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中最常见的配位数是多少
1. 什么是配位数
配位数,配位化学中是指化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此概念首先由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在1893年提出。配位数通常为2-8,也有高达10以上的,如铀和钍的双齿簇状硝酸根离子U(NO3)6、Th(NO3)6,及研究的PbHe15离子,该离子中铅的配位数至少为15。
配位数(coordination number)是中心离子的重要特征。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离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1)金属中最常见的配位数是多少扩展阅读:
周期数对配位数的影响:
中心原子的最高配位数决定于它在周期表中的周次。在周期表内,第1周期元素的最高配位数为2,第2周期元素的最高配位数为4,第3周期为6,以下为8、10。最高配位数是指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围的最高配位原子数,实际上一般可低于最高数。
在实际中第1周期元素原子的配位数为2,第2周期不超过4。除个别例外,第3、4周期不超过6,第5、6周期为8。最常见的配位数为4和6,其次为2、5、8。配位数为奇数的通常不如偶数的普遍。
配位化合物特性:
通常,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主要指热稳定性和配合物在溶液中是否容易电离出其组分(中心原子和配位体)。配位本体在溶液中可以微弱地离解出极少量的中心原子(离子)和配位体,例如〔Cu(NH3)4〕2+可以离解出少量的Cu2+和NH3:
配位本体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很相似,也有其离解平衡常数,称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
K越大,配合物越稳定,即在水溶液中离解程度小。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中心原子的半径、电荷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也就是该配合物的离子势:
φ=Z/r φ为离子势 Z为电荷数 r为半径。过渡金属的核电荷高,半径小,有空的d轨道和自由的d电子,它们容易接受配位体的电子对,又容易将d电子反馈给配位体。
因此,它们都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恰好与过渡金属相反,它们的极化性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形成配合物的能力较差,它们的配合物的稳定性也差。配合物的稳定性符合软硬亲和理论,即软亲软、硬亲硬。
2. 求配合物中常见的金属原子(离子)的配位数,
钾8-12,
钙6-9,
钠6-8,
锌4-6,
铁6,
钴6,
铜4,
汞2、4、6、8,
银2,
镁4、6,
铝4、6,
金2,4
铅二价4-9 ; 四价4-6,
铂二价4 ;四价6,
3. 化学 金属晶体配位数是什么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是指距离阴离子最近的阳离子有多少个.
金属晶体的配位数是指离一个金属离子最近的金属离子有多少个。
4. 常见晶体的配位数
配位化学中,配位数指化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此概念首先由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在1893年提出。配位数通常为2-8,也有高达10以上的,如铀和钍的双齿簇状硝酸根离子U(NO3)6、Th(NO3)6,及最近研究的PbHe15离子,该离子中铅的配位
配位数
数至少为15。
此概念也可延伸至任何化合物,也就是配位数等同于共价键键连数,例如,可以说甲烷中碳的配位数为4。这种说法通常不计π键。
晶体学中,配位数是晶格中与某一布拉维晶格相距最近的格子个数。配位数与晶体结构或晶胞类型有关,且决定原子堆积的紧密程度,体心立方晶系中原子配位数为8。最高的配位数(面心立方)为12,存在于六方紧密堆积和立方紧密堆积结构中。
离子晶体中,指一个离子周围最近的异电性离子的数目。
5. 什么是金属晶体的配位数
一个金属阳离子周围离它最近的粒子的个数就是金属晶体的配位数
6. 金属晶体的配位数是什么意思…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是指距离阴离子最近的阳离子有多少个。
金属晶体的配位数是指离一个金属离子最近的金属离子有多少个,明不明白?
7. 求配合物中常见的金属原子(离子)的配位数,谢了。
常见的:钾8-12,钙6-9,钠6-8,镁4、6,铝4、6,锌4-6,铅二价4-9四价4-6,铜4,汞2、4、6、8,银2,铂二价4四价6,金一价2三价4
8. 关于金属几配位的问题
配位化合物的构型由配位数所决定,也就是化合物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配位数专与金属离属子和配体的半径、电荷数和电子构型有关,一般在2-9之间,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配合物中常会出现10以上的配位数。
把围绕中心原子的配位原子看作点,以线连接各点,就得到配位多面体。配位数与配合物构型的关系列在下表:
9. 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时 配位数是多少 最好详细一些 能列举更好 巨谢!
首先,你要知道金属离子的价电子排布,然后根据配体配位能力的强弱估计它的杂化方式,然后基本就能知道它的配位数。
例如铁离子Fe3+ 价电子排布为:3d3 。4s,4p轨道皆空,所以能发生d2sp3杂化,配位数为6[Fe(HCN)6]3-
亚铜离子Cu+,价电子排布为:3d10,所以能发生sp3杂化,[Cu(NH3)4]+,由于四配位不太稳定所以,一般是,[Cu(NH3)2]+。
就按照这种思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