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制造成本控制
1. 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如何控制
产品成本和生产来成本如何控自制,你可以从产品的进货开始考虑.产品成本大概分为:原料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生产成本可以从:提高产品合格率,人员的生产率,等方面阐述问题,至于具体措施还得你自己来写,因为我不知道你公司的具体情况.抱歉!
2. 浅谈机械生产企业的制造成本控制
怎样写论文 怎样找论文 看经常有人问这问题,总结下现在如何在网上找论文与写论文等,具体方法见我qq空间里的介绍
3. 如何降低机械设计的成本和风险
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给机械制造商带来压力,他们制造出的机器需要能提高产量,同时降低成本,并满足更多类似的要求,如:提高生产力,提升效率,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当今的机械制造商已从仅制造单一功能的机器,转变为设计灵活高效的多功能机器,他们通过采用现代化控制系统配合复杂的运算并将高端电子产品集成到他们的机械产品中。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综合的工业技术,通过将最有效的开发实践和技术融和到精简设计、样机研究和系统发布中,以此来提升整个设计过程。
KevinCraig博士是伦斯勒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他认为机电一体化作为工程的准则,是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工程和计算机的协同组合,在设计过程中相互交融。它涉及了在从复杂决策到物理系统运作等多方面应用。由于这些独特的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依赖于计算机软件。这一规律导致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由于设计变得越加复杂,因此在不同设计团队间的合作越来越必要。
机电一体化开发方式的成功之道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使得设计的复杂度陡增,迫使不同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在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每个决策在整个设计中会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机械团队决定改变材料,意味着改变了机械零件的重量,为了机器有效的运行,会需要对电机的尺寸,甚至是电机的类型做相应的更改。将步进电机更换为伺服电机会大大增加运算控制的复杂性和对嵌入式系统运算处理性能的要求。在机械、电气和控制工程师间,提高团队交流与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那些无缝合作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在开发周期的各阶段分享数据和信息,从而使合作和信息交流更为有效。
那些工具实现了虚拟样机(也被称作数字样机),能够在从不同领域结合的仿真技术,即一个模型仿真完整的机器或设备。设计师可以在具化一个物理部件之前,仿真其机械动力,其中包括质量和摩擦效应、循环次数和单个零件性能。在投入物理样机的花费之前,一个虚拟机样即可以预测和优化设计,并且能评估不同设计的研究和概念。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开发方式能降低机器设计的风险、加快设计节奏、提高对客户需求的认知,并简化调试排除故障的过程。因此机电一体化的方法可以帮助机器制造商在第一时获得最优设计。
从商业角度看,一个虚拟样机不仅在设计阶段增加了许多价值,而且对销售部门在销售过程中与潜在客户沟通提供支持。一个虚拟样机能够帮助销售赢得客户并成功的执行项目。
在报价阶段,一个虚拟机器可以帮助明确要求,确保销售部门准确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它提供多种可能,如展示设计特性、解释价值、帮助揭开项目中的未知,以及风险评估。甚至在售后,一个虚拟样机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在已有机器的改进和升级测试中起到作用。另外,客户可以用这个样机来解决他们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NILabVIEW和DSSolidWorks结合
为降低机器设计的成本和风险,达索析统和美国国家仪器合作,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师提供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虚拟原型工具。
采用LabVIEW和SolidWorks,机器设备制造商可以连接SolidWorks运动分析功能与LabVIEW工业级运动控制程序,创造出真实的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采用这种集成的方式,机器制造商还可以开发控制逻辑、动作轨迹描述并将其应用于他们机器的三维CAD模型中,在支付昂贵的加工成本和物理零件购置费之前,就能在软件中测试机器的运行。采用这种集成的方式,机器设备制造商能在建造物理样机前评估系统行为和性能。他们能够在极端的操作环境下测试部件的电气性能和实时响应时间,而无须将其单独取出。
因此,一旦CAD模型被创建,机械工程师和控制工程师就能够合力工作。它们能够用虚拟原型工具创造出用于不同设计分析为目的的实际机器的仿真,例如:
可视化仿真机器操作
机器加工周期性能评估
完成精确的压力/扭矩性能需求分析
运动控制程序及碰撞检测的设计和验证
物理样机制造前设计优化
机械/电气相关设计问题确认
使用SolidWorks和LabVIEW,工程师们可以在具化一个物理部件,同时将其连接至一个真实的控制算法之前,模拟其机械动力,其中包括聚合摩擦力效果、循环次数和单个零件性能。在投入物理模型的花费之前,一个虚拟样机可以预测和优化设计,并且能评估不同设计概念。将运动仿真与CAD结合能使设计简化,因为仿真用到的信息早已在CAD模型中出现,如密合装配、联轴器、和材料的质量特性。LabVIEW提供了简单易用的高级功能块编程模式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开发,那些只有一些或没有运动控制程序使用经验的使用者都能很容易上手。LabVIEW与SolidWorks的结合,帮助客户开发他们的运动控制算法,同时能在SolidWorks环境中使用3DCAD来评估系统行为和性能。通过真实的运动控制仿真,它能够在设计时仿真实际的运行情景,以此来确认零件碰撞,输出数据或者图形结果,以此利用CAD模型实现三维可视化。
最后工程师们能轻松地将已开发的控制算法部署到嵌入式运动控制平台中,例如NICompactRIO,它是一个基于FPGA的硬件平台。CompactRIO为独立分散的确定性操作提供了实时嵌入式处理器,以及可以直接连接工业传感器,激励器和电机的可热插拔的工业I/O模块。有了CompactRIO,工程师能够重新利用在仿真中已测试开发的代码,并将其实现在实际的I/O模块和电机上。
4.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有哪些方面
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包括工艺成本控制和生产成本控制,工艺成本控制仍属于生产准备阶段的控制,是在确定工艺方案时确定的,而生产成本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一、工艺成本控制
工艺成本,是指对工艺方案有直接关系的费用,一般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产品制造有多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这就要求对各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作出经济评价,然后选择制定最佳方案,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省工、省料的工艺方案,从而降低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数额,在正常情况下,采用比较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从而固定费用就会增大,而材料的利用率就会因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使变动费用降低,因此选择工艺方案,会涉及到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相互影响,现以公式表示如下:
产品年工艺总成本=产品年产量×单位产品工艺成本变动费用+工艺成本固定费用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企业的年产量和固定费用已定的情况下,工艺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费用的高低,即单位变动费用高总成本就高,单位变动成本低、总成本就低。
二、生产成本控制
1、运用定额法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工艺方案确定后,开始生产产品时,产品成本进入实际发生阶段,成本控制也进入了生产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按人们预定要求,不超过原定目标成本限额进行。这就需要进行成本的日常控制,运用定额法是成本控制的方法之一。
运用定额法和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日常控制主要是根据目标成本限额,事先制订一个标准成本,用以衡量对照实际成本,就能随时掌握成本动态,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将实际成本区分为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两部分,在标准成本差异中又分为正常差异和异常差异,正常差异,是在标准成本允许范围内的偏差,异常差异是指严重脱离实际标准的差异。标准成本制度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异常差异的发生,并加以处理。
早在50年代,我国曾推行定额法,目前在一些企业仍继续采用着,这种方法就是在标准成本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他们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定额法具有换算和控制的双重职能,定额法比标准成本制度更具体、更系统、它强调分产品计算差异,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以满足财务成本的要求,而标准成本则测重于分部门计算料、工、费的差异,不强调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和调整差异,因此,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不能象定额法那样通过内部控制和计算的双重作用。
