降低了。
所以有人认为,要使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很快降下来,使中国折美元的单位产值能耗不再落后,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人民币赶快升值。
单位产值能耗受许多因素影响,上面仅仅分析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因素,其他还有各国的历史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体制因素、价格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下面再分析几个影响较大的因素。
1)各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单位产值能耗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发达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单位产值能耗相对于人均产值通常遵循一条钟形曲线,这条曲线可以被比作一座小山,为了发展经济拒绝高收入水平,每个国家的单位产值能耗有一个上升过程,达到顶峰后再逐步下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下降阶段;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单位产值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是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中国完成了工业化之后,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也必然会下降

❺ 光伏电力平价上网是什么意思

就是光伏电站传输给电网时,价格与火电、水电价格持平,因此为平价上网。
还分为低压用户侧和中高压发电侧,由于用户侧电价高为每度1元左右,因此平价容易实现,而发电侧0.3元,比较难。

❻ “平价”是什么含义

平价:高价的对称。中国在存在多种价格形式的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种,或同种商品存在多种国家定价时,相对较低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俗称。

平价即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的商品价格。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格。"高价"的对称。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国家往往选择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的价格作为商品的零售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执行。尽管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仍然保持基本稳定。这样,它就和供求规律要求的高价形成了对称,故称之为平价。

(6)新能源平价和竞价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在中国,1961~1964年在部分商品出现高价的同时相应地形成了平价。从那时起,一些农产品收购价格长期低于议价和市场价格。60年代以后,国家收购和限量供应的农产品价格提高较缓慢,与议价和市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80年代,一部分工业品的国家定价也出现了以供应对象不同或以计划调拨基数为依据的价格上的差别,即对在同地销售的同种商品,国家规定了两个以上高低不同的价格。从而又出现了工业品平价。

热点内容
三个字的电影名 发布:2024-08-19 09:10:03 浏览:417
台湾红羊经典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2:17 浏览:767
搞笑电影范冰冰梁家辉开战 发布:2024-08-19 08:53:18 浏览:917
免费午夜激情 发布:2024-08-19 08:42:15 浏览:831
40分钟左右的英语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8:43 浏览:695
电影宋基美娜 发布:2024-08-19 08:27:04 浏览:942
宿舍都变成女的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7:59:35 浏览:897
台湾恐怖片丧尸 发布:2024-08-19 07:57:21 浏览:179
免费观看qq群 发布:2024-08-19 07:53:00 浏览:921
4级片名字 发布:2024-08-19 07:39:14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