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粉末冶金 » 物理冶金检测技术

物理冶金检测技术

发布时间: 2021-03-09 07:41:52

『壹』 什么是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也叫无损探伤,是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采用射线、超声、红外、电磁等原理技术并结合仪器对材料、零件、设备进行缺陷、化学、物理参数检测的技术。
无损检测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中国在1978年11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无损检测学术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此外,冶金、电力、石油化工、船舶、宇航、核能等行业还成立了各自的无损检测学会或协会;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市成立了省(市)级、地市级无损检测学会或协会;东北、华东、西南等区域还各自成立了区域性的无损检测学会或协会。在无损检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仪器设备开发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红外、声发射等高新技术检测设备方面更是如此。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涡流检测(ECT)、射线照相检验(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液体渗透检测(PT) 五种。其他无损检测方法:声发射检测(AE)、热像/红外(TIR)、泄漏试验(LT)、交流场测量技术(ACFMT)、漏磁检验(MFL)、远场测试检测方法(RFT)、超声波衍射时差法(TOFD)等。

『贰』 冶金工程学什么

冶金工程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冶金技术及其理论、冶炼过程及控制、冶炼工艺及装备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冶炼成品性能改进和检测及冶金企业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领域介绍
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 冶金企业金属或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它为机械、能源、化工、交通、建筑、航空航天工业、国防军工等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材料产品。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冶金工程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在冶金热力学、金属、熔锍、熔渣、熔盐结构及物性等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建立智能化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加强冶金动力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应用计算机逐步实现对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最优设计和自动控制。冶金生产技术将实现生产柔性化、高速化和连续化,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最佳保护。随着冶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冶金产品将在超纯净和超高性能等方面发展,在支撑经济、国防及高科技发展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冶金工程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发展。冶金工程包括: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两大类。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工程的应用理论基础。该工程领域与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矿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及物理、化学、工程热物理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培养目标
培养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应有扎实的现代冶金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 地理知识,对冶金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包括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三、领域范围
冶金工程的领域范围,可分为两大类: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从研究方向和技术性质可细分为:
(1)冶金过程和材料合成的物理化学理论及应用。
(2)矿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及冶炼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3)钢铁冶炼工艺、技术、装备及生产系统的设计、施工等。
(4)凝固加工技术。
(5)冶金过程模拟仿真。
(6)纯洁钢制造技术。
(7)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和综合集成。
(8)有色冶金过程电化学冶金原理、工艺、技术的应用、固态离子学及其相关理论 冶金工程在冶金和材料中的应用。
(9)有色冶过程中湿法冶金和粉体工程。
(10)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计算方法或数理统计或数理方程或模糊数学及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等。
技术基础: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与反应工程、近代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企业管理或工程经济等。
专业课:钢铁冶金、有色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现代冶金和材料的测试技术、塑性加工物理冶金理论、凝固原理与连铸工艺、冶金质量控制、泡沫冶金熔体、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轧制工艺与设备、湿法冶金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与方法、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等。
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亦可由培养单位与合作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他课程,课程的总分不得低于28学分。
五、学位论文
结合冶金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可以是冶炼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是原冶金工艺和设备系统的技术革新,可以是冶金过程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可以是冶金 冶金工程工艺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可以是大型冶金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等。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的结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和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的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
编辑本段
国内专业排名

1.北京科技大学
2.中南大学
3.东北大学
4.昆明理工大学
5.上海大学
6.重庆大学
7.武汉科技大学
8.北京理工大学
9.内蒙古科技大学
10.四川大学
编辑本段
历史地位

说起冶金工程,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丰富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了中国冶金行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之后,中国的冶金技术在世界上又率先取得了突破:人们在漫长的冶炼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金属冶炼所需要的高温技术和较高水平的冶金处理技术。如柔化处理技术、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技术等。公元十五世纪,在明代中叶中国已大量开始生产金属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也具有较高的含锌量。而欧洲到了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此外,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等钢铁热处理工艺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冶金工业的发展。中国的钢产量连续居于世界前列,足见国家的重视和其迅速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诚然,现代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的诞生和应用。但是,冶金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优势和特性依然是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编辑本段
专业特色