运用定额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的做法是:
(1)对材料成本的控制
要进行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控制,应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材料耗用量的控制、一是材料单价的控制,前者属于生产车间的经济责任,后者属于材料供应部门的责任。而分产品制订材料消耗定额则是对材料成本控制的前提。
材料消耗定额,应是现在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先进水平,反映在定额卡片中,作为该产品领用材料的标准,领发材料应严格按标准进行控制。具体做法:
①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通过限额凭证控制材料耗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时,可用限额领料单和限额领料卡片来反映材料领用限额数量和实际耗用数量,这种凭证是一种多次使用的累计数、发料凭证,一般有效期为一个月,只要领用不超过限额,就可以继续使用。
②实行定期盘点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在水泥企业中,连续投料,产品陆续完工,同时又没有实行限额领料的情况下,可定期对各班组的原材料消耗进行盘点,算出一定时期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用期初结存数+本期领用数-期末结存=本期实际耗用量,然后与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单位定额比较,就可以计算节约或超支。
③实行逐日逐班盘点制度,及时控制材料耗用量。以上两种办法,均属专业人员控制材料用量,为使定额法与班组经济核算相结合,每班在开始生产之前。根据生产任务按限额进行领料,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实际耗用量和生产量,由班组经济核算员进行统计,下班之前,经济核算员根据实际完成的产量计算其完成产量的材料消耗量,再与实际消耗量对比以确定该班组的材料定额差异数,以评价其班组的工作效果。
④对材料单价的控制,就是对外购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一般应从采购价格和采购地点上选择,应选择价格低,地点近的材料,才能降低采购成本。
材料的采购成本与材料储存费用,往往是矛盾的,大批量采购材料、必然会节约采购费用,降低采购成本、但采购的结果,积压在仓库,造成储备资金积压,同时增加保管费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力措施。
(2)对工资成本的控制
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总额要到月终才能确定,因此平时无法按产品别控制工资费用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工资费用分为两部分控制、一部分反映工时定额执行情况,称为量差,另一部分反映工资单价的称为价差。前者可以随时考核、随时控制,后者可以在月终计算,对前者进行调整。
①对工时工资的控制。由于工时定额执行情况对工资费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工时使用节约或浪费,而影响工资的节约和浪费、而生产效率差异,计算公式为:
工时工资差异=(实际生产工时-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上述公式不以每天每班计算工资差异,用以表示工时的节约或浪费,以促进充分利用工时,节约工资费用。
在考核工时工资差异时,要注意非生产时间工资费用的考核。处理方法是在平时计算工时工资差异时,应同时将非生产时间工资单独计算,单独考核。计算公式:
非生产时间工资=非生产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非生产工时工资与前式计算的工资差异相加、减,而为生产效率差异,考虑了非生产时间的因素。
非生产工时工资的另一种处理方法,则是平时不计算这一部分工资费用,而是在月终时将这部分工资费用,平均分配在每一个工时的实际工资单价中,加大单位工时实际工资,表现为工资单价的超支差异,用此来调整工时工资差异,以便控制工资成本。
②对工资单价的控制。控制工资单价就是控制每一个小时的工资额,影响实际小时工资单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工资水平,使工资单价上升,
增加新工人,使工资单价下降。
压缩非工作时间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增加各种工资性津贴,如加班、加点津贴,使工资单价上升,反之,则下降。
减少病假工资,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等。
总之,实际工资单价是由工资总额中应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因素决定,因此,在控制工资单价时,应分别从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控制工资费用增长和乱加各项津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产工时,以降低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计算公式:
工资单价差异=(实际工时工资单价-计划工时工资单价)×实际生产工时
③计件工资制的工资控制。计件工资是指根据规定的计件单价,按照每人或每个班组集体完成的合格晶产量计算的工资。计件单价指完成单位产品所应支付的工资额,计件单价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按平均日工资的平均日产量计算的。在计件工资制度下,因节约时间而多生产的产品,应照付工资,因此,产量与工资成本成正比例增加,为浪费工时而少生产的产品,也相应少付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计件工资=实际合格品数量×实际计件单价
由此可见、在计件工资制度下,生产多少产品、支付多少工资,不存在工时利用好坏,和工资率高低对成本的影响问题。计件工时有时也存在工资差异,如计入成本的病假工资;计入成本的非生产时间的工资;因各项原因使生产单件产品的工时增加而多支付的工资等等,即属于工资的超支差异。
(3)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企业各车间的制造费用都属于共同性费用,只能通过预算进行控制。预算是组成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它是确定利润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应有的收支计划。预算要为各项费用事先规定一个限额,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也可以借鉴西方企业管理常用的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
弹性预算的关键是研究成本和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使编出的预算随产量增减而能机动调整,以便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弹性预算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强。
编制弹性预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习性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变动成本部分,其预算随产量而增减,固定成本部分则相对不变,两部分相加为预算总额。弹性预算的表式见表 1-2-1。
2、实行责任成本核算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来源于国外管理会计,从国外有关书籍中看,主要是从研究消耗与因果关系出发来研究工作者的工作与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以责任中心为基础的直按费用的汇集的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我国50年代有过类似的做法,如实行两级成本核算,考核车间成本指标,进行经济责任转帐等,对考核车间经济责任,降低产品成本,起了促进作用。至今责任成本核算与企业经济核算相结合,成为反映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有力工具,它是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与制约。责任成本的核心,就是将生产过程中费用的发生归属于不同部门或个人,以便划清经济责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企业和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便动员群众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的核算程序
(1)划分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责任单位可以是车间、班组、也可以是各科室,凡是需要考核经济责任的,都可作为责任单位,进行责任成本核算。
(2)划分责任成本范围,即明确划分各责任单位的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为了进行成本控制,并收到实际效果,应根据责权划分,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一定部门或个人的权限范围内,各该部门或个人能掌握的就是该部门或个人的可控成本,否则,则为不可控成本。
各单位的责任成本,不一定是产品的单位成本、可能是产品单位成本的某些费用项目,在车间范围内,原材料和其他制造费用都是车间的可控成本。下述内容则是不可控成本:
①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费用。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折旧费等都是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提的,不随着责任单位经营的好坏而增减。
②按定员和一定标准发放的费用。如交通费补贴,劳动保护用品等。
③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基本车间的费用,对劳务耗用量可以控制,故一般互相结转劳务时,可采用计划单位成本结转。
