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产开采 » 采矿怎么保证地表不沉降

采矿怎么保证地表不沉降

发布时间: 2021-03-10 00:18:35

㈠ 在建筑设计方面如何防止地表变形

1、简述变形监测的任务和目的。(P1)
任务:确定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目的:监测变形体的安全状态,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或地壳运动的假说,以及建立正确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2、导致地表局部变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减弱变形的措施有哪些?举2例。 原因: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活动(抽取地下水、采油和采矿等)会引起局部地表变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的移动,严重的会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监测 滑坡体滑动监测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监测
3、简述滑坡体滑动的主要因素。(P3,9-12)
内在因素:岩石介质的各向异性、岩石结构的高度非均匀性、地形地貌以及地应力的复杂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温度等因素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简述倒垂线法观测坝顶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钻孔将垂线一端的链接锚块深埋到岩基中,从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准点,垂线另一端与一浮体箱连接,垂线在浮力作用下拉紧,始终静止于铅直的位置,形成一条铅直基准线。倒垂线的位置与工作基点相对应,利用安置在工作基点上的垂线坐标仪可测定工作基点相对于倒垂线的坐标,比较其不同观测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点的位移。 5、举例说明变形点的具体精度要求,举三例。(P23)
(1)对于有连续生产线的大型车间,通常要求观测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对于观测点高程的精度,应在1mm以内。
(2)地铁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许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为5-20mm
(3)悬索桥的基础和锚碇的沉降变形只有几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顶的位移则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4)楼体最大沉降一般应小于16mm
(5)高速磁悬浮列车架空轨道挠度应小于1mm (6)滑坡变形监测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种工程设备一般要求变形监测的精度高达0.1mm 6

7、建筑物变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弹,也包括建筑物的裂缝、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简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点。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完成;可分4个阶段: 第1阶段是在施工期间,沉降速度较大,年沉降量达20-70mm;第2阶段,沉降速度显着减慢,年沉降量约20mm;第3阶段,为平稳下沉阶段,年沉降量约1-2mm;第4阶段,沉降曲线基本水平,即达到了沉降停止的阶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较慢,达到稳定时间较长,沉降在施工期间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压缩性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载影响 (2)地下水影响 (3)地震影响 (4)地下开采影响 (5)外界动力影响
(6)其它影响,如地基土的冻融、打桩、降水等。 10、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有哪些。P137 (1)建筑物沉降监测 (2)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3)建筑物倾斜位移监测 (4)建筑物裂缝监测 (5)建筑物挠度监测
11、建筑物变形监测周期一般是如何确定的?P137
(1)沉降监测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如砂土层上的建筑物,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根据这种情况,沉降监测周期应是变化的。在施工过程中,频率应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种周期;到竣工使用时,频率可小些,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间也可以按荷载增加的过程进行安排监测,即从监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第一次监测,当荷载增加25%时监测一次,以后每增加15%监测一次。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第1年监测4次,第2年2次,第3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4)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12、建筑物是否进入稳定阶段的判别标准是什么?P137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监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当建筑物又出现变形或产生可能出现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时,应对他重新进行监测。
13、简述一般性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采用的等级及精度要求。P138

布设监测点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基础形式、结构特征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1)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沉降变化较显着的地方,并考虑到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能顺利进行监测的地方; (2)在建筑物的四周角点、中点及内部承重墙上均需埋设监测点,并应沿房屋周长每隔10~12m设置一个监测点,但工业厂房的每根柱子均应埋设监测点。
(3)由于相邻影响关系,在高层和低层建筑、新老建筑连接处,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4)在人工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础砌深相差悬殊出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5)当基础形式不同时,需在情况变化处埋设监测点,地基土质不均匀,可压缩性土层的厚度变化不一等情况需适当埋设监测点;
(6)在振动中心基础上要布设监测点,对于烟囱、水塔等刚性整体基础上,应不少于3个监测点;
(7)当宽度大于15m的建筑物在设置内墙体监测标志时,应设在承重墙上,并且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上,监测标志上方应有一定的空间,以保证测尺直立;
(8)重型设备基础的四周及邻近堆置重物之处,即有大面积堆荷的地方,也应布置监测点; (9)沉降监测点的埋设标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较为适宜,但在布置时应根据建筑物层高、管道标高、室内走廊、平顶标高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同时还要注意所埋的监测点要让开柱间横隔墙、外墙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监测点无法检测而影响监测资料完整性; (10)在浇筑基础时,应根据沉降监测点的相应位置,埋设临时的基础监测点。 15、简述全站仪3维监测原理。P151-152
为了减少量测仪器高误差对成果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精度,可采用无仪器高作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设测站基准点高程为
,仪器高为,定向基准点高程为