专业领域
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相结合是本专业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英语课程是通过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质冶金材料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冶金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本专业的前沿主攻方向。考虑到中国冶金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低和特有的复合矿资源多样化的特点等因素,该专业不仅要致力于研究流程中废弃物的“四化”(即减量化、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综合技术,而且还要对复合矿冶炼技术进行环保和经济意义上的评价和指导,并在此原则下开发复合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最终实现中国高品质冶金材料的生态化生产。
研究领域
根据以上特点,冶金工程专业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一是冶金物理化学方向:学习内容包括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冶金和能源电化学等。二是冶金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现代冶金基础理论和冶金工程软科学、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殊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三是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冶金工程环境控制、燃料的清洁燃烧与能源极限利用、工艺节能与余能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与试验工作等。这些广泛的分支领域构成了冶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进了冶金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工业建设。
与此同时,冶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在冶金热力学、金属、熔锍、熔渣、熔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随着冶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冶金产品将在超纯净和超高性能等方面发展。
编辑本段
就业前景

中国仅有20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而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实际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10倍。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也为该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理论扎实、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之,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因而,毕业生择业面宽,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感觉现在钢铁、冶金类专业的大学生太吃香了。”在东北大学2005举办的一次毕业生双选会上,一位钢铁冶金类专业毕业生述说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好机遇。的确,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众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都是学子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另外,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叁』 金属成份检测

1)光谱仪的工作原理:spectrometer是火花直读光谱仪,原理是原子在火花的激发内下跃迁到激发态(不稳定态容),在回迁的过程中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不同的源自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根据光强计算含量。
2、标样测试是为了检查是否需要校正工作曲线。
3、是指对元素间干扰的校正
4)、标准化是指通过标样来校正工作曲线

『肆』 金属材料检测中心最有权威的中心是哪里

金属材料方面的研究所首屈一指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卢柯院士,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

建所初期,金属研究所致力于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振兴;随后,成功实现了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金属研究所拓辟新宇,协同进取,集全所整体优势,攻国家急需技术,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科研任务。1999年5月,根据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提出了“集成优势学科,拓展研究领域,整合科研团队,强化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使役行为及其防护技术,并注重材料制备与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属研究所已初步形成基础、应用、开发的新格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解决重大的学科问题。应用研究以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为核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并参与创建发展了高技术企业。

『伍』 冶金工程的专业简述

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它为机械、能源、化工、交通、建筑、航空航天工业、国防军工等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材料产品。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冶金工程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在冶金热力学、金属、熔锍、熔渣、熔盐结构及物性等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建立智能化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加强冶金动力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应用计算机逐步实现对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最优设计和自动控制。冶金生产技术将实现生产柔性化、高速化和连续化,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最佳保护。随着冶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冶金产品将在支撑经济、国防及高科技发展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冶金工程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发展。冶金工程包括: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两大类。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工程的应用理论基础。该工程领域与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矿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及物理、化学、工程热物理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目标“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彻底淘汰钢铁、有色金属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先进产能所占比重。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规模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全国冶金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预测2015年我国粗钢导向性消费量将达到7.5亿吨。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到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吨,此后峰值弧顶区仍将持续一个时期。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我国钢铁需求增速将呈逐年下降之势,进入平稳发展期。
培养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应有扎实的现代冶金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冶金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 冶金工程的领域范围,可分为两大类: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从研究方向和技术性质可细分为:
(1)冶金过程和材料合成的物理化学理论及应用。
(2)矿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及冶炼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3)钢铁冶炼工艺、技术、装备及生产系统的设计、施工等。
(4)凝固加工技术。
(5)冶金过程模拟仿真。
(6)纯洁钢制造技术。
(7)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和综合集成。
(8)有色冶金过程电化学冶金原理、工艺、技术的应用、固态离子学及其相关理论在冶金和材料中的应用。
(9)有色冶过程中湿法冶金和粉体工程。
(10)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 主要课程:冶金工程概论、传输原理、金属学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耐火材料等。
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操作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结合冶金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可以是冶炼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是原冶金工艺和设备系统的技术革新,可以是冶金过程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可以是冶金工艺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可以是大型冶金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等。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的结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和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的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

『陆』 与詹天佑有着相同品质的人有谁

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邓稼先。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
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
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
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
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
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
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
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
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
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
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
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
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
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
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2009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
、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4.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
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5.陈芳允 (1916-2000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
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
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
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
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
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
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
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
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
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
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柒』 什么是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

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7)物理冶金检测技术扩展阅读:

常规检测技术

1、超声检测(UT)

超声检测(UltrasonicTesting),业内人士简称UT,是工业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Testing)中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且发展较快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可以用于产品制造中质量控制、原材料检验、改进工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设备维护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2、渗透检测(PT)

渗透检测(PenetrantTesting),业内人士简称PT,是工业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Testing)应用最早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渗透检测简单易操作,其在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捌』 谁有西北工业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参考书目录