(3)设立责任帐户进行责任成本核算。按责任单位设立责任帐户,核算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责任成本核算与考核是通过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责任单位而实现的,责任成本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就形成了各责任单位的标准责任成本、各责任单位都应按照责任成本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只要各车间完成自己负责的责任标准成本,就能保证总体目标成本的完成。
在标准责任成本指标分解落实的基础上,责任单位可随时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责任单位用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与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反映责任单位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
责任帐户可以分两级、也可以分三级,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在责任成本核算过程中,标准责任成本是由上而下进行指标分解,而实际责任成本,则是由下而上逐级汇总的,以形成责任帐户网。
总之,责任成本核算的特点:责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责任单位(责任者);责任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可控制的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以责任单位(责任者)为中心的费用归集、计算整理、考核和分析,并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3、纵向成本控制
纵向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的上下级层次关系,自上而下的进行成本控制。纵向成本控制侧重于运用成本计划指标分解,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纵向成本控制的步骤,在于分清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责、权、利并且根据各个层次进行成本控制的不同侧重点和方向,来制订落实、考核成本计划。水泥企业通常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管理。
(1)厂部成本控制
厂部成本控制是在厂长的统一领导下,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负责,对全厂进行成本控制。概括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由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设计部门进行,通常做法是具体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在产品保证所需要的功能情况下,尽量剔除多余功能,防止成本过剩。经过分析和产品市场的预测就可以拟定出产品的目标成本。由于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对以后产品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产品在设计阶段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分析、采取多方案选择录用的办法进行设计,促使成本过剩的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
②厂部的日常成本控制。主要由厂部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对成本控制的基层部门、如车间和班组的成本控制工作经常性的指导。具体内容:a、编制全厂成本控制计划,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将总成本控制计划,分解到每个车间,督促车间执行控制计划。b、组织科研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措施、设备利用,劳动生产率等多方面的调查,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要组织力量加以改进、在生产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现场辅导和专业训练。c、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制订产品技术指标、配备力量,把好质量关。d、控制全厂的间接费用开支,包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要求分类编制费用预算,做好分级归口工作,严格监督各级各口的费用开支,确保全厂性费用,不突破预算。
③厂部的相对成本控制。厂部只进行绝对成本控制,也就是使产品成本不突破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在绝对成本控制的同时,重视相对成本的控制。利用量、本、利分析的管理,分别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利润进行分析、促使利润最大化。
(2)车间成本控制
车间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中各项费用的支出加以监督和限制,使车间成本不突破控制标准。车间成本控制是厂部成本控制和班组成本控制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车间成本控制的内容:
①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车间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车间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成本项目的控制。车间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依据班组的控制报告、分析和研究材料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外,车间还要加强对废品损失的控制,除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外,还要研究和改进操作工艺方法,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水平。对生产中消耗材料的控制、如物料、燃料、动力等要象材料控制一样,对水、电、气按定额控制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计量制度、做好经常检查、防止跑、冒、滴、漏。
车间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人均工资以及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的控制,前三者是对人工成本的绝对控制、后者则是人工成本的相对控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②制造费用的控制。制造费用是车间成本中较为复杂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大部分费用都有固定和半变动的性质,因此,对于制造费用的控制,通常采用预算制。制造费用的日常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在平时费用开支前,进行认真的审查监督、对照预算标准,进行事前控制。有些费用开支,要规定一定的审批手续,防止乱支乱用。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把费用开支指标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关心费用开支、历行节约。
(3)班组成本控制
班组成本控制,是企业以班组为成本的责任单位,对其可控成本进行的控制。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组织、对班组耗用的材料、工时和费用进行控制,就是班组成本控制,控制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范围,必须能与其他班组明确划分,不相混淆。
②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内容,必须根据它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的特点确定。
③与班组成本控制有关的指标,一般有:产品数量、耗料、耗工、费用开支以及安生
产等。
④班组成本控制必须简单明了,控制方法简便,便于群众掌握。控制的方法大致有:a、耗料要有定额,根据定额签发限额领料单、凭单领用材料。b、耗工要有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在控制班组的耗工中、要根据班组人数确定应完成产量的工序。c、对班组应负担的费用,可事前制订费用定额、为工具费劳动保护费等,要求实耗必须控制在定额以内。d、班组成本控制还有产量、质量、安全生产和废品率等指标,这些都将影响成本的高低。
班组成本控制报告,要每日公布或每完成一项任务公布,一方面上报,一方面向班组成员公开列示、以便促使班组成员关心劳动成果和经济效益,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4、横向成本控制
横向成本控制是由企业组织结构的同一层次所组成的各职能部门(处、科、室)成本费用中心等机构所进行的成本控制。进行横向成本控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要按照同一层次的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各种分工,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责任会计的条件下,明确各自在成本控制过程和系统中的责、权、利,从而担负起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实际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的责、权、利。通常都通过成本控制计划和指标的归口来实现。