㈡ 深基坑开挖为什么地表会隆起而不是沉降

基坑底部,很多土挖走了,他要反弹,就这个道理。

㈢ 砂石垫层怎样处理不会出现地基沉降

软土路基处理方法较多,分类也各有不同,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如下描述:
1.砂垫层法
砂垫层法是在软土地基顶面铺设厚度为0.6-1.0m的砂垫层(具体厚度视路堤高度、软土层厚度及压缩性而定,太厚施工困难,太薄效果差)作为软土层固结所需要的上部排水层,以加速沉降的发展,缩短固结过程的方法。砂垫层可作为路堤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堤内水位,改善施工时重型机械的作业条件。
砂垫层法具有施工简单,不需要特殊机具设备等特点。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路堤高度小于2倍极限高度;软土表面无透水性低的硬壳;软土层不很厚、或具有双面排水条件的情况;当地有砂,且运距不太远,施工期限不甚紧迫的工程。
采用砂垫层,砂宜采用中砂及粗砂,要求级配良好。颗粒的不均匀系数不大于5,且含量不宜超过3%-5%。砂垫层一般用自卸汽车及推土机配合摊铺,摊铺应均匀,注意不要有很大的集中载荷作用。当路堤为粉土类土,透水性不好时,路堤坡脚附近砂垫层被路堤覆盖,可能会阻碍侧向排水,必须注意做好砂垫层端部的处理。
在路堤的填筑过程中,填筑的速度要合理安排,使加载的速率与地基承载力增加的速率相适应,以保证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不发生破坏。通常可利用埋设在路堤中线的地面沉降板以及布置在路堤坡脚的位移边桩进行施工观测,随时掌握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发展趋势,借以判断地基是否稳定,控制填土的速度。
2.强夯法
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是利用重锤自山落下产生的冲击波使地基密实,这种冲击引起的振动在土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的。对于饱和无粘性土,夯击过程中,土体可能会产生液化,其致密过程与爆破和振动压密过程相似;对于饱和细粒粘土的效果尚不明确,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均有报道,对于这类饱和的细颗粒土,要求破坏土的结构、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山裂隙形成排水通道。
如果将地基视为弹性板空间体,则夯锤自由下落过程也就是势能转换为动能的过程,即随着夯锤下落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在落到地面以前的瞬间,势能的极大部分都转换为动能,夯锤夯击地面时,这部分动能除一部分以声波形式向四周传播,一部分由于夯锤和土体摩擦而变成热能外,其余的大部分冲击能则使土体产生自由振动,并以压缩波(也称为纵波)、剪切波(也称为横波)和瑞利波(也称为表面波)的波体系联合在地基内传播,在地基中产生一个波场。
此外,压缩波大部分通过液相运动,使孔隙水压力增大,同时使土颗粒错位,土体骨架解体。而随后到的剪切波使土颗粒处于更密实的状态。占总能量67%的瑞利波,其竖向分量起到松动土的作用,但其水平分量可使土得到密实。
3.换填法
换填法就是将基础地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砂、碎石、卵石、素土、灰土、煤渣、矿渣等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当地基软弱土层较薄,而且上部荷载不大时,也可直接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填料或石填料)进行表层压、夯、振动等密实处理,同样可取得换填加固地基的效果。
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素填土、杂填土、已完成自重固结的回填土等地基处理以及暗塘、暗洪、暗沟等浅层处理和低洼区域的填筑。换填法还适用于一些地域性特殊土的处理:用于膨胀土地基可消除地基上的胀缩作用,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于山区地基可用于处理岩面倾斜、破碎、高低差,软硬不匀以及岩溶与土洞等,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基可消除冻胀力和防止冻胀损坏等。
4.静力排水固结法
静力排水固结法地对天然地基,或先在地基中设置砂井等竖向排水体,然后利用建筑物本身重量分级逐渐加载,或是在建筑物建造以前,在场地先行加载预压,使土整体的孔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强度逐步提高的方法。静力排水固结法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沉降问题:使地基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即修筑路面之前沉降大部分或基本完成,路面在使用期间不致产生不利的沉降和沉降差。
(2)稳定问题:排水固结法加速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增长,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公路是条带状荷载,在横断方向受力面积较小,稳定问题尤为重要。
排水固结法是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共同组合而成的。排水系统有竖向排水体(包括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和水平排水体(砂垫层);加压系统包括堆载法、真空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电渗法和联合法。设置排水系统主要在于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增加孔隙水排出的途径,缩短排水距离。加压系统即是起固结作用的荷载,要使地基土的固结压力增加而产生固结。
5.碎石桩法
利用一个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设备在高压水流作用下边振边冲,在软弱粘土中成孔后,再往孔内分批填入碎石等坚硬材料制成一根根桩体,由碎石桩体和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原有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这种加固地基技术叫作振冲置换或碎石桩法。此种方法由挤密砂体的振冲技术演变发展而来,其主要作用是置换部分软土,形成一个类似于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由于此种方法不受地下水位影响,且造价低,又能减少路基沉降,所以建设中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
碎石桩的施工质量控制,实质上就是对施工中作用的水、电、料三者的控制。对于粘性土的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规范可循,必须通过现场试验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制订出合理的控制数据。
(1)控制好桩位中心轴线及桩底标高。按要求振冲器尖端喷水中心与孔径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cm。尤其是桩底标高,在造孔过程中,一定要测量其桩底标高,确保达到设计高程。
(2)控制好成孔质量,防止塌孔。造孔时应根据要求掌握好水压,水量和灌入速度,每灌入1m左右将振动器提起留振约5s进行扩孔,当接近桩底标高时要降低水压,以免破坏桩底以下土层。在整修造孔过程中孔内应充满水,以防塌孔。
(3)振密工序是确保碎石桩质量的关键,当造孔完毕并清孔后,应立即进行填料振密工作。要严格控制填料的粒径和每批填料量,粒径宜选择2cm-5cm孔隙率最小的级配为好。粒径大于10cm容易卡住振冲器。一定要按照试验所确定的振密电流和留振时间操作。
(4)制桩完成后应逐桩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连续5击,下沉小于7cm视为合格。连续出现下沉量大于7cm的桩长达0.5m,或间断出现大于7cm的累计桩长1m以上的桩,视为不合格,应采取衬强措施。
(5)该段地基处理完毕后,立即进行填筑作业以使地基有一充足的沉降时间。