我有,请看地址:http://zhaojian.kaoyantj.com/2011tkzjml/2010/07/31/98A9B438A90ACAEA.html
同学,请先给采纳我这个回答为最佳,我需要一个。
手头还有点西工大的资料,不知道你用的到不?
我西电自动化专业的。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242 俄语(一外) 《大学俄语》(1—2册全部)
《大学俄语》(3册语法部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
243 日语(一外)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中级上1---10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4 德语(一外) 《大学德语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德语》(1—3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书良主编
245 法语(一外) 《法语》(1—3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马晓宏等编
《简明法语教程》(1—42课) 商务印书馆出版 孙辉编
《大学法语》(1—3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志清主编
《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薛建成主编
246 英语(一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
大学英语教材
《考硕词汇高效速记》 王新国等
360 数学(理学) 《高等数学》 科学出版社,2005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编写组编
《线性代数》 科学出版社,2006 西北工业大学线性代数编写组编
《高等数学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陆全主编
《线性代数辅导讲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徐仲、张凯院主编
361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 科学出版社,1999 李成章等
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陈记修等
数学分析(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735 英语水平测试(含词汇、阅读、翻译、写作) 《英汉翻译教程》 上外教社,2003.1 (40) 张培基编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外语教研社,2002.2 (1) 申雨平编
《英语写作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丁往道编
《英语高级写作教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庾鲜海编
73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自编教材
738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苏克和、胡小玲主编
《物理化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傅献彩等编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印永嘉等编
740 艺术史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著
《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741 设计理论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尹定邦编
《工业设计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 程能林主编
《工业设计方法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 简召全编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张立群
《设计数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讲义 余隋怀等
742 建筑历史及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潘谷西著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陈志华著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罗小未著
《外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沈玉麟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董鉴泓编
743 法学综合 《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文显主编
《宪法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肖蔚云主编
《民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魏振瀛主编
《刑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745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8 夏书章主编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张国庆主编
746 生物综合 《生理学》(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姚泰 主编
《生物化学》(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周爱儒 主编
《医学分子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冯作化 主编
《细胞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翟中和 主编
《现代遗传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赵寿元,乔守怡 主编
《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周德庆 主编