第二、要按照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恰当的设置成本费用中心,通过同一层次的各个费用中心的控制工作。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费用中心一经确定,各个中心就按照可控成本的范围,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如何恰当的划分成本费用中心,做到既能使各个中心都有自己可控成本的范围,又能做到各个中心之间责、权的界限明确。且能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机结合。是做好横向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横向成本控制只有在企业成本控制总系统内,做为总系统运行的一种方式,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都表明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应用。
但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水平,毕竟同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基至超出合理的界限。所谓成本失控,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落后、工艺技术陈旧、导致该产品生产耗费的人、财、物过高。
(2)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消耗标准得不到严格控制,为了小团体或个人的眼前利益
而乱挤成本。
(3)成本控制的各项定额、标准,严重脱离实际,使成本控制无所依据。
(4)成本核算把关不严,核算方法前后不统一,随心所欲,导致费用乱支。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形成企业成本失控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现为宏观调节失控、盲目生产、库存产品增加;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品供产销往返重复,费用增加;社会摊派过多等。宏观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立法不全,执法不严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企业成本失控。
5. 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及表格
费用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成本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为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成本资料,必须在成本计算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核对材料及库存商品的期初数
2.核对产品的工艺构成
3.核对产品生产计划
4.确定单据的传递程序
5.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的记载,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也是企业经济信息和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如果原始记录不全、不准、不及时,会计核算与监督就失去了可靠的依据,这必然会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质量,必须建立和健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企业原始记录与成本会计核算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材料物资原始记录。它包括材料物资验收入库单、领料单、退料单、废料收回单、材料报损报废单、材料盘盈盘亏报告单等。
2.劳动工资原始记录。它包括考勤表、请假单、加班加点记录单、工资结算单、工资和奖金分配支付表等。
3.产品加工原始记录。它包括加工工艺单、个人和班组生产记录、在产品盘存记录表、在产品盘盈盘亏报告单、设备运转记录、动力消耗单等。
4.产品原始记录。这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工序转移单、产品质量检验单、产品入库单、出库单、发货记录单、产成品盘盈盘亏报告单等。
5.固定资产原始记录。这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单、盘盈盘亏报告单、验资报告等。
6.财务会计业务处理原始记录。这包括现金收款单和支款单、报销单、转账通知单等。
应加强原始记录管理,实行全企业原始记录统一化和标准化以及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的制度,以确保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全面。
生产成本是指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企业应设置“生产成本”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
本科目可按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明细核算。基本生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产品的品种、类别、定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置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下同),并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应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其耗用情况直接或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类账户。对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费用,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对于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核算。
各辅助生产车间在计算出各自的劳务成本后,按提供劳务量的情况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账户。如果辅助生产车间也单独核算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月末还应先将这些制造费用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①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②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③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
④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按产品归集的累计费用在已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将完工产品负担的生产费用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⑤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
【例】甲公司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某月A材料的消耗(计划成本)为:基本生产车间领用1000 00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300 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200 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50 00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 000 000
——辅助生产成本 300 000
制造费用 200 000
管理费用 50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1550000
工业企业折旧及其他费用归集与分配
自有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方式计算与支付租金。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租赁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月终按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分别记入有关的费用账户。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租赁费用分配汇总表”,并据以编制会计分录。
【例】某工业公司2008年1月份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租赁费用如下表所示。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租赁费用分配汇总表
2008年1月 单位:元
应借账户 车间部门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固定资产租赁费用
生产成本 蒸汽车间 1 400 700
机修车间 2 200 1 100
制造费用 第一车间 4 200 2 100
第二车间 9 650 4 825
管理费用 行政管理部门 2 350 1 175
合 计 19 800 9 900
(1)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蒸汽车间) 14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200
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4200
——第二车间 9650
管理费用 2350
贷:累计折旧 19 800
(2)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蒸汽车间) 7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100
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2100
——第二车间 4825
管理费用 1175
贷:其他应付款 9900
对于金额较大的租赁费用,如企业采用先预提、后支付的方式核算,应通过“其他应付款”等账户进行;如采用先支付、后摊销方式,应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等账户进行
