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然冰为什么不叫开采
1. 现在为什么不大力开采可燃冰
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严重的是,开采过程中很可能导致大量甲烷(可燃冰有效成分)泄露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不仅二氧化碳,甲烷等许多气体也是温室气体)。
2. 可燃冰已经发现,为什么不进行开发
主要是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目前仍在发展阶段,估计需要10至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商业开采。开采比较困难,更严重的是,开采过程中很可能导致大量甲烷(可燃冰有效成分)泄露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不仅二氧化碳,甲烷等许多气体也是温室气体)。
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目前仍在发展阶段,其实,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和日本已开始各自的可燃冰研究计划,其中日本建成7口探井,期望在2010年投入商业开采,美国近年也急起直追,希望在2015年在海床或永久冻土带进行商业开采。
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同样也有新的困难,只有合理的、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的为人类造福。
3. 可燃冰已经发现很久了,为什么如今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可燃冰发现那么久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不稳定,过度的开采很有可能会对海底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技术上也有一定的缺陷。
生产力的提成往往依赖于能源的升级换代,化石燃料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推动者,但是化石燃料并不是无限的,它随时可能枯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寻找替代的方案,在世界能源领域,一直有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可燃冰。
3
那么可燃冰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呢?其实主要还是成本问题,虽然人类开采可燃冰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可燃冰的开采成本比陆地上开采石油天然气要高得多,所以在现有低成本能源的阻碍下,可燃冰的开采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此外,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的合成物,它并不是稳定的存在,在标准大气压下面会分解出很多甲烷,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可燃冰的开采多数在海底进行,过度开采将会破坏海底生态系统。
无论如何,以目前的技术开采可燃冰会受到很多的阻碍和问题,可能因为过度的开采会让海底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燃冰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性。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会迎来可燃冰的时代。
4. 可燃冰难开采吗
可燃冰开采难度较大,开采涉及到很多技术领域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5. 可燃冰是开采出来是固体还是气体
可燃冰是开采出来是固体。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回压低温答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笼形的结晶化合物,一般形成条件要求:低温、高压、气源充足。因为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甲烷含量高,燃烧污染远小于煤、石油和天然气。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以分解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开采可燃冰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降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可燃冰仅由甲烷和水构成,无需净化提炼或其他加工步骤,所以利用时产生的污染比石油以及煤等传统能源小很多,清洁高效,可燃冰燃烧后不产出任何残渣和废弃,被科学家誉为“属于未来的能源”。据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6. 可燃冰开采为什么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燃冰,即固态甲烷,开采过程会产生其它废物,同时破坏附近生态环境
7. 可燃冰开采后,为什么呈现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
我们初中学化学就知道有可燃冰这种新型能源,也被老师科普过,我们才接触这类物质,光看名称,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一种冰,甚至以前可能还会认为是一种会燃烧的冰,其实不然,它就是是一种外表起来像冰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成分为甲烷,但甲烷是一种气体,那可燃冰开采后,为什么呈现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呢?它其实是由于甲烷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
对于这种新型能源可燃冰,现如今我们了解到的他所能带给人类的巨大好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对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需引起人类的重视,做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其利益最大化。
8. 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开采可燃冰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据统计,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相当于170立方米的天然气,能源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但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难题. 由于可燃冰生成环境复杂、特殊,因此开采难度大。它是甲烷与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并存在的,若环境发生变化,可燃冰就会迅速分解、挥发,易造成井喷,还可能引发海底滑坡,甚至海啸。另外,它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比二氧化碳更严重。同时,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成本高达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要1美元/立方米,而目前国内天然气造价仅在1元/立方米,这是勘测、开采可燃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繁复的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成为环保敌人—— 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气体是十分困难的,海底可燃冰属大面积分布,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若处理不当发生意外,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由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目前仍在发展阶段,估计需要10至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商业开采。其实,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和日本已开始各自的可燃冰研究计划,其中日本建成7口探井,期望在2010年投入商业开采,美国近年也急起直追,希望在2015年在海床或永久冻土带进行商业开采。
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同样也有新的困难,只有合理的、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的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