748 物理化学(医学)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傅献彩
《物理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印永嘉、奚正楷等
《物理化学》上、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何玉萼, 袁永明, 薛英编
相关的《物理化学》习题解析
749 德语水平考试 《德语语法专题》 旅游教育出版社 韩万衡
《ABC der schwachen/starken Verben》 Hueber Verlag Mei,Klare u.a.
《德汉同义词》 外研社 庄慧丽
《德汉翻译基础教程》 外研社 张建琪
《汉译德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钱文彩
德语专业3-4年级教材
802 水声学原理 《水声学原理》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3 刘伯胜,雷家煜主编
《水声学基础》 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1981 顾金海,叶学千编著
803 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王家善、吴清一、周佳平编
《现代生产物流及仿真》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张晓萍、颜永年、吴耀华、荆明编
804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与电磁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主编丁君
805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戴树桂主编
《环境化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王晓蓉编著
806 工业设计 《机械产品艺术造型基础》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10 高敏编
《工业设计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 程能林编
《工业设计方法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 简召全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张立群
《设计数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讲义 余隋怀等
807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电工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4,9 史仪凯主编
《电子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5,1 史仪凯主编
《电工电子应用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5,1 史仪凯主编
808 电气工程基础 《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王兆安、黄俊编
《电力电子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林辉、王辉编
《电力电子技术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吴小华、李玉忍等编
《Power Electronic Systems —Theory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1 Jai P.Agrawal
电机与拖动基础(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发海 王岩 编著
航空电机学 国防工业出版 刘迪吉
电机学(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辜承林
电机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朱东起 李发海
809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王惠岩主编
《政治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浦劬主编
810 交通工程导论 《交通工程总论》 人民交通出版社 徐吉谦编
《交通工程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李作敏、杜颖主编
《道路交通控制工程》 人民交通出版社 荆便顺主编
811 管理学 《管理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张德,徐国华,赵平编
《管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戴淑芬编
812 现代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高鸿业
813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1994年 李侃,李时岳等编
《20世纪中国史》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云峰,陈舜卿主编
814 运筹学 《运筹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
815 医学图像处理 《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王耀南、李树涛、毛建旭
《数字图像处理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赵荣椿
《数字图像处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Kenneth.R.Castleman
816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俞卞章编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丁玉美、高西全编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程佩青编
817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西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
《理论力学》(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编,
《理论力学习题集》 西北工业大学2007 西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编
《理论力学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第3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支希哲
8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徐志宏、秦宣主编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
819 动力装置原理 《鱼雷活塞发动机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赵连锋编
820 艺术专业综合理论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尹定邦主编
《美学与艺术鉴赏》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凌继尧 张燕
821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胡寿松主编
824 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辅助制造》 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 卜昆等
《数控加工理论与编程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刘雄伟等编
825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樊昌信等编
《信息传输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欧阳长月等编
《通信系统原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沈振元等编
826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周世勋编
《量子力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曾谨言
827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第二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5 范世贵等编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 吴大正主编
《信号与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段哲民等编
828 光学 《光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建林编
《光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凯华编
《光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永康编
《光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蔡履中等
829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5 史仪凯主编
《电工学》下册 电子技术(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秦曾煌主编
《电子基础(模拟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康华光主编
《电子基础(数字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康华光主编
830
结构力学(土建) 《结构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龙驭球(清华大学)编
《结构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弗康(湖南大学)编
《结构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天祥(天津大学)编
831 噪声与振动控制 《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基础》 科学出版社,2001 盛美萍等编著
832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刘智恩
《材料科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胡庚祥,蔡珣
《材料科学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石德珂
《材料科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潘金生,仝健民
833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苏克和,胡小玲主编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印永嘉等编
《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傅献彩等编
834 飞机总体设计原理 《现代飞机总体设计》(中英对照)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王和平编
“Aircraft Design: A Conceptual Approach”
《现代飞机设计》 AIAA Ecation Series,1992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D.P.Raymer,
中译本:[美]雷曼尔著、钟定逵等译
《飞机总体设计》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 杨景佐等编
《现代飞机总体综合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李为吉等编
835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导论》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高鸿宾主编
《有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高鸿宾主编
《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王芹珠编
《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编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高鸿宾主编
836 航天器与导弹控制原理 《航天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0 周军编
《导弹控制系统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0 杨军编
837 气体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王新月
《流体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张兆源、毛根旺编
《气体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何洪庆、毛根旺编
838 经济法 《经济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紫煊主编
《商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健主编
《劳动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郭婕等主编
839 飞行器飞行力学 《战术导弹轨迹与姿态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曾颖超、吕学富等编
《飞行器飞行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6 吕学富编
《有翼导弹飞行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3 周慧钟、李忠应、王瑾编
《有翼导弹飞行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 李新国,方群
840 机械振动基础 《机械振动学》(线性系统)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程耀东编
《机械振动学》(测试与分析)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孙月明编
《航空发动机振动与测试系统》 西工大讲义,2002 贺尔铭编
84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I)、(II)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苟文选主编
《材料力学》,上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刘鸿文主编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单辉祖主编
842 飞行力学与结构力学 《有翼导弹飞行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 李新国、方群
《战术导弹轨迹与姿态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曾颖超、吕学富等,
飞行器飞行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6 吕学富
《有翼导弹飞行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周彗钟、李忠应、王瑾
《飞行器结构力学》 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梁立学、刘石泉、齐辉
《有限元法基础》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李人宪
843 火箭发动机原理 《固体火箭发动机原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 李宜敏等编
《火箭发动机原理》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讲义 狄联顺等编
《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 宇航出版社(导弹与航天丛书),1993 刘国球主编
844 自动化检测技术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王仲生主编
《自动检测技术》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王绍纯主编
《微机检测与转换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王煜东主编
845 电路基础 《电路》(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邱关源主编
《电路基础》(第二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8 范世贵等编
《电路基础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第2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0 王淑敏等编
