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游泳池
1. 刘鸿典的简介
刘鸿典(1904~1995),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刘鸿典教授1928-1932年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往关内建筑系停办了。东大建筑系虽然成立了仅三年,但它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等学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梁思成师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费城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在创办东大建筑系时,自然是以宾大的教学体系为蓝本。但是,他并不是把国外所学全盘照搬,而是结合实际突破一些框框,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们去创作新建筑,并鼓励学生到自己民族文化遗产中去汲取营养。他除教设计主课外,还讲授《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等课程。“至今刘致平(刘鸿典同班)对梁、林两师鼓励他们创新及每日辅导学生至深夜才回去休息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0年童寯从美国学成回国,应东大工学院院长孙国锋聘请,任建筑系教授。梁、林二位于1931年6月去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后,建筑系主任一职即由童老继任。”童寯对建筑教育的一片痴情和一心为公、心系东大的高尚品质,至今回忆更为感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家匆匆离开沈阳,可想必须携带的东西一定不少,旅途相当艰难,他宁肯自己少带东西,也要随身携带一箱东大建筑系教学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英寸方型玻璃片,很重)。从未损坏一直携带,直到全国解放,才如数归还东工,“完璧归赵”。这些“文物”一样的幻灯片,现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列馆中。这也是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与原东大建筑系一脉相承的佐证之一。
刘鸿典身上继承了梁、童二师许多优秀品德和学贯中西、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的学风。他也饱受战乱之苦,东大停课,学生流离失所,来沪续课,毕业后艰难执业的经历。因此,上海刚解放他就欣然接受东工的聘请,返乡任教。以极大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与建校工作,视“为人民祖国而设计”才是真正圆了他做建筑师的梦。1956年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大学内迁的部署,迁来西安担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他从自己经历过的岁月中,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终于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民盟党员,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正逢他80大寿,为此学校党委专为他举行了“入党、祝寿”双喜庆祝会。1955年,他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首任硕士生导师和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已迁至北平的东大师生更加欢欣鼓舞。一是“反内迁、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取得了胜利;二是东大复校又可以回沈阳上课了。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校址在沈阳铁西区并更名为沈阳工学院,东大文理学院迁往吉林长春成立人民大学。因为东大的原校址(张学良时期在沈阳北陵的校园)已易作他用了。只好另选校址于沈阳南湖重新建校。1950年沈阳工学院易名东北工学院(属冶金部的重点大学),时设冶金、采矿、机电、建筑四个系。当时的建筑系主任为郭毓麟教授,副主任赵超兼总支书记。授课的教授有刘鸿典、张剑霄、袁士林、谌亚逵、李鸿棋、彭埜等教授,还有王耀、黄民生、贾伯庸副教授和张秀兰、赵克冬、郑惠春讲师等。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东北又是老工业基地,冶金部资金丰厚,建校的规模宏大,学院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系成立了设计室。刘鸿典教授任院建委副主任委员、系设计室主任,在其领导下,决定1951级建筑学全班19名学生停课,参加建校工程设计施工和相关的技术工作。因为刘鸿典、郭毓麟、张剑霄三位教授原在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司”时就已是亲密搭档,所以承接设计任务得心应手。再加上系里其他教师和三年级19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已构成一个不小的设计院了。设计任务为:东北工学院总平面规划及单体建筑等,共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由刘鸿典教授主笔的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图。主题鲜明、气势雄伟、功能分区合理、道路贯通、疏密得兼、景观环境幽美;前临南湖公园、后滨浑河,真是最完美的“花园式的校园”。 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建筑是四个大系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按建成年代排序是冶金学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和采矿学馆。
由刘鸿典教授亲自设计的冶金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工字型平面,高四层中间塔楼五层,双层大台阶直接进入大厅,门廊为三个石拱门组成;塔楼窗子采用竖向垂直划分,用伸出五块石板垂直墙面的锥型作为收顶,以利加强建筑的耸高感;整个外墙垫假石饰面,窗间墙有浮雕。全楼构图严谨、尺度比例适宜、古朴凝重典雅。一位名建筑师从草图构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观到细部装饰大样等施工图的“全过程”,冶金学馆1952年建成,至今已有54年历史,这是刘鸿典平生为东北大学留下的代表作。刘鸿典在东大校门的设计中运用传统与创新的手法,创作出一座简洁大方、雄浑古风的石柱门挂上了张学良的墨宝“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更成为永垂史册的丰碑了。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副教授主持设计,由刘鸿典和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施工图。孔、张二位同学画平面,我画立面(1∶100比例)和细部装饰大样(有的纹样需画1/2或足尺大样)。黄民生亲自画剖面,他也是建筑师出身,实际经验多、技术熟练、线型标准清晰,能得到他亲自指导非常难得。建筑学馆地处中轴线西侧,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1952年建成,有些画报和媒体都作过报道。
机电学馆是王耀副教授设计完成的(也有我班同学画施工图)。它地处冶金馆相对的东侧,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四层通高的大门廊,采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头为云纹浮雕。1953年建成。
四大建筑最后一座是采矿学馆。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建委会的认定(刘主任鼎力推荐),由六名1955级毕业生,“真题真做”做毕业设计选题。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并有武成文老师作结构设计。在设计中总结了前“四大学馆”经验的基础上做了改善。它地处中轴线东侧,同建筑馆遥遥相对,平面呈L型,折角处设入口和塔楼,将南北轴的短翼与主体等高(四层);外观造型采用西式体形,用中式细部处理。塔楼顶部四翘角运用中式大层顶正脊的“正吻”的变体;入口门廊的壁柱采用“依柱”用中式穿插枋冲天柱式,柱头用麦穗雕饰,取得了体形完整、比例适度、精微优美的艺术效果。1956年建成(建筑面积11315平方米)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 近代的建筑设计师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
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而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3. 哪些建筑是由知名建筑师或事务所设计的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
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而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