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立志愿者常态化工作
A. 浅谈如何让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
一、以构建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为基础
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
(一)建议在本地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内部设专门服务和管理人员,负责与志愿者对接、联络、提供信息、安排服务对象等工作,组织好志愿服务队的建立、招募、培训、管理、协调、信息发布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开展亲帮亲、邻帮邻志愿服务搭建好平台。(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下设网络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形成网格志愿服务队,精心编制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心网,实现了“网上服务、掌中服务、微您服务”的工作新模式。(三)加强对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宣传部门、团委、街道等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与群众团体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党员志愿服务要与社区建设、基层党建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
二、以提高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者素质为抓手
(一)建议尽量淡化对志愿服务的物质奖励色彩,志愿者就是奉献,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自己有成就感,自己得到快乐,要大力提倡这种崇高品质。(二)尤其是对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做志愿者的意识,把志愿文化普及到小学、中学,把学生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项内容。(三)把做好对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素质,培养志愿者骨干,作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把各类学习室、阅览室、图书室、文化中心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邀请省级、总局级优秀志愿者前来分享做法、交流经验,抓好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
三、以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营造志愿服务氛围为重点
志愿服务的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志愿活动的成败。人口较少地区,这也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弊端,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要改变现阶段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比例较低的状态,就要加大志愿服务动员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志愿活动。
(一)改变重传统领域轻新兴领域的不良倾向。传统领域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企等开展志愿服务是有着较好的组织保障,相比较而言,个体、私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优势较差,但在这些地方也聚集着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同样有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品质,要组织好这部分人员,也可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支强大力量。(二)宣传部、广播电视台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志愿者积极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平台报送志愿服务信息,广泛宣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三)开辟宣传专栏报道感人事迹。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网站、微博等主流媒体开设志愿服务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典型事迹、感人事迹,努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专栏、宣传版、宣传单、倡议书等宣传方式,在社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结合“3.5”青年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服务日,积极宣传、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尚,使活动更加实际、更受欢迎。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志愿者、支持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B. 如何自觉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化新一轮文明创建
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要坚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服务重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有力抓手,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方式。要广泛普及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上下功夫,在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上下功夫,在进学校、进社区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要以“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志愿服务重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幸福生活。关爱社会志愿服务重在文明礼仪知识普及、社会秩序维护、文明交通引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创造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
要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嘉许制度和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要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格局。要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
C. 如何做好志愿者的工作1
志愿者并非一腔热血,愿意身心奉献就能做好的工作。
一、明确你当志愿者的动机和目的
据我所知,走进志愿团队的理由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最集中的一条理由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需要提醒你的是,真正的志愿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仅仅这样一条理由,是不足够的。同情、激动、难过……这些情感都不足以支撑你去面对志愿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为一个志愿者之前,你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为什么愿意义无反顾地加入这一队伍。
个人经验而言,爱是最大的动力。作为一个志愿者,只有真正地爱你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你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无论大爱还是小爱,爱是最执著最顽强的情感。
二、考察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你是否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参与志愿工作?你的家人是否能够给你充分的支持?你的工作是否允许你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我们不需要倾家荡产、众叛亲离的爱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照顾和关怀别人的。 奉献绝不等于牺牲。 、
三、拥有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
这些年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志愿者的年轻化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事实上实际工作中,我最怕碰到的就是学生志愿者。他们满腔热血,不怕苦不怕累,但是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实际的工作体验,往往容易情绪化,甚至失控。
春节雪灾时许多人向我咨询如何去火车站做志愿者。与此同时一个坚守在火车站现场的特警向我透露,最怕志愿者,他们缺乏组织和经验,在所有人都无法分身照顾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在埋怨当局没有给他们做出合理的安排,让他们发光发热。
在志愿工作中,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灾害的志愿工作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心理需要,力所能及地从小事做起,就是最好的帮忙。例如,为什么你非要进到灾害现场呢?难道你会比武警战士们更加强悍?难道你会比救援人员更加专业?你可以选择更多的方式参与到救灾抢险的队伍中去,例如,春节时在人群密集的地铁站帮忙疏导民众,帮扶老人和孩子;例如在地震后影响劝说你身边的人为灾区的人民献出一份爱心;……未必要站在火线,才是英雄。
D. 如何让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