846 机电控制元件与系统 《机电控制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钟毓,王永梁编
847 计算机原理及网络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蔡皖东编
《计算机局域网》 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道元编
《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史新福、金翊等主编
《IBM-PC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刘甘娜,马瑞芳,冯刚主编
《 80X86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 机械工业出版社 顾滨 编
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USA, PRENTICE HALL William Stallings
848 惯性导航原理 《惯性导航原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 以光衢等编
《惯性导航系统》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 崔中兴编
849 腐蚀防护 《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魏宝明编
《金属腐蚀学原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刘永辉、张佩芬编
《材料腐蚀与防护》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张秋霞编
《金属腐蚀学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梁成浩编
《金属腐蚀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朱日彰等编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刘道新主编
850 模拟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康华光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孙肖子等编
851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 《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史新福,冯萍等编
《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导教.导学.导考》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史新福、秦晓红等编
852 武器运筹学 《航空武器系统分析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张安编
《运筹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钱颂迪编
853 电机学 《电机与拖动基础》(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发海、王岩编
《航空电机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刘迪吉编
《电机学》(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许实章编
《电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汪国梁编
《电机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朱东起、李发海编
854 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硕鸿
《电动力学》 西安交大出版社 罗春荣等
855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第三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潘祖仁
《高分子化学》 科学出版社,1998 林尚安等
《高分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周其凤等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潘才元
856 综合知识测试 《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
《语言学教程》(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胡壮麟主编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第十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 朱永涛编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 、二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吴伟仁编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一 、二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吴伟仁编
857 生物医学工程综合 力
学 《材料力学I ,材料力学 II》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苟文选
《材料力学,上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刘鸿文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单辉祖
材料科学与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刘智恩
《金属学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胡德林
《金属学原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谢希文,路若英
《物理冶金基础》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曹明盛
机电与计算机科学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习题集(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严蔚敏,吴伟民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电子工业出版社 徐福培主编
《C程序设计(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著
《C程序设计教程》(美) 机械工业出版社 H.M.Deitel/P.J.Deitel著,薛万鹏等译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印永嘉等编
《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傅献彩等编
858 信号检测与估计 《信号检测与估值》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田婉逸,张效民编
《随机信号处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陈炳和编
《信号检测与估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 刘有恒编
859 道面工程 《机场道面设计》 人民交通出版社 冷培义等编
《道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人民交通出版社 邓学钧、黄晓明等编
860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杨歧生编
《现代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玉贤、李毅编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魏群主编
861
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邢宗文主编
《气体动力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王新月主编
《流体力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也影主编
862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物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蓝立文编
《高聚物结构、性能与测试》 化学工业出版社 焦剑,雷渭媛
863 机械加工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荆长生主编
《现代制造工艺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阎光明主编
864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科学出版社,2008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代数编写组编
《高等代数考研教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徐仲等编
《高等代数导教、导学、导考》(第3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徐仲等编
865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基础》 国防工业出版社 徐华舫编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John D. Anderson
《Foundations of Aerodynamics》 A.M.Kuethe, Chuen_Yen Chow
866 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上、中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867 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第三版 华自强等编
《工程热力学(修订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第二版 欧阳鞭等编
《工程热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7,第一版 朱明善等编
《工程热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冯青等编
869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 《新航行系统概论》 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新航行系统概论委员会编
《国际空中交通管制-世界空域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李春锦等译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 民航总局令第86号,第99号,2001
870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李德华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俭
《城市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建国
871 建筑设计原理及城市规划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文忠编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朱昌廉编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同济大学主编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工出版社 彭一刚,天津大学等编
《建筑初步》 建工出版社 田学哲编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 建工出版社 夏葵、施燕编
872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三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王志魁编
《化工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柴城敬主编
《化工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蒋维钧,戴猷元,顾惠君编
873 结构有限元分析基础 《结构分析中有限元素法》 西北工业大学教科书,1994.12 刘新顺、葛守廉编
《有限元结构分析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教科书,1999.9 赵美英编
874 电路与模拟电子学 《电路基础》(第2版) 西北工业出版社,2001.8 范世贵等编
电路基础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第2版) 西北工业出版社,2000.10[1] 王淑敏等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 孙肖子等编
《模拟电子线路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第2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0 张畴先等编
875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修订本) 国防工业出版社 许维德编
《流体力学》(上册)(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宏俊编
《流体力学》(上册)(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望一编
《流体力学》(第一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钱汝鼎编
《流体力学》(第一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景思睿编
876 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学》(第五版1-3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程守洙、江之永主编
《大学物理学》(上、中、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吴百诗主编
《新编大学物理》(上、下) 科学出版社,2004 王济民,罗春荣,陈长乐主编
《工科物理教程》(第三版上、下)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宋士贤,文喜星,吴平主编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1-5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张三慧主编
《大学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卢德磬编著
878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考生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第八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
《机械设计作业集》(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李育锡主编
《机械设计学习指南》(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
工业设计考生参考书目 《机械产品艺术造型基础》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10 高敏编著
《工业设计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 程能林主编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张立群
《工业设计方法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 简召全主编
《设计数学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 余隋怀等编

热点内容
三个字的电影名 发布:2024-08-19 09:10:03 浏览:417
台湾红羊经典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2:17 浏览:767
搞笑电影范冰冰梁家辉开战 发布:2024-08-19 08:53:18 浏览:917
免费午夜激情 发布:2024-08-19 08:42:15 浏览:831
40分钟左右的英语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8:43 浏览:695
电影宋基美娜 发布:2024-08-19 08:27:04 浏览:942
宿舍都变成女的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7:59:35 浏览:897
台湾恐怖片丧尸 发布:2024-08-19 07:57:21 浏览:179
免费观看qq群 发布:2024-08-19 07:53:00 浏览:921
4级片名字 发布:2024-08-19 07:39:14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