6.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的方法都有哪些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部门的消耗的控制。但无论哪个生产环节和部门,它所控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料、工、费的支出。
①原材料消耗的控制。
根据已制定的图纸、工艺方法和工艺消耗定额的控制标准,在生产过程各环节,对原材料消耗进行控制。
第一,采购人员和供应人员要按设计工艺规定,控制采购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材质要符合要求,控制采购价格、运输费、采购量和检验入库费等不得超支;
第二,仓库管理人员要控制保管费和限额发料、退料、补料、回收废料等工作;
第三,车间加工人员要对下料方法、材料利用率、回收率等进行控制,要按图纸、工艺、设备、工装进行操作,对原材料工艺消耗定额进行控制,推行代用、综合利用,节约支出;
第四,生产管理人员要控制合理批量、合理投产、合理投料、用料、合理调度、组织均衡生产、减少废品提高材料利用率,控制原材料定额消耗不超支;
第五,车间材料员要监督材料消耗,组织材料核算,分析材料消耗定额发生的偏差,找出原因,追踪责任者和提出改进措施。各项原材料消耗的具体控制方法,将因工艺不同,使用设备不同而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②能源消耗的控制。
能源消耗在成本中占比重很大,由于我国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加工落后,节约能源消耗的潜力也很大。能源消耗的控制,一方面是“动能”(动力)的控制,即对各种设施,如使用机械、生产建筑设施、运输车辆、起重、电器设备等动力消耗的控制。包括动力能源的油、电、气、汽、风的控制。
控制方法,首先是动力部门负全责,构成能源的责任成本中心,合理地选择设备避免“大马拉小车”,尽量选用低能耗的设备。在设备的使用上,生产部门要控制设备的空运转率和无效作业率。控制单位产品能耗定额,以及采取各种节能限额和措施。添置控制能耗的计量仪表,如分装电表、流量表、气表、压力表等。以解决当前企业在能源上“吃大锅饭”,分不清责任和“失控”状态。另一方面是“热能”的控制。即对各种生产设施、设备和加工工艺所需热能消耗的控制。包括电、油、煤、焦炭、木柴、各种化学燃料和助燃剂的消耗的控制。这是由设备动力、工艺部门制订消耗定额,由生产管理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控制选用品种,认真计量和记录,随时监测和控制。此外,还有照明取暖各种能源消耗的控制,这些属间接费用预算项目的控制。
③生产工资的控制。
生产工资是日常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实际上是人力资源消耗的控制。除了劳动部门控制定员人数和制订劳动定额外,主要是由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劳动人员分配、使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加班加点、奖金、津贴,劳动组织等控制。劳动定额的控制,首先由施工人员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标准进行控制操作,按工艺规定的工人技术等级和使用的设备、工装、用料进行控制。生产管理人员要按作业计划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停工、窝工,控制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控制和核算劳动定额的执行情况,工时利用情况。对已发现的偏差,要找出原因和采取措施,对工资中发生的变动要找出原因,进行控制。
④废品损失的控制。
废品损失对成本有多方面的影响,要认真控制废品损失。将废品损失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班组,或转化为废品率指标落实到各车间、班组。主要是控制废品的发生和对废品的修复及回收的处理。对已发生废品提高废品修复率(即可修复废品数÷废品总额)的控制和降低修复费用的控制,保证修复品的销售收入抵偿修复费的余额后,大于废品残值。以减少废品造成的损失。对废品的回收控制,要保证废品及时挑出、隔离、交库,要及时进行处理回收残值。
⑤制造费用的控制。
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制造费用发生情况不同,各部门各车间接费用发生地点和费用项目编制费用预算作为控制依据。
7. 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核算
一、首先计算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注意有下脚料出现时请计算合理的系数(即材料利用率或损耗率),特别注意现实价格。严格计算制造过程中每道工序的工时费用(即工时成本),另外附加的能源费用。
统筹企业管理费用。估算产品的销售费用和服务费用。这是比较细致的算法。如果是提前预算,则要有相关的技术,和经验,由成本预算工程师来完成。
二、成本计算方法
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归集生产费用,以便计算出各种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
例如,在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情况下,只要求按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就稳定之为品种法。
又如,在单件小批多步骤的生产情况下,由于生产是按照客户的订单以及企业组织的生产批别组织生产,因此,产品成本就应该按照订单或生产批别进行计算,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就称之为分批法。而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情况下,往往不仅要求按产品品种计算方法称之为分步法。
(7)机械设备制造成本控制扩展阅读:
核算方法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认真执行成本开支的有关法规规定,按成本开支范围处理费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4、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还有分类法、定额法等多种。
8.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有哪些问题
生产成本控制包括工艺成本控制和生产成本控制,工艺成本控制仍属于生产准备阶段的控制,是在确定工艺方案时确定的,而生产成本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一、工艺成本控制
工艺成本,是指对工艺方案有直接关系的费用,一般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产品制造有多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这就要求对各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作出经济评价,然后选择制定最佳方案,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省工、省料的工艺方案,从而降低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数额,在正常情况下,采用比较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从而固定费用就会增大,而材料的利用率就会因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使变动费用降低,因此选择工艺方案,会涉及到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相互影响,现以公式表示如下:
产品年工艺总成本=产品年产量×单位产品工艺成本变动费用+工艺成本固定费用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企业的年产量和固定费用已定的情况下,工艺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费用的高低,即单位变动费用高总成本就高,单位变动成本低、总成本就低。
二、生产成本控制
1、运用定额法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工艺方案确定后,开始生产产品时,产品成本进入实际发生阶段,成本控制也进入了生产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按人们预定要求,不超过原定目标成本限额进行。这就需要进行成本的日常控制,运用定额法是成本控制的方法之一。
运用定额法和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日常控制主要是根据目标成本限额,事先制订一个标准成本,用以衡量对照实际成本,就能随时掌握成本动态,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将实际成本区分为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两部分,在标准成本差异中又分为正常差异和异常差异,正常差异,是在标准成本允许范围内的偏差,异常差异是指严重脱离实际标准的差异。标准成本制度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异常差异的发生,并加以处理。
早在50年代,我国曾推行定额法,目前在一些企业仍继续采用着,这种方法就是在标准成本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他们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定额法具有换算和控制的双重职能,定额法比标准成本制度更具体、更系统、它强调分产品计算差异,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以满足财务成本的要求,而标准成本则测重于分部门计算料、工、费的差异,不强调分产品计算实际成本和调整差异,因此,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不能象定额法那样通过内部控制和计算的双重作用。
运用定额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的做法是:
(1)对材料成本的控制
要进行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控制,应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材料耗用量的控制、一是材料单价的控制,前者属于生产车间的经济责任,后者属于材料供应部门的责任。而分产品制订材料消耗定额则是对材料成本控制的前提。