1、党员志愿服务来要与社区源建设、基层党建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要与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2、要强化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的成果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促进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品牌化发展;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大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大法制化保障力度,加大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力度,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提供支撑;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大志愿服务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E. 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探索研究
一、 积极、主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需要有"岗位"的保障,而广泛的志愿服务基地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在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希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是现实情况是找不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的机会。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的基地,包括学校、公园、医院和社区等。
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上,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开放"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是全世界志愿服务的方向,实现与社区的共融。如果能开放"城市社区"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志愿服务岗位不足的现实,社区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由于社区志愿者需求是需要挖掘的,会增加社区相关干部的工作量,因此很多社区干部不愿意推动此项工作。在开放社区方面,建议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公益组织,挖掘潜在的社会需求,设计和匹配志愿者岗位。目前由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上海市精神文明办、静安区团委、闸北区团委推动的"睦邻静安"、"睦邻闸北"系列志愿者活动采用的就是该模式,2012年引入超过20家企业对接社区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培训提升一些社区干部的意识。志愿服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载体,通过推动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积极应对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
二、鼓励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支持性工作
尽管我国通过团系统构建了全国的志愿服务网络,但是对于常态化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志愿服务的支持工作显然力不从心。既然谈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就应该发挥社会组织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孵化志愿服务领域的专业公益组织,构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实效和富有新意的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北京和上海在重阳节、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很多的养老院、福利院人满为患,大家的关注点都比较集中,现实中很多有需求的机构却得不到关注。这些都需要一些专业的支持性公益组织的引导,使社会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在我国的公益组织领域,很多的公益组织都愿意接受志愿者,但是却不能很好的管理和使用志愿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整个公益领域缺乏专业的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的平台机构,而靠单个的公益组织实现志愿者的对接,效果不好。在上海地区,民政、精神文明办和团委积极推动公益组织的发育,但是很少孵化志愿服务的支持性机构,屈指可数。
民政部成立了"中华志愿者协会",并设立了志愿者基金;北京也成立了志愿者基金会;上海也正在筹办志愿者基金会,这些都为下一步引入专业的志愿者支持机构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下一阶段大力支持志愿者领域的支持性专业机构。
三、进一步细分志愿服务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保障和激励措施
要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青年群体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同时,由于志愿者数量庞大,学生志愿者、企业志愿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退休老人和党员志愿者等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需求和特征,就需要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方面应该有所区分,发挥不同志愿者的特长和优势,以及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大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F.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依靠什么来实现
1、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版扶危济困的传统权美德。希望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围绕中心,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创新载体,增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时效性;健全制度,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2、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强化志愿精神的自我培植和社会养成,做好服务,树好品牌,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者行列,把青年身上蕴含的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蓬勃热情、旺盛朝气和巨大能量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三要真抓实干,亮出成效。
G. 如何实现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1、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2、志愿服务立法是志愿服务持久化的法律保障。通过志愿服务立法推进和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从世界范围看,对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为志愿服务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是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1)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与救济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各方面的基本权益保障,如志愿者人身安全与健康保障、志愿者基本生活保障、志愿者医疗保险与保障等,是消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是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建立人性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和倡导,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与肯定,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保证志愿行动的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对于志愿者的激励,可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措施包括: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嘉奖或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以作为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的参考和依据;建立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即为每一位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账户”,将志愿者的服务时数存入银行,建立档案,以此作为获得相应奖励或在年老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的依据,通过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3)完善和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一是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志愿服务领域流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二是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志愿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志愿组织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志愿活动的展开。国内外经验表明,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体制与机制保障,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