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① 希望大家推荐一下全国各地的材料研究所,好一点的,名气大点的
1、金属材料方面最牛的是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但是不在北京,在沈阳,由于金属所专比较大招生多,所以上属课也是在沈阳。金属方面的还有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还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西安,虽然都不是中科院系统的,但是实力都不错。
2、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43所),这个你肯定听过吧,不多解释了。
3、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窑业组,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5名院士坐镇,不解释。
4、天津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是学校直属的跨学科研究所。金属基复合材料走在全国前列。
5、上海交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金属基、陶瓷基
6、南京航空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所 参考第二个 呵呵
7、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 玻璃纤维缠绕全复合材料、碳纤维一类很牛
8、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国防航天方面
先就这么多吧,复合材料其实包含的也挺广的,不知道你具体想往哪方面考,针对个人爱好,大家才可以更具体讨论,给你提参考。
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哪一个更好
你看看最近的这个报道就明白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有多历害:
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是首位获得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_世界学者奖荣誉的中国科学家
2015年08月15日
近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杜善义院士获得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N COMPOSITE MATERIALS,ICCM)世界学者奖(WORLD FELLOWS),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同时当选的还有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ichael R. Wisnom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Alan A. Baker教授,美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席德州农工大学Ozden Ochoa教授,此三位教授均担任过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主席。
世界学者奖是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旨在表彰复合材料领域中作出突出学术贡献,为推动复合材料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并享有国际盛誉科学家的一项终身荣誉。从2001年至今,共有19位国际复合材料领域的专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杜善义院士在内的华裔科学家共计只有四位,其他三位分别是世界复合材料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Stephen WTsai院士(2001年);复合材料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主编、美国特拉华大学Tsu-Wei Chou教授(2009年);国际著名复合材料与结构动力学专家,美国普渡大学Chin-Teh Sun教授(2013年)。
杜善义院士自1982年回国后,在国内较早开展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复合材料与结构的材料/设计/结构/评价一体化理论;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细观理论、随机夹杂理论、压电、铁电等材料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做出贡献;率先开展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复合材料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在推广先进复合材料应用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由于杜善义院士在复合材料领域的突出学术贡献,从2001年起他连续两届当选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第十三届(ICCM-13)和第十八届(ICCM-18)国际复合材料大会副主席并受邀做大会特邀报告。杜善义院士作为中国复合材料学术带头人之一,积极推进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海洋工程与舰船、基础设施及现代交通方面的应用;作为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积极开展复合材料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并率领中国复合材料团队,成功获得了第二十一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ICCM-21)的举办权,该会将于2017年召开,是继2001年之后又一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复合材料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对推动中国复合材料的国际影响作出贡献。
美国特拉华大学Tsu-Wei Chou教授等在提名推荐信中提到,杜善义院士是中国复合材料科技领域发展和教育的先驱者之一,特别在先进材料与应用力学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同时杜善义院士为中国复合材料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指导下已培养了70余名博士生,目前这些学生在中国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注释:杜善义,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省大连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杜善义是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北京,钱学森给杜善义他们上过力学课。]
美国著名的学校评估专业媒体US News全球大学工科前10
2015年,美国著名的学校评估专业媒体US News28日首次发布全球500强大学排名,在今年的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上,中国大学强势崛起。
清华大学超越麻省理工学院跃居全球第1,浙江大学也高居全球第4,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全球第7,在全球大学工科排名前250名的大学中,中国内地大学占据了其中的37席,中国港台地区占据了12席,中国大学的整体表现超级亮眼。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大学排行榜之一,U.S. News的大学排行榜一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美国更是无出其右者,本次进入全球大学工科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清华大学高居榜首,这应该也是中国大学首次登上全球三大大学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力压排名第二的麻省理工学院,可谓创造了一个记录;而前十的大学中中国内地大学占据了三所,浙江大学表现强悍高居全球第4,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样表现出色位居全球第7,另外香港城市大学也进入了全球前10。
再看2014年,美国著名的学校评估专业媒体US News28日首次发布全球500强大学排名,美国院校在前十名中占据了8个席位,中国排名最高的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39位,亚洲排名第二。不过在学科排名中,不少中国高校表现抢眼。其中工程学(Engineering)清华大学排名第2,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前10,复旦大学也在材料学领域排名第2。
③ 我想明白大学里面院系和研究所的关系。就比如浙江大学有建筑工程学院,里面有四个系,又包含很多研究所。
每个大学都是由不同的学院组成的 学院下设系 然后有的系会分为几个子专业 也有可能一个系只有一个专业 比方说中文系 研究所则是学校和某些科研机构达成协议 同意其在学校建立有关研究所 类似与工作室
④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哪些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拥有“材版料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权科,同时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另外还拥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985工程功能材料技术创新平台”。材料系以功能材料研究为主体,以先进半导体材料、信息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研究为标志,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为特色,构成了材料研究种类涵盖半导体材料、无机非金属、金属、复合材料的竞争力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体系。
⑤ 请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所来解答
到了学校你就知道了一切
回答你的问题:
1,所谓的科学和专硕,只是钱的事情,所谓的科研都一样的。课程你真的想多了,根本没人care
2,导师是自己选的,而且很重要,最好是能之前就联系好
3,又是上课,上课只上半年,It‘s nothing at all,项目看老板和自己的情况,实习也是。
===================
Postgraate Ⅱ的回答,望采纳
⑥ 浙江大学有哪些研究所
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
地址:马市街
B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地址:杭州市江干区
C 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
地址:凯旋路258号
D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
E 浙江大学流体工程研究所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
地址我都给你附上了哦
⑦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的介绍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浙江大学燃烧理论与技术教研室。该研究所是我国高等学校在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点,国家首批“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建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水煤浆工程中心燃烧技术研究所和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据研究所网站资料显示:所属实验室有大型精密仪器24余件,大型实验台架29座。
⑧ 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科学怎么样
哈工大复合材料是国内一流的,承担很多国家重点项目,特别是军工的。在学术上与俄罗斯联系比较密切。有个朋友在那读博士。
⑨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功能复合材料制造部
制造部三个研究方向:
(1)树脂基功能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专2)低温热防护属技术;
(3)复合材料加工装配技术。主要产品有树脂基防热材料、聚氨酯泡沫低温绝热制品、玻璃钢制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多次获得国防奖。
航天技术应用产品有复合材料电线杆和复合材料厢体。复合材料电线杆重量轻、比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其结构强度、刚度、抗腐蚀老化性能、电气性能等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技术条件要求,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线路,运行情况良好。
⑩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简介为什么他能成为最被学生喜爱的老师
姓名:郑 强,性别:男,名族:汉族,出生年月:1960年9月 出生地:福建武夷山,职称:教授,博士,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简历: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应用化学》、《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编委。
近年来负责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三级子课题、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Chinese J. Polym.Sci., J. Mater. R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9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主要学术成就: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
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
1995年6月至1999年7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师,先后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
2007年6月至今任副教务长
2008年7月至今兼任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求是学院院长
2009 年3月任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
九届、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2012年6月任贵州大学校长所获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支持西部建设先进个人“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