材料消耗定额,应是现在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先进水平,反映在定额卡片中,作为该产品领用材料的标准,领发材料应严格按标准进行控制。具体做法:
①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通过限额凭证控制材料耗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时,可用限额领料单和限额领料卡片来反映材料领用限额数量和实际耗用数量,这种凭证是一种多次使用的累计数、发料凭证,一般有效期为一个月,只要领用不超过限额,就可以继续使用。
②实行定期盘点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在水泥企业中,连续投料,产品陆续完工,同时又没有实行限额领料的情况下,可定期对各班组的原材料消耗进行盘点,算出一定时期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用期初结存数+本期领用数-期末结存=本期实际耗用量,然后与定额耗用量(实际产量)×单位定额比较,就可以计算节约或超支。
③实行逐日逐班盘点制度,及时控制材料耗用量。以上两种办法,均属专业人员控制材料用量,为使定额法与班组经济核算相结合,每班在开始生产之前。根据生产任务按限额进行领料,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实际耗用量和生产量,由班组经济核算员进行统计,下班之前,经济核算员根据实际完成的产量计算其完成产量的材料消耗量,再与实际消耗量对比以确定该班组的材料定额差异数,以评价其班组的工作效果。
④对材料单价的控制,就是对外购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一般应从采购价格和采购地点上选择,应选择价格低,地点近的材料,才能降低采购成本。
材料的采购成本与材料储存费用,往往是矛盾的,大批量采购材料、必然会节约采购费用,降低采购成本、但采购的结果,积压在仓库,造成储备资金积压,同时增加保管费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力措施。
(2)对工资成本的控制
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总额要到月终才能确定,因此平时无法按产品别控制工资费用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工资费用分为两部分控制、一部分反映工时定额执行情况,称为量差,另一部分反映工资单价的称为价差。前者可以随时考核、随时控制,后者可以在月终计算,对前者进行调整。
①对工时工资的控制。由于工时定额执行情况对工资费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工时使用节约或浪费,而影响工资的节约和浪费、而生产效率差异,计算公式为:
工时工资差异=(实际生产工时-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上述公式不以每天每班计算工资差异,用以表示工时的节约或浪费,以促进充分利用工时,节约工资费用。
在考核工时工资差异时,要注意非生产时间工资费用的考核。处理方法是在平时计算工时工资差异时,应同时将非生产时间工资单独计算,单独考核。计算公式:
非生产时间工资=非生产工时×计划工资单价
非生产工时工资与前式计算的工资差异相加、减,而为生产效率差异,考虑了非生产时间的因素。
非生产工时工资的另一种处理方法,则是平时不计算这一部分工资费用,而是在月终时将这部分工资费用,平均分配在每一个工时的实际工资单价中,加大单位工时实际工资,表现为工资单价的超支差异,用此来调整工时工资差异,以便控制工资成本。
②对工资单价的控制。控制工资单价就是控制每一个小时的工资额,影响实际小时工资单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工资水平,使工资单价上升,
增加新工人,使工资单价下降。
压缩非工作时间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增加各种工资性津贴,如加班、加点津贴,使工资单价上升,反之,则下降。
减少病假工资,使工资单价下降,反之,则上升等。
总之,实际工资单价是由工资总额中应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因素决定,因此,在控制工资单价时,应分别从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和实际生产工时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控制工资费用增长和乱加各项津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产工时,以降低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计算公式:
工资单价差异=(实际工时工资单价-计划工时工资单价)×实际生产工时
③计件工资制的工资控制。计件工资是指根据规定的计件单价,按照每人或每个班组集体完成的合格晶产量计算的工资。计件单价指完成单位产品所应支付的工资额,计件单价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按平均日工资的平均日产量计算的。在计件工资制度下,因节约时间而多生产的产品,应照付工资,因此,产量与工资成本成正比例增加,为浪费工时而少生产的产品,也相应少付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计件工资=实际合格品数量×实际计件单价
由此可见、在计件工资制度下,生产多少产品、支付多少工资,不存在工时利用好坏,和工资率高低对成本的影响问题。计件工时有时也存在工资差异,如计入成本的病假工资;计入成本的非生产时间的工资;因各项原因使生产单件产品的工时增加而多支付的工资等等,即属于工资的超支差异。
(3)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企业各车间的制造费用都属于共同性费用,只能通过预算进行控制。预算是组成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它是确定利润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应有的收支计划。预算要为各项费用事先规定一个限额,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也可以借鉴西方企业管理常用的弹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
弹性预算的关键是研究成本和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使编出的预算随产量增减而能机动调整,以便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弹性预算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强。
编制弹性预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习性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变动成本部分,其预算随产量而增减,固定成本部分则相对不变,两部分相加为预算总额。弹性预算的表式见表 1-2-1。
2、实行责任成本核算进行生产成本控制
责任成本来源于国外管理会计,从国外有关书籍中看,主要是从研究消耗与因果关系出发来研究工作者的工作与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以责任中心为基础的直按费用的汇集的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我国50年代有过类似的做法,如实行两级成本核算,考核车间成本指标,进行经济责任转帐等,对考核车间经济责任,降低产品成本,起了促进作用。至今责任成本核算与企业经济核算相结合,成为反映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有力工具,它是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与制约。责任成本的核心,就是将生产过程中费用的发生归属于不同部门或个人,以便划清经济责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企业和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便动员群众进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的核算程序
(1)划分责任单位(或责任者),责任单位可以是车间、班组、也可以是各科室,凡是需要考核经济责任的,都可作为责任单位,进行责任成本核算。
(2)划分责任成本范围,即明确划分各责任单位的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为了进行成本控制,并收到实际效果,应根据责权划分,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一定部门或个人的权限范围内,各该部门或个人能掌握的就是该部门或个人的可控成本,否则,则为不可控成本。
各单位的责任成本,不一定是产品的单位成本、可能是产品单位成本的某些费用项目,在车间范围内,原材料和其他制造费用都是车间的可控成本。下述内容则是不可控成本:
①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费用。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折旧费等都是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计提的,不随着责任单位经营的好坏而增减。
②按定员和一定标准发放的费用。如交通费补贴,劳动保护用品等。
③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基本车间的费用,对劳务耗用量可以控制,故一般互相结转劳务时,可采用计划单位成本结转。
(3)设立责任帐户进行责任成本核算。按责任单位设立责任帐户,核算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责任成本核算与考核是通过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责任单位而实现的,责任成本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就形成了各责任单位的标准责任成本、各责任单位都应按照责任成本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只要各车间完成自己负责的责任标准成本,就能保证总体目标成本的完成。
在标准责任成本指标分解落实的基础上,责任单位可随时控制实际费用的发生、责任单位用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寻找与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反映责任单位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