㈣ 如何使煤泥水不发生沉降

煤泥水沉降是指浓缩池吗?你可以从进料管路出口取,这样具有代表性。
或者直接使用原煤泥化完的煤泥水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㈤ 煤矿采空区地面沉降、塌陷的机理

随着地下开采工作面的推移,上覆岩层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岩层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采场顶板的变形过程与上覆岩层的变形过程是不同的,即采场的顶板岩层变形、层面开裂、弯曲、离层,达到极限垮距开始断裂、垮落,形成初次垮落乃至周期性垮落过程。在非充分采动过程中,采场上覆岩层表现出垮落、断裂、离层、移动和变形等特征,形成四个带,即垮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整体弯曲下沉带。在充分采动后,上覆岩层形成三个带即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最终表现为地表大范围的下沉。现以三号井田采空区为例,分析地面沉降塌陷的发育程度与采厚、采深、地层岩性及采空区的几何尺寸等要素的关系,而且研究发育过程与回采的时间关系,进行机理分析。

(1)岩层破坏与地面变形的几个阶段

目前关于采空区岩层破坏与地表变形的机理研究有多种假说和理论模型,如拱形冒落理论、悬臂梁冒落理论、岩块碎胀充填理论、冒落岩块铰接理论、砌体梁理论等。将这些理论加以整合,可以把大峪沟煤矿长臂开采造成的顶板岩层破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我们将之称为“空腔理论”。

