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和c的非金属性怎么比较
⑴ 怎么根据元素周期表比较H和cl的非金属性
元素周期表越往左下方金属性越强,越往右上方非金属性越强(稀有气体除外)
⑵ 怎么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可以通过金属活动顺序表和元素周期律来判断。
金属活动顺序在前面的金属比后面的金属的金属性强;
非金属性: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大;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结合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可以表述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a.单质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b.单质与氢气越容易反应,反应越剧烈,其氢化物越稳定;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酸性越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a.单质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b.单质与水或酸越容易反应,反应越剧烈,单质与氢气越不容易反应;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我们对化学的学习研究。
⑶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由单质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来看,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比如F2 Cl2 Br2 和H2O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非金属依次减弱)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
6、由对应最低价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非金属强的强制弱!
(3)h和c的非金属性怎么比较扩展阅读:
非金属性是元素化学术语的一种,非金属性常表示获得电子的倾向。
元素的非金属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义更为广泛。
元素的非金属性实际按照其电负性的强弱。对于元素来说,元素的电负性常数越大,则其非金属性越强,但电负性标度不只一个,不同元素在不同标度中的电负性强弱也有所不同,且相同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电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强弱:F>O>N>Cl>Br>S,I>C>Se>At>H>P>As>Te>B>Si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加,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大。
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P>Si。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Li<Na<K<Rb<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向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决定因素
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实际上只由两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时二者的化合价决定。
其他常见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注意,这些规则有些比较片面,实际上存在反例,并非可靠判据):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反例:氮原子氧化性弱于氯原子)
2、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反例:甲烷比氨稳定)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反例:硝酸的酸性弱于硫酸和高氯酸,硒酸的酸性强于硫酸)
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氧目前无最高正价,硝酸则因分子内氢键导致酸性较弱,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氮氧氟。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反例:硫离子还原性强于砹离子,氢氧根还原性强于氯离子)
7、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反例:氯气可以从水中置换出氧气(本反应热力学可行,动力学上则因为中间产物次氯酸分解较慢导致反应速率较慢,光照则可以加速该反应),从氨气中置换出氮气,但氯的非金属性弱于氧氮)此外,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⑷ 怎么比较N,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急!!!!
一、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九条依据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如F>O>N>C>B;Cl>S>P>S i等。
②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如F>Cl>Br>I;O>S>Se;N>P>As等 。
2.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如F2、Cl2、Br2、I2与H2化合由易到难,所以非金属性F>Cl>Br>I
3.气态氢化物的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稳定性:HF>H2O>HCl>NH3>HBr>HI>H2S>PH3,
所以非金属性:F>O>Cl>N>Br>I>S>P。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如酸性: HClO4>H2SO4>H3PO4>H2CO3>H4SiO4,
则非金属性:Cl>S>P>C>Si。
5.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
如2F2+2H2O=4HF+O2↑;O2+4HCl=2H2O+2Cl2(地康法制Cl2);Cl2+2NaBr=2NaCl+Br2 ;3Cl2+2NH3=N2+6HCl;Cl2+H2S=S+2HCl。
6.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2->I->Br->Cl->F-,则非金属性S<I<Br<Cl<F。
7.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
如Cu+Cl2 →CuCl2;2Cu+S→ Cu2S,说明非金属性Cl>S。
8.几种非金属同处于一种物质中,可用其化合价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如HClO、HClO3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说明氧的非金属性强于氯。
9、能量: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放热,放热越多离子越稳定,非金属越强。
二、理解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相互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
④原电池中用作负极材料的金属性比用作正极材料的金属性强。
⑤电解时,在阴极先析出的金属为不活泼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不活泼金属,氧化性弱的为活泼金属)
2.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条件简单、现象明显),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相互间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
④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⑤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单质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阴离子还原性强的为非金属性弱,还原性弱的为非金属性强)
注意:学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是要抓牢两条知识链
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2.非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稳定性→单质的氧化性→离子的还原性。
⑸ 如何比较H与Cl的非金属性
CI非金属性大于H.两种元素结合的时候H显正价,CI显负价,足以证明.
此外元素周期表越往左下方金属性越强,越往右上方非金属性越强(稀有气体除外)
⑹ 元素的非金属性CI,O和C的大小怎么判断
元素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高,则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的热稳定性不是在反应过程中的再说H2S受热分解,这个反应应该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为H2S具有还原性所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就这个实验现象来说不能说明CI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强
⑺ 如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比较方法如下:
一、从元素原子结构判断:
1、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其实质是比较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越不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弱。
二、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判断:
1、单质越易跟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如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如硫离子的还原性比氯离子强,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7)h和c的非金属性怎么比较扩展阅读
常见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反例:氮原子氧化性弱于氯原子)
2、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反例:甲烷比氨稳定)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反例:硝酸的酸性弱于硫酸和高氯酸,硒酸的酸性强于硫酸)
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氧目前无最高正价,硝酸则因分子内氢键导致酸性较弱,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氮氧氟。
⑻ 如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⑼ 如何比较H和Cl的阴离子的非金属性
阴离子的还原性比强弱还是要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就像金属阳离子的
氧化性强弱还是要看金属单质还原性强弱一样,一般规律是这样: 金属单质
还原性越强,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 金属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
(H)、Cu、Hg、Ag、 Pt 、 Au 金属单质还原性由强到弱,金属阳离子氧化
性就由弱到强; 非金属也有非金属的活动性顺序,F2、O2、Cl2、Br2、
(Fe3+) 、I2、S,氧氯接近。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非金属阴离子还
原性就由弱到强。F- < OH- < Cl- <Br- <(Fe2+) <I- <S2- 在
比较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的时候,也有金属离子作为分界线(就像金属活动性
顺序中氢H的作用一样),另外在碘离子和硫离子之间还有一个还原性较强的
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顺序即 为 : F- < OH- < Cl- <Br- <(Fe2+)
<I- < SO3 ^2- < S2- 电负性:碘 2.66 ,硫 2.58,所以 I 的
非金属性更强; H2S在800度时分解,HI在500度时分解并生成,说明H2S更
稳定,根据高中必修二中所说,元素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可
推知S的非金属性更强。这与上面电负性 所 得 矛 盾 。 又有说:碘的半
径大于硫。所以碘对电子的控制能力小于硫对电子的控制。其碘对氢离子的控
制能力小硫的,所以硫化氢比碘化氢稳定。 这样说的有道理,但就是和教材
中的结论矛盾了。到底怎么一回事? 标准 摩 尔 生 成焓 ( 生 成 热
) H2S:-20.146kJ/mol HI: +26.5kj/mol 所以反过来分解反应,碘化
氢分解放热,生成的H2,I2稳定性比HI高也利于分解反应的进行。 硫化氢和
碘化氢的区别很大,不是同一主族的不好比较,你还要考虑H-S-H,H-I键能
的大小 , 考 虑 分 解 后 S-S , I-I 键 能 的 大 小 。 比如氮原子和
C原子比较,N原子的电负性高,但是CH4的热稳定性比偶NH3高多了,这里边
要考虑键能的大小,C-H 的键能比N-H高,而且N2的生成三键非常稳定,也利
于NH3 分 解 的 进 行 。所以不是简单的电负性的问题,电负性是原子的性
质,比如O的电负性比Cl高,只能说明O原子的氧化性比Cl原子强,而不能说
明O2的氧化性比Cl2高。
⑽ 比较C和Cl元素非金属性的化学方法
就用最高价氧化物互相去反应咯。HClO4去滴Na2CO3 如果生成气体那就是Cl大于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