责任帐户可以分两级、也可以分三级,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在责任成本核算过程中,标准责任成本是由上而下进行指标分解,而实际责任成本,则是由下而上逐级汇总的,以形成责任帐户网。
总之,责任成本核算的特点:责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责任单位(责任者);责任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可控制的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以责任单位(责任者)为中心的费用归集、计算整理、考核和分析,并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3、纵向成本控制
纵向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的上下级层次关系,自上而下的进行成本控制。纵向成本控制侧重于运用成本计划指标分解,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纵向成本控制的步骤,在于分清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责、权、利并且根据各个层次进行成本控制的不同侧重点和方向,来制订落实、考核成本计划。水泥企业通常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管理。
(1)厂部成本控制
厂部成本控制是在厂长的统一领导下,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负责,对全厂进行成本控制。概括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由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设计部门进行,通常做法是具体分析产品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在产品保证所需要的功能情况下,尽量剔除多余功能,防止成本过剩。经过分析和产品市场的预测就可以拟定出产品的目标成本。由于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对以后产品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产品在设计阶段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分析、采取多方案选择录用的办法进行设计,促使成本过剩的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
②厂部的日常成本控制。主要由厂部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对成本控制的基层部门、如车间和班组的成本控制工作经常性的指导。具体内容:a、编制全厂成本控制计划,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将总成本控制计划,分解到每个车间,督促车间执行控制计划。b、组织科研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措施、设备利用,劳动生产率等多方面的调查,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要组织力量加以改进、在生产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现场辅导和专业训练。c、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制订产品技术指标、配备力量,把好质量关。d、控制全厂的间接费用开支,包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要求分类编制费用预算,做好分级归口工作,严格监督各级各口的费用开支,确保全厂性费用,不突破预算。
③厂部的相对成本控制。厂部只进行绝对成本控制,也就是使产品成本不突破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在绝对成本控制的同时,重视相对成本的控制。利用量、本、利分析的管理,分别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利润进行分析、促使利润最大化。
(2)车间成本控制
车间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中各项费用的支出加以监督和限制,使车间成本不突破控制标准。车间成本控制是厂部成本控制和班组成本控制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车间成本控制的内容:
①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车间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车间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成本项目的控制。车间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依据班组的控制报告、分析和研究材料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外,车间还要加强对废品损失的控制,除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外,还要研究和改进操作工艺方法,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水平。对生产中消耗材料的控制、如物料、燃料、动力等要象材料控制一样,对水、电、气按定额控制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计量制度、做好经常检查、防止跑、冒、滴、漏。
车间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人均工资以及劳动生产率几个方面的控制,前三者是对人工成本的绝对控制、后者则是人工成本的相对控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②制造费用的控制。制造费用是车间成本中较为复杂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大部分费用都有固定和半变动的性质,因此,对于制造费用的控制,通常采用预算制。制造费用的日常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在平时费用开支前,进行认真的审查监督、对照预算标准,进行事前控制。有些费用开支,要规定一定的审批手续,防止乱支乱用。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把费用开支指标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关心费用开支、历行节约。
(3)班组成本控制
班组成本控制,是企业以班组为成本的责任单位,对其可控成本进行的控制。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组织、对班组耗用的材料、工时和费用进行控制,就是班组成本控制,控制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范围,必须能与其他班组明确划分,不相混淆。
② 班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内容,必须根据它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的特点确定。
③与班组成本控制有关的指标,一般有:产品数量、耗料、耗工、费用开支以及安生
产等。
④班组成本控制必须简单明了,控制方法简便,便于群众掌握。控制的方法大致有:a、耗料要有定额,根据定额签发限额领料单、凭单领用材料。b、耗工要有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在控制班组的耗工中、要根据班组人数确定应完成产量的工序。c、对班组应负担的费用,可事前制订费用定额、为工具费劳动保护费等,要求实耗必须控制在定额以内。d、班组成本控制还有产量、质量、安全生产和废品率等指标,这些都将影响成本的高低。
班组成本控制报告,要每日公布或每完成一项任务公布,一方面上报,一方面向班组成员公开列示、以便促使班组成员关心劳动成果和经济效益,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4、横向成本控制
横向成本控制是由企业组织结构的同一层次所组成的各职能部门(处、科、室)成本费用中心等机构所进行的成本控制。进行横向成本控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要按照同一层次的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各种分工,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责任会计的条件下,明确各自在成本控制过程和系统中的责、权、利,从而担负起相应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实际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的责、权、利。通常都通过成本控制计划和指标的归口来实现。
第二、要按照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恰当的设置成本费用中心,通过同一层次的各个费用中心的控制工作。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费用中心一经确定,各个中心就按照可控成本的范围,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如何恰当的划分成本费用中心,做到既能使各个中心都有自己可控成本的范围,又能做到各个中心之间责、权的界限明确。且能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机结合。是做好横向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横向成本控制只有在企业成本控制总系统内,做为总系统运行的一种方式,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都表明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应用。
但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水平,毕竟同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基至超出合理的界限。所谓成本失控,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落后、工艺技术陈旧、导致该产品生产耗费的人、财、物过高。
(2)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消耗标准得不到严格控制,为了小团体或个人的眼前利益
而乱挤成本。