第一阶段发生在回采的初期,采空区长宽尺寸较小(小于1/4~1/3采深时),顶板上覆岩层的破坏形式分为三个带(图3.30),即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冒落带位于坑道的顶部,是工作面放顶后引起顶板岩层断裂破坏并垮落的范围。由于直接顶板的冒落,间接顶板底部所受的向下拉张力有所减小,其破坏形式不再是破碎垮落,而是以切层、离层的方式向地下临空区位移变形,形成一个裂隙众多的变形区,称为断裂带,该带也是拱形冒落理论所讲的平衡拱所在的部位。其中岩块虽然断裂,但彼此之间相互咬合呈铰接状态的整体,支撑上覆岩层。断裂带顶界至地表的岩体范围为弯曲带。弯曲带内裂隙发育程度不如断裂带,主要以向下的弯曲变形为主,所以又称为整体移动带。断裂带和弯曲带向下弯曲的应变与两端支撑的梁的受力变形相似,弯曲变形的范围和垂直位移的分布直接关系到地面沉降的范围和下沉值。需要注意的是,冒落带岩石垮落到下方坑道时,破碎的岩块会彼此支撑,形成大量空隙,总体积会比垮落前的原岩增大许多,即出现碎胀现象。若煤层薄,采厚较小,碎胀的岩石有可能将冒落带和坑道全部充满,此时,可对断裂带的底部施以一定的支撑作用,减少断裂带和弯曲带的变形量。进而减少地面的沉降幅度。

图3.30 第一阶段覆岩破坏示意图

在此阶段,地面变形主要以沉降为主,能否出现地裂缝取决于地表微地形和浅表岩土的岩性、受力情况,但总变形量较小,一般不会影响土地的正常耕种和房屋的安全性。

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继续发展。采空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冒落带的顶面会不断向上移动,带宽加大,进而使断裂带接近或达到地面(图3.31),弯曲带消失。这个阶段,间接顶板的变形如同梁受力弯曲的极限状态,断裂带不仅裂缝发育,而且弯曲的下移量也急剧增大。在煤层较薄采厚较小的情况下,地下空间会被垮落岩块充满并对断裂带有一定支撑作用,但是,当采厚较大时,碎胀的岩块不足以填满冒落带和坑道时,断裂带与充填物之间则脱节,形成空腔,上覆地层的自重完全由断裂带承受。此时,地面发生剧烈下沉,大量地裂缝的产生、错动,可形成明显的沉降塌陷槽地。

图3.31 第二阶段覆岩破坏示意图

第三阶段是采空区顶板变形最严重的阶段,它是第二阶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随着采空区范围进一步扩大,长度和宽度值大于采深,采空区中心距四周边界(非采空区)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中心点上方的岩层将全部折断、垮落,形成冒落带(图3.32)。由于冒落带已发育到地面,地面会出现最为严重的塌陷变形。而在近边界(小于临界值)地段,仍可保留断裂带,其受力状况如同悬臂梁。与之对应,地面变形与第二阶段相同。

图3.32 第二阶段覆岩破坏示意图

上述三个阶段是针对采空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中心点的变形而言的,除此之外,在边界外侧的一定范围内,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变形不断发展的过程(图3.33),W1、W2、W3、W4为不同阶段地表变形值。

对于一个特定矿区而言,是否会出现上述三个阶段,出现的地点在什么地方,何时出现,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从开采深度(采深)、采厚、采空区扩大的时间过程以及岩层的力学性质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理想条件下的理论计算或单因子的研究往往是难以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经验判据和半经验公式仍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办法。

图3.33 地表移动发展过程

(2)充分采动和非充分采动

为了便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到充分采动和非充分采动这两个概念。充分采动是指地下矿层采出后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状态称为充分采动。此后,开采工作面继续扩大,地表的影响范围也相应扩大,但地表最大下沉值却不再增加,地表移动盆地将出现平底。通常把地表移动盆地内只有一个点的下沉达到最大下沉值的采动状态称为刚好达到充分采动,此时的开采称为临界开采。非充分采动是指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小于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临界开采尺寸时,地表最大下沉值未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下沉值。此时地表的移动盆地呈碗形。工作面在一个方向(走向或倾向)达到临界开采尺寸而另一个方向未达到临界开采尺寸时,也属非充分采动,此时的地表移动盆地呈槽形(邹友峰等,2003)。

结合前文的论述,所谓充分采动包括两种情况:①坑道顶板全部垮落,冒落带发育到地面。相当于第三阶段采空区中心点所出现的情形;②坑道顶部的上覆岩层未全部垮落,仍存在断裂带或断裂带弯曲带同时存在,只是由于碎胀的岩石充满地下空间并对断裂带底部有支撑作用,冒落带不再向上发育。这种情况可出现在采厚较小的第一、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采空区周边地区。

充分采动区的最大特点是地表下沉变形量达到该地段各种自然和采动活动所能引发的最大值。一旦达到该值,即使采空区继续扩大,边界外移,已破坏或未破坏的上覆地层不再变形,地面变形也会终止,呈稳定状态。

非充分采动主要发生在冒落岩块堆积体与断裂带之间存在空腔的情况下。在采厚较大且断裂带中岩块铰接,能够承载上覆岩层自重或上覆岩层中存在有承载力较大的“关键层”时,上覆岩层的形变可以暂时停止,此后进一步扩大采空区或受到震动变形活动还可以继续发生,直到形成充分采动为止。所以,非充分采动在上述第一、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采空区周边十分常见。

(3)地面变形的时间特征(采空区地面形变的稳定过程)

由非充分采动向充分采动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冒落带厚度不断增大,岩石碎胀量增多,体积放大,逐渐填充地下空腔的堆积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上覆岩层形变,是导致地面沉降、塌陷的主要原因。岩层形变过程的暂时停止或最终结束,地面也会在滞后一段时间后,达到暂时稳定或最终稳定。根据大量的监测、统计资料以及3.3中大峪沟煤矿采空区的计算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地面变形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非充分采动时期,是地面变形出现到剧烈发生的主要期间,下沉速度和裂缝错动速度最快;此期下沉量占该地段最大下沉量的90%以上(图3.34)。

图3.34 井田二1煤不同采空尺寸下地表最大下沉量曲线图(以1112号孔为例)

在地层结构相似的河南矿区,如焦作、鹤壁、平顶山、义马大型煤矿下沉速率最大者为84mm/d,最小者为1.60mm/d,剧烈下沉期约在42~285天之间(表3.7)。

第二个时期是充分采动时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下沉速率减小,变形以沉降为主,相当于整个采动过程的尾端———残余变形阶段。由图3.34可以看出,当进入充分采动状态之前,即n1×n2<1时,地面累计下沉值是采空区几何尺寸比n1×n2的函数,n1×n2值越大累计下沉值也越大,但下沉值的增量却逐渐减小(累计下沉曲线的斜率趋于平缓)。一旦进入充分采动状态即n1×n2=1,累计下沉曲线的斜率达最小值,Wm/W0接近于1,说明采空区的变形即将结束。上述分析仅仅是半经验公式所表述的过程,事实上,进入充分采动阶段,地面变形不会立刻终止。地下岩层变形的延迟效应及其传递到地面,需要一段时间。根据表3.3河南省各大煤矿监测统计结果,这一时期的时间长度约在1年至1年半。