(3)成本控制的各项定额、标准,严重脱离实际,使成本控制无所依据。
(4)成本核算把关不严,核算方法前后不统一,随心所欲,导致费用乱支。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形成企业成本失控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现为宏观调节失控、盲目生产、库存产品增加;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品供产销往返重复,费用增加;社会摊派过多等。宏观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立法不全,执法不严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企业成本失控。
9. 如何加强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分析了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机械制造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提高自动化水平、成本构成、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生产工序、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探讨了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机械制造 成本管理 控制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厂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1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
机械制造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为重点。工业生产的特点基本上分为两大方式:离散型与流程型。离散型是指以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产成品的方式。机械制造业并不都是离散型工业,其中还有部分流程型的特点。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1)产品结构清晰明确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用树的概念进行描述,最终产品一定是由固定个数的零件或部件组成,这些关系非常明确和固定。2)工艺流程简单明了,工艺路线灵活,制造资源协调困难面向订单的机械制造业的特点是多品种和小批量,因此,机械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例如,按车、磨、刨、铣来安排机床的位置。3)物料存储简易方便。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主要是固体,产品也为固体形状。因此,存储多为室内仓库或室外露天仓库。4)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
2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虽然在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2)观念转变问题。机械厂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全厂上下形成了销售是龙头的思想理念,重经营订货,重生产任务的完成,轻成本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成本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成本发生点也就缺乏监控。 3)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4)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5)存货资金占用较高的问题。库存资金占用是企业的一大浪费。近几年机械厂在降低库存上也做了一些努力,采取改代等方式做了一些利库工作,但成效不够显著。 6)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3机械制造成本控制对策
3.1提高自动化水平
1)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工效、降低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 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工序和人工成本高的瓶颈点,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数控设备及柔性生产资源,使用多技能的员工和通用性较强的设备,可极大的提高工效、降低成本。2) 优化工艺和工序,合理配置设备、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3)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精益生产,向管理要效益。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
3.2改进产品设计首先,做到产品各部件的寿命相匹配。机械厂的产品主要用于炼化企业,产品的使用期较长,这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要匹配,通过改善产品设计工艺,使用寿命类似的原辅材料,加强各部件的协调一致性,确保产品的整体寿命。其次,产品设计标准化。再次,优化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流程。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为此在有效利用原有加工设备的基础上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上应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
3.3简化成本构成 1)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材料消耗材料的消耗主要指原材料、消耗材料等物资的耗费,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材料费用在机械制造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般为60%左右,因此,节约材料消耗,对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加强材料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2)控制人工成本。对人工成本实施管理,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比率。而就制造型企业来说,由于产出较为一定,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人工成本。所谓降低人工成本并不是降低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而是应减少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投入的无效部分。针对这一要求,可以利用标准成本制度,对人工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3)加强经济核算,厉行节约,降低间接费用。要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制,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一些损失性费用,就能有效地减少车间经费,从而使单位产品所分摊的费用额相对降低,对降低产品成本是有利的。
3.4优化工序首先,减少工序缺陷。应该把有工艺缺陷的问题解决在初期阶段,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对存在质量问题或数量(重量)达不到要求等有缺陷的在制品不能往下道工序流转,一经发现必须返修,有缺陷产品应该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避免问题的掩盖以及不良品的产出和积压,减少返修及维修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降低工序成本,向管理创新要效益。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加强安全管理,降低安全成本。
3.5生产现场控制首先,提高工作过程的质量。在生产现场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质量,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不合格品以及重复返修数量减少,缩短了交货时间以及减少了资源耗用,降低了质量成本,因而使生产总成本下降。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将节约下来的人员作为其他的附加价值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来源。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就会降低。最后,降低库存。运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五种管理手段,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及时清理整顿,逐步提升生产人员的管理素质,同时可以采取挂牌制度,利用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的公开化、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流程的图表化,做到业务公开、管理规范,从而降低库存,减少生产环节的积压浪费。
4结语总之,成本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机械制造企业也是如此,机械厂在降本增效方面也采取一下一些措施,如物资采购上采取市场调研、比质比价等方式来降低采购成本,生产上采取限额领料、节能降耗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虽说这些方法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该不断的探索,以求达到对机械制造正本的有效控制。
10. 4求一份机械设备成本核算表格、成本费用表、成本费用控制表,制造(管理)费用明细表等全套账务 谢谢
请给分 邮箱自动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