㈥ 深基坑开挖为什么地表会隆起而不是沉降

基坑开挖只会是挖土的下方产生隆起,基坑周边的地表有可能引起沉降。
如果基坑周边的地表隆起,必有其他原因。

㈦ 露天采矿会产生地裂缝地面塌陷么

全国地下水的环境1、开采漏斗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有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初步统计,全国已形成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超采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城市近60个,造成众多泉水断流,部分水源地枯竭。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关中平原、松嫩平原、下辽河平原、西北内陆盆地的部分流域(石羊河、吐鲁番盆地等)、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平原等地区。华北平原最为严重,河北平原和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累计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60亿立方米;由于严重的地面沉降,天津市已不能继续超采地下水。长期持续超采造成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储存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沧州市深层地下水漏斗中心区水位最大下降幅度近100米,低于海平面80余米,地下水储存资源濒于枯竭。2、地面沉降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天津塘沽的沉降量达到3.1m。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有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发生地裂缝的地区还有河北、山东、云南、广东、海南等地。3、岩溶塌陷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以及矿山排水等,造成地面塌陷频繁发生,呈现向城镇和矿山集中的趋势,规模越来越大,损失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例如,2003年8月4日,广东阳春市岩溶塌陷造成6栋民房倒塌、2人伤亡、80多户400多人受灾;2000年4月6日武汉洪山区岩溶塌陷造成4幢民房倒塌,150多户900多人受灾;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沪铁路一度中断、长期减速慢行;贵昆铁路因岩溶塌陷发生列车颠覆事件。地面塌陷。超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在福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昆明、贵阳、六盘水、桂林、泰安、秦皇岛等城市的岩溶塌陷最为典型,湖南、广东的一些矿区矿坑排水产生的塌陷数量最多。全国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米。4、海水入侵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的部分沿海城市和南方沿海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呈现从点状入侵向面状入侵的发展趋势。海水入侵使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咸化,造成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土地发生盐渍化,多数农田减产20%-40%,严重的达到50%-60%,非常严重的达到80%,个别地方甚至绝产。山东莱州湾南岸是我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8000多眼农用机井报废,40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亩耕地丧失生产能力,粮食累计减产30—4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5、水质污染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按分布面积统计,63%可供直接饮用,17%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12%不宜直接饮用但可供农业和部分工业部门利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为矿化度大于5克/升的咸水盐水和少量遭受严重污染的地下水,不宜直接利用或需经深度处理后才有可能得以利用。然而,城市与工业“三废”不合理或不达标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农牧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6.土壤盐渍化天然形成的原生土壤盐渍化问题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和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也有分布。主要省份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宁夏、甘肃、新疆、河北、河南、山东。长期的气候干旱,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表层土壤富集的盐分被淋滤到地下,土壤盐渍化程度降低,盐渍化面积缩小,我国现在的土壤盐渍化面积仅为80年代初分布面积的31.4%。人为活动形成的次生土壤盐渍化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和西北内陆盆地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的农业区。此外,我国部分地区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全国约有1亿多人在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使这些地区的群众遭受砷中毒(皮肤癌)、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地方病困扰。

㈧ 检查井周围如何处理才能保证不沉降

1、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开挖的检查井应注意放坡(也就是开挖大点)
2、对于污水检查井我们这边都是内外都要抹面(注意砂浆强度)
3、管道砼基础和检查井连接处一定要认真回填好以后在做砼管道基础(最好是用碎石回填)
4、对于土质较差的应向甲方提出报告进行不要的换填处理或是其它的方法处理
5、水夯法是个不错的处理办法经济使用质量也能保证,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用水夯法

㈨ 大量开采页岩气为什么不能导致地面沉降

有可能造成,但是概率较低。
给你先补点页岩气的背景知识:
1、页岩孔隙专度<<10%,气体就在这个孔属隙中,而且单个孔隙半径都是微米级别的,可不是几十米那样的溶洞。除了孔隙之外的岩石骨架抗压能力是很强的。
2、开采页岩气的是,一般是水力压裂,是要往里面注入一定的水(或者是压裂液吧)等物质,会很大程度上的弥补气体出来留下的孔隙。

祝好!

热点内容
三个字的电影名 发布:2024-08-19 09:10:03 浏览:417
台湾红羊经典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2:17 浏览:767
搞笑电影范冰冰梁家辉开战 发布:2024-08-19 08:53:18 浏览:917
免费午夜激情 发布:2024-08-19 08:42:15 浏览:831
40分钟左右的英语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8:43 浏览:695
电影宋基美娜 发布:2024-08-19 08:27:04 浏览:942
宿舍都变成女的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7:59:35 浏览:897
台湾恐怖片丧尸 发布:2024-08-19 07:57:21 浏览:179
免费观看qq群 发布:2024-08-19 07:53:00 浏览:921
4级片名字 发布:2024-08-19 07